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吧
关注: 3,449 贴子: 30,767

南传上座部简介

  • 目录:
  • 佛教
  • 4
    在尊者阿迦曼的最後果证之後,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有许多佛陀跟他们的阿罗汉弟子们一起来探视他,赞赏他的解脱。有一个晚上,一位佛陀和数万个弟子们前来;另一个晚上,一位佛陀和数十万个弟子们前来。随从每一位佛陀的弟子人数并不一样,要看每位佛陀的成就而定。然而随同每一位佛陀的那些弟子们,并不是实际的弟子人数,他们只是象徵的,表示相较於另一位佛陀弟子的总数而已。在阿罗汉弟子之间,也有许多沙弥跟随着。——-《尊者
  • 0
    我感觉需要南传的清流来正一下中国佛教的风气了
  • 14
    《中部144经》中说:“无生死者即无此世,亦无他世,于此中间亦无两者”,“于此中间亦无两者”应该怎样解释…有些看不明白。
    史六朗 12-24
  • 18
    以前我都是自高自大,发现南传正法后,藐视北传,证到初禅后骄傲自满,自认为升起厌离心就看不起尘世追名逐利的人,来到法住禅林后,我发现这里的贤友
    放下一切 12-23
  • 12
    像金刚经,楞严经,楞伽经,华严经,阿含经什么的
    放下一切 12-23
  • 20
    “无论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是什么,都始终是好的。 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始终都有其意义和价值, 即使是佛法中所说的不如意境界—— 不令人愉悦的色、声、香、味、触, 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其价值,善用它, 就能从中领悟真理。 真理体现在世间八法中: 有得必有失,有荣必有辱, 有赞必有毁,有乐必有苦。 作为修行者,我们的任务, 就是从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中, 寻找应得的利益与智慧。 事实上,修行正念, 就是训练自己成为一个“觉知者”
  • 0
    正确和合乎正道的修行 必然引向涅槃,关闭恶道之门。 认真阅读本书《修习大念处的方法》(第一册)的读者,通过深入研究和彻底理解,以此理解为基础,专心实践,就能够使心安住于某一目标,例如觉察腹部的起伏等。由此,心可以逐步提升至不同层次的定,即观禅刹那定(วิปัสสนาขณิกสมาธิ)、近行定(อุปจารสมาธิ)以及安止定(อุปปนาสมาธิ)。随着定力逐步增强,观智也会更加进步,能够生起
    优婆塞 12-21
  • 4
    为什么,为什么入胎的那个识到底是什么识,如果是眼耳鼻舌身意之外的识,那么为什么佛陀在讲时的时候没有加上那个识,如果是眼耳鼻舌身意之类的,可这些不得需要根来驱动吗
    如火是火 12-17
  • 0
    谨慎宣讲没有教导舍弃烦恼的布施如果只教人沉迷于天界享乐,应当警惕。 “关于布施求取天宫与天界享乐,这到底是什么?如果一个人行善布施只是为了追求天界,因为那里充满了五欲的圆满,那么这就表明,他认为五欲的享受是至高无上的。 然而,五欲是无常的,是苦的,就像覆盖在鱼钩上的诱饵,它怎么可能带来解脱呢? 一个渴望五欲之乐的人,认为人间的五欲还不够高尚,而希望在天界获得更精致、至高无上的五欲享受,这就是贪欲的表现
    优婆塞 12-13
  • 0
    各位师兄好,请问身体不好念什么经咒合适?
  • 43
    各位贤友。汉传阿含经里有讲到世界的构成,但在南传阿含经我找不到。可能是我没有找到,还是真的没有讲到呢?请知道的贤友为我答一下疑。
    史六朗 12-10
  • 1
    内观修行是一种智慧的修行, 旨在放下烦恼, 使心灵清净纯洁, 这是通向解脱之路, 不再轮回生死, 不再在生死中重复受苦。 解脱的心, 大概没有什么比这更好, 因为所有的问题 都源于苦。 即使我们心再平静, 也无法彻底断除烦恼。 因此,脱离幻相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在于我们不了解心, 无法正确观察心,这就是 阻碍我们放下幻相的问题。 建议先用咒语或自我提醒的语言, 在心中默念“心知道啊”。 若还未找到心, 可以先在心中默念。
    优婆塞 12-9
  • 6
    同性姻缘感情会妨碍梵行吗 好像南传没有定义是吗🙏
  • 46
    三十多了,有家有口,基本财务自由。但是也想抛弃一切去禅修。再晚就更没时间了。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史六朗 12-8
  • 125
    涅槃是不是彻底的消失了
    suq_01 12-7
  • 33
    与很多其他宗教不同。大部分宗教讲究“因信称义”,非常强调“信”的重要性。很多信徒“相信”, 却说不明白为什么这“值得相信”。 而佛陀,鼓励人们去思考、去感悟、去实践。第一次阅览《巴利三藏•长部》的我居然快要哭了。天呐,原来,这才是真正的佛教。我带着想看“小乘”究竟有多“小”的想法阅读的经文,却在一刹那之间颠覆了我对佛教的认知。 佛陀对待所有来者不善的“外道”都是耐心而友爱的。他总是以最朴素的推理让主动
    suq_01 12-7
  • 6
    摘要:马哈希道场禅修气氛很好,马哈希禅法见效特别快;帕奥僧团是个很成功的僧团,帕奥禅法设定的门槛较高,见效较慢。
    suq_01 12-7
  • 7
    如何在行住坐卧都修行四念处,到底如何觉知,我在走路时修,鼻子难受
  • 0
    众生皆随业而行 “..当我们看到别人陷于困苦或贫穷,觉得令人哀怜时,或许我们也可能有一天会变成那样,甚至比他们更为不幸。..当因缘到来时,没有人能有力量逃避,因为善业或恶业是由我们自己所造,就像其他人也可以造业一样,因此我们能成为他们那样,别人也能成为我们现在的模样。” 佛法是一门能够准确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学问,世上没有任何学问能够与之相比。无论善恶,都时时刻刻与自己同在,心是引导造作各种业的根本,明显地表
    优婆塞 12-7
  • 84
    1.我不认为身体任何部分是我,因为身体只是暂时属于我使用。 2.我不认为任何祈祷,咒语,祭祀,念经等等对我有增益,但是护卫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我不认为苦行等等折磨身体的行为有益修行。 4.我不认为禅定是涅槃,因为禅定只是暂时。 5.我深信因果。 6.我持五戒,不敢故意犯,但是性欲强的时候依然要自慰。
  • 11
    就是,不是先有的身体,再有的行为,再有的意识吗?为什么12因缘是先有的行为再有的意识再有的身体,是我理解错了,思考的方向错了吗?
  • 1
    梦和梦到的内容 在五蕴中吗? 梦和梦到的内容 是无常的吗?
  • 17
    第一章 因果关系 一切生于地狱的有情都是化生。他们生而具有全部二十八种色。这二十八种色是什么?它们是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和触的对境;女性根和男性根;心处、命根和食素(营养);空界;身表和语表;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色积集、色相续、色老性、色无常性。 地界是皮肤和骨骼,水界是身体内流动的液体,火界是在血液里并温暖了身体的热量;而风界则维持了身体的饱满并使其运动。眼色
  • 19
    问下,四念处不是要感觉自己的身体上的感受吗,那修禅定的时候不就是违反了四念处吗,因为修禅定的时候肯定不能觉察全身的
  • 7
    晚辈不才,想向众师兄请教一个问题。 巴利三藏中的“置正念于鼻端”如何与“知息长”“知息短”“知息遍全身”等等方法同时成立呢? 如果我只是感受鼻端的呼吸,如经典中所说注意力像守门员一样观察来往的气息,却不要跟着到身体其他部位去了,这是否与“知息长”“知息短”“知息遍全身”相矛盾? 再者,晚辈经过一点点的实践,达到静心的重点在于停止“识神”(后天意识)从而返归“元神”(先天意识)。这些的确来自道家的知识,
    niichinana 11-29
  • 5
    如果我此生证得了须陀洹果,那么我在来生有没有可能证到阿那含果或阿罗汉果呢?如果证得了阿那含果,那么往返天-人之间的次数总共也就一次,而不是七生;还是说只要我在今生第一次证得须陀洹,就必须是七次往返才能证得罗汉果呢?
  • 1
    我们必须承认,与众多人打交道时,心要如大地般坚定。 大地任由他人践踏、行走,无论如何,大地都不会动摇,不会愤怒或怨恨任何人。 因此,我们应努力让自己的心如大地一般,稳重而坚定。 “我们的心自己去与他人纠缠。” 当我们来到寺庙修行,与大自然相伴,其优点在于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工作和责任的牵挂,这让我们感到清凉与平静。外在的平静也使我们的内心变得平和,因为没有其他事情搅扰我们的情绪与心念。 但当我们置身于纷乱的
    法无二相 11-28
  • 1
  • 0
    有人说业处对了,那么在两三个呼吸见就会有喜乐的感觉,这种说法对吗
  • 0
    佛陀所教的,要我们放下、舍弃的,我们却偏偏喜欢拿来思虑、执着。而佛陀教我们应该拿来思考、观察的,我们反而舍弃不理。比如,别人对我们的诽谤或不善言行,佛陀教导我们应该将它留在原处,不要带回来思虑。然而,我们却总是将这些不好的事情带回思考,令自己忧虑难安。但当我们听闻并践行佛陀的教导时,如果我们将佛法带入思考和观察,便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幸福。那些应放下的,就让它留在原处,不要带回心中,让佛法启发
    优婆塞 11-26
  • 1
    像完美世界中的葬士一样。永远中止五生蕴命现象。是这样吗?
  • 7
    “…我们要舍弃世间的快乐。世间的快乐只是微不足道的。智者与不放逸者应当舍弃这些短暂的快乐,以换取真正圆满的安乐。 …这种圆满的安乐是无生、无老、无病、无死的,它是真正的永恒之乐。而世间的快乐,伴随生灭的轮回,是极其短暂的。 …智者,佛陀看到了世间的过患,因此感到厌离。佛陀教导我们放下它,不要再执着,因为它既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 …世间的种种不过是执念和妄想,只会带来烦恼的燃烧。放下它吧,不要
  • 0
    任何在佛教中剃度出家的僧人,若能在一天之中,让自己的心从烦恼中解脱,哪怕只是一刹那,这便意味着,在一天24小时里,其余的时间里,心可能因各种外境而散乱。然而,如果能够努力修行,始终保持不违背法与律,无论何时,都让心专注于禅定,无论是通过修习禅定(Samadhi),还是通过内观智慧(Vipassana)使心清净,哪怕一天只有短短一刹那的时间,心能够真正清明,仅仅持续一分钟或两分钟,但如果能每天坚持这样做,时间不限,那么,正
    优婆塞 11-16
  • 0
    …他们的行为就像一个被牵线木偶操控的人,只是按照既定的规矩、设定的方式、制定的原则去修行。无论在哪个道场修行,似乎都被认定已获得道果,但他们依然不满足。 ……因此,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学习还是修行,都不需要如此复杂。可以简化到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一个句子由多个词组成,但简化到最后,只需要一个词。 佛陀曾说:“所有的法,任何人都不应执着。”我把这句话简化为:“没有什么值得追求或拥有。”如果觉得这
    优婆塞 11-16
  • 12
    就是他一直杀人放火恶行遍地,但他如果内心是善念呢?他还会下地狱吗?
  • 1
    任何在佛教中剃度出家的僧人,若能在一天之中,让自己的心从烦恼中解脱,哪怕只是一刹那,这便意味着,在一天24小时里,其余的时间里,心可能因各种外境而散乱。然而,如果能够努力修行,始终保持不违背法与律,无论何时,都让心专注于禅定,无论是通过修习禅定(Samadhi),还是通过内观智慧(Vipassana)使心清净,哪怕一天只有短短一刹那的时间,心能够真正清明,仅仅持续一分钟或两分钟,但如果能每天坚持这样做,时间不限,那么,正
    虚空无为 11-16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2

会员: 贤友

目录: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