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曦吧 关注:74贴子:2,641
  • 1回复贴,共1

◢◢灬朦曦灬◣◣{2010秋}《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我却不会做》刘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阅读理解参考答案与作者思想误差现象浅思
          ——以“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事件为例
                                                        文/刘威
摘要:
针对高考语文试题第Ⅱ卷阅读理解参考答案总会与作者创作意图有所误差的现象,本文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法,针对爆出的“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事件开展研究。通过从文章内涵、同质文本、潜意识创作和高考框架等四个方面的论证,笔者认为误差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要学会理性对待,并积极地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法。
关键字:
误差   内涵   同质   潜意识   框架
每年高考或平时测验结束后,总会有个别作者站出来针对语文第Ⅱ卷阅读理解说,自己的文章“被阅读”了,所设计题目的参考答案不合自己的创作意图。为此,笔者总想说点啥,但苦于作者们说话都那么简洁,自己基本上找不到可以由此展开思路的切入点。2009年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   原作者只能得1分》的新闻报道再一次挑动了我的敏感神经。
报道内容主要是,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24日)的《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文本,作为作者的该报前实习生周劼人在自己博客中表示自己试做了一遍相关题目,总分15分中只得了1分。尤其是在完成选择题时,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误的。于是,社会各个阶层就又开始了对语文教育与考试的深切“忧思”,甚至于强烈抨击。
作为在高中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如果对类似“作者只得1分”的事件,没有萌生对语文考试的思考,这似乎是不合常理的。以下,我就结合周老师关于这事的陈述内容简略地谈谈个人粗浅想法,但有言在先的是,这里不是要和某些作者或高中语文教师辩论什么,更不是在为现行高考开脱,关键是我也没有为高考开脱的身份。
浅思一:参考答案超出作者的“意思”是否有合理性
“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周老师在博客上这样写道。仔细想想,这种情况又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的答案就应该是最正确的?说明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一无是处,在命制参考答案时是命题者在妄自揣测?还是说明现代高考的语文考试是在仅仅为设题而设题,以致进入一条死胡同?我觉得应该都不是。就文学评论而言,这应该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像部分作者那样大惊小怪地说“被阅读”了。
对同一作品,往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尽管这些理解和评价的主要点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甚至于名家之作也难逃被“创新”阅读的一“劫”!比如,尽管曹雪芹有言在先“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但是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安鸿志仍是通过数学上的“区间套定理”论证出,曹雪芹在书中藏有暗喜雍正归天的内容。 或许有人会说,曹雪芹有难言之隐故意隐藏这一点;或许也有人会说反正曹雪芹都已经死了,“死无对证了”。可是,早期对曹禺的话剧《雷雨》的主题思想的解读,不是连当时还“活着”的作者本人都同意自己在创作时根本没想到的“内涵”了吗?可以这么说,对任何作品的解读,应该都会有超出作者所想到和所表达出的“内涵”情况,只不过是数量和深度的不同罢了。



1楼2011-01-02 09:10回复

    因此,高考阅读理解参考答案的超出作者“意思”的“创新性”解读未必就是不科学的,也应该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另外,阅过高考卷的老师也都清楚,命题者所提供参考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质性答案,在阅卷时仅仅起到主要的参考作用而已,判卷还需要根据预先批阅的部分试卷情况对答案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浅思二:作者、命题者和考生所面对的文本是否同质
    “我是作者,我做不出来,是我对自己的文章把握不好吗?他们可以指责一个答错题的学生不了解文章,总不能指责一个作者不了解自己写的文章吧?”且不再说“创新”阅读的问题,不妨说说作者、命题者和考生面对的是否就是一个同质文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大部分作品甚至于经典作品,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成文化文本未必能够穷尽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说作者很难把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完全地、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我们常说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证明这一理解的观点有其合理性。)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理想化文本”和“成文化文本”两种情况,两种文本很显然不是同质文本。
    可以这么说,这篇发表的《寂静钱钟书》也仅仅是作者思想的一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可能不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等的“和盘托出”。而命题者和考生所面对的是成文化文本,是对作者思想等而言仍未尽其意的文本;另外,有时命题人员的“善意”删改也可能会影响到考试文本对作者思想的传递表达。对这两点,不知道周老师在发表博文时是否有所考虑?这样在对成文化文本以外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基本上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命题者和考生就主要依据成文化文本(不排除个人已了解的相关背景内容)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得出和可能与作者意思不“暗合”的答案也应该实属正常;至于得出连作者都很难接受的“答案”(比如“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却是错误的),除了题目设计或答案设置的不科学之外,两种文本的差异程度是不是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不理清作者、命题者和考生之间所认知和探讨的文本是否是同质文本,就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孰是孰非,或谁更了解文本,似乎也有待商榷。
    浅思三:“顺手就用”的可不可以也有丰富内涵
    在谈到对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丰富内涵的考查时,作者说“我没有想那么多,写到那里,顺手就用了‘格调’一词,哪有多少丰富的内涵啊”。这里,我想起陆游的两句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必,作者这篇文章至少这个“格调”也应该是天成式的“妙手偶得”,要不为何是“顺手就用”,而不是反复斟酌呢?用“格调”一词,应该是一种潜意识的流露与表达。可想,即使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后,改换成了别的某个词语,但那“某个词语”也应该依然会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主要是由其在文本中的位置和作用决定的。
    在反复读了未删节的《寂静钱钟书》后,笔者认为这个“格调”应该是无意识创造的精彩之笔。我觉得,有时无意识的行为往往能创造出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的精彩。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设计了如下环节。假设菲利浦一家在船上看到的那个乞丐并不是真正的于勒,真正的于勒果真发了大财,成了百万富翁,正准备回家看望自己的哥哥一家。那么,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当西装革履的于勒提着装满钞票的手提箱叩响了菲利普家的大门后,会发生什么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思考,学生们纷纷举手。一位学生回答说,见到并确认那个人是于勒后,一贯势利的菲利普夫人突然从诧异中醒悟过来,连连说着“哎呀,你不知道,这么多年你可把我们想死啦!快快快请进!”如果从逻辑上看,学生说的人物语言存在着明显的语法错误,应该是“这么多年我们可把你想死啦”;但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是由于发言时的紧张才无意中说出的语序颠倒的话,就不再有错误,而且正好暗合了当时菲利普夫人的心理状态,一时间竟然慌不择词。接下来,老师的评析表明,学生当时确实也没想那么多,只是无意识的表达而已,但正是这无意识表达创作“神来之笔”的精彩,有了丰富内涵。
    


    2楼2011-01-02 09: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