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进吧 关注:804贴子:10,178
  • 12回复贴,共1

学术界关于研究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及成果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匆忙整理了一下,有关于版本的,有关于具体问题的,有些问题吧内也常见,还是有所裨益


1楼2011-03-22 10:07回复
    沈伯俊;一九九七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
    1997年,在《三国演义》研究史上是一个值得书写一笔的年份。这一年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是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和汉中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第十一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11月2日至6日在陕西汉中成功举行。在这一年里,中国大陆发表的《三国演义》研究论文,大约在60篇左右;提交汉中《三国》讨论会的论文,也有将近60篇。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引人注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2楼2011-03-22 10:07
    回复
      对《三国演义》研究领域的审视与开拓
      新时期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有目共睹。如何进一步深化已有的研究,如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此,一些学者作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
      罗德荣在《以当代意识反观〈三国演义〉》(汉中《三国》研讨会论文)中,指出了以当代意识反观《三国演义》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阐述了“反观”所包括的三方面的含义:一是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三国演义》的文化内涵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从建构新文化的宗旨出发,广泛吸收西方新思潮新意识的有用成分,同时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生活的实践,消化传统,利用传统,推陈出新。二是以当代人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悟性和思辨能力,对《三国演义》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审视,突破传统的研究方式和方法,放眼世界,扩大视野,努力打破原有的阅读空间,不仅从文学本身,而且从文学之外广泛汲取营养,自觉吸收各个学科领域中新的理论思维成果,以不断拓展思维空间,开辟多向多元的思维格局。三是从当代社会的需要出发,对《三国演义》做广泛的应用研究,为适应社会生活实践和发展的客观需要,采集人类一切进步的有益的文化成分,来不断丰富、完善、建构新的文化结构体制。
      


      3楼2011-03-22 10:08
      回复
        对于《三国演义》中的诗词,以往较少研究。郑铁生在出版《三国演义诗词鉴赏》一书(北京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的基础上,发表《〈三国演义〉诗词的功能、意蕴和价值》一文(载《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对《三国演义》诗词的艺术功能、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有助于加深研究者和读者对这一特殊问题的认识。
        


        5楼2011-03-22 10:09
        回复
          对于《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以往的研究也比较简单,几乎没有单篇论文。王立民的《雅俗共赏,通行适用——论〈三国演义〉的语言》(载《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以作为《三国》定本的毛本为考察对象,指出《三国演义》的语言千锤百炼,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写景、抒情,其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都是无比精美的。《三国演义》的语言是开拓性的、承前启后的创新语言,是浅近化的文言与纯净化的白话相结合的精炼流畅的文学语言,既别具一格,雅俗共赏,又通行适用,形成规范。几百年来,这种语言已为广大群众所熟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论述,比过去前进了一步。
          一些学者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解读《三国演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李锐的《三顾茅庐:考验仪式的消解与重构》(汉中《三国》研讨会论文),运用原型批评的原理,分析了“三顾茅庐”这一典型情节,认为罗贯中完全消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仪式考验原型,试图按照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来建立起一种新的考验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不求人,不屈己,待价而沽,甘为傅相的人格自尊。这样的分析,颇有新意。
          


          6楼2011-03-22 10:09
          回复
            关于《三国演义》的版本
            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对《三国演义》版本的整理和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本年度中,有的论文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努力。
            沈伯俊的《再谈重新校理〈三国演义〉的几个问题》(载《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2期),在其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三国演义》中大量存在的“技术性错误”的由来,指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成书过程之误。作为“世代累积型”的长篇小说,《三国》中的相当大一部分错误产生于它的成书过程之中。它们并非罗贯中有意为之,而是未被发现的过去错误的遗存。第二,作者本人之误。这大致包括三种情况:(1)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例如在有关荆州的情节中,由于罗贯中对荆州治所究竟在何处模糊不清,并常常把荆州辖区与荆州治所混为一谈,因而造成比较严重的淆乱。(2)由于引述史书有误。这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史书产生误解,另一种是抄错、抄漏史书中的某些字、词、句。例如《三国》第15回写袁术长史名叫“杨大将”。查《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袁)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可见袁术长史本名“杨弘”。由于罗贯中漏看“弘”字,且断句不当,于是误为“杨大将”。
            


            7楼2011-03-22 10:09
            回复
              (3)由于考虑不周或一时粗心而致误。如第92回有赞赵云诗曰:“年登七十建奇功”。实际上,赵云年龄小于刘、关、张,若刘备不死,此时应为虚岁六十八,故赵云应为六十左右。作者为了突出赵云的老当益壮,不假思索,结果顾此失彼,又成“技术性错误”。第三,传抄、刊刻之误。如毛本第61回诗赞张松,第二句是“清高体貌疏”,“体貌疏”意不通。查嘉靖本第119回,原作“清高礼貌疏”。由于“李卓吾评本”误为“体貌疏”(因“体”、“礼”二字之繁体形近而误),毛本也跟着错了。这样的分析,有理有据,使重新校理《三国演义》的必要性、可能性有了更强的说服力。
              李伟实的《〈三国演义〉版本中若干问题探讨》(汉中《三国》研讨会论文),就糜夫人之死、关羽之死、张飞的表字等问题,比较了《三国》不同版本的异同,试图探讨罗贯中原作的部分原貌。例如糜夫人之死,“通俗演义”系统的嘉靖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写的是投井而死,而《三国志传》系统的多种版本则写成撞墙而死。文章联系《三国志平话》的描写,结合情节环境,认为罗贯中原作继承了《平话》,写的是糜夫人撞墙而死,《三国志传》系统的版本保留了原本的面貌,“通俗演义”系统的版本则可能因撞墙而死不雅,作了修改。这类见解,值得注意。《三国演义》版本众多,关系复杂,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术界对版本的基本系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进一步理清各种版本的演化递嬗关系,如何较好地把握罗贯中原作的面貌,还需要作大量的工作。不同版本情节、文字的比较研究,是一个传统的、而又是重要的方法。若与英国学者魏安博士利用“串句脱文”现象来研究版本演进关系的方法(参见魏安著《三国演义版本考》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相结合,当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8楼2011-03-22 10:10
              回复
                关于《三国演义》的比较研究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作为世界名著之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本来是很好的比较研究对象。这种比较研究,包括纵、横两个方向:既可以把它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舞台上进行比较,也可以把它放在中国小说的演进史上进行比较,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比较。自八十年代后半期以来,一些学者对此作了认真的努力。本年度中,这方面又出现了一批论文。
                沈伯俊的《〈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的比较》(载《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3期),从总体上对《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它们共同遵循的以史为经、以儒家思想为准绳、亦实亦虚、因事见人等创作规律,并着重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成就远逊于《三国演义》的原因:(1)创作思想的高低;(2)思想内涵的丰瘠;(3)情节艺术的成败;(4)人物形象的得失;(5)创造精神的强弱。这样的比较,以往很少有人致力,因而此文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9楼2011-03-22 10:10
                回复
                  曾良的《〈三国志演义〉与〈东周列国志〉比较论》(汉中《三国》研讨会论文),从素材来源、虚实处理、艺术结构三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指出《三国演义》的素材不仅来源于有关的三国史料,还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列国故事的影响;罗贯中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将“尊刘贬曹抑孙”作为结构故事的中心轴线,创造了不朽的艺术典型,使《三国演义》不仅成为虚实结合的典范性作品,而且成为有机的艺术整体。而冯梦龙本于“羽翼信史”的创作观辑演《东周列国志》,虽然仿效《三国演义》的表现手法,但整体上仅仅是对历史材料进行艺术化处理,又限于时间跨度的漫长和史料的浩繁博杂,不可能塑造出象《三国演义》那样的艺术典型,结构也有较松散的缺点;但它作为“信史”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其意义和地位都是不可低估的。
                  


                  10楼2011-03-22 10:10
                  回复
                    邱岭的《楠木正成的原型:诸葛亮——〈太平记〉对三国故事的借鉴》(汉中《三国》研讨会论文),在其以往对日本中世时期战争题材文学代表作《太平记》与《三国演义》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太平记》中的理想人物楠木正成与诸葛亮作了比较,指出二者颇多相似之处:(1)都在主公危难时应邀出山,都助弱抗强;(2)与主公第一次见面时,都为之精辟分析了天下大势,制定了今后的战略方针;(3)都善于智胜;(4)都“出师未捷身先死”,都是让人遗憾的悲剧英雄;等等。文章认为,楠木正成是由作者塑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而不是由他记载下来的一个历史人物;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型,就是中国三国故事(甚至可能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中国的古典小说研究者大多不了解《太平记》一书,因此,邱岭的比较研究有益于开阔人们的视野。
                    此外,还有学者就《三国》与《水浒》、诸葛亮与俄底修斯等论题进行了研究,也各见新意。可以肯定,在比较研究这一广阔领域里,学者们大有施展才华的余地。
                    


                    11楼2011-03-22 10:10
                    回复
                      在上述几个问题的范畴之外,还有一些论文质量较高。如孟繁仁的《赵宝峰门人“罗本”不是〈三国〉〈水浒〉作者罗贯中》(汉中《三国》研讨会论文),针对一些学者根据元末的《赵宝峰先生集》卷首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认为“宝峰门人”名单中的“罗本”即《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观点,明确指出:身为元代理学家赵宝峰门人的“慈溪罗本”,与《三国演义》、《水浒全传》的作者罗贯中名同字不同,籍贯相异,身份也不一样,二者根本不是
                      一人。这一见解,很值得关心罗贯中研究的学者注意。又如陈洪、马宇辉的《一编书是帝王师——论诸葛范型及其文化意蕴》(汉中《三国》研讨会论文),从一个新的角度考察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蕴,论述也颇有深度。
                      


                      12楼2011-03-22 10:11
                      回复
                        不过,该年度和前几年发表的相当一部分论文,题目陈旧,内容浮泛,缺乏研究者的独到见解,自然也就缺乏对他人的启示意义。不仅《三国》研究,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其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治学态度、学术功力等方面的因素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缺乏了解。为此,在汉中《三国》研讨会上,许多学者呼吁,在强调端正学风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三国》研究史的研究,避免简单重复,减少无效劳动。看来,这将是《三国》研究界近期内需要着重用力的一个课题。
                        本年度外国学者研究《三国》的情况,限于资料条件,无法作全面评述。仅就笔者接触所及,至少有两项成果是值得注意的:一是俄罗斯著名学者李福清博士的《〈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一书中文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原书俄文版出版于1970年,但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者大多不知道;在译成中文的过程中,作者又作了大量补充,因而可以视为一部新著。此书对《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特别重视《三国演义》对民间文学的影响,在这一领域中堪称重要的开拓之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三国演义》的源流;第二部分,《三国演义》和晚期评话。作者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作了多层次的深入研究,许多论述都富有启发意义。此书已引起许多国家汉学家的重视,我国学者不妨认真阅读一番,从中获取营养。二是日本著名学者大冢秀高教授的《关羽与刘渊——关羽形象的形成过程》一文(载《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百三四册,1997年3月)。文章对《三国志平话》结尾所写的蜀汉后主刘禅的外孙(实为匈奴首领)刘渊乘乱起兵,攻灭西晋,即汉皇帝之位这一情节进行研究,分析了刘渊形象与关羽形象的关系,认为二者是表里一体的关系。《三国志平话》根据《晋书·刘元海(刘渊)载记》,把龙神的因素加到关羽的形象中。而在《晋书》的刘渊形象中,以发现玉玺这一情节为关键,早已注入了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的关羽形象。归根结底,刘渊的“须长三尺余”及爱读《左传》的因素从关羽形象中袭来,而关羽的龙神因素则从刘渊形象中获得。作者擅长从通俗文艺作品发掘古代小说题材和人物形象的渊源,文章视角独特,发人所未发,饶有新意,对中国学者不乏启迪意义。结合英国魏安博士对《三国》版本的具有突破意义的研究,可以看到,外国学者在资料占有、理论视野、方法运用等方面确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必须大力加强中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把《三国演义》研究和整个古代小说研究推向新的水平。
                        


                        13楼2011-03-22 10:11
                        回复
                          嗯,回头补全,还有一些


                          15楼2011-03-22 12: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