我继续。

珠浦村
在达濠区政府西5公里。原地多砂石,濒水滨,俗称“砂浦”。聚居地在丘陵南缘的小丘上,形如伏鼎,圆如珠,取“合浦明珠”之意,故名。宋元丰年间(1078-1085)属潮阳县奉恩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废“乡团”改都,遂称“砂浦都”,是都的驻地。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自成一乡。1952年属其河浦区。1958年属达濠公社。1976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称乡,属达濠区。1976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称乡,属达濠区。1987年又属珠园乡,是乡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1.2万。近年来,新扩建大片住宅房。经济以建筑业为主,有施工队83去,工人2000多,工程遍及广东、广西、福建、陕西等省,共40多个县、市,拥有承建18层楼房、高级装修、市政工程等施工能力,该村年建筑产值达2000多万元,居汕头市各乡村建筑产值首位。耕地面积4200亩,主种水稻、花生、甘薯、大蒜等,山林9000亩,已拓植柑园120亩。海滩5000亩。有水库4处(西坑、水望底、东坑、鸡肝坑),蓄水总量250万立方米。小学2所,幼儿园3所。有自建影剧院(1500座位),敬老院5所,卫生院1所,还有自来水厂、供电厂等。达濠第二中学建办于此。磊广公路穿过村境,汕达航线也在该村濠江濒建码头设站。
三联村
在达濠区政府西北8公里,香炉山南坡处。由三个自然聚落(头村、中村、尾村)组成,故名。据说(尾村李姓家谱)于明末李姓人家从鸥汀(汕头市郊下蓬)来此定居。另说,在李姓定居前,已先有曾姓人家在下寮(猫山麓——现河浦区果林场)定居,后为避盗贼侵扰,搬迁于尾村。该村居民姓氏复杂,住宅古旧简陋,巷道狭小,向来经济比较落后。昔属砂浦都,民国后属第三区,称“附浦乡”。1946年属珠园乡,1949年解放后,3个自然村各自成立农会。1955年属浦口乡(合磊口、松山、棉花等村),1958年属珠浦乡,1961年至1975年3个村又合为“三联大队”,属礐石公社。1984年3个村(大队)又合成“三联乡”,属达濠区,1987年又属珠园乡。人口2300,总面积3平方公里,多山地,其中耕地面积736亩,主种水稻、甘薯(昔曾以种田菁打靛为主,也曾主种甘薯,三村各遗存蔗糖制作坊旧址)。1958-1965年发展制耐火砖及小型机械厂,经营十余年。建筑行业兴起后,为该村主要经济,依靠建筑收入的家庭占90%。各村各自成立小学、幼儿园、医疗站。磊广公路横过各村村前,有村道与公路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