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吧 关注:1,207贴子:15,442
  • 12回复贴,共1

电影《秋之白华》与“多余的话”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个月前,无意间发现了百度上有“瞿秋白吧”,便时常上来看看,只是静静地阅读,无论大家的观点与自己内心对瞿秋白的认识和感悟有多少整体和细节上的差异,都微笑视之……内心是充满了感激和欣慰的,看着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越来越多的人从《多余的话》和《觅渡觅渡渡何处》入手进入了他的内心世界,并在社会阅历逐渐累积和扩展的当下不断省视着世事、人事和自我,瞿秋白人性的光芒和对事业的执着浸润着每一位仰慕者的心灵……
对lierre表达我最真挚的谢意和钦佩,是她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着“瞿秋白吧”地运转和更新,让更多有思想有层次有历史使命感的好学青年源源不断加入进来。
今天下午我陪同父母和妻子去上海影城看了《秋之白华》,去时想好了不是去参加瞿秋白的研讨会,想到了一部105分钟而且着眼于爱情的电影触及不深他的完整人生,可失望仍是如此尖利和持续,所以从今天开始,我来了,我将用我掌握的史料和大家尽最大努力客观地诉说和讨论我们共同崇敬着的瞿秋白的种种……


1楼2011-07-02 22:24回复
    二、沈剑龙的笔墨太多。
    在电影中,沈剑龙俨然成了二号男主角。他能留下名号一是他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开明士绅,资助过革命,在共产党内交友甚多;二是那3则传为佳话的同天同版的启事。
    有一个状况可能大家不知道,尽管他长相尚可,但他天生是个残疾,他的左手是畸形的,当地人称“猪手”。杨家是个大户人家,相当有钱,所以杨之华有依傍才能跑出来读书。
    那么瞿秋白和沈剑龙相比,已经不单纯是才气和社会地位的落差,还有正常人(肺病毕竟不算残疾)和残疾人的区别。
    沈剑龙为人确实还豁达,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婚后和他还有书信往来,确实做到了启事中的承诺。
    影片中沈杨尚未离婚之时就称女儿为“独伊”,这是瞿沈结婚后才改的名,这个就是没啥好说的硬伤了。
    其实电影倒是可以拍瞿杨怎么谋划把独伊从沈家偷出来,可以强化瞿秋白和妻子、继女间的亲情。
    


    6楼2011-07-03 00:34
    收起回复
      其他可商榷的细节明天接着写,为什么从电影《秋之白华》开始参与进来,是因为由于编、导审的不负责任或者是无能,把这样一个出众和内涵深厚的人刻画成一个如此苍白单薄的人。
      更因为瞿秋白1932年6月召集夏衍、郑伯奇、钱杏邨开会时说:“在文化艺术领域中,电影是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将来我们取得了天下之后,一定要大力发展电影事业……”
      1933年《母性之光》《春蚕》《女性的呐喊》《盐潮》《时代的儿女》等进步电影陆续上映。揭开中国电影史上光辉一页。而之前,中国的电影多为武侠、恋爱、旧伦理。
      可惜啊,那么多年过去了,秋白怎么就被塑造成了这么个苍白的形象。
      


      7楼2011-07-03 01:01
      回复
        瞿氏家人所说,家人中有数人见过沈剑龙,并非道听途说。


        10楼2011-07-03 09:38
        回复
          关于沈剑龙的残疾情况,似乎尚未见于有关文献,一是他并不是党内要人;二在当时这样的细节只有瞿氏家人更注重些。旧时的婚姻哪怕是再婚,毕竟双方家人还是要谋面、议论的,即便是革命者也不是对上眼就住一块去了。
          我只能说,我发帖是热爱瞿秋白,但不会刻意传谣,毫无意义,况且这里也是公众场合,看看日后有无其他史料跟进


          13楼2011-07-03 09:59
          回复
            三、瞿秋白的两段婚姻,编剧选择了后一段,可能考虑到了与王剑虹的时间比较短;与杨之华的有友好分手的颇具故事情节的桥段,有“秋白之华 秋之白华”印章的浪漫细节,同时杨之华的党内地位较高(影片没有反映出来)……
            实际上从流传下来的史料和家人口述中看,瞿秋白与王剑虹的恋爱婚姻倒是轰轰烈烈、柔肠缱绻;与杨之华的偏重于亲情。杨长得较黑,相貌一般,而且由于是二婚还带着个女儿过来,瞿家人颇有些不以为然;相反瞿见杨家人,他的热情和潇洒得到了交口称赞。电影的取材或许值得商榷,似乎更该沿用二十多年前的经典电视连续剧《秋白之死》的片名,尽管无论从哪方面讲,两者根本不值比较。


            15楼2011-07-03 11:35
            回复
              又写了段,发不上来,等会拆成句发发看


              18楼2011-07-03 13:44
              回复
                《多余的话》里是反应不出来的,不管怎么解读,过去、现在和相当长的将来,大部分刚对瞿秋白感兴趣的有心人,仍然会在革命的文人和文人闹革命的界定中打转转,在不由自主地赞叹瞿秋白全才的同时叹息他文人的品性造成的传统文人的必然悲剧。可是这真的是一出悲剧吗?他苍白的面庞缭绕着的果真是对被自己人抛弃地哀叹吗?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何必说?——代序
                许多人在那一万多字的文章里找寻答案,体会着能和自己柔软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的词和句,而且多少能 找到一些,这正是瞿秋白真诚坦白的魅力。但是有多少人读懂了那一句借用古人之言给通篇文字定下的基调?
                正是这句“代序”告诉了世人他傲人的内心和一个革命先行者、思想家和领导者的坚定意志。
                (待续)
                


                21楼2011-07-03 14:00
                回复
                  不少人感叹瞿秋白要是不从政多好,无论在文化领域的哪一专业使点力,都能成为大家。可是瞿秋白是被动的有所图的参加到革命中去的吗?不是的,他早年被吗可思主义所吸引,“这个阴影呵!他总在我眼前晃着……在前面引着我……使我看见一线的光明”,“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出社会思想……”总希望“脚踏实地”,“做一件是一件”,他最早把吗可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比较完整地介绍到中国来,并回国投入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1924年,瞿秋白在中国首次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猫则冬是吗可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瞿秋白则是中国化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不是被胁裹进历史潮流的,他是中国革命的奠基者之一,他是主动出击寻找光明并付诸于实践的先行者和斗士,这样的功绩又岂是《多余的话》中几句低沉的呢喃所能抹杀!


                  22楼2011-07-03 15:11
                  回复
                    那么有人说当初归当初,后来他自己不也消沉了,动摇了吗?他自己说的呀,他只想做个教员或译者呀……如果读过党史可以看到,瞿秋白从来没有在路线斗争中退缩过,不管面对共产国际还是中共代表团里某些人的打击,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的前前后后,他做了多少工作,进行了怎样的抗争来团结党,看一看张某某的临阵退缩,周某某的反戈一击,李某某的推诿避祸,王某的小人行径……瞿秋白光明磊落,直至被排挤出领导岗位,他看不出当中的奥妙?他没有渠道争取共产国际和远东局的支持?但瞿秋白是谁,他是“江南第一燕”,他有着世代士大夫阶级的可杀不可辱的傲骨,他是中国最早考察西方思想,践行独立人格的思想家和实践者。
                    他拥护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党,他努力挽救过党,他拼力想保护党内的民主和统一。他鄙视的是那些担不其责任、逃避责任甚至是推卸责任陷害自己同志、抢班夺权的小人。


                    23楼2011-07-03 15:45
                    回复
                      他被排挤出最高领导层后退缩了吗,一蹶不振了吗?他回到上海领导左联,短短数月,革命文艺工作焕然一新,除了文学领域,他指示夏衍、田汉等人进入明星电影公司和百代唱片公司拍摄和录制了大量进步电影和爱国歌曲,修订《中国拉丁话的字母》,进行汉字改革研究。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把“国语”改称“普通话”,也是受了瞿秋白的影响。至于和鲁迅的友谊和文学成果,大家知之甚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25楼2011-07-03 16:04
                      回复
                        我时间有限,来不及展开,而且也觉得无须展开,因为这里虽然冷清,但来的人大都有相当的基础。有什么疑问大家一起探讨,以后可以多谈点细节问题。
                        我不是专家,没学过哲学,没上过党课,不是任何党的党员。
                        但我有信仰。


                        29楼2011-07-05 02:07
                        收起回复
                          L吧主,我看到你发的帖子里,对周总理的人品很推崇。我想知道稍微细节点的理由,可以吗?


                          30楼2011-07-05 02: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