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陈村
在达濠区政府西北4公里,原与葛朱合为一乡。明天顺八年(1464年),有朱姓先在此定居。明成化八年(1472年),陈姓也来此居住,遂与葛朱聚成一村落(有时显界限),称葛头,后改称“葛园”,昔属潮阳县招收都,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1946年属珠园乡,1951年合入三和乡,属达濠区,1952年属河浦区,1957年属达濠公社,1976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属达濠区,1987年又属珠园乡。人口3300,耕地面积936亩,其中水田492亩,向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甘薯、花生、蔬菜等,尤善种蔬菜闻名。山地面积400亩。八十年代初,始发展建筑业,拥有建筑工人600多,工程遍及广州、深圳、西安、江西等地。防潮石堤700多米,滩涂200多亩,养殖蚝、膏蟹、对虾等。1985年新建小学1所(900平方米),有幼儿园和卫生站。北有村道与磊广公路连接。(参见《葛朱村》条)
葛朱村
在达濠区政府西北4公里。地处平原,近濠江水滨,砂质与葛陈合为一乡(称“葛园”),两相聚落相接,但有明显界限。明天顺八年(1464年)创村,称“葛头”。向属潮阳县招收都,后改称“葛园”。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1946年属珠园乡,1951年与茂洲、西墩合称“三和乡”,1976年与葛陈各分大队称是名,属汕头市郊礐石公社,1984年属达濠区直辖乡,1987年又属珠园乡。人口1600,耕莘地面积243亩,盐田29.5公顷,原以生产食盐为主,八十年代初,经济以建筑业为主要收入,建筑工人400多,工程遍及江西、广西、广州、深圳等省市。防潮石堤长1800米。滩涂1200亩,养殖赤砂蚶、对虾、蚝、蛏、薄壳等。有小学、幼儿园。古“西山渡”在村的东北,今辟成农田。西北有横渡通潮阳县河浦区各村。北有村道0.5公里连接磊广公路。
在达濠区政府西北4公里,原与葛朱合为一乡。明天顺八年(1464年),有朱姓先在此定居。明成化八年(1472年),陈姓也来此居住,遂与葛朱聚成一村落(有时显界限),称葛头,后改称“葛园”,昔属潮阳县招收都,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1946年属珠园乡,1951年合入三和乡,属达濠区,1952年属河浦区,1957年属达濠公社,1976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属达濠区,1987年又属珠园乡。人口3300,耕地面积936亩,其中水田492亩,向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甘薯、花生、蔬菜等,尤善种蔬菜闻名。山地面积400亩。八十年代初,始发展建筑业,拥有建筑工人600多,工程遍及广州、深圳、西安、江西等地。防潮石堤700多米,滩涂200多亩,养殖蚝、膏蟹、对虾等。1985年新建小学1所(900平方米),有幼儿园和卫生站。北有村道与磊广公路连接。(参见《葛朱村》条)
葛朱村
在达濠区政府西北4公里。地处平原,近濠江水滨,砂质与葛陈合为一乡(称“葛园”),两相聚落相接,但有明显界限。明天顺八年(1464年)创村,称“葛头”。向属潮阳县招收都,后改称“葛园”。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1946年属珠园乡,1951年与茂洲、西墩合称“三和乡”,1976年与葛陈各分大队称是名,属汕头市郊礐石公社,1984年属达濠区直辖乡,1987年又属珠园乡。人口1600,耕莘地面积243亩,盐田29.5公顷,原以生产食盐为主,八十年代初,经济以建筑业为主要收入,建筑工人400多,工程遍及江西、广西、广州、深圳等省市。防潮石堤长1800米。滩涂1200亩,养殖赤砂蚶、对虾、蚝、蛏、薄壳等。有小学、幼儿园。古“西山渡”在村的东北,今辟成农田。西北有横渡通潮阳县河浦区各村。北有村道0.5公里连接磊广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