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香茗吧 关注:649贴子:36,187
  • 14回复贴,共1

【香茗文斋】徐志摩诗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楼2006-05-09 20:08回复
    半夜深巷琵琵 

    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深夜里的琵琶! 是谁的悲思, 
    是谁的手指,像一阵凄风,像一阵惨雨,像一阵落花, 
    在这夜深深时, 在这睡昏昏时,挑动着紧促的弦索, 
    乱弹着宫商角徵, 和着这深夜,荒街, 柳梢头有残月挂, 
    阿,半轮的残月,像是破碎的希望他,他头戴一顶开花帽, 
    身上带着铁链条,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 
    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 
    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


    2楼2006-05-09 20:10
    回复
      变与不变 

      树上的叶子说:“这来又变样儿了, 你看,有的是抽心烂, 
      有的是卷边焦!”“可不是,”答话的是我自己的心: 
      它也在冷酷的西风里褪色,凋零。 
      这时候连翩的明星爬上了树尖; “看这儿,” 
      它们仿佛说:“有没有改变?” 
      “看这儿,”无形中又发动了一个声音, 
      “还不是一样鲜明?”---插话的是我的魂灵。


      3楼2006-05-09 20:11
      回复
        残 诗 

        怨谁?怨谁?这不是青天里打雷? 关着:锁上; 
        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别瞧这白石台阶光滑, 
        赶明儿,唉, 石缝里长草,石板上青青的全是莓! 
        那廊下的青玉缸里养着鱼真凤尾, 可还有谁给换水, 
        谁给捞草,谁给喂!要不了三五天准翻著白肚鼓著眼, 
        不浮著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 
        顶可怜是那几个红嘴绿毛的鹦哥,让娘娘教得顶乖, 
        会跟著洞箫唱歌,真娇养惯,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 
        现在,您叫去!就剩空院子给您答话!......


        4楼2006-05-09 20:11
        回复
          沪杭车中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5楼2006-05-09 20:12
          回复
            消 息 

            雷雨暂时收敛了; 双龙似的双虹, 显现在雾霭中, 
            夭矫,鲜艳,生动,--- 
            好兆!明天准是好天了。 什么!又是一阵打雷, 
            --- 在云外,在天外, 
            又是一片暗淡, 不见了鲜虹彩,--- 
            希望,不曾站稳,又毁了


            6楼2006-05-09 20:13
            回复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骑著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著黑夜里加鞭; 
              --- 向著黑夜里加鞭, 
              我跨著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著一只牲口, 黑夜里倒著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7楼2006-05-09 20:13
              回复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8楼2006-05-09 20:13
                回复
                  雪花的快乐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 
                  ---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9楼2006-05-09 20:14
                  回复
                    云  游①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①写于1931年7月,初以《献词》为题辑入同年8月上海新日书店版《猛虎集》后 
                    改此题载同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署名徐志摩。 
                     从《沙扬娜拉》、《再别康桥》到《云游》,人们很自然在其中找出徐志摩诗作中 
                    基本一致的诗歌形象和抒情风格。在这类最能代表徐志摩才性和诗情的诗歌里,不仅以 
                    其优美的想象以及意境的空灵洒脱打动着读者,而且也因为其中隐约着的对人生的理解 
                    与生命的把握时时透出的希望与信仰使读者认识到艺术的价值与美的意义。在这些诗中, 
                    徐志摩构筑着自己“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的世界。《云游》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际云游”,诗歌开头以第二人称起始,暗示着抒情主体对它的 
                    钦慕向往之情。诗里云游的特征是空无依傍的自在逍遥:“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这一逍遥的愉快实在带有脱却人间烟火味的清远,这里既含有《庄子·逍遥游》中与万 
                    物合一的自在心态的深刻体会,也有抒情主体心灵呼应的瞬间感受,空中飘荡的云游适 
                    性而往,不拘一地,为何会给抒情主体以深深的向往,诗中没有明说,但却在后面作了 
                    间接的交代,“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有一流涧水……”,至此,抒情主体作为旁 
                    观的姿态点出了第三者的存在,“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 
                    紧”。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形成对比,并由此反射出抒情主体隐蔽的心理历程与人生价 
                    值取向。那“一流涧水”无疑是抒情主体客观化的象征,诗中以第三人称“他”称呼, 
                    与“你”形成了不同的词语情感效果。同时,第三者“他”的存在是以与云游相对的形 
                    象出现,也含有抒情主体那万般忧愁又渴望得到新生与慰藉的心境。“明艳”一词极富 
                    主观色彩,一方面对照着云游与涧水不同的生存形态,一方面又暗示着抒情主体那颗焦 
                    灼等待的心,生命的痛苦将何时越过暗黑的深渊走向自在与自由?是否可以这么理解, 
                    诗人以“一流涧水”为自我写照而渴望漂荡的云游给自己萎靡虚弱的心灵涂抹些许光亮 
                    的色彩,由此,“一流涧水”便是诗人自己心境的最形象比喻。在徐志摩的诗中,“云 
                    游”的形象多带有虚幻空灵的美,如《再别康桥》中“西天的云彩”。而徐志摩自己也 
                    常以“涧水”自喻,如给胡适的信中提到自己只要“草青人远,一流冷涧”,其中凄清 
                    孤单的韵味与此诗何其相似,里头是否蕴含着更深的内涵背景或生命体验,我们禁不住 
                    作如是想。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忧愁以绵密,系古代诗词手法的运用,如“问君能有 
                    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无形的忧愁 
                    以形象的比喻来加以形容,说明一流涧水期待的欣喜与遗憾,当“明艳”给自己的“空 
                    灵”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时,涧水醒了,一种长期期待的幸福的充实已悄悄降临,超越时 
                    空的生命本体实现的狂喜在抱紧倩影的动作中得到完成,那是怎样的心醉神迷的战栗! 
                    可是,“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一流涧水的欣喜只是一种梦幻般的稍纵即逝,是因为 
                    美只能属于那个逍遥无拦阻的天空世界还是因为抒情主体那个理想的心由于过分关注现 
                    实而自觉其污浊的心境?姑妄测之,诗歌在此给读者提供了容量极大的想象空间。“他 
                    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与一流涧水相对的“湖海”已 
                    不是单纯的字面浅层意义,而是与美相应合的所具的深层象征意义。如说一流涧水只是 
                    个体孤单的审美意象。那么阔大的湖海则代表着博大精深的生命原型力量。而云游也正 
                    因如此超越了个体单纯的意义而取得了普遍的永恒性象征。“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 
                    水/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诗句中流露出哀怨缠绵的情调使人不禁恻然泪滴。一 
                    流涧水希望云游常驻心头的希望终不能实现,唯有把一腔心愿付诸日月的等待。在此盼 
                    望中,比起古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显韵清而味长。此诗极能体现 
                    徐志摩诗歌温柔婉转的审美风格。 
                     在《猛虎集》序言里,徐志摩说了一段颇带伤感但又耐人寻味的话:“一切的动、 
                    一切的静,重复在我眼前展开,有声色与有情感的世界重复为我存在,这仿佛是为了挽 
                    救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那在帷幕中隐藏着的神通又在那里栩栩的生 
                    动,显示它的博大与精微,要他认清方向,再别走错了路。”这似乎是经历了一生大苦 
                    大难的人才能体会到并且能说出来的话,在此之后不久,诗人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 
                    经历了个人生活和情感的奋斗与危机之后,他是否已经由此体会到超越凡庸无能的生之 
                    奥秘?那个“栩栩的神通”是否昭示了诗人另外一个更加湛蓝希望的天空世界?在那里, 
                    没有怀疑,没有颓废,有的只是心中早已存在的信心与幸福的许诺。 
                     此诗显然受欧洲商簌体的影响,商簌体系14行诗的音译(Sonnet)。欧洲14行诗大 
                    体上有彼得拉克14行和莎士比业14两种,当然,后来变化者大有人在,如弥尔顿、斯宾 
                    塞等。其中的区别主要在韵脚变化上,如彼得拉克14行诗的韵脚变化是ab ba ab ba 
                     cd ed de,而莎士比亚14行诗的韵脚变化是ab ab cd cd ef ef gg。此诗前 
                    8行的韵脚变化是aa bb cc dd,后6行与英国14行诗相一致。闻一多、徐志摩主张诗 
                    歌的“三美”,徐志摩的诗更倾向于音乐美。这与欧洲诗歌中强调音乐性不无关系。同 
                    时,中国传统诗词本有入乐之事,诗与音乐固不可分。诗人对古文颇有根底,同时在欧 
                    洲留学期间,接触了许多大家作品,特别对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推崇备至。华滋华斯、 
                    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影响在他的诗中并不少见。“云游”的象征性比喻以及由此引 
                    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可以明显地看出雪莱、济慈等诗作中的痕迹。《云游》是一首中西 
                    合璧的好诗。


                    12楼2006-05-09 20:16
                    回复
                      石虎胡同七号①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 
                       善笑的藤娘,袒酥怀任团团的柿掌绸缪, 
                       百尺的槐翁,在微风中俯身将棠姑抱搂, 
                       黄狗在篱边,守候睡熟的珀儿,它的小友 
                       小雀儿新制求婚的艳曲,在媚唱无休——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雨过的苍茫与满庭荫绿,织成无声幽冥, 
                       小蛙独坐在残兰的胸前,听隔院蚓鸣, 
                       一片化不尽的雨云,倦展在老槐树顶, 
                       掠檐前作圆形的舞旋,是蝙蝠,还是蜻蜓?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轻喟着一声奈何; 
                       奈何在暴雨时,雨槌下捣烂鲜红无数, 
                       奈何在新秋时,未凋的青叶惆怅地辞树, 
                       奈何在深夜里,月儿乘云艇归去,西墙已度, 
                       远巷薤露的乐音,一阵阵被冷风吹过——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轻喟着一声奈何。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沉浸在快乐之中; 
                       雨后的黄昏,满院只美荫,清香与凉风, 
                       大量的蹇翁,巨樽在手,蹇足直指天空, 
                       一斤,两斤,杯底喝尽,满怀酒欢,满面酒红, 
                       连珠的笑响中,浮沉着神仙似的酒翁——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沉浸在快乐之中。   ①北京西单牌楼石虎胡同七号是北京松坡图书馆,专藏外文书籍之处。徐志摩曾 
                      在此工作过。 
                       如果说,那脱尽尘埃、清澈秀逸的康桥,是诗人在异国的“楼高车快”的现代生活 
                      之外找寻的一块精神净土,那么,北京西单牌楼石虎胡同七号,则是诗人在风雨摇荡的 
                      故国古都觅到的一块生存绿洲。这里“滋生”着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诗化生活”:它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冷漠,只有温情和友爱;没有外面世界的喧闹与繁杂,这是一 
                      个宁静的和谐的世界,灵魂能够得以憩息;你可以轻轻地叹息,抒遣善感的忧伤,可以 
                      暂时忘却荣辱得失,沉浸在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中。它仿佛象个“世外桃源”,宁静、温 
                      馨、和谐,洋溢着无限的诗趣。诗人无疑在“石虎胡同七号”寄寓着他的理想人生—— 
                      “诗化生活”。 
                       《石虎胡同七号》一诗用拟喻手法写成。诗的第一节,诗人把自己的意趣赋予小园 
                      庭的一景一物,不仅把它们拟人化:“藤娘”、“槐翁”、“棠姑”,还赋予它们的人 
                      的性格、神态、动作:“善笑”、“绸缪”、“抱搂”、“守候”、“媚唱”;他写它 
                      们间的情意,写它们和睦融洽得象一个家庭,使整个小园庭洋溢着欢愉的气氛,充满着 
                      生机盎然的诗趣。对温情和友爱的歌吟,是徐志摩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诗人曾在一篇 
                      诗中歌吟过“人生至宝是情爱交感”。诚然,诗人所渴慕的“诗化生活”是不能没有爱 
                      意和温情的,这是他的人生信仰,是他所追求和向往的人生境界。诗的第二节,诗人给 
                      我们描绘了另一幅生活情境。不同于前一节的欢愉气氛,这节描绘的是一幅幽深静谧的 
                      雨后情景,一切都那么默契,那么恬适,灵魂不再在喧闹摇荡的风雨声中惊悸不宁,而 
                      是怡然自得地享受着大雨后的和平宁静。这不是现实中的生活情境,而是小园庭所淡描 
                      的“依稀的梦景”,是理想的“幻象”。这“依稀的梦景”其实正寄寓着诗人所憧憬的 
                      理想生活,即希冀在孤独和焦虑的现代生活之外寻得静谧恬宁的处所,与大自然和谐地 
                      融为一体。这同样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诗的第三节与其它几节有所不同,它 
                      不是对一种生活景象或自然景致的描绘,它表现的是一种善感的情怀、感伤惆怅的思绪, 
                      可以说,这是诗人情感心灵世界的披露。为一片落花、一片落叶而伤心叹息;在夜深人 
                      静时,看着天上的月儿西斜滑落,听着从远处被冷风吹来的乐音,淡淡地品味内心的孤 
                      独、寂静和凄冷。这种情怀、这种心境,不是一般整日介为生计忙碌奔波的人而有的。 
                      清静幽美的小园庭,不仅成为诗人寄托情思、坦露内心情感的小天地,它还是一块能让 
                      人解脱人生羁绊、偿还人的天真和本性的“快乐之地”,诗的第四节描绘的就是这样一 
                      幅充满着爽朗尽情的欢笑,洋溢着率性天真、忘乎所以的快乐的生活画面。至此,《石 
                      虎胡同七号》一诗,给我们描绘了四幅富有诗趣的生活情境,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诗 
                      人所谓的理想人生——“诗化生活”,还可以看到一位超然物外,追求宁静、和谐、性 
                      灵生活的诗人的形象。 
                       徐志摩诗歌有一特色,即他喜欢用“开门见山”式的起句,定下全诗的基调和氛围。 
                      《石虎胡同七号》这首诗,诗起句“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一开始就 
                      把我们带进一种独特的诗歌语境和叙述语调中:诗人赋予小园庭以人的性格和情感,用 
                      富有诗意的、童话般的语言叙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境,叙述语调是舒缓、柔婉的。基 
                      于这种语境和语调,诗的每一节采用大致相同的句法和章法,押大致相同的韵,形式结 
                      构整齐有规律,只是规律中又灵活多变。综观全诗,诗人不是平面地去描绘一种画面或 
                      营造一种氛围,而是截取日常生活的几幅剪影,描绘四种不同的情境,这些不同的情境 
                      由于被置于共同的诗歌语境和叙述语调中,就成功地构成了一幅小园庭立体的画面,具 
                      有工笔描绘与光色感应相结合的效果。


                      13楼2006-05-09 20:17
                      回复
                        沪杭车中①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①此诗作于1923年10月30日。发表于1923年《小说月报》第14卷第11号,原名 
                        《沪杭道中》。 
                         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与徐志摩这首《沪杭车中》比较来读或许是饶有趣味的事。 
                        朱自清用舒缓从容的笔墨描写了时光匆匆流逝的步履、印痕,徐志摩却用极其简洁的文 
                        字再现了匆匆时光的形态、身姿。朱自清的时光是拟人化的,徐志摩的时光却是强大的 
                        建筑式的。 
                         有谁目睹过时光?尽管时间以昼夜黑白的形式重复升降在我们生命之中,时光的本 
                        质到现代才真正成为人类致命的敏感。如果说朱自清的《匆匆》让我们注意到时光在细 
                        小事物中的停留和消逝,徐志摩的《沪杭车中》则要我们与时光对视、相向而行。它以 
                        诗所特有的语言将空间竖起,时间化为邃道。《沪杭车中》给人的感受是紧张和尖锐。 
                        这首诗的诗题就是动态空间:沪杭车中。上海与杭州短暂的距离已被现代交通工具火车 
                        不经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本是相对物,此刻简直就是浑然一体了:“匆匆匆!催催催!” 
                        两组拟声词把这种浑然表达得淋漓尽致。随着这到来的时空的浑然,时空中原本浑然一 
                        体的自然反被切割成零碎的片断:“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 
                        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更深刻的、实质意义的分裂乃是人类自身的 
                        安宁的梦境的分裂。和大自然一样安宁而永恒的梦境(或说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梦境) 
                        由分明而“模糊,消隐。”“催催催!”这现代文明的速度和频率不能不使诗人惊叹: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第一段写现代时空对自然的影响,第二段写现代时空在人类精神深处的投影,二段 
                        互为呼应、递进,通过“催催催”这逼人惊醒的声音让人正视时间。这种强烈的现代时 
                        间意识,正是现代诗创作的原动力。徐志摩曾在《猛虎集》序文中谈到时间意识迟钝的 
                        痛苦:“尤其是最近几年,有时候自己想着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过去内心竟可以一无 
                        消息,不透一点亮,不见丝纹的动。”迟钝和敏感或许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事实上诗人 
                        的时间感是现代时间意识的多重折射。徐志摩写于《沪杭车中》之后的1930年的《车眺》 
                        和1931年的《车上》所表达的便分别是时间永恒和时间在生命中生生不息的主题。无论 
                        “车”这一意象多么富于流动动荡的时间感,如下的诗句带给我们的安宁几乎是不可击 
                        碎的:“绿的是豆畦,阴的是桑树林,/幽郁是溪水傍的草丛,/静是这黄昏时的田景, 
                        /但你听,草虫们的飞动!”(《车眺》)而“她是一个小孩,欢欣摇开了她的歌喉; 
                        /在这冥盲的旅程上,在这昏黄时候,/象是奔发的山泉,/象是狂欢的晓鸟,/她唱, 
                        直唱得一车上满是音乐的幽妙。”(《车上》)则使我们无不为生命与时间同在并使时 
                        间生机勃勃而感动。徐诗三篇写时间的诗皆以车为象征,而《沪杭车中》堪称象征的一 
                        个小奇迹:沪杭车这一具体事物及催与匆同声同义不同态拟声词的巧妙运用,实在是诗 
                        人天才的悟性和语言敏感的反应。然而,如果我们读《沪杭车中》而不去读《车眺》和 
                        《车上》,便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它们是徐志摩时间观的统一体。 
                         既有朱自清洋洋洒洒的《匆匆》,又有徐志摩雕塑建筑式的《沪杭车中》,现代文 
                        学史中的时间概念才真正是可触可感。


                        14楼2006-05-09 20:17
                        回复
                          徐志摩作品要目 
                           
                           
                           ·诗  集·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 
                             新月书店1931年8月出版。 
                           云游 
                           译写白话词12首 
                           集外诗集 
                           集外译诗集 
                           ·小说 戏剧集· 
                           轮盘小说集 
                           集外小说集 
                           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 
                           涡堤孩 
                           赣第德 
                           玛丽玛丽 
                           集外翻译小说集 
                           卞昆冈 
                           集外翻译戏剧集 
                           ·散 文 集· 
                           落叶 
                           巴黎的鳞爪 
                           自剖文集 
                           秋 
                           集外译文集 
                           集外文集 
                           ·书信集 日记· 
                           书信集 
                           日记 
                           志摩日记 
                           爱眉小札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3月出版。 
                           集外日记


                          15楼2006-05-09 20:19
                          回复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16楼2006-05-09 20:20
                            回复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 
                              是啊,诗歌不就是一种精练过的语言吗?当所见所感,无法用通俗的语言表达的时候,诗就自然而然的诞生了,而当一小部分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常常有感而发,最后这些人成了诗人。


                              17楼2006-05-09 2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