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650贴子:10,034,158

红楼补天------通篇解读红楼梦真事隐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打破胭脂阵 坐透红粉关
康熙传位和雍正暴死两宗宫廷疑案史料记载可说是扑塑迷离,各种传说秘闻更是五花八门,各执一词。前清为何有哪么多宫廷谜案呢?答案只有一个:皇权纷争充满血腥,继位新君为了遮丑大肆修改历史----“胜者王侯败者贼”。
清廷正史都在为胜利者大唱赞歌,可偏偏野史却记有许多“弑君屠弟”的记载。究竟该怎样鉴别谜案真伪呢?乾隆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空前绝后的一部谜书,两次与皇权擦肩而过的康熙帝嫡长孙爱新觉罗.弘皙,用隐真妙笔著成补记家史的谜书《石头记》(后经多次加批成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该书不仅将弘皙被泯灭的家族历史补记在案,也将康熙传位和雍正暴死两大谜案隐记其中。不料,因此书内容明显“有碍当朝”,故被乾隆列为反书而查禁。为将书传世,由曹雪芹“披阅增删”为《红楼梦》,并将原稿抄录秘藏。正如作者所言:“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爱新觉罗.弘皙作为仕途上的失败者,以博学宏览的高深造诣,著就这气势恢宏的文学谜宫,从文献角度讲,这位“天下第一才子”是值得称颂的成功者。《红楼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问世之初便颇受世人关注,清代仕人盛传“开言不谈《红楼梦》,遍读诗书也枉然”。时至今日,这部谜书传世已二百多年,人们在慨叹文学巨匠妙笔生辉的同时,对隐藏在脂粉文字背后的血泪家史却存有许多疑问与误解。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可见这“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谜书隐藏着多少被泯灭家史啊!


1楼2011-11-20 09:53回复

    为使读者观书前对作者隐笔有所认识,将该谜书如何隐述真情的要点例举如下:
    一.隐述时间年代
    任何“史笔”都该有时间定位。既然补记家史,更说明时间是非常必要的。虽然作者不可明言,但暗示还是相当多。例如:
    “此系身前身后事”
    说明《石头记》所记录真故事多发生在“补天石”生前及死后,只要将“补天石”进行定位,便可知故事发生的大体年代。那么,这个因“大展幻术”而补天的巨石,在红尘中“十三载”便石归山下,恰恰就是雍正夺嫡当了十三年皇帝。
    “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说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抄本是在乾隆十九年(甲戌)定名的。结合“十年辛苦不寻常”来讲,起码在乾隆九年便着手写作《石头记》了。
    “此书主写末世”
    该怎样理解这“末世”呢?前清从“康熙传位”到“雍正暴死”这两大谜案可恰巧都是“末世”,再联系所谓“红楼一梦”等等记述,可知作者已将故事发生的大体年代定位在康雍交替与雍乾交替上。


    5楼2011-11-20 10:58
    回复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
      此笔写在庚辰本“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回前墨。何为“对清”?应该理解为书基本完成。至于又说“缺中秋诗,俟雪芹”,可直到后来成了《红楼梦》传世也未补上,说明什么?说明这“新词”根本就不可以补,因为那“佳谶”是映射乾隆继位。
      “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忙种节”
      有学者考证,康雍乾交替那段时期,忙种节与四月二十六日相交有两次:一是雍正三年(乙巳1725),另一次是乾隆元年(丙辰1736)。据此,我们推断出“遮天大王”宝玉真身原型之一――江南曹家曹寅嫡孙女、弘皙王妃曹氏生日为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既是补记家史,曹王妃生辰当然是关键一笔。
      “五月初三打平安醮”
      这五月初三可是有历史记载的太子胤礽的生日,书中除明确五月初一到初三打平安醮外,还特写一笔薛蟠生日在五月初三。细看可见,薛蟠称自己生日是五月初三时,宝玉可是有恼薛蟠“怎么说我父亲呢”一句,而书中宝玉也却有弘皙替身之笔。
      “二十一日是薛妹妹的生日”
      大观园第一次过生日为何偏偏是做亲戚的宝钗?这生日又为何没有月份呢?其实,这哪里是过什么生日阿!根本就是历史上雍正神秘失综两天的开始――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子时发现雍正死,历史上有两天的“空白”。看这生日宴上所点戏文:《西游记》、《刘二当衣》、《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可不是要读者“参禅”,而是参悟真情的。


      6楼2011-11-20 16:11
      收起回复

        石兄好!


        8楼2011-11-20 19:34
        回复

          二.隐述故事地点
          真故事究竟发生在何地呢?这更是特别关键的问题。作者“丽藻抽丝,点景绘像”营造出一个“大观园”来,一会儿是“太虚幻境”,一会儿是“真如福地”。作者早在三百年前就创造出了“时空遂道”,究竟在何地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
          “假借汉唐”
          “若云无朝代年纪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既然是补记的“血泪家史”,怎可以“假借汉唐”来添缀呢?人家“汉、唐”可都是国史阿!更有“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老爷宾天”处,不肖子贾蓉竟说出:“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赃唐臭汉,何况咱们这宗人家。”不说这宾天的老爷映射雍正,也不说这贾琏叔侄对那传位诏书(尤二尤三两个尤物)垂涎三尺,单说将自家与汉唐相比,也可见这真故事发生在皇家内院。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别以为这是虚无缥缈的“西天”,这“西方灵河”可是真实所在的。在弘皙归乡(“地陷东南”)的乐亭城西旧有西滦河,因常年泛滥改道而称“灵河”。在入海口处,便是石臼坨(因形似石臼)。今已解得弘皙后半生“茅椽蓬牖”的藏修地就在这海上孤岛。书中第一梦――甄士隐手倦抛书入梦,虽作者没有明确地域,却借“手倦抛书”之典来隐露端倪:“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古人有诗赞石臼坨:“几载探奇兴,今偿素愿来。旷沙明集雪,晴日走奔雷。估客帆樯集,渔人网罟开。仙源真世外,何必觅蓬莱。”


          11楼2011-11-21 11:59
          回复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乍一看,会觉得这是作者虚幻出来的,既荒唐又无稽。再加上那“女娲炼石补天”本就是上古传说,一般都不会太在意这“石归山下”的青埂峰该是怎样一座山峰。山峰就是山峰,为何偏偏是“青埂”呢?关键看这“埂”字字义:“田间稍稍高起的小路:田埂、地埂子。也指地势高起的地方。”这可是作者故意用笔阿!偏又凑巧,乐亭海隅小岛石臼坨就是这样一处所在――四周环海,环岛沙丘隆起,海拔高度在六米以上沙丘有三十多个,最高八点八米;中间低平,海拔在三米左右(形似石臼)。岛上草木丛生,植被覆盖率百分之九十八。
            “智通寺”
            脂批于此:“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作者幻身贾雨村“偶至郭外,意欲鉴赏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又在寺中见到一“聋肿老僧在那里煮粥”。批书人又作提示:“毕竟雨村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都知作者“出家”(并非当和尚),看来该是在这“智通寺”。


            12楼2011-11-21 14:15
            回复

              “贾母掰谎”
              贾母听书《凤求鸾》,称是“残唐五代”的故事。乐亭大鼓有一传统名段《双锁山》,内容恰是南唐北宋之间的战争。书中还将乐亭大鼓的鼓点儿套路用击鼓传花表述出来:“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乱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所掰何谎呢?“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写佳人才子,最没趣儿。……可知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吿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见这听书的贾母是在乐亭城,自称“中等人家”,当然是针对那皇家大院而言。
              “黑山村的乌庄头来了”
              前清为解决旗人供给,特行“旗人圈地”制,京畿五百里设有专门管理田庄地亩的“皇粮庄”。从“乌进孝”带来的贡品看,北有“山坳子”产的山珍野味,南有“海沿子”出的鱼吓蟹贝。这便反映出所谓贾家在京东唐山地区有许多地产。正如“贾家后事”一说,既便是败落了,回到这“原籍”,在当地也是大户人家。同时也说明这贾家原本就该是清宗室旗人。


              14楼2011-11-22 10:14
              回复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看此一段该有疑问:道姑妙玉怎么会有那么多珍奇茶具呢?既便是“收藏大家”,想必见了也会“望尘莫及”的。仔细想来,也只有皇宫内院才会有这天下奇珍。这所谓“栊翠庵”日常竟是由“小幺儿”做清洁工,而这“小幺儿”是雍正朝创建军政中枢军机处特别选用的――为保收机密,选用十五岁左右不识字的人作勤务。看来,那所谓的“成窑五彩小盖钟”有可能是皇帝玉玺――“刘姥姥”(雍正)要在传位诏书上用印。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为何要排“试才”一场戏呢?因为这被“试”的宝玉原型是曹雪芹,要承担“披阅增删”成书传世的重任,“众清客”不知其才华有多大,当然要考核一番了。于是,“点景绘像,丽藻抽丝”,用游戏笔墨将大观园第二个原型石臼坨表述一番。有脂批很说明问题:“不必拟定方向,诸钗所居之处,若稻香村、潇湘馆、怡红院、秋爽斋、蘅芜苑等相隔不远,究竟只在一隅;然处置得很巧妙,使人见其千秋万壑,恍然不知所穷。所谓‘会心处不在乎远,大抵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全在人之穿插布置耳。”可见这该纳入“太虚幻境”范畴。讲至“蓬莱仙境”处,还有一批:“仍归于葫芦一梦之太虚玄境。一路顺顺逆逆已成千丘万壑之景,若不有此一段大江截住,直成一盆景矣!作者将从何落笔着想?”怎么是作者何想,该是读者何想才对。这“盆景”一说,可恰恰符合石臼坨“中凹似石臼”的地理环境。


                15楼2011-11-22 13:42
                回复

                  “丛绿堂”
                  雍正帝替身“刘姥姥”在“省亲别墅”碰头,“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可知这就是丛绿堂。这是个什么所在呢?“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现代人对这玻璃大镜习以为常,可在雍正朝,此物也只有皇宫内院才会有,而且相当珍贵。据说圆明园中曾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有万花阵迷宫及西洋楼。看来雍正帝是在这里“会亲家”时被摘取性命的。
                  “卖弄家私”
                  何为卖弄家私?这是指史湘云咬舌子,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有脂批:“今见‘咬舌’二字加以湘云,是何大法手眼,敢用此二字哉?不独不见其陋,且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倦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然后将满纸‘莺啼燕语’之字样填粪窖可也。”在京东唐山地区的丰润迁安一带,很明显有这将“二”读成“厄”的方言口语。至于读成“爱哥哥”并不曾见,想来这是在泄漏“爱新觉罗”的“爱”哥哥吧!还有,“试才”中的贾政口出“逛逛去”,刘姥姥一进大观园见那挂钟口内“有煞用”,都是典型的唐山味。


                  16楼2011-11-22 17:09
                  回复

                    三.隐述真情内幕
                    这是最难做到的,偏偏作者就做到了!如何做的呢?坚壁清野,化整为零。怎么搞起了反扫荡?可不是怎的!这就是历史。要保证“粮食”不被强大敌人搜刮去,还能有什么上上策呢?当然,必要的伪装还是该有的,这就是给故事中的人物戴上面具。好比去参加化妆舞会――从外表看不出是谁,非通过言行举止来作判断不可。
                    先来搜索书中第一大密情――康熙病死之谜。
                    根据上面提到的隐笔方法,就可得出如下结论:书中所有表述“病情”的文字,都该是针对清史记载的康熙“偶患风寒”而一命归天而记述的。这便是所谓“草蛇灰线”,将这些一根线上的“蚂蚱”重新整理,也就可以还原历史了。
                    第一个便是“苦尤娘赚进大观园”。映射康熙进入畅春园养病,还特意交待贾琏出京,与遣走“黛玉”(弘皙)相呼应。
                    第二个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隐述康熙带病之身处里紧急要务,直到次日天明。连气带累,折腾半死。
                    第三个是“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在晴雯身上未说明如何结局,又转到尤二姐露出“金面”上,却是“魂魄如飞上九天,通身麻木,一无所知”。到此地步,人还有命在?
                    第四个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那么多太医连个“喜脉”都断不明白,早就该让他们如王太医一般“军前效力”去了,还非要等老太君去“拆太医院大堂”不可?最后这蓉大奶奶还是“治病治不得命”,不明不白的就病死了,弄得“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
                    第五个是秦业“三五天光景就一命乌呼”了。那智能也太不像话了些,没事儿偏偏私逃进城会秦钟干吗?再说秦钟即便是与智能私会,怎么就愣是把老秦业给气死了?
                    第六个是“宝玉痴迷”。宝玉听得林妹妹回老家,犹如听了焦雷,登时满脸紫涨,眼珠发直,口流津液,任人摆弄,给啥吃啥。结果是“急痛迷心”,这下“可了不得了”,丫鬟婆子一通大哭。当然,这老人病症写在公子哥身上,自然是要醒过来的。就不知康熙到了这地步会是怎样了。


                    17楼2011-11-22 22:17
                    回复

                      再来搜索书中第二大密情――雍正暴死之谜。
                      既然是“暴死”,表现特征就该是被人“摘去命根儿”。凡“通灵宝玉”这命根子离了颈项,说明这主人也就没有性命可言了。再就是一些“大醉”、“醉闹”、“醉卧”等字眼儿,都该是用来遮饰“死亡”的。要不就干脆来个“老爷宾天”,明明白白对应历史传说。
                      第一处是“通灵遇双真”。眼见宝玉不行了,“棺椁都做齐了”,竟把那“通灵玉”摘下来。看那和尚接玉在手,长叹一声:“青埂一别,辗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想当初巨石幻玉,红楼一梦到此结束。要说这不是雍正被“魇魔法”摘去性命,想来再没有其他贴切的解释。
                      第二处是“大醉绛芸轩”。那“枫露茶”可不是一般的茶,吃这“千红一窟”的茶必须“潗”,而不是一般的“沏”或“泡”,还得“三四次后才出色”。这哪里是吃茶,分明是在上大刑。难怪宝玉要怒摔那茶杯,还溅了一身血。归到最后,“袭人神手从他项上摘下那通灵玉来,用自己的手帕包好塞在褥下。”还交待一句“那宝玉便睡着了”。可是永远睡去了。
                      第三处是“良宵花解语”。宝玉被贼茗烟带至花袭人家,房中早有三五个女孩儿。袭人伸手从宝玉项上将通灵玉摘下来,向他姊妹们笑道:“你们见识见识!时常说起来都当稀罕,恨不能一见,今儿可尽力瞧了再瞧。什么稀罕物儿?也不过是这么个东西。”这是什么稀罕物呢?当然是传位诏书。这宝玉骑马而来,回去时只能坐轿子了。怎么回事?无性命的人当然不可再骑马了。
                      第四处是“风月宝鉴”。贾天祥被骗落入人家陷井,竟被迫写下了两份五十两的“欠契”。这事多新鲜!真是因为一百两银子那么简单?老爷正在厅上看南京的什么东西呢?这该是雍正死前重新写下传位诏书。后面那“一净桶尿粪从上面直泼下来,可浇了他一身一头”的场面应属幻笔,映设历史上雍正被泼了赃水。
                      第五处是“老爷宾天了”。前面刚表完开夜宴,这里突然有人报丧,说:“老爷宾天了。”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这一句太关键了。好好的人就死了,能怎么死呢?虽然后面一劲儿解释,又是炼丹又是烧汞的,本就对应历史传说,还说“今夜守庚申时”升仙了。明摆着是在说雍正。
                      第六处是“两宴大观园”。打抽风的刘姥姥被强留大观园住了两天,恰恰是对应雍正历史上“失踪”了两日(八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这两天先是编瞎话儿糊弄“痴公子”(弘历),见软的不行,刺客便摆起了鸿门宴――“三宣牙牌令”,铁筷子木夹棍都用上了,直把个刘姥姥弄得“求饶”。然后便是取“成窑小盖钟”、“画园子”,最后进入“省亲别墅”,一番碰头后醉卧在丛绿堂。


                      18楼2011-11-23 09:14
                      回复

                        第六个替身是“柳湘莲”。
                        “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难道这是要聚众造反吗?应该是有此迹象。那尤三姐可是传位诏书幻身,她要是嫁了柳湘莲,大业可成。可惜这“冷二郎”又因“洁癖”而剑刎了尤三姐,“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弘皙自此以后只得诈死埋名,遁入菩提仙岛(石臼坨)。
                        第七个替身是“甄士隐”。
                        遁入藏身修书地的弘皙,先“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成为了空空道人,后又梦幻情缘成了情僧,写出了所谓《情僧录》。“总因慧刀不利”,真的六根清净可不容易!为了让看官读懂所补家史,还开辟出文学史先河,化名脂砚斋来重批《石头记》。一部世间罕见的文学谜宫就这样诞生了。


                        21楼2011-11-23 21:06
                        回复
                          2.荒唐情节之――比通灵
                          在“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一回,写宝钗因病在家,宝玉前来探视。先是宝玉来至梨香院见到宝钗母亲薛姨妈,竟是“薛姨妈忙一把拉了他抱入怀内”。试思:这宝玉是男是女?年龄几岁?与薛姨妈究竟是怎样关系?为什么会出现将公子哥儿抱入怀中这荒唐之举呢?
                          接着,便更加“荒唐”了:宝玉进“里间”去瞧宝钗,引出二人你瞧我的通灵宝玉,我看你的辟邪金锁。宝玉自是从项上摘下,尚有情可缘。可宝钗竟是“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络掏将出来”。这就显得太过荒唐了。而且,叙述中本来还有宝钗的丫环金莺在屋里,可作者硬是写宝钗两次“撵”其去倒茶,好像故意形成二人世界的局面。而这“公子哥儿”与“大家闺秀”的言行举止也过于违背封建礼教了。
                          至此,万不可用宝玉有“叛逆”精神一类理由来解释。因为就算是宝玉有什么“精神”可以遮饰这荒唐之举,那宝钗又怎解呢?书中宝钗可是自始至终以举止端庄、知书达理的东方美女出现的,这当着公子哥“解排扣”比通灵可说是荒唐透顶了。
                          其实,作者先在回目上用“金莺微露意”作了暗示。露出什么意来了呢?通过分析判断,这里宝钗与宝玉的真身原型就是一对夫妻――弘皙与王妃曹氏。只不过这宝玉真身为妻子,而宝钗真身为丈夫,那薛姨妈恰是宝钗的母亲(姨娘),也正是“宝玉”的婆母。正所谓正面看是美女,背面看是骷髅。这里正面写成美女的宝钗,真身反是丈夫;而正面写成公子哥的宝玉,真身竟是怀有身孕的妻子。那么,所谓比通灵,就应该是丈夫佩戴的金锁――“官印”(军机印钥)与妻子身怀有孕(小宝玉)互比通灵的表述。
                          作者在文中批注:“着眼!若不是宝卿说出,竟不知玉卿日就何业。”“在宝卿口中说出玉兄学业,是作微露卸春褂之萌耳。是书勿看正面为幸。”
                          可见这“卸春褂”一批是对“解排扣”隐有真情的提示。文中更有这“宝玉”喝所谓“酸笋鸡皮汤”的情节,此等“美味佳肴”应该与孕妇补身子产生联想吧。
                          


                          24楼2011-11-24 13:01
                          回复

                            4.荒唐情节之――湘云留宿
                            在“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一回,写宝玉正和宝钗顽笑,有人回“史大姑娘来了”。
                            此有脂批:“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泄漏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
                            若从批语上看,似乎这时宝玉与宝钗尚未成亲。然这在一起“顽笑”又从何谈起呢?批语中所谓的“文章之精华”又是什么呢?
                            再看“史大姑娘”来后晚上在黛玉房中安歇。此有脂批:“前文黛玉未来时,湘云、宝玉则随贾母;今湘云已去,黛玉既来,年岁渐成,宝玉各自有房。故湘云自应同黛玉一处也。”
                            此批在说明今年龄大了,与过去有所不同自是在情在理。然而,接着的下文却又“荒唐”起来了:
                            次日天明,宝玉竟是“披衣靸鞋往黛玉房中来”,见到“他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掠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这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回来风吹了,又嚷肩窝疼了。”一面说,一面轻轻替他盖上。
                            这先还说“年岁渐成,各自有房”,怎么这公子哥大清早便跑到“姊妹”房中替“史大姑娘”盖被子来呢?读者能说这不是荒唐之举吗?
                            其实,这里黛玉与前面宝钗同为弘皙替身,都在指丈夫;宝玉仍然隐指曹王妃,是妻子;而所谓“史大姑娘”真身是这宝玉的家下堂弟――曹雪芹。因年岁渐成,妻子家里的弟弟来姐姐家,与姐夫住在一处。故而湘云来走亲戚,不是住黛玉(弘皙)处,就是住宝钗(弘皙)处。实际上就是住在姐夫弘皙处。
                            既然是小弟弟来住,作为长姐的曹王妃有一些“关爱”是很自然的事。
                            上述“荒唐”从真情来讲却是再合情合理不过了。


                            26楼2011-11-24 20:39
                            回复

                              5.荒唐情节之――大承笞挞
                              在“情中情因情感妹妹”一回,写宝玉挨打之后,第一个来看望宝玉的竟是宝钗。而且宝钗手里只托着一丸药,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
                              试想:若谁家公子哥儿挨了父亲暴打,立马就有一大家闺秀前来探视,这可能吗?再者,这宝钗竟是“托着一丸药”前来,首先就不近情理。还特别嘱咐到了晚上才可敷上。若真是治疗棒伤,就应该立马敷上,为何要等到晚上呢?
                              接下来,便是黛玉前来探视宝玉,又有许多婆子媳妇你来他往的。最后,归结到变着法儿地给宝玉弄些个高贵补品“木樨清露”、“玫瑰清露”,并特对“莲叶羹”进行一番详述。
                              著述人要说明什么“情中情”呢?首先说这挨打的宝玉应该有两个真身原型可以选择:弘时与弘历。正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今对“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究竟是雍正打谁自是无法追究,可作者倒是作了暗示的。见书中贾政(雍正)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谁可弑君杀父呢?看这挨打的“混世魔王”宝玉,看似指“性情放纵,行为不谨”的弘时,可弘时先雍正帝于雍正五年去世,根本没机会“弑君杀父”。看来真正“弑君杀父”的应该是后来当上皇帝的弘历。
                              怎么这宝玉挨打后需要如此兴师动众的探视与滋补呢?
                              “二十年来辨是谁,榴花开处照宫帷。”
                              作者巧借宝玉挨打之情,将曹王非生子这“情中情”作了重笔陈述。想来这也是补记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7楼2011-11-25 09: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