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释阴阳吧 关注:121贴子:7,502

金科轮科辑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金科轮科辑要》原序
天心仁爱,
特颁:《金科辑要》一书,
发明:天律,而又曰:阳律。
于咸丰六年(1856) ,乙卯之冬,
文昌帝君,降笔于湖南,
时间三载,乃得成稿,刊行者也。
《轮科辑要》一书,发明阴律,
自 同治甲子(1864)之冬, 孚佑帝君临湘,
垂训以人事不济,仅辑十卷,梨枣强成。
光绪辛巳(1881)再降,又经三载,至 甲申(1884)春,稿方告毕。
《二科》即成,相为表里,均以“八德”为宗。
金科,补阳律之未周;
轮科,补金科之所不及。
赏善罚恶,笔法春秋;
起死回生,功同华扁。
二科之出,数十年 于兹(到如今)矣。
无如世变沧桑,
风俗人心
愈趋愈下,
中国
竟成一病夫,
而坐以待毙也。
嗟嗟!因不揣固陋(不敢固塞鄙陋) ,
大其声而疾呼曰: 二科必读!二科必读!!
且望:
信善仁人,同声赞助,
商农工贾,一律遵行。
将见:
禹甸回春 四野无乖戾之气
尧天共乐 八方现瑞庆之云
天下芸芸,精神振奋,
国中嗥嗥,气象光昌,
百体安舒,同登寿域,
幸何如也。
若是者,庶不负 吕、文二帝
救世之一片苦心,
而本文之言,句句珠玉良言, 乃世人之福也。


IP属地:广西1楼2012-03-25 10:01回复
    辛未年(1871) 秋九月华期十日 天一子 敬序
    第一 问答
    问:《金轮二科》文成,数十卷,不外“情理”二字,
    吾人一生行事,只要
    本乎天理,顺乎人情,
    无入而不自得也?
    何必一定要读《二科》?
    答:自古,有情理外之妄人,
    自古,无情理外之圣人,
    《四书五经》不出夫情理 ,
    若知天理人情者,
    《四书五经》均可不读也,
    若然,则天生圣人,亦多事也。
    上古穴居野处,茹毛饮血,
    于今行之亦可也。
    圣经成于圣人,
    圣人可以不读也。
    二科教人超凡入圣,
    唯圣人可以不读也。
    唯二科可以不读也,必圣人也。
    唯二科不必读者, 必妄人也。
    后孔子而圣者,
    非孔子无以法。
    不能不读圣经,即不能不读二科。
    谓不必读二科者,其
    以圣人自居乎?
    亦妄人自居乎?
    


    IP属地:广西3楼2012-03-25 10:09
    回复
      插什么楼!!! 为什么我要同一个帖子发了三遍?


      IP属地:广西4楼2012-03-25 10:10
      回复
        在这打草稿先,省的再有人插楼


        IP属地:广西6楼2012-03-25 10:12
        回复
          问:
          二科
          引人超凡入圣,
          子何言之过高?
          千古有几圣人?
          千古有几孔子?
          吾不敢超凡入圣,
          吾亦可以不读二科。
          答:

          不能为圣人,敢为贤人乎?
          不敢为贤人,敢为善人乎?
          不敢为善人,将为恶人乎?
          为恶人,则不免于科律之诛矣。
          


          IP属地:广西8楼2012-03-25 10:14
          回复
            要原汁原味


            IP属地:广西9楼2012-03-25 10:15
            回复
              问:
              二科
              均以八德为宗,
              吾人
              只要行持八德,
              何必一定要读二科?
              答:
              《四书五经》均言八德,
              何以天
              既生圣人,以发明《四书五经》,
              而又特颁二科,垂之下宇,
              天即非
              好为多事,
              吾人又
              何以不读二科。


              IP属地:广西10楼2012-03-25 10:20
              回复
                问:
                二科均言八德,
                读金科可以不读轮科,
                读轮科可以不读金科,
                何必一定二科俱读?
                答:
                金科所言者天律,
                轮科所言者阴律。
                二科相为表里,
                未有
                得其表而不寻其里者,
                亦未有
                得其里而不先寻其表者,
                此为理之当然,
                而亦势所
                不得不然者也。


                IP属地:广西11楼2012-03-25 10:43
                回复
                  问:
                  二科条文浩繁,实为中下人说法。
                  即闻先天妙道,
                  应以无为为宗,
                  扫除色相,五蕴皆空,
                  二六时中,至诚不息,
                  读二科反成多事也?
                  答:
                  末世人心陷溺,
                  谁能顿悟上乘?

                  道之修炼、
                  佛之皈依,
                  必先有
                  儒之行持。
                  二科条文,
                  悉本六经,
                  为诚意正心之正轨,
                  为修齐治平之要道(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古无
                  不圣贤之仙佛,
                  真心修炼者,
                  尤不能不
                  详加披阅也。


                  IP属地:广西12楼2012-03-25 10:47
                  回复
                    问:
                    古人有言:“识时务者为俊杰”。
                    方今一般上智,皆云:“破除迷信,打倒神权”。
                    二科所云,前因后果,类于迷信。
                    降祥降殃,实是神权值此潮流汹涌,
                    如是一定要读二科是真不识时务者?
                    答:
                    反乎真理,乃是迷信。
                    二科所言,皆真理也,
                    何得谬言迷信?
                    自古至今,人神一理。
                    天理良心,人也,
                    反此则人非人也。
                    聪明正直,神也,
                    反此则神非神也。
                    果人也,必不能打倒神权。
                    果神也,其权万不能打倒。
                    神不能限制
                    人之必作善,
                    而不作恶也,
                    人亦何能打倒
                    赏善罚恶之神权?
                    且,神满太虚,无处不有神。
                    人不能入水,而水中有水神;
                    人不能入火,而火中有火神;
                    人不能立脚于虚空,而虚空有过往神。
                    神所到,人不能到,其将何术以打倒之哉?
                    实不过
                    打倒自己之天理良心,
                    而自丧失人格耳。
                    


                    IP属地:广西13楼2012-03-25 10:53
                    回复
                      问:
                      吾欲熟读二科,
                      以尽推行之力,
                      其奈
                      信从者少,障碍者多,何?
                      答:
                      世人只要有
                      一分天良存在,
                      无不崇奉二科。
                      论语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只愁有力者,不肯推行。
                      各方各地,何愁无人赞助?
                      其或偶有障碍,
                      亦不过其人自为障碍,
                      无缘领受此书耳,
                      究竟何能障碍(有什么能障碍)此书哉?


                      IP属地:广西14楼2012-03-25 11:01
                      回复
                        问:
                        二科所言,
                        赏善罚恶,细入毫厘,
                        固足以
                        救正人心,挽回末劫。
                        然此书出于清末,
                        与当时政体相宜,
                        恐不适合于现在之时局,
                        且恐发生意外之事,致碍前途,
                        则二科读也可,不读亦未赏不可?
                        答:
                        末劫三期,道魔并阐,
                        善联善类,恶共恶群,
                        气味不相投,
                        如隔数万里。
                        岂特风马牛不相及哉。
                        况赏善罚恶,
                        乃上天特权,
                        丝毫不由人作主。
                        二科为鸿恩而特颁,
                        有奉行者,自能上叨(承受) 慈佑。
                        岂有既颁之,而复又
                        遣魔以扰之。
                        断无是天,即
                        断无是理。
                        经云:
                        群魔领旨下世之时,有跋扈飞扬之势。
                        当时,天尊大放金光,
                        群魔俯伏,惶恐听命。
                        (天尊)曰:
                        尔等下世,只许扫除恶类,
                        善信男女,切勿妄加蹂躏。
                        群魔唯唯。

                        或间有考征者,

                        个人前因所关,
                        究竟何伤大体?
                        如果清浊不分,任行横逆,而漫无限制,
                        则世界其无人类,
                        而二科所言,皆非矣,子何过虑若是。
                        


                        IP属地:广西15楼2012-03-25 11:14
                        回复
                          问:
                          二科条文浩繁,读亦不易,
                          如有精神不济,为之奈何?
                          答:
                          世人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
                          鞠躬尽瘁,无有宁日。
                          营营扰扰,到死方休,
                          谁云精神不济?
                          其所以然者,
                          利心为之也。
                          假使
                          认定二科为奇货可居,
                          认定二科为至宝可贵,
                          虽夜以继日,坐以待旦,
                          朝夕研求,
                          亦所胜任而愉快者也,又何至有精神不济之托辞?


                          IP属地:广西16楼2012-03-25 11:19
                          回复
                            问:
                            二科所言,悉本六经,
                            何足为奇?
                            物以少为贵,此书遍满天下,
                            又何足为宝?
                            非奇非宝,似乎可读、不可读也?
                            答:
                            六经,所言者“理”,理,乃明其当然;
                            二科,所言者“法”,法,则细入毫发。
                            藏之天府,秘之玉库。
                            使非吕、文二帝请颁。(吕洞宾,孚佑帝君。南斗,文昌帝君)
                            下土肉眼凡夫,何能一睹?
                            自生民以来,未之有也。
                            凡我人类,如能依法行持,
                            求富在是,
                            求贵在是,
                            免灾免劫在是,
                            裕后光前亦在是,
                            超凡入圣亦在是,
                            天下之宝,无过是者。
                            岂特曰宝,实为宝中之王耳。


                            IP属地:广西17楼2012-03-25 11:24
                            回复
                              问:
                              二科条文细密,
                              开卷了然,
                              闭卷茫然,
                              记忆力不健全,
                              读之亦似无益?
                              答:
                              如能心存济世,志愿度人,
                              择其重要者,向众宣言,
                              每段每条曾经演讲者,断无不能记忆之理。
                              果能立功立德,
                              天必赐尔灵性,
                              暗中且
                              能得种种快乐。
                              古人云:“为善最乐”,岂欺我哉?


                              IP属地:广西18楼2012-03-25 1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