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歼20吧 关注:32,933贴子:661,196

回复:六代机尾喷口的红外遮蔽措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不少根据照片建模的大手子都发现一个问题,根据现有飞机尺寸和比例做出来的后机体,按正常ws10或者ws15的直径做成圆柱装进去,会发现发动机上下到蒙皮之间存在一个迷之巨大空间。和上图yf23那种矩形尾部构造紧密外接不一样。
当然我不认为这位博主猜想的多装一台冲压是正确的。但是可以猜想发动机上下,可以存在某种“发动机外的外涵道”,这个外边一条气流通道从大号进气道口引气,在经过热管理系统的热交换器后,就可以接到发动机尾喷口边上,利用喷流的引射效应后排并且和高温喷流混合。甚至这股外侧的多余涵道,可以在加力燃烧室前边或者后边就引入喷口里去(或者说被低压的喷流吸进去),和高温的喷流提前混合,降低喷流本身的温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4-07 20:15
收起回复
    三,新图显示了一个尾撑和背部的特殊细节。
    尾撑的上边缘并不是一条规整的直线,而是一个波浪线。同时三台发动机上部并不是三个规整的锯齿边圆拱,似乎也存在一个三角尖块。这样复杂的边缘理论上是不利于rcs控制的,设计成这样肯定有特殊的作用。
    机体蒙皮上会存在一个附面层,或者说被机身上表面蒙皮减速过的气流层。在流到这样一个波浪线和存在尖端结构的边缘时,是很有可能产生湍流的。这里产生湍流虽然会付出一点阻力代价,但是湍流本身有利于外侧气流和上述已经降温过的喷流混合,进一步降低尾流的温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4-07 20:23
    收起回复
      至于沈六有没有类似的气流混合降温措施,目前图片的清晰度明显不支持这样的分析,所以就没法讨论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5-04-07 20:56
      收起回复
        我的天啦,歼36的尾部我啥也看不清,只能听你们说了。白老师的意见虽然美好,但太过复杂了点,简单点可能更符合事实。


        IP属地:广东19楼2025-04-07 21:50
        收起回复

          会不会是这样?


          IP属地:北京20楼2025-04-07 21:56
          收起回复
            漂亮!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5-04-07 23:20
            回复
              B2,YF23,银杏叶,雨燕的尾喷口设计,更多是防地面的红外探测吧,毕竟是从下往上看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5-04-08 00:02
              回复
                引冷气流给尾喷降温,B-2就用了,但是不是从进气道引气,而是从附面层吸附漕引气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5-04-08 09:45
                收起回复
                  补张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5-04-15 01: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