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个月前在吧里看到有人推《装成熟》,当时就mark了一下。昨天看完,发现还是有些感慨良多的,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二。
书的剧情就是四个抽烟喝酒赌博的人渣与人渣之间的互相支撑以及救赎,在糅合上青春的恋爱喜剧的故事。不知道是因为个人的缘故还是什么,总是觉得一旦涉及到救赎的话题,就会让一本书的有趣程度以及吸引力直线的上升。或许是因为孤独的缘故,我们被社会啊、社交这样的东西分割成一片一片的,所以我们才分外的渴望温暖以及救赎。
记得之前半夜在吧群中看到一个管理曾大肆发表暴论“所谓的轻小说,不过是人设优于剧情所创造出来的故事”,当时在我确觉得这样的观点有点太过于片面,就拿甲田的《断章格林童话》来说,这本书关于男主角的塑造简直可以堪称毁灭性的塑造,但这依旧不影响那本书是我们心中恐怖童话白月光的地位。但转念一想,断章格林童话中只有男主的性格、成长塑造是一坨,而其他人的个性鲜明、人设凸出,充满了人物张力,这样来说,不也是人设凸出吗?我想了半天,发现从这样的角度去看未免有些过于狭隘了。
就拿高中最简单的逻辑充要条件来进行判断,人设优秀与小说优秀能否构成充分条件呢,还是必要条件呢又或者是充要条件呢?于是我们回到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之中,同一个问题,带有狂气的看法与平静的看待总是有着很大的差距。但,大家的心中都会存在着一个基准,我有些忘了自己好久以前学的黑格尔的异化还是谁的异化概念,那个基准则是基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道德准则覆盖在我们身上的事物。就像是今年年初很有意思的那句话“东亚人总是喜欢纠缠不清的爱,喜欢痛苦的不纯粹夹杂着恨的爱”,同样这句话也是暴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句话下潜层的含义,既我们认为对于爱或者说幸福的追求是充满痛苦的,起码我是这么的理解。因此,我们将之代入书中的逻辑,如果书中的角色在经历一段痛苦的事情后,没有反思没有成长、没有被推动到他所渴望的幸福之中,那么这本书毋庸置疑的则是一本烂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意味着作者对于书中人物的把控要有一个较高的水准。所以逻辑错了,是优秀的作品必然会有着优秀的人物,而我们一般会简称其为人设。
同样回到《装成熟》中,四个主角的人物属性其实在庞大的轻小说人物属性库中是普通的类型,但他们优秀在每个角色的核心逻辑严谨,都有着生命的驱动力,不管这种驱动力是基于自毁还是寻找幸福,每个人都有好好的在故事中成长,所以我们才会体会到生动,所以我们才会觉得感人。
让我们继续从主角们的设定来入手,四个人都是人渣中的极品,他们都是现世的墓志铭,就像是扛着自己的墓碑活在世上一样,他们对未来不抱有希望,只渴望尽情的沉迷在酒精、尼古丁、赌博之中。因为他们都是“自杀者”。
中原中也写过“所爱之人死去之时,我应当自杀”,而四位主角都是“所爱之人死去”后选择“自杀”的人。他们杀死了自己心中曾经的自我,所残留下来的,只有对“所爱之人死去”的这一愤恨或者惋惜或者后悔,这造就了他们选择了共同的自我毁灭道路。虽说这样的观点很新颖,但实际上这跟美国曾经的披头士有点相像,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中的男人们有点相像,和纪德《背德者》中最后那个软弱到无法振作的男人有点相像,和加缪《鼠疫》中那个只有在鼠疫中才活着的男人有点相像……实际上很多很多的经典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那样颓废的身影。
因为所谓的男人,从始至终都不过是一群孩子们,他们在青年时对世界抱有着无限的爱与激情,这会带领他们去取得成功或者开拓出什么。但总有一天开拓的领土会遇上坚不可摧的屏障,我们总会遇到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事物,命运啊、理想啊、贫富差距啊、爱情啊、亲人知己的死亡啊之类乱七八糟的事物,总会有一项东西会带来挫折让我们无力化,于是男人们只能悲伤的回到自己的世界之中。所以上校不停的将金鱼重铸,所以科塔尔在鼠疫结束后选择自杀,所以披头士们在药物以及酒精的绚烂下走向毁灭。
有人说,这是z世代的宿命;也有人说,这是日心说打破上帝后的代价;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看法,世界的虚无与破灭在一瞬间化为了巨大的名为荒诞的原野,它紧紧的压在我们每个人的灵魂之中,所以我们会渴望爱,但并不渴望让自己全部被爱控制;我们渴望痛苦,但并不渴望让我们被摧毁的痛苦;我们渴望孤独,但并不渴望被胸腔中满溢的孤独所终结。那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代价,是欣赏到宇宙万千星辰破碎时的诅咒。我们会一直孤独下去,也会一直放纵下去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我们害怕改变,害怕爱上他人,但偶尔我们也会小小的逃窜进一个温暖的梦境之中,一个由他人用文字所编织出来的孤独者也能幸福的梦境。再逃窜一会儿吧,生命与命运的交织总是痛苦大于幸福,或许有一天我们会遇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但在此刻,还是让我沉溺进那虚幻的幸福之中吧。
而装成熟便是这样的一本小说。

书的剧情就是四个抽烟喝酒赌博的人渣与人渣之间的互相支撑以及救赎,在糅合上青春的恋爱喜剧的故事。不知道是因为个人的缘故还是什么,总是觉得一旦涉及到救赎的话题,就会让一本书的有趣程度以及吸引力直线的上升。或许是因为孤独的缘故,我们被社会啊、社交这样的东西分割成一片一片的,所以我们才分外的渴望温暖以及救赎。
记得之前半夜在吧群中看到一个管理曾大肆发表暴论“所谓的轻小说,不过是人设优于剧情所创造出来的故事”,当时在我确觉得这样的观点有点太过于片面,就拿甲田的《断章格林童话》来说,这本书关于男主角的塑造简直可以堪称毁灭性的塑造,但这依旧不影响那本书是我们心中恐怖童话白月光的地位。但转念一想,断章格林童话中只有男主的性格、成长塑造是一坨,而其他人的个性鲜明、人设凸出,充满了人物张力,这样来说,不也是人设凸出吗?我想了半天,发现从这样的角度去看未免有些过于狭隘了。
就拿高中最简单的逻辑充要条件来进行判断,人设优秀与小说优秀能否构成充分条件呢,还是必要条件呢又或者是充要条件呢?于是我们回到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之中,同一个问题,带有狂气的看法与平静的看待总是有着很大的差距。但,大家的心中都会存在着一个基准,我有些忘了自己好久以前学的黑格尔的异化还是谁的异化概念,那个基准则是基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道德准则覆盖在我们身上的事物。就像是今年年初很有意思的那句话“东亚人总是喜欢纠缠不清的爱,喜欢痛苦的不纯粹夹杂着恨的爱”,同样这句话也是暴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句话下潜层的含义,既我们认为对于爱或者说幸福的追求是充满痛苦的,起码我是这么的理解。因此,我们将之代入书中的逻辑,如果书中的角色在经历一段痛苦的事情后,没有反思没有成长、没有被推动到他所渴望的幸福之中,那么这本书毋庸置疑的则是一本烂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意味着作者对于书中人物的把控要有一个较高的水准。所以逻辑错了,是优秀的作品必然会有着优秀的人物,而我们一般会简称其为人设。
同样回到《装成熟》中,四个主角的人物属性其实在庞大的轻小说人物属性库中是普通的类型,但他们优秀在每个角色的核心逻辑严谨,都有着生命的驱动力,不管这种驱动力是基于自毁还是寻找幸福,每个人都有好好的在故事中成长,所以我们才会体会到生动,所以我们才会觉得感人。
让我们继续从主角们的设定来入手,四个人都是人渣中的极品,他们都是现世的墓志铭,就像是扛着自己的墓碑活在世上一样,他们对未来不抱有希望,只渴望尽情的沉迷在酒精、尼古丁、赌博之中。因为他们都是“自杀者”。
中原中也写过“所爱之人死去之时,我应当自杀”,而四位主角都是“所爱之人死去”后选择“自杀”的人。他们杀死了自己心中曾经的自我,所残留下来的,只有对“所爱之人死去”的这一愤恨或者惋惜或者后悔,这造就了他们选择了共同的自我毁灭道路。虽说这样的观点很新颖,但实际上这跟美国曾经的披头士有点相像,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中的男人们有点相像,和纪德《背德者》中最后那个软弱到无法振作的男人有点相像,和加缪《鼠疫》中那个只有在鼠疫中才活着的男人有点相像……实际上很多很多的经典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那样颓废的身影。
因为所谓的男人,从始至终都不过是一群孩子们,他们在青年时对世界抱有着无限的爱与激情,这会带领他们去取得成功或者开拓出什么。但总有一天开拓的领土会遇上坚不可摧的屏障,我们总会遇到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事物,命运啊、理想啊、贫富差距啊、爱情啊、亲人知己的死亡啊之类乱七八糟的事物,总会有一项东西会带来挫折让我们无力化,于是男人们只能悲伤的回到自己的世界之中。所以上校不停的将金鱼重铸,所以科塔尔在鼠疫结束后选择自杀,所以披头士们在药物以及酒精的绚烂下走向毁灭。
有人说,这是z世代的宿命;也有人说,这是日心说打破上帝后的代价;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看法,世界的虚无与破灭在一瞬间化为了巨大的名为荒诞的原野,它紧紧的压在我们每个人的灵魂之中,所以我们会渴望爱,但并不渴望让自己全部被爱控制;我们渴望痛苦,但并不渴望让我们被摧毁的痛苦;我们渴望孤独,但并不渴望被胸腔中满溢的孤独所终结。那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代价,是欣赏到宇宙万千星辰破碎时的诅咒。我们会一直孤独下去,也会一直放纵下去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我们害怕改变,害怕爱上他人,但偶尔我们也会小小的逃窜进一个温暖的梦境之中,一个由他人用文字所编织出来的孤独者也能幸福的梦境。再逃窜一会儿吧,生命与命运的交织总是痛苦大于幸福,或许有一天我们会遇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但在此刻,还是让我沉溺进那虚幻的幸福之中吧。
而装成熟便是这样的一本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