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650贴子:10,034,516

红楼补天------通篇解读红楼梦真事隐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打破胭脂阵 坐透红粉关
康熙传位和雍正暴死两宗宫廷疑案史料记载可说是扑塑迷离,各种传说秘闻更是五花八门,各执一词。前清为何有哪么多宫廷谜案呢?答案只有一个:皇权纷争充满血腥,继位新君为了遮丑大肆修改历史----“胜者王侯败者贼”。
清廷正史都在为胜利者大唱赞歌,可偏偏野史却记有许多“弑君屠弟”的记载。究竟该怎样鉴别谜案真伪呢?乾隆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空前绝后的一部谜书,两次与皇权擦肩而过的康熙帝嫡长孙爱新觉罗.弘皙,用隐真妙笔著成补记家史的谜书《石头记》(后经多次加批成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该书不仅将弘皙被泯灭的家族历史补记在案,也将康熙传位和雍正暴死两大谜案隐记其中。不料,因此书内容明显“有碍当朝”,故被乾隆列为反书而查禁。为将书传世,由曹雪芹“披阅增删”为《红楼梦》,并将原稿抄录秘藏。正如作者所言:“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爱新觉罗.弘皙作为仕途上的失败者,以博学宏览的高深造诣,著就这气势恢宏的文学谜宫,从文献角度讲,这位“天下第一才子”是值得称颂的成功者。《红楼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问世之初便颇受世人关注,清代仕人盛传“开言不谈《红楼梦》,遍读诗书也枉然”。时至今日,这部谜书传世已二百多年,人们在慨叹文学巨匠妙笔生辉的同时,对隐藏在脂粉文字背后的血泪家史却存有许多疑问与误解。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可见这“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谜书隐藏着多少被泯灭家史啊!


1楼2011-11-20 09:53回复
    呵呵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1-11-20 09:55
    回复
      这的确是不错的铺垫


      4楼2011-11-20 10:47
      回复

        为使读者观书前对作者隐笔有所认识,将该谜书如何隐述真情的要点例举如下:
        一.隐述时间年代
        任何“史笔”都该有时间定位。既然补记家史,更说明时间是非常必要的。虽然作者不可明言,但暗示还是相当多。例如:
        “此系身前身后事”
        说明《石头记》所记录真故事多发生在“补天石”生前及死后,只要将“补天石”进行定位,便可知故事发生的大体年代。那么,这个因“大展幻术”而补天的巨石,在红尘中“十三载”便石归山下,恰恰就是雍正夺嫡当了十三年皇帝。
        “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说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抄本是在乾隆十九年(甲戌)定名的。结合“十年辛苦不寻常”来讲,起码在乾隆九年便着手写作《石头记》了。
        “此书主写末世”
        该怎样理解这“末世”呢?前清从“康熙传位”到“雍正暴死”这两大谜案可恰巧都是“末世”,再联系所谓“红楼一梦”等等记述,可知作者已将故事发生的大体年代定位在康雍交替与雍乾交替上。


        5楼2011-11-20 10:58
        回复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
          此笔写在庚辰本“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回前墨。何为“对清”?应该理解为书基本完成。至于又说“缺中秋诗,俟雪芹”,可直到后来成了《红楼梦》传世也未补上,说明什么?说明这“新词”根本就不可以补,因为那“佳谶”是映射乾隆继位。
          “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忙种节”
          有学者考证,康雍乾交替那段时期,忙种节与四月二十六日相交有两次:一是雍正三年(乙巳1725),另一次是乾隆元年(丙辰1736)。据此,我们推断出“遮天大王”宝玉真身原型之一――江南曹家曹寅嫡孙女、弘皙王妃曹氏生日为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既是补记家史,曹王妃生辰当然是关键一笔。
          “五月初三打平安醮”
          这五月初三可是有历史记载的太子胤礽的生日,书中除明确五月初一到初三打平安醮外,还特写一笔薛蟠生日在五月初三。细看可见,薛蟠称自己生日是五月初三时,宝玉可是有恼薛蟠“怎么说我父亲呢”一句,而书中宝玉也却有弘皙替身之笔。
          “二十一日是薛妹妹的生日”
          大观园第一次过生日为何偏偏是做亲戚的宝钗?这生日又为何没有月份呢?其实,这哪里是过什么生日阿!根本就是历史上雍正神秘失综两天的开始――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子时发现雍正死,历史上有两天的“空白”。看这生日宴上所点戏文:《西游记》、《刘二当衣》、《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可不是要读者“参禅”,而是参悟真情的。


          6楼2011-11-20 16:11
          收起回复

            草根兄


            7楼2011-11-20 17:33
            回复

              石兄好!


              8楼2011-11-20 19:34
              回复
                好贴。。。等


                9楼2011-11-20 21:10
                回复

                  二.隐述故事地点
                  真故事究竟发生在何地呢?这更是特别关键的问题。作者“丽藻抽丝,点景绘像”营造出一个“大观园”来,一会儿是“太虚幻境”,一会儿是“真如福地”。作者早在三百年前就创造出了“时空遂道”,究竟在何地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
                  “假借汉唐”
                  “若云无朝代年纪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既然是补记的“血泪家史”,怎可以“假借汉唐”来添缀呢?人家“汉、唐”可都是国史阿!更有“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老爷宾天”处,不肖子贾蓉竟说出:“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赃唐臭汉,何况咱们这宗人家。”不说这宾天的老爷映射雍正,也不说这贾琏叔侄对那传位诏书(尤二尤三两个尤物)垂涎三尺,单说将自家与汉唐相比,也可见这真故事发生在皇家内院。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别以为这是虚无缥缈的“西天”,这“西方灵河”可是真实所在的。在弘皙归乡(“地陷东南”)的乐亭城西旧有西滦河,因常年泛滥改道而称“灵河”。在入海口处,便是石臼坨(因形似石臼)。今已解得弘皙后半生“茅椽蓬牖”的藏修地就在这海上孤岛。书中第一梦――甄士隐手倦抛书入梦,虽作者没有明确地域,却借“手倦抛书”之典来隐露端倪:“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古人有诗赞石臼坨:“几载探奇兴,今偿素愿来。旷沙明集雪,晴日走奔雷。估客帆樯集,渔人网罟开。仙源真世外,何必觅蓬莱。”


                  11楼2011-11-21 11:59
                  回复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乍一看,会觉得这是作者虚幻出来的,既荒唐又无稽。再加上那“女娲炼石补天”本就是上古传说,一般都不会太在意这“石归山下”的青埂峰该是怎样一座山峰。山峰就是山峰,为何偏偏是“青埂”呢?关键看这“埂”字字义:“田间稍稍高起的小路:田埂、地埂子。也指地势高起的地方。”这可是作者故意用笔阿!偏又凑巧,乐亭海隅小岛石臼坨就是这样一处所在――四周环海,环岛沙丘隆起,海拔高度在六米以上沙丘有三十多个,最高八点八米;中间低平,海拔在三米左右(形似石臼)。岛上草木丛生,植被覆盖率百分之九十八。
                    “智通寺”
                    脂批于此:“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作者幻身贾雨村“偶至郭外,意欲鉴赏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又在寺中见到一“聋肿老僧在那里煮粥”。批书人又作提示:“毕竟雨村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都知作者“出家”(并非当和尚),看来该是在这“智通寺”。


                    12楼2011-11-21 14:15
                    回复



                      13楼2011-11-21 16:03
                      回复

                        “贾母掰谎”
                        贾母听书《凤求鸾》,称是“残唐五代”的故事。乐亭大鼓有一传统名段《双锁山》,内容恰是南唐北宋之间的战争。书中还将乐亭大鼓的鼓点儿套路用击鼓传花表述出来:“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乱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所掰何谎呢?“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写佳人才子,最没趣儿。……可知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吿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见这听书的贾母是在乐亭城,自称“中等人家”,当然是针对那皇家大院而言。
                        “黑山村的乌庄头来了”
                        前清为解决旗人供给,特行“旗人圈地”制,京畿五百里设有专门管理田庄地亩的“皇粮庄”。从“乌进孝”带来的贡品看,北有“山坳子”产的山珍野味,南有“海沿子”出的鱼吓蟹贝。这便反映出所谓贾家在京东唐山地区有许多地产。正如“贾家后事”一说,既便是败落了,回到这“原籍”,在当地也是大户人家。同时也说明这贾家原本就该是清宗室旗人。


                        14楼2011-11-22 10:14
                        回复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看此一段该有疑问:道姑妙玉怎么会有那么多珍奇茶具呢?既便是“收藏大家”,想必见了也会“望尘莫及”的。仔细想来,也只有皇宫内院才会有这天下奇珍。这所谓“栊翠庵”日常竟是由“小幺儿”做清洁工,而这“小幺儿”是雍正朝创建军政中枢军机处特别选用的――为保收机密,选用十五岁左右不识字的人作勤务。看来,那所谓的“成窑五彩小盖钟”有可能是皇帝玉玺――“刘姥姥”(雍正)要在传位诏书上用印。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为何要排“试才”一场戏呢?因为这被“试”的宝玉原型是曹雪芹,要承担“披阅增删”成书传世的重任,“众清客”不知其才华有多大,当然要考核一番了。于是,“点景绘像,丽藻抽丝”,用游戏笔墨将大观园第二个原型石臼坨表述一番。有脂批很说明问题:“不必拟定方向,诸钗所居之处,若稻香村、潇湘馆、怡红院、秋爽斋、蘅芜苑等相隔不远,究竟只在一隅;然处置得很巧妙,使人见其千秋万壑,恍然不知所穷。所谓‘会心处不在乎远,大抵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全在人之穿插布置耳。”可见这该纳入“太虚幻境”范畴。讲至“蓬莱仙境”处,还有一批:“仍归于葫芦一梦之太虚玄境。一路顺顺逆逆已成千丘万壑之景,若不有此一段大江截住,直成一盆景矣!作者将从何落笔着想?”怎么是作者何想,该是读者何想才对。这“盆景”一说,可恰恰符合石臼坨“中凹似石臼”的地理环境。


                          15楼2011-11-22 13:42
                          回复

                            “丛绿堂”
                            雍正帝替身“刘姥姥”在“省亲别墅”碰头,“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可知这就是丛绿堂。这是个什么所在呢?“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现代人对这玻璃大镜习以为常,可在雍正朝,此物也只有皇宫内院才会有,而且相当珍贵。据说圆明园中曾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有万花阵迷宫及西洋楼。看来雍正帝是在这里“会亲家”时被摘取性命的。
                            “卖弄家私”
                            何为卖弄家私?这是指史湘云咬舌子,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有脂批:“今见‘咬舌’二字加以湘云,是何大法手眼,敢用此二字哉?不独不见其陋,且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倦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然后将满纸‘莺啼燕语’之字样填粪窖可也。”在京东唐山地区的丰润迁安一带,很明显有这将“二”读成“厄”的方言口语。至于读成“爱哥哥”并不曾见,想来这是在泄漏“爱新觉罗”的“爱”哥哥吧!还有,“试才”中的贾政口出“逛逛去”,刘姥姥一进大观园见那挂钟口内“有煞用”,都是典型的唐山味。


                            16楼2011-11-22 17:09
                            回复

                              三.隐述真情内幕
                              这是最难做到的,偏偏作者就做到了!如何做的呢?坚壁清野,化整为零。怎么搞起了反扫荡?可不是怎的!这就是历史。要保证“粮食”不被强大敌人搜刮去,还能有什么上上策呢?当然,必要的伪装还是该有的,这就是给故事中的人物戴上面具。好比去参加化妆舞会――从外表看不出是谁,非通过言行举止来作判断不可。
                              先来搜索书中第一大密情――康熙病死之谜。
                              根据上面提到的隐笔方法,就可得出如下结论:书中所有表述“病情”的文字,都该是针对清史记载的康熙“偶患风寒”而一命归天而记述的。这便是所谓“草蛇灰线”,将这些一根线上的“蚂蚱”重新整理,也就可以还原历史了。
                              第一个便是“苦尤娘赚进大观园”。映射康熙进入畅春园养病,还特意交待贾琏出京,与遣走“黛玉”(弘皙)相呼应。
                              第二个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隐述康熙带病之身处里紧急要务,直到次日天明。连气带累,折腾半死。
                              第三个是“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在晴雯身上未说明如何结局,又转到尤二姐露出“金面”上,却是“魂魄如飞上九天,通身麻木,一无所知”。到此地步,人还有命在?
                              第四个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那么多太医连个“喜脉”都断不明白,早就该让他们如王太医一般“军前效力”去了,还非要等老太君去“拆太医院大堂”不可?最后这蓉大奶奶还是“治病治不得命”,不明不白的就病死了,弄得“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
                              第五个是秦业“三五天光景就一命乌呼”了。那智能也太不像话了些,没事儿偏偏私逃进城会秦钟干吗?再说秦钟即便是与智能私会,怎么就愣是把老秦业给气死了?
                              第六个是“宝玉痴迷”。宝玉听得林妹妹回老家,犹如听了焦雷,登时满脸紫涨,眼珠发直,口流津液,任人摆弄,给啥吃啥。结果是“急痛迷心”,这下“可了不得了”,丫鬟婆子一通大哭。当然,这老人病症写在公子哥身上,自然是要醒过来的。就不知康熙到了这地步会是怎样了。


                              17楼2011-11-22 22: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