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参考答案与作者思想误差现象浅思
——以“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事件为例
文/刘威
摘要:
针对高考语文试题第Ⅱ卷阅读理解参考答案总会与作者创作意图有所误差的现象,本文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法,针对爆出的“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事件开展研究。通过从文章内涵、同质文本、潜意识创作和高考框架等四个方面的论证,笔者认为误差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要学会理性对待,并积极地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法。
关键字:
误差 内涵 同质 潜意识 框架
每年高考或平时测验结束后,总会有个别作者站出来针对语文第Ⅱ卷阅读理解说,自己的文章“被阅读”了,所设计题目的参考答案不合自己的创作意图。为此,笔者总想说点啥,但苦于作者们说话都那么简洁,自己基本上找不到可以由此展开思路的切入点。2009年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 原作者只能得1分》的新闻报道再一次挑动了我的敏感神经。
报道内容主要是,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24日)的《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文本,作为作者的该报前实习生周劼人在自己博客中表示自己试做了一遍相关题目,总分15分中只得了1分。尤其是在完成选择题时,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误的。于是,社会各个阶层就又开始了对语文教育与考试的深切“忧思”,甚至于强烈抨击。
作为在高中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如果对类似“作者只得1分”的事件,没有萌生对语文考试的思考,这似乎是不合常理的。以下,我就结合周老师关于这事的陈述内容简略地谈谈个人粗浅想法,但有言在先的是,这里不是要和某些作者或高中语文教师辩论什么,更不是在为现行高考开脱,关键是我也没有为高考开脱的身份。
浅思一:参考答案超出作者的“意思”是否有合理性
“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周老师在博客上这样写道。仔细想想,这种情况又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的答案就应该是最正确的?说明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一无是处,在命制参考答案时是命题者在妄自揣测?还是说明现代高考的语文考试是在仅仅为设题而设题,以致进入一条死胡同?我觉得应该都不是。就文学评论而言,这应该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像部分作者那样大惊小怪地说“被阅读”了。
对同一作品,往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尽管这些理解和评价的主要点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甚至于名家之作也难逃被“创新”阅读的一“劫”!比如,尽管曹雪芹有言在先“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但是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安鸿志仍是通过数学上的“区间套定理”论证出,曹雪芹在书中藏有暗喜雍正归天的内容。 或许有人会说,曹雪芹有难言之隐故意隐藏这一点;或许也有人会说反正曹雪芹都已经死了,“死无对证了”。可是,早期对曹禺的话剧《雷雨》的主题思想的解读,不是连当时还“活着”的作者本人都同意自己在创作时根本没想到的“内涵”了吗?可以这么说,对任何作品的解读,应该都会有超出作者所想到和所表达出的“内涵”情况,只不过是数量和深度的不同罢了。
——以“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事件为例
文/刘威
摘要:
针对高考语文试题第Ⅱ卷阅读理解参考答案总会与作者创作意图有所误差的现象,本文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法,针对爆出的“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事件开展研究。通过从文章内涵、同质文本、潜意识创作和高考框架等四个方面的论证,笔者认为误差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要学会理性对待,并积极地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法。
关键字:
误差 内涵 同质 潜意识 框架
每年高考或平时测验结束后,总会有个别作者站出来针对语文第Ⅱ卷阅读理解说,自己的文章“被阅读”了,所设计题目的参考答案不合自己的创作意图。为此,笔者总想说点啥,但苦于作者们说话都那么简洁,自己基本上找不到可以由此展开思路的切入点。2009年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 原作者只能得1分》的新闻报道再一次挑动了我的敏感神经。
报道内容主要是,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24日)的《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文本,作为作者的该报前实习生周劼人在自己博客中表示自己试做了一遍相关题目,总分15分中只得了1分。尤其是在完成选择题时,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误的。于是,社会各个阶层就又开始了对语文教育与考试的深切“忧思”,甚至于强烈抨击。
作为在高中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如果对类似“作者只得1分”的事件,没有萌生对语文考试的思考,这似乎是不合常理的。以下,我就结合周老师关于这事的陈述内容简略地谈谈个人粗浅想法,但有言在先的是,这里不是要和某些作者或高中语文教师辩论什么,更不是在为现行高考开脱,关键是我也没有为高考开脱的身份。
浅思一:参考答案超出作者的“意思”是否有合理性
“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周老师在博客上这样写道。仔细想想,这种情况又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的答案就应该是最正确的?说明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一无是处,在命制参考答案时是命题者在妄自揣测?还是说明现代高考的语文考试是在仅仅为设题而设题,以致进入一条死胡同?我觉得应该都不是。就文学评论而言,这应该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像部分作者那样大惊小怪地说“被阅读”了。
对同一作品,往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尽管这些理解和评价的主要点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甚至于名家之作也难逃被“创新”阅读的一“劫”!比如,尽管曹雪芹有言在先“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但是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安鸿志仍是通过数学上的“区间套定理”论证出,曹雪芹在书中藏有暗喜雍正归天的内容。 或许有人会说,曹雪芹有难言之隐故意隐藏这一点;或许也有人会说反正曹雪芹都已经死了,“死无对证了”。可是,早期对曹禺的话剧《雷雨》的主题思想的解读,不是连当时还“活着”的作者本人都同意自己在创作时根本没想到的“内涵”了吗?可以这么说,对任何作品的解读,应该都会有超出作者所想到和所表达出的“内涵”情况,只不过是数量和深度的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