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吧 关注:97,970贴子:477,762
  • 0回复贴,共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必须高度关注鲁中地区的原生地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山东中部淄博沂源的鲁山有个茨峪村。史载古昆仑山、不周山又叫具茨山,已有多处文章指出鲁山就是上古昆仑、不周,这里才是原生地名。中原、西北等地的鲁山、具茨山、昆仑山等类似地名,都是先民迁徙过去之后陆续起的次生地名。还有古曲阜、商丘、亳、穷桑、穷石、历山、奄中、西陵、蜀山、郑、杞、攸、旧等等原生地名,都在鲁中沂源一莱芜一新泰一带。全国后来的地名都是迁徙漂移之后的次生地名。中原有新郑、具茨山,就说黄帝故乡在那里,其实在沂源的古郑地、鲁山、荆山一带。舜耕历山就在沂源,济南历山周围那时是水乡泽国。大禹治水主域位于发端于沂源的数条大河。上古人类活动范围没有那么大。后续在全国一波波迁徙。全国有许多古人聚落,但唯古山东一系有明确的文明、家族谱系,也就是三皇五帝尧舜禹夏和早商(汤)。
三星堆文物风格可追溯至河南二里头再上至山东中部,绝非偶然。四川有益州、汶川、西陵、西蜀、泰安、青城等等,山东对应有青州(益都)、汶水、西陵(莱芜新泰一带)、蜀山、泰安等等,当然不是偶然的。所以说山东中部地望的上古考据依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实,越下古的考古遗址当然越宏大、令人瞩目,越上古的越不会那么大、那么多,也不好寻找,打个比方,长江黄河源头,谁能想到是一泓清泉呢。需要对照古籍记载隐述、地理地貌、天文记录、考古科技等方面仔细、客观地加以研究。未来鲁中沂源地区及周边一定会有重大发现。中华先民文明发祥地在鲁中,在孔子文化繁华之前,上古帝王当时、祖籍也在鲁中,而不是在今天强调的宏大遗址所在地中原、西北,中原、西北都是商朝中期之后迁移后续后来的。但现在考古学家多依这些地区考古起家并咬定其为文明源头,不肯承认、转向鲁中起源说。也因此,至今迟迟找不到夏朝、早商地望,不就在上古鲁中最宜居的沂源盆地及周边么?!上古平地多水,这里最宜居,有吃住猎食摘果的基本条件。
从山东中部沂源猿人(距今60至50万年)到东里沂水跋山人(10至6万年)到沂源桃花坪扁扁洞人(1万至9千年)到东安古城(6千年,涵盖大汶口、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期),是可以顺下来的。没有发现的肯定还有。另外,穷石、穷桑、穷蝉,地名人名的"穷",不是真穷,是"多、大"的意思,沂源地区怪石、桑蚕、鸣蝉一向多多。史籍记载,少昊别称"穷桑帝",黄帝、少昊、颛顼祖孙三代(颛顼为少昊之侄)皆称帝于穷桑(石桥及南部东里一带),黄帝(公孙轩辕,生长于古姬水即沂河边)、少昊(挚,青阳,玄嚣,号白帝)后迁都于古曲阜(沂源盆地中部),颛顼(号黑帝,自小随叔父少昊长大,其父昌意被封居于若水今泗水边,其母为蜀山氏之女,蜀山即今莱芜一带,其子为穷蝉)后迁都于古商丘(也在沂源悦庄一带)。上古纪事活动范围没那么大,发祥地当然也不会太大。鲁中先民(有明确的文明谱系)广播四方是后来持续迁徙、与当地古人融合的结果。穷桑又称扶桑、空桑。三星堆的三层九鸟太阳树,就是扶桑树。三星堆的双蛇、凤鸟图案,正是上古鲁中太昊、黄帝、少昊一族系的图腾。
淄博沂源县有鲁山、鲁村、荆山、历山、沂河等等延续至今的古地名,都不是偶然的。上古鲁地中心在此,而上古鲁中实际是文明、先民发祥地,三皇五帝生长并称帝于此,治理播及周边及四方。沂源为上古都邑区,持续至夏、早商(汤及之后数代)时期。周朝姬姓,先祖即是鲁中姬水(沂水,沂河)边轩辕之丘长大的黄帝,周朝皇帝实际也是鲁中人后裔,上古先迁至山西汾水、夏时迁至今甘肃庆阳,后辗转迁至陕西岐山即周原、宗周。实际上,从中商盘庚迁都安阳(纪念祖地安邑,东安,奄中)起,中华文明才逐渐隆兴于中原、西北、长江流域,岭南西南开发是秦汉以后开始的。而秦朝先祖也在鲁中的莱芜(嬴汶)一沂源(奄中)一带,秦始皇也是鲁中人后裔,秦朝历代王帝尊少昊为先祖。汉朝刘邦皇帝开国,祖籍今苏北邳县(近山东西南,上古的邳地在沂水西北邻近沂源东里一带)。
一一平鸿齐云


IP属地:菲律宾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29 13: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