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之说始于《春秋》之作,其后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所谓正统,即政权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而所谓正统之争,虽然争论的是历史上的正统归属,内心的关怀却是本朝的正当性、合法性。中国古代的“正统”,并非一个凝固的概念,最早的“正统论”主要是在时间观上讲帝位更替的合法性问题,即所谓“正闰之辨”。至欧阳修《正统论》出,“正统”拓展内涵,以“居正”和“大一统”为标准。“居正”内涵复杂,或为族群之正宗,或为血缘之正宗或为行仁政、王道。“大一统”则与是否拥有更广大的领土直接相关。各朝各代的儒者或根据自身的正统理念或根据本朝的情势选择不同的“正统”标准,由此引发聚讼不已的“正统”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