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加拉太书: 6:12 凡希图外貌体面的人,都勉强你们受割礼,无非是怕自己为基督的十字架受逼迫。 6:13 他们那些受割礼的,连自己也不守律法。他们愿意你们受割礼,不过要藉著你们的肉体夸口。 6:14 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 6:15 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 6:16 凡照此理而行的,愿平安、怜悯加给他
-
0传道书: 2:26 神喜悦谁,就给谁智慧、知识和喜乐,惟有罪人, 神使他劳苦,叫他将所收聚的、所堆积的归给 神所喜悦的人。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
0撒上: :12 我指著以利家所说的话,到了时候,我必始终应验在以利身上。 3:13 我曾告诉他必永远降罚与他的家,因他知道儿子作孽,自招咒诅,却不禁止他们。 3:14 所以我向以利家起誓说:‘以利家的罪孽,虽献祭奉礼物,永不能得赎去。’
-
0希伯来书: 3:10 所以我厌烦那世代的人,说:‘他们心里常常迷糊,竟不晓得我的作为!’ 3:11 我就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3:19 这样看来,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了。 希伯来书: 3:15 经上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著心,像惹他发怒的日子一样。” 3:16 那时听见他话、惹他发怒的是谁呢?岂不是跟著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吗? 3:17 神四十年之久又厌烦谁呢?岂不是那些犯罪、尸首
-
0希伯来书: 3:9 在那里,你们的祖宗试我探我,并且观看我的作为有四十年之久。 3:10 所以我厌烦那世代的人,说:‘他们心里常常迷糊,竟不晓得我的作为!’ 3:11 我就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
0腓立比书: 3:3 因为真受割礼的,乃是我们这以 神的灵敬拜、在基督耶稣里夸口、不靠著肉体的。 3:4 其实我也可以靠肉体;若是别人想他可以靠肉体,我更可以靠著了。
-
0可: 1:6 约翰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野蜜。 1:7 他传道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弯腰给他解鞋带也是不配的。 1:8 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他却要用圣灵给你们施洗。”
-
0林前: 1:17 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
-
0箴言: 5:1 我儿,要留心我智慧的话语,侧耳听我聪明的言词, 5:2 为要使你谨守谋略,嘴唇保存知识。 5:3 因为淫妇的嘴滴下蜂蜜,她的口比油更滑, 5:4 至终却苦似茵□,快如两刃的刀。 5:5 她的脚下入死地,她脚步踏住阴间, 5:6 以致她找不著生命平坦的道。她的路变迁不定,自己还不知道。 5:7 众子啊,现在要听从我,不可离弃我口中的话, 5:8 你所行的道要离她远,不可就近她的房门。 5:9 恐怕将你的尊荣给别人,将你的岁月给残忍
-
0"佛祖说 万物皆虚幻 那他又是怎么看众生红尘的呢? 如果众生也为虚幻, 那么为何他还要普渡众生呢? 那不是普渡虚幻吗? 有什么意义吗? "万物皆虚幻 "是佛看万事万物皆为虚幻.但不是说万事万物不存在,否则也不能说看万事万物为虚幻。 佛渡众生,目的是叫众生看万事万物为虚幻.
-
0"怎么理解佛法无边" 法,即法则.她比天高,比地低;她无处不有,无事不存,......包括有形体的内部. 所以说佛法无边.
-
0"佛就是觉,觉就是佛 首先要自觉 然后觉他 功得圆满 就是教 众生都要佛性 能不能成佛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觉必须是佛觉。 怎样才能觉呢?有果才能叫觉,怎样才能成果呢,渡人也是一方面。 所以要时修时渡,时渡时修
-
0"从佛祖成佛以来`现在已经有几千年了 为什么普度的人越来越少? 为什么和尚不能成亲? 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信佛了`成了和尚,那世界不是要灭亡了? 什么是众生平等? 我觉得众生平等是不现实的`是佛祖也改变不了的。 从这个世界存在以来`就是弱肉强食的。 在没有人的时候` 动物不也是弱肉强食吗 既然众生平等` 为什么动物之间可以弱肉强食`人就不可以呢` 如果弱肉强食会遭报应 那么`动物岂不是永远不能轮回? 西
-
0"魔也积了许多的功德,但因为他没有善心所以就成魔了!听说修行的人,可以修成佛,也可以修变魔.这其中就是差一个"善"字.以上是我个人的见解." 没有善心不等于有恶心,没有恶心何以为魔? 撇开信心,诸行功德,只能得到佛法的部分果报,但不能得脱轮回等信佛之人所得的所有果报. 恶行也会受到佛法的相应果报. 在佛的世界里,佛与魔的区分不看表,而只是看内心.因为佛是属于灵魂的,所以佛鉴别佛与魔是在灵魂或内心里区分的.
-
0"为什么佛学说:常,乐,我,净,但是又说"无常""无我",难道它们之间不是矛盾的吗??? 我不是太明白他们的区别,请各位帮忙说明 我文言文水平有限,望大家用通俗一点的语言解说. 不胜感激 ." "常,乐,我,净": 常:法身的久长; 乐:,快乐; 我:我之法身; 净:无罪业. 无我,无常: 是指在涅磐前的修行: 以无我修行; 又因修佛法以外其它诸法,而其它诸法与佛法不同,所以在修行中思想是变化的,是谓无常。
-
0"我听佛教的一个师父说人类的痛苦是由分别执着妄想而来. 我仔细想过,我能够想明白人精神上的喜怒哀乐是由人的分别执着妄想来的,但是人肉体上的病痛也是由分别执着妄想而来吗? 比如说,一个放下分别执着妄想的人被人砍一刀也不感觉疼痛吗?人身体上的疼痛也是分别执着妄想造成的吗??在下不解,请释疑!谢谢! " 由分别,执着,妄想带来的痛苦,只是精神是的,而不是肉体上的.信佛的人陷入此境不能成佛,不信佛的人则陷入苦苦的瞑思而无有成
-
0佛教中的苦,我们应该怎样看他呢? 原因:佛的旨意。 细想:1,考验你的信心:叫众生信他不是为了得到眼前的快乐,而只是为了信他而信他。 2,焦炼信徒的信心。 类型:1:生活的简朴(初期思想)。 2:修行的艰难。
-
0无世俗智慧,无世俗所得。
-
0色:事物. 世俗之事物如同空。
-
0即觉性、功德二者皆圆满。 心与佛法合一即觉性圆; 心无挂碍(无魔障)即功德满。
-
0《道德经》:38: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说明礼即虚情。
-
0三 清 系 元 始 天 王 所 化 法 身 , 而 三 境 则 是 三 清 所 居 之 境 。 《 列 仙 传 》 云 : 元 始 天 王 在 天 地 未 分 时 之 一 元 精 气 , 在 大 罗 天 上 , 化 身 於 三 清 。 一 化 无 形 天 尊 ( 今 称 元 始 天 尊 ) , 即 天 宝 君 , 是 为 太 初 之 时 , 常 住 於 清 微 天 之 玉 清 境 。 二 化 元 始 天 尊 ( 今 称 灵 宝 天 尊 ) , 即 灵 宝 君 , 是 为 太 始 之 时 , 常 住 於 禹 馀 天 之 上 清 境 。 三 化 梵 形 天 尊 ( 今 称 道 德 天 尊 ) , 即 神 宝 君 , 是
-
0道 教 以 始 源 於 黄 帝 , 乃 尊 黄 帝 为 始 祖 , 以 阐 扬 道 教 精 义 的 老 子 为 道 祖 ; 以 组 成 道 教 的 张 道 陵 为 教 祖 , 是 谓 道 教 三 祖 。
-
0许 愿 是 求 神 护 佑 自 己 , 使 自 己 的 心 愿 得 以 实 现 。 还 愿 是 自 己 的 心 愿 得 以 实 现 , 对 神 许 下 的 诺 言 得 以 对 现 。 许 愿 、 还 愿 不 需 择 吉 日 , 随 时 随 地 都 可 以 许 愿 、 还 愿 。 许 愿 之 前 最 好 能 沐 浴 其 身 , 斋 戒 净 口 。 在 神 前 敬 三 炷 香 , 然 后 在 神 前 伏 拜 虔 诚 祈 祷 , 默 许 所 求 心 愿 , 祈 求 神 灵 护 佑 实 现 其 心 愿 。 许 愿 可 大 可 小 , 不 拘 形 势 , 有 许 做 多 少 善 事 的 , 有 许 诵 经 , 做
-
0根 据 《 道 德 经 》 则 尊 道 , 主 张 无 心 忘 言 , 柔 弱 清 静 。 正 心 诚 意 , 少 思 寡 欲 。 注 重 修 行 , 分 为 真 功 和 真 行 。 真 功 即 内 修 , 其 修 持 大 略 以 识 心 见 性 , 除 情 去 欲 , 忍 耻 含 垢 , 苦 己 利 人 为 宗 。 全 真 因 内 修 「 求 返 其 真 」 , 主 张 功 行 双 全 , 以 期 成 仙 证 真 , 所 以 叫 「 全 真 」 。 这 种 内 修 主 要 是 修 养 精 神 , 即 性 , 也 称 为 性 功 , 全 真 教 既 修 性 , 也 修 命 。 真 行 即 外 修 , 主 张 济 世 度 人
-
0天 仙 、 神 仙 、 地 仙 、 人 仙 、 鬼 仙 也
-
0八 卦 为 : 乾 、 坤 、 坎 、 离 、 震 、 巽 、 艮 、 兑 。 乾 卦 代 表 天 , 坤 卦 代 表 地 , 坎 卦 代 表 水 , 离 卦 代 表 火 , 震 卦 代 表 雷 , 巽 卦 代 表 风 , 艮 卦 代 表 山 , 兑 卦 代 表 泽 。 相 传 「 八 卦 」 是 伏 羲 氏 所 创 。 后 道 教 经 籍 吸 收 阴 阳 八 卦 思 想 以 衍 经 义 , 特 别 用 以 指 导 修 炼 内 外 丹 。
-
0金 、 木 、 水 、 火 、 土 , 为 五 行 。 相 生 是 : 金 生 水 , 水 生 木 , 木 生 火 , 火 生 土 , 土 生 金 。 相 克 是 : 金 克 木 , 木 克 土 ,
-
0道 教 原 以 : 元 始 天 王 所 化 玉 清 天 宝 君 , 上 清 灵 宝 君 , 太 清 神 宝 君 , 为 道 教 三 宝 , 尊 为 最 高 之 神 。 然 因 道 教 以 学
-
1道德经》小议 2007-04-20 21:14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道博深,如能说明,则不是长久之道.名字微小,如可说出,则不是长久之名.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生母.所以,长久的无,则观查它的玄妙.常久的有,则观查它的来由.这二者同出于大道,同称为玄妙.玄而又玄,所有奥妙的门径.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
0因信称义而不是以律法称义。 罗马书:4: 1 如此说来,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凭着肉体得了什么呢? 2 倘若亚伯拉罕是因行为称义,就有
-
0真正的割礼不是外表的割礼,而是内心的割礼。 罗马书:2: 25 你若是行律法的割礼固然于你有益。若是犯律法的,你的割礼就算不得割礼 2
-
0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 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
-
0"为什么佛学说:常,乐,我,净,但是又说"无常""无我",难道它们之间不是矛盾的吗??? 我不是太明白他们的区别,请各位帮忙说明 我文言文水平有限,望大家
-
0非想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 不想,也不是没有想,似想非想。 处:境界。 天:无色界的天。
-
0"不有中有":在没有中,也有一点, "不无中无":有一点中还存无的空念 似有非有,似无非无。.
-
0第七第八识在哪里?眼耳鼻舌身意对应色声香味触法,末那赖耶对应什么?第九,第十,第十一识是什么?谢谢 末那耶识:智; 阿赖耶识:无意识;
-
0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
-
1不多言的教育。
-
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2),难易相成,长短相形(3),高下相倾(4),音声相和(5),前后相随,恒也(6)。是以圣
-
1为无为之为,味无味之味,事无事之事。 为而无为,味而无味,事而无事。
-
1柔,能集蓄力量并易变化; 刚,是蛮力,则无力量可加并不易变化。
-
1在下读<<道德经>>数日,觉得其实就讲了一个"和谐"和"平衡"的道理,不知道各位老师同意否??? 打破原子平衡尚能产生巨大破坏,那打破宇宙平
-
4吾生之志,性质自然。不及官学,无有治财之能。幸资纯良,以为一喜。幼尝测宇宙之理,然不可得也,渐转学于道,尽三年矣。只叹初道之机仍不可得,实有愧于师。吾之师者,宇文师傅也。其为人不拘,受业予吾,吾感念其恩,长记其训。今师游于外,久不见矣。奈何缘之所致,不可强求。 今有先生令吾作文以表师恩、师德。吾常烦其语,以其不知师与师之不同也。吾谓之师,今语师父,亦师亦父。其德之厚,非今先生可及。先生常念:“吾
-
2在主要方面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但在某些方面,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而略有差异,比如守窍、内照等。如果千篇一律是不正确的。要在诸多方法中选择最适合
-
2修行应自然,如果强行舍弃与拥有,连执着都谈不上。 要慢慢磨炼。修道的苦,指的就是这方面。 点滴查验,进退难明,倾刻难怠,道尺魔丈,......怎
-
1道教: 《道德经》: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
-
9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
2《庄子》,又叫《南华经》,也是道教的经典之一。但我偏就是对它没什么兴趣。不曾想这日凌晨我还是翻看了这书。《庄子》虽不像《老子》那样字字珠玑,深奥玄妙。但我阅读过一番后,还是不得不承认它的确无愧为经典。 两千年的时光能改变多少事?人类已经从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脚步已不再只限于地表,甚至也离开了地球。但,千年时光逝去,却仍有些东西没有改变。 卫王年轻气盛,做起事来仅凭个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