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诚吧 关注:55,324贴子:282,732
  • 8回复贴,共1

为什么诚哥的电影会让人感到空虚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刚刚看到了一位吧友说到自己看完诚哥的片子会感到空虚,想到自己在看完后也有这种感觉qwq
说起来,诚哥的片子果然还是悲伤比较多呢,尤其是他早年的作品啊。像秒速五厘米男女主之间的分隔,到最后即便在路上碰到也再也见不到,还是说像星之声那样,女主直接寄在太空,男主都还在地球上。怎么看都不像是积极的基调嘛。
他近几年的作品暂且不提,因为我看的时候,虽然说过程很棒,画面很漂亮,观影体验很好,但说实话,内容没多少留在我脑海里的,也无从说是虚无嘛。
所以说,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他在君名之前的作品哦!
但话又说回,如果诚哥的动画仅仅是发刀子也就算了,隔壁麻枝准都发多少刀子了,clannad,angel beats都赚了我多少眼泪了,但我也没太感觉到空虚嘛。单纯走现实向的,像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除了有些情节让你感到不适外,倒也没那么大的杀伤力嘛。
所以说,用“悲伤”去简单的描述是不太足够的
譬如,秒速五厘米里面,男主因为家庭原因跟女主分开,天底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自己和别人分开的情况多了去了,像在村上春树的一篇小说里,男主就仅因为到了初中再跟她见面有点尴尬这种原因就跟她的关系逐渐淡薄了,但这写出来的时候也没那么令人难过嘛。因为没有什么事情不会过去嘛,即便连人生这样漫长的事情,都有人说是白驹过隙。
但在看看秒速五厘米,男主与女主的确分隔了不假,甚至之后可能再也没法相见了也不假,但要说分隔的距离,它既没有星之声里连光都要花上几年时间的距离,也没有云之彼方中连女主到底还在不在这个世界上都不知道的不确定,仅仅是因为升学,搬家,然后就分别了,再也不见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星之声,云之彼方在悲情上和秒5的差异:
星之声,云之彼方这样的核心悲剧,是一个在一个宏大背景下的悲剧,它背后有着自己一套宏大的叙事;相反,秒速5厘米的悲剧是更侧重生活实际的现实主义的悲剧。
先看前者,这个的关键在于“宏大”,也就是说虽然说男女主之间的关系是单纯的二人关系啦,恋人也好,朋友也好,只是人际关系上的维度。但男女主的关系悲剧的根源却不在这个体系之内,也就是既不是男主做的不好、也不是女主怎么怎么样,而是超出个人之外的更为宏大的力量。


IP属地:安徽1楼2025-04-05 22:43回复
    在星之声里面,表现为宇宙探索这样的背景加上机器人的要素。而在云端的彼方中,则表现为对于美苏冷战的模拟,以及超乎想象的科技(如片中的塔)。因此,当我们去感受悲伤的时候,也就不由地会想:这实在是无可奈何啊,毕竟个体要反抗社会、世界什么的还是太困难的嘛!所以客观上,我们应对这种问题是无能为力的。这是虚无的最表层的原因


    IP属地:安徽2楼2025-04-05 23:54
    回复
      但仔细想想的话,个体力量的微小,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不是充分察觉到了吗,但即便如此认识到自我的渺小,大概也不会产生虚无不是吗。我们在生活里改变不了社会、世界,也改变不了别人的看法观点,甚至连自己的某些缺点都很难改变,但我们大部分人却也是好好地存活不是?
      但是,你看凉宫春日,她在感受到自我的渺小后,却陷入了某种虚无,她一直在追求某种奇特的超自然的事物想要填补内心的空虚,但是发现这样根本填补不了这种空虚,于是引发了她的精神疾病的倾向。
      而在心理学里面,有个分析情绪的理论叫做abc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与行为(C)并非直接由外部事件(A)引发,而是通过个体对事件的信念(B)中介产生。
      简而言之,就是虽然说面对同一个事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反应也会不同,其原因有一部分是个人的想法有关。


      IP属地:安徽3楼2025-04-06 00:08
      回复
        按照这个想法的话,再回到新海诚的作品中,可以注意到新海诚的悲剧其实重点并不在于男女主本身到底经历了什么,而是在于男女主究竟是怎么想的。比方说,在星之声中,女主的确因为去太空离开了不假,但男主开始一直在孤零零地等待着短信,影片中完全没有对男主的其他人际关系的描写,他没有选择去寻求朋友的情感支撑,也没有选择父母的帮助,只是一个劲地等待;等到最后实在等不下去了,他自己就放弃了,然后和别的女生放学回家。
        同样在云端的彼方里,男主在面对女主离开时,不是开始时候孤单地等待着短信,就是到后面跟别的女孩子回家。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多点揣测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出一个逻辑是:我仍然喜欢她,但是因为时间、事件等等原因,让我等不下去了,于是我不得不放弃,去寻找下一个。


        IP属地:安徽4楼2025-04-06 00:16
        回复
          不谈本身这种逻辑究竟是否符合我们各自的观念、道德,单看的话,可以发现这个逻辑的核心在于他的生活似乎被所谓的喜欢、所谓的爱给困住了。于是,在这两部作品中,其实有很大篇幅在渲染那种失恋的情绪,以至没有多少留给男主的真正的日常生活,而我们也不免跟随着沉浸在这种情绪中。
          而在这种恋爱,又真的是恋爱吗?
          按照生物学的观点,恋爱是个体因为另一个个体的刺激而产生的激素引发的反应,中间涉及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但新海诚的镜头下的恋爱可不是男男女女的聊聊我我,也不单单是男女之间的dokidoki的互动(这在其中实际上占了很少的篇幅),反倒是占了很大篇幅的是类似于分别的悲伤。
          我想,这很大原因,在于男主把女主当成了确定自己意义的存在,在没有女主的情况下,他切身地体会到的意义的缺失而带来的虚无。因此,我们感受到的虚无,有一部分来源于男主因为缺乏人生的意义而产生的虚无。
          比方说,《侧耳倾听》中男女同样面临分别,男主要去意大利学习做小提琴,而女主却还要在日本上学。尽管同样面对分离,他们就能积极面对,因为男主有制作小提琴的梦想,女主有写小说的梦想,他们各自还有各自的朋友、各自的生活,所以即便分别,也只是人生的极少的一部分没有,而不是全部,所以不会有像新海诚那样令人难过


          IP属地:安徽5楼2025-04-06 00:43
          回复
            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下,按照上面的想法,实际上我们感受到虚无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个体面对社会、偶然事件的无力,第二个是男主将自我的人生价值与女主相绑定而导致当女主离开时,产生的价值缺失,乃至精神虚无。


            IP属地:安徽6楼2025-04-06 00:48
            回复
              但为什么新海诚会在影片里面展示出这样的例子呢,而在侧耳倾听中,却是另外一幅更被我们所接受的健康的样子。
              这其中的差异,我认为是在于,新海诚的影片是一部现代的影片,揭露了当下人们内在的意义消极和价值的缺失,而侧耳倾听是一部带有古典色彩的影片,虽然说很美好,但在现实里很难存在。比方说,里面的生活美满美好,每个人都似乎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像修钟表的老爷爷,喜欢写作、读书的阿雯,热爱学习、进入大学的家庭主妇,想要去做小提琴的男主。这些活着的意义,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稳定,虽然可能缺少了点变数,但是心境也变得平和,也就没有那么多的胡思乱想。
              相反,身处现代的我们,会有像秒速五厘米中的男主在不同城市之间移动,没有固定的居所,没有固定的朋友;同样在人生意义上,男主接受了身为男生应该在恋爱过程中承担责任,但这种责任的重担,却一直让他困在里面,导致他无法再爱上别人,尽管他了解了小的方面,但他却没有意识到真正大的,值得自己一生追求的层面。而这在古代的欧洲,可能是恪守基督的信仰;在古代的中国,可能是博取功名。但在现代社会里,没有这种普遍的精神追求,尽管这种确实有助于个体的多样性,但同样也让个体面临选择。


              IP属地:安徽7楼2025-04-06 01:26
              回复
                后面,基本上就是引出诚哥的虚无感最核心的问题,不管是电影中的角色,还是诚哥,还是作为观影者的我们,实际上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叫做“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这个恰恰是诚哥早年作品最鲜明的特点。他能够去描绘出这样的精神困境,从而打动了我们,但是关于这点,他却没能提供一个好点的方法去解决这样的精神问题,于是只能依靠恋爱。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4-06 01:34
                回复
                  具体关于这个精神困境是什么,和为什么,我能力有限,表述不清,有吧友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里面的第二节(我这个想法是从那本书来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4-06 0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