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87贴子:2,996,349
  • 14回复贴,共1

《我是刑警》中的推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1
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虚”的存在,比如当只是在头脑中进行,还没有用说话、文字、行为来展现的时候,它们的存在就是没有任何实体的虚幻的存在,但是,这种虚幻的东西,却可以决定我们实际的行为,这是虚和实的关系的方式之一。
我有时候逛街,看到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有一种很奇特的感觉,就是说,我可以看到他们的外貌、行为,但在他们的头脑里,却也同样在进行着思维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是我看不到的,而这些看不到的现象和活动,可能比我们能看到的,更加众多和波澜起伏。
现实情形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定比我们没看到的要少。我们对人事物进行认知判断,是要建立在有相应的信息的条件下的,而一个人事物的信息,我们能看到的,一定不是全部,一定有大量我们不能或没有看到的部分,有时这些甚至是大部分。所以,我们的认知判断,就必须借助推论,从所看到的信息,结合道理、规律、情理,而推导出那些我们没看到的信息,然后在信息全面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有效的准确的相应的认知判断。
这是推论的重要性,推论也是生活中给所有人经常在运用的一种认知判断方式,但推论的能力和正确性,在大多数人那里,都是非常欠缺和经常错误的。
推论在破案的过程中是主要的破案方式之一,这点在电视剧《我是刑警》中有大量的体现。这个电视剧可能是依据众多真实案件的侦破改编的,所以具有可以进行解析的很好的条件。我打算顺着这部电视剧的情节,来探讨一下推论这种方式的众多事项。


IP属地:上海1楼2025-04-02 09:08回复
    第一集
    01
    本集中出现的第一个推论,是刑警队长对副队长于和伟做出的。他说:“你刚来,还没向我报道,也没向我申请,就自己去拿了案件的档案,你这胆子可真够大的!”
    这是从一个人的行为,推论这个人的品性。这种推论的方式,在生活中被经常运用。


    IP属地:上海2楼2025-04-02 09:32
    回复
      这是从一个人的行为,推论这个人的品性。这种推论的方式,在生活中被经常运用。
      我们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品性好坏,是和这个行为是在利益我还是在损害我相关的。比如这里,队长觉得被于和伟冒犯了,所以才有了认为他有“大胆”的不好的品性的推论判定。比如从我们观众的角度来说,我们就不会有觉得于和伟这种行为是“大胆”的不好的品性的感觉和推论。
      这个事例体现出推论的方式之一和可能造成错误的或者偏见的方式之一,主观性。比如我们有时候认为一个人很不好,但偶尔遇到另一个人,却说这个人很不错,这就让人有点奇怪了。其实呢,是你结合这个人对你不好的一件或几件事情,得出了这个人不好的印象,而他是结合了那个人对他友好的事情而得出了他是好人的印象。两者都是不全面的个人偏见。
      其次,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这个事例是在生活中经常会遭遇和需要反省、思辨的情况,当我们觉得被对方侵犯,起了嗔心,推论出对方具有很恶劣的品性的时候,反思一下,他的这种行为是真的很恶劣还是只是因为你个人自己的原因,比如傲慢。在很多情形下都是后者。所以,这种推论是一种凭感觉做出的推论,而感觉具有主观性的不真实性,不要被感觉欺骗。
      所以,我们做出推论的时候,要站到全面和客观的立场上去检验一下,看看自己的这种推论是否真实和正确。
      这个从行为看人品的话题,可以拓展出很多思辨来,我们这里就先只说这些吧。


      IP属地:上海3楼2025-04-02 10:21
      回复
        02
        第二个推论,同样出现在这场戏中。于和伟斥责队长没有关心高所长被害案,是不负责任不作为。队长气愤地指着墙上的众多奖状说:“我不作为,能破这么多案子得这么多奖吗?”
        在这个事情中,于和伟根据一件事而得出的队长不作为的推论,显然就可能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推论,而队长就用了方面的例子,来推翻了于和伟的这种推论。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当我们做出一种推论,或者面对别人对我的一种推论的时候,可以从全面和相反的事例中,来检验和否定这种推论的正确、全盘、必然性。
        这种反驳式的思辨的重要性,是无比巨大的,比如当我们觉得一个人很坏或对我很不好的时候,去全面地反面地回想一些他好和对我好的事情,就能打破自己的这种片面印象和感觉。特别是在和熟人乃至家人的长期相处中,我们是一定能找到很多这样的事情的,而绝对不会是都不好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也经常在和人相处的时候会运用,但有时候就会钻牛角尖一味地去只想一面而忘记另一面,自寻烦恼,能及时转过弯来,嗔恨、烦恼也就化解了。


        IP属地:上海4楼2025-04-02 11:09
        回复
          03
          第三个推论,在矿区保卫科这里,(对话大意))保安队长说:“今天要提高警惕,半年没发钱了,一下来了这么多钱,得小心有人来抢。”
          另一位保安不以为然地说:“楼上落下这么多人,钱都在保险箱里锁着,不可能有事!你真是人数岁大了,胆就小了。”
          这个案例,首先我们从结果看,真的有匪徒来抢劫了,这看起来是队长的推论正确了,但是,实际上队员的推论也有一定的正确性,因为结果是因为保安人数多,劫匪最终没能抢走钱,是一次失败的抢劫。


          IP属地:上海5楼2025-04-02 20:10
          回复
            这说明两点,一点是,任何推论,在无法掌握全部信息的情况下,都不具有必然准确性,都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一种必然。比如这个案例中,保安队长和保安,事先都无法知道,是否真有歹徒正在计划要来实施抢劫,而只有在知道了这一点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有歹徒来或不来的确定结论,不知道的情况下,就都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
            第二点,只要推论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就会在结果上体现出相应的正确性。比如,保安队长推论有人可能来抢劫,因为钱多和很久没发钱,这种推论的依据具有一定的合情合理性,所以就体现在了真有歹徒来抢劫的结果上。而保安队员,依据保安人多和有保险柜保护,而得出不可能出事的推论,这种依据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这种推论的正确性,就体现在了歹徒没能抢走钱上,正是因为人多和有保险柜。


            IP属地:上海6楼2025-04-02 20:24
            回复
              05
              本集第四个推论,在矿区抢劫案的案件总结会上,某人发言说:“这个案子不好办。咱们之前没有办过这么大的案子,这帮匪徒穷凶极恶,而且手里还有枪,说不好听真打起来,我们整个分局都不一定打得过。还有,这帮人如果是外地的,很可能继续流窜作案,继续作案的可能性很大,弄不好影响全国,这算得上天字一号的大案了。我感觉咱们市局破不了这个案子。”
              首先,我们已知的后面的剧情来看,这个人做出的几条推论都没有实现。第一说歹徒穷凶极恶并且有枪,打起来我们不是对手,结果最后案件侦破抓捕几名歹徒的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搏斗,没开一枪。第二说歹徒会流窜作案甚至影响全国,也没有发生,歹徒并没有流窜,也没有继续作案,案发后都在当地躲藏。第三说我们市局没有能力,破不了这个案,结果最后市局破了这个案子。
              从这三个结果可以看出,这个人所作的推论都是错误推论,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错误推论呢?因为恐惧,让他的感觉,夸大了这件事情的危害性。
              当我们对一件事的未来做推论的时候,情绪、情感、欲望、愿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这个人的这些推论,在情理上都具有一定的合情合理性,但是在程度上出现了偏差,因为恐惧和压力的影响,把事情本身的严重程度增加夸大了数倍。简单来说,就是把严重性三级的程度,夸大到了十级后,进行的推论。
              这种受情欲影响而做出的对未来的错误推论,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我们有时过度悲观,把一件事的后果想得很严重;有时又过度乐观,把一件事情的后果想得太美好。
              要解决这种错误推论的方式,一个是多回顾反思自己当下是否受到了情欲的过度影响;另一个是,多结合不同的信息而多想到其它的可能性,来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唯一性。简单来说,比如一件事情可能产生的最坏结果,并不是唯一的可能,还存在程度较轻的其它结果的多种可能,还存在当信息转变后的结果也相应转变的可能。


              IP属地:上海9楼2025-04-03 14:53
              回复
                第二集
                01
                本集的叙事比较繁琐,我们不一一细说,只挑出重点来说。
                推论的方法之一,是对所有现象或信息进行总结、归纳,找出一个主题或类型来。比如从周易的一卦的六爻爻辞、卦辞、卦像、卦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而来确定这一卦的主题。
                我们以第十六卦豫卦来举例说,卦名豫,和卦象雷地,和卦辞、爻辞的内容,都是围绕“内丹修炼”这个主题的,都和这个主题相关。
                第十六卦豫 雷地豫 震上坤下
                豫:利建侯行师。
                初六:鸣豫,凶。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六三:盱豫,悔。 迟有悔。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 朋盍簪。
                六五:贞疾,恒不死。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从卦名来说,豫,有多种释义和通假字,和内丹修炼相关的,是“参与”。
                卦像,上雷下地,也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一种,春天打雷,惊动大地里蛰伏一冬的生物,这就可以比喻,天“参与”地的运作工作。同时,打雷是丹道修行现象中的一种,比如吕洞宾诗曰:“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爻辞中有明显的几句,可以联系到丹道修行上去,比如鸣豫,鸣指声音,声音和炼丹的现象有关。比如贞疾,恒不死,可以联系到大药治疗死亡这种疾病,而让人永久不死。
                最初我看这一卦的时候,完全是一头雾水,想了几天都毫无头绪,就是因为范畴太大,可能性太多。最后我的方法,总结下来就是找现象的共同点。比如一个现象有多种释义或者多种可能,另一个现象也有多种释义和多种可能,我们就要在这些多种的释义和可能中,找出两者都指向同一点的那一种释义和可能。
                比如卦名豫有五种解释,卦象雷地有五种解释,爻辞鸣豫有五种解释,爻辞恒不死有五种解释,我们就去找这死者的每一者的五种释义里的,有共同的相关性的一种。比如豫中的参与这个释义,雷地卦象中,雷惊动地的这一释义,鸣豫中声音的这一释义,恒不死中永生的这一释义。这些释义都可以指向同一主题,丹道修行。这是局部和整体的逻辑关系,所有的局部都属于整体的一部分,都和整体相关,我们从这种共同的相关性,就能推论出这个整体是什么。就比如,从这些细节的释义都能围绕丹道修行,而推论出这一卦的主题,是在讲丹道修行。
                其次,在这样的推论中,我还采用了假设和套用的方法。比如,我首先确定,这一卦是和讲修行有关的,因为前面解开的所有卦都是在讲修行,这一卦也不会例外。然后,关于修行的众多主题中,我假设了几个去依依套在对这一卦的大致印象上,看看能不能相符。比如五蕴、四圣谛、缘起法、丹道、诚意正心、纠错等等。
                这两种方法相结合,最后得出了这一卦的主题,是讲丹道修行。
                回到电视剧,在本案中,已经掌握的各种信息呈现在破案者面前时,首先要做的也是归纳总结。办案人员归纳出了一个主题,本地人团伙作案。然后,就可以顺着这个方向,去展开调查工作,比如排查本地的流氓团伙和可疑人员、事情。


                IP属地:上海10楼2025-04-05 08:00
                回复
                  02
                  运用推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可疑的现象进行推论。
                  现实生活的现象非常有趣,它们一定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道理,要有一定的合情合理地进行的,没有任何一种现象是能违背这种合情合理性的。所以,如果发生了这种不合情合理的现象,就需要我们运用推论,找出其原因来。
                  在本集中,这样的疑点有两个,一个是现场留下的一具无名尸,找不到相应的人对得上。另一个是,凶手中有一个女性,而按常理来说,穷凶极恶的女性一般很少。所以,调查的重点,就围绕解开这两个疑点展开。
                  我在解周易豫卦的时候,同样也是从疑点下手的。比如,确定了这一卦是讲丹道修行以后,首先遇到的是两个疑点。
                  第一个,初六爻中,鸣豫,凶。鸣豫可以比如声音的参与,但凶这个词,和修道的声音的相关性不是那么贴切。第二,六三爻:盱豫,悔。 迟有悔。盱这个词是指睁大眼睛,这个释义和丹道修行没啥关系。
                  解开这两个疑点,要感谢网络和360国学百科词典,我在词典中找到,凶, 通“訩”。争讼,吵闹
                  盱、
                  草名。《尔雅·释草》盱,虺床。《注》蛇床也。一名马床。
                  蛇床是一种中药物质,在补肾、治疗腰酸、白带多、湿寒等情况方面有很好效果的中药材。蛇床别名又叫蛇床子、五珠子、菟丝子等等。
                  这样的两条释义,就让这两个疑点完全解开,和丹道修行完全相符了。第二条中,草药是很多丹道经典中经常被用来比喻真气的。
                  回到电视剧,顺着女杀手这个疑点去寻找,结果办案人员发现了被丢弃在案发现场不远假发套,从而推论出了凶手是男男女装,解开了女杀手这个疑团。再从凶手为什么男扮女装,而推论出了凶手是本地人所以需要伪装不让人认出来,这两点,就又都和凶手是本地人这个主题相符合了。
                  无名尸的疑点,在调查了几种可能性而没有结果后,办案人员就推论,无名尸可能是凶手,然后就要去论证和排除和这种该假设相悖的情况,比如他是怎么死的,不应该是被同伙杀死的,不应该被烧毁这么严重等等。等这些疑问和调查,在下一集中得出合情合理的答案,就又会发现,还是和本地人作案的这个主题符合上了的。


                  IP属地:上海11楼2025-04-05 08:45
                  回复
                    03
                    本集的第三个重点,是于和伟把四年前的高所长被害案,和这次案件联系在了一起,推论这次案件中凶手使用的枪,就是当年高所长被抢走的枪。他得出这个推论的依据是,这次凶手逃跑的路线,就是高所长当年遇害的路线。
                    在解析这个推论之前,我们先说说修行中的“格物致知”。致知很好理解,就是达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格物,简单来说,就是把事物进行分类,把相同的事物放进一个格子里,把不同的事物分别放进不同的格子里。比如,麻雀属于鸟类,麻雀和鸽子都放进鸟类的这个格子里;而鸡鸭属于家禽类,就不能放进鸟类的格子里,而要另外分一个格子放。可以被这样格物的事物有很多,在修行上主要是针对自我意识的行为方式进行格物。
                    格物是要发现众多事物的相同性和不同性,这会运用到两种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从找相同来说,是要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相同性,比如这里于和伟把两个案件联系在一起。从找不同来说,是要发现两个看起来有关联有相同的事物,之间的不关联和不同,比如最后通过弹道测试,证实在本案中使用的枪,不是高所长丢的枪。


                    IP属地:上海12楼2025-04-05 09:27
                    回复
                      说到格物,说点题外话,最近我又听了南怀瑾解读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老子之类的,发现他的解读,可以用三瞎来形容,瞎理解、瞎联系、瞎发挥,就是因为完全没有格物的思辨能力。


                      IP属地:上海13楼2025-04-05 09:41
                      回复
                        04
                        本集第四个要点,是在调查案件中,被办案人员疏忽的两条线索,一条是白灵带了个大金戒指,虽然被人报告,但完全没有引起重视,直到事后才发现有联系,白灵的丈夫就是凶手之一,金戒指就是他之前的一次抢劫得手后给媳妇买的。
                        另一条被忽略的线索,是下面民警觉得有一家人的三兄弟可疑,但被主管否定了,事后知道,作案的人员中就有这一家中的人。
                        第一条线索被否定,是因为在办案人员的印象中,白灵是个很善良可亲的人,完全不可能和凶杀扯上关系。第二条线索被否定,是因为要调查的嫌疑人太多,而这家人的嫌疑并没有那么大。
                        我们观众也许可以事后诸葛亮,但作为办案人员来说,忽略这两条线索都是情有可原的。
                        这种情况,涉及到思辨的抓重点的能力,如何在一大堆差不多程度的信息中,去选择出一个作为重点。
                        对于这个能力,我个人的体会是,只有你在理解这个主题的时候,对重点有深刻体会,你才能在选择信息的时候,敏锐地发现和这些重点相关的信息。
                        比如以我的修行来说,我的根本在杂阿含经的法义,我对这些法义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到了深入内心的程度,所以我才在阅读其他经典的时候,能把这些法义自动地联系上,从而发现其他经典的相同法义。
                        这个方法用到本集中,比如说,办案人员如果能把本地人团伙作案这个核心理解、贯彻、全面、深刻之后,才能够在排查时,敏锐地抉择线索的相关重要程度。


                        IP属地:上海14楼2025-04-05 10:09
                        回复
                          第三集
                          01
                          这一集我们要说的话题,是推论的必然性。
                          前面我们说了,推论是一种“虚”的方式,在没有被证实之前,只是“理”而没有眼见的实证,所以存在很多可能性,存在不确定性,不必然性。这是推论的一种情况,但另一种情况是,推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比如我以前玩斗地主的扑克游戏,可以通过分析已经打出的牌,而推论出别人手里没有打出的牌,如果推论在道理上是正确的,结果就会具有必然的正确性,我虽然看不到对方手里的牌,但却能百分百准确地,推论出来,而最后被事实验证为正确。在这样的推论中,有时就不会有多种可能性而只有唯一性,不会有不确定性和不必然性,而是百分百确定和必然。
                          现实生活的现象比打牌要复杂,但只要条件充分和绝对,也能具有推论的绝对和必然性。
                          在本集中,最后找到凶犯,主要就是因为推论出了凶犯具有“搁楞眼”的特征。这个特征,是推论出来的,而并不是有现实可见的证据显示的。推论的过程,首先是专家在无名尸的现场发现了一个可疑的手枪弹孔,推论出是保安射击无名尸的,但因为无名尸身上中的是猎枪子弹,所以无法得以证实这个推论。然后,在尸检中,发现了手枪子弹的弹道,而证实了这个推论。
                          接着,从这个推论而得出无名尸是凶犯之一的推论后,就要解开为什么他会中了两下凶犯使用的猎枪子弹,得出的推论是,毁尸灭迹;然后从左眼中枪,推论出左眼可能有特征;然后从其它本地人团伙抢劫案中,找到有一名逃跑的嫌疑人有左眼下斜的搁楞眼的特征,而推论出,无名尸可能是搁楞眼。
                          然后再结合其它信息,给无名尸进行模拟画像后,发动群众,悬赏辨认,最后被人辨认举报出了无名尸的身份,事后证实,就是本案的凶犯之一。
                          我们看这个结果,搁楞眼的特征是辨认的关键,没有这个特征会大大增加辨认的难度,而这个特征是通过三次系列的连续的推论得出的,完全没有实际的证据,然而因为这些推论具有的合情合理的必然性,而使得推论和事实完全相符了,虚的变成了实的,决定了实的,犹如幻象成真。


                          IP属地:上海15楼2025-04-07 06:56
                          回复
                            02
                            推论的这种必然性,来自于“规律”,事物的运行,一定会依照某种规律,被规律制约,按规律运行,不能超出规律违背规律。
                            规律和经验有所不同,经验只是由现象的重复得出的,规律除了现象的重复之外,还要具有造成这种重复的固定的必然的原因、联系等等性质,经验不是事物的必然,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通俗来说,不明原因的重复,是经验,能知道原因的重复,才是规律。
                            现实中有很多规律,我们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必须要掌握的主要有两种规律,一种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行为方式,如十八爱行,欲我、尔我、有我无我等,从这种行为方式,我们可以推论出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手段、目的。另一种是我们自己精神活动的连续性的规律,缘起法,无明缘行乃至老死苦。由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推论出自己精神活动产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现象和现象的原由。
                            我们发现规律,就能利用规律创造“方法”来达成我们想实现的,比如利用缘起法缘起的规律,而能创造出还灭的方法来灭苦。再比如各种科技带给我们的生活便利,都来自于利用规律后的创造方法而达成的。
                            有些事情,从经验来看是做不到的,但从规律和方法来看,却是可能做到的,比如鲁迅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IP属地:上海16楼2025-04-07 08:30
                            回复
                              03 错误运用推论的几种方式
                              01,单因推论。
                              把造成一个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单一的一个。在现实中,造成一个现象的原因,有单独的,也有众多的,两种情况都存在,而更多的是后一种,是众多原因的合力造成的结果。
                              而我们的惯性思辨方式,就常常只是把原因归结为单一的一个,这样在想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无法通过消除这单一的原因而来消除结果。
                              ,02,孤证不证。
                              这是逻辑学上的一个名词,意思是,单独的一个证据,并不能证实一个结论,而需要众多的证据才行。
                              03,瞎联系。
                              在推论的过程中,胡乱或非常牵强地,推论事物的因果,就像用一根似有似无的丝线,去吊起来一辆大卡车。
                              04,自以为是。
                              以自己非常主观的理解,脱离事实和真实情况,去推论事物的因果、结论、未来。
                              05,武断。
                              就是对自己的推论盲目自信,在完全没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却以为自己的推论绝对是正确的,或者百分百会应验的。
                              06,幼稚。
                              把一些复杂或深奥的现象,以简单幼稚的方式进行推论理解,比如对自己完全不熟悉或不懂的事物,以外行的简单常识而非常自信地讲的头头是道。这种情况,比如在一般喜欢议论国家大事的老百姓那里,经常出现。
                              07,瞎怀疑,瞎猜疑。
                              对他人行为的动机、目的或外界对自己的打击,推论为是要伤害自己,把简单的无意义的行为,猜想得很复杂阴险恶毒等等,属于被害妄想。
                              08,迷信,谣言,偏见。
                              在依据本身就可疑的情况下,却作为依据来进行的种种推论。
                              大致想到这样一些,应该还有一些,但实际如果能避免以上这些,就已经能减少或避免大量错误的推论了。


                              IP属地:上海17楼2025-04-09 06: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