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札,陆九渊专论知人的问题。开头就把知人列为天下第一等大事。并举管仲、韩信、陆逊、诸葛亮四人“当其困穷未遇之时”,却能为鲍叔、萧何、吕蒙、徐庶所知,又被齐桓公、汉高祖、孙权、刘备所用,终于成就大事业。所以他劝孝宗明知人之理,谙用人之道; [6]第四札,陆九渊坦陈了自己对施政之法、治事之度的见解。陆九渊心学的宗旨正是只要有求道之心,便会有求道之事。所以他劝告孝宗应早定志向,但他又主张不宜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并举王安石骤变成法导致激烈反对的例子。因此他进言孝宗为政当“渐而不骤”,徐图渐治,才能恢复“三代之政”;第五札,陆九渊简洁明了地对孝宗论述为君之道。认为“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人主之职,在于知人用人,立求道经邦之志,而不是凡事亲历亲为,要之过详,这样做只会令上下推诿,互相牵制。 [6]孝宗虽然被他屡次追问得无言以答,也不禁赞叹甚多。 [12]朱熹也特意索札求观,并称赞说:“得闻至论,慰沃良深。其规模宏大,源流深远,岂腐儒鄙生所可窥测。”说明陆九渊这次轮对影响是很大的。轮对过后,陆九渊迁承奉郎,品衔从八品。 [6]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九渊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得到孝宗赞许。同年,陆九渊转官宣义郎,拜将作监,但给事中王信因听闻陆九渊将揭发其为宰相爪牙,因此惧怕而上疏反驳对陆九渊的授职。十一月二十九日,陆九渊奉旨主管台州(今浙江临海)崇道观,他“但少展胸臆”的愿望终于没能实现,而是离开临安,结束了在朝生涯。但因这只是个管理道观的闲职,于是他便归江西象山书院(位于今江西省贵溪县)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