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刘备出身汉左将军职,左将军职并不常设,品次未定,而刘备作为主君为显君威,刻意将前,左,右,后四字将军的品次靠前。
====
陈寿有时候会记录某一年有大规模的升官记录,这个我倒觉得还是可以用来看看有没有漏记的。比如说先主立汉中王,大升了一批。即位,大升了一批。后主即位时,大升了一批。建兴八年,大升了一批。诸葛先生去世后,大升了一批。后来升的太多了就不计算了。至于官名是不是准确就不知道了。
建兴九年,前后左右将军一个不缺 (两个可以确定是刘备亲家,另外两个?是不是比如说刘永刘理的舅舅之类的?)。
建兴四年,封了一个前将军,一个后将军。 诸葛亮自贬为右将军。在这之前,有没有左将军,右将军? 如果有,是谁呢?诸葛亮自贬为右将军,右将军有无可能死了或者被贬的更低?
建兴八年,魏延升官,杨仪升官,吴壹升官,李严升官,刘琰升官,费禕升官,既然李刘等由前后将军升,前后将军自有其他人补差。。。诸葛亮官复原职,右将军自然有人补差。。。左将军升了?死了?
诸葛亮死后,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其中,向朗为光禄勋徙为左将军,虽然官职可能性质有变,但诸葛先生亲口说的那句李严还不是卿。。。那么李严后主即位的时候似乎还不是光禄勋,陈寿先生可能又断代了)
顺便,三国志历代抄写出现错字甚至衍文难免。这种情况对于不幸没有成为官史的文字更是泛滥。华阳国志是部宝贵的书籍,可是不难发现,很多时候也是照抄拼凑三国志的内容(当然不少时候是后人按照三国志乱添加的,原先的版本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都是乱改乱加后的版本来的)。所以,华阳国志和三国志在官职方面很多时候都会犯错的。我们用华阳国志来矫正对比三国志,其实还是要看合理不合理(主观了点)。比如说,后主登基那段,官职的地方就是后人按照三国志乱添的。而李严为永安都护(即使他是中都护也只是负责永安的军事),无论从理论上来看,还是从实践上来看,都是相对合理的。至于不少人的升迁时间及官职称号,两本书半斤八两,都不能全信。
个人意见,用有大量空白(比如刘琰为镇东就没有记录)的三国志和华阳国志等类书籍来研究官职,其实最后还是:大概,可能吧。(用了多少的可能?把所有对官职很在意的人的研究心血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