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吧 关注:11,573贴子:364,699
  • 13回复贴,共1

白起相关资料汇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打算所有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各种性质的考古资料一块整理一个范围包括不限于传世文献、考古文字资料、其他出土考古实物、考古遗址相关各种,可能会速度很慢因为这几年查到的资料没有分门别类没有怎么排版,尤其白起拔郢和长平之战相关资料太多了。
包括军事行动、行政相关、以及结合早期资料的一些推测等等。
楼中楼慢慢更。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27 17:51回复
    涉及传世文献资料(更完之后一起补):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27 17:52
    回复
      涉及考古资料名称: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3-27 17:52
      收起回复
        一、关于白起在传世文献正史记载出现前(bc294)履历推测:
        依据:1、六年汉中守运戈
        2、《汉中记》(魏晋):秦白起尝为汉中守
        《舆地纪胜》(南宋)卷一百九十洋州条下载:西乡县境内有“白公城,《汉中记》云:秦白起尝为汉中太守,筑此城以控制夷獠”
        《新定九域志》(宋)卷八洋州:白公城(在今陕西洋县西二十里)
        《明一统志》卷三十四:白公城(在洋县秦白起守汉中筑此城以控制蛮獠)
        《洋县志》(清光绪):白起筑白公城于今洋县西前湾乡,以控蛮獠。
        ——————————————————
        3、《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
        《史记 秦本纪》: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五大夫礼出亡奔魏。任鄙为汉中守。
        ——————————————————
        《汉中记》(已失传)成书于魏晋时期(甚至可能是东汉末年史记的),确定成书时间早于《华阳国志》、《水经注》,其书中内容被以上二者有所引用。《汉中记》的记载与《史记》中bc294年白起出现在正史且任鄙接替汉中守职位微妙对应,恰好相接。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4-05 20:09
        收起回复
          关于出场爵位左庶长的原因推测:
          秦昭王七-九年攻楚情况分布:
          《秦本纪》
          八年,使将军芊戎攻楚,取新市...九年...奂攻楚,取八城,杀其将景快。十年,楚怀王入朝秦,秦留之。
          秦本纪全乱了这个暂时没办法参考
          《编年记》
          秦昭王六年(前301年),攻新城
          秦昭王七年(前300年),新城陷
          秦昭王八年(前299年),新城归
          秦昭王九年(前298年),攻析
          《六国年表》
          七年,秦取我襄城
          八年,秦取我八城
          九年,秦取我十六城
          《楚世家》
          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於齐以求平。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
          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
          秦楚大致:
          秦攻楚,斩首两万,襄城、(新城反复);攻楚八城,(新城反复);秦攻析,斩首五万,十五城。
          ——————————————————
          观察秦本纪,五大夫是独立领兵的起步点,比如五大夫绾、五大夫贲、五大夫陵,然后左庶长...以及以上。(个人推测王龁是攻缑氏纶氏的主将,攻下之后爵位升至左庶长)
          单纯的普通攻伐、正常攻城战,一般五大夫不会做为副将出现,普通攻城战于秦纪中,五大夫级以上一般独立领一军。
          秦楚交战,攻襄城杀景缺与攻八城均有主将记录且主将地位相对较高,攻城的军事行动让五大夫做副将可能性个人感觉较小,这种战事五大夫级别已经可以独立领兵出战,所取战果也很难让从攻副将爵位直升左庶长。
          白起有史记载的第一次独立领兵记录是作为左庶长攻新城,高五大夫一级,非王室出身但是正史出场即左庶长证明之前有过参与战事并且爵位升任,但由于秦昭王早年军事记录除攻析主将均有记录,且所取成绩无法支持让从攻副将升到左庶长,所以推测白起大概参与6-9年秦楚交战时某场战事且成果非常不错,所以作为随攻的副将可以直接升到左庶长。所以个人推测白起大概是参与伐楚攻析那次军事行动,只有这场能保证一个还不能独立领兵的副将爵位升左庶长。(当然不排除前面参与的可能,都是推测)
          查资料看,正常的郡守需要时也是可以独立领兵作战的(指攻城,正常攻伐,不是长平那种大型野战,也不是邯郸那种调兵二十万以上的大型战役,这种临近郡守一般做辅助),七年八年秦楚这种情况以及地点,离汉中也隔着一个楚上庸、汉北地,秦军的各种后勤保证是秦关中地区负责,汉中盆地非常小且不是主要产粮区,所以这时候白起大概率没有担任汉中守(应该还是汉中守运),个人感觉基本确定是九年参与攻析之后去的汉中。
          (和李冰蜀守调上郡,王陵五大夫担任上郡守是不同情况,也不是行政调动,就是九年之前还不是汉中郡守,不是王陵这种郡守、五大夫→攻城)
          个人观点:做为年轻副将从攻伐楚,参与秦昭王九年攻楚战事,之后爵位升至左庶长,然后担任汉中守至十三年初。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4-05 20:48
          回复
            秦昭王十一年,因函谷关之战战败,秦国割让封陵及河外予魏,割让武遂及河外予韩,因此封陵-武遂一带复归韩魏。同时函谷关之战三年中新城一带再次被韩国夺取,南部襄城等地被韩魏再次所得。
            参考资料
            封陵、河外及武遂:
            《秦本纪》
            (秦昭王十一年)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
            《六国年表》
            (魏哀王二十三年)彗星见。复与魏封陵。
            (韩襄王十六年)与齐魏击秦,秦与我武遂和。
            《韩世家》
            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
            《魏世家》
            二十一年,与齐、韩共败秦军函谷。
            二十三年,秦复予我河外及封陵为和。
            新城一带(楚-秦-韩-秦):
            《编年记》:(秦昭王)八年,新城归。
            《秦本纪》:(秦昭王)十三年...左更白起攻新城。
            《白起列传》: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
            襄城一带(楚-秦-魏-秦):
            《六国年表》(楚怀王)二十九年,秦取我襄城。
            《魏世家》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
            (阴影区域为秦国函谷关之战丢失的封陵河外武遂地范围)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4-12 13:24
            收起回复
              二、BC294年,攻新城。
              秦昭王十三年,秦国开始重新对河东河外地进行攻取。
              因为断句问题,研究对“与秦战解我不利”解释不一,但是根据局势判断,“解”当指河东解县,应为“与秦战解,我不利”,而不是“与秦战,解我不利”。
              秦国十三年攻城秦军主力征发范围依旧是内史、上郡,根据十二年上郡守寿戈,以及十三年向寿、白起作战路线,秦军应从河西渡河,与魏战于解,进而攻取武始、新城。(推测白起此前已经从汉中回到咸阳,因此魏冉举荐任鄙接任汉中守)
              攻下新城后白起从左庶长升任左更。
              新城(遗址位于洛阳伊川平等乡)位于宜阳东部,约2800亩。“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打通宜阳-新城之后,向东攻占韩魏地的道路逐渐开始打通。
              参考资料:
              《秦本纪》
              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
              《编年记》
              秦昭王六年,攻新城
              秦昭王七年,新城陷
              秦昭王八年,新城归
              秦昭王十三年,攻伊(阙)
              秦昭王十四年,伊(阙)
              《战国策秦策》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战国策韩策》
              吾爱宋,与新城、阳晋同也。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4-12 13:49
              收起回复
                三、bc293年伊阙之战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4-29 00:22
                回复
                  伊阙之战-《史记》部分
                  《史记•六国年表》
                  (秦,十四年)白起击伊阙,斩首二十四万。
                  (魏,三年)佐韩击秦,秦败我兵伊阙。
                  《史记•秦本纪》:
                  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
                  《史记•魏世家》:
                  三年,佐韩攻秦,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
                  《史记•韩世家》:
                  厘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
                  《史记•楚世家》:
                  六年,秦使白起伐韩於伊阙,大胜,斩首二十四万。秦乃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旦之命。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顷襄王患之,乃谋复与秦平。七年,楚迎妇於秦,秦楚复平。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
                  《史记•穰侯列传》:
                  昭王十四年,魏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4-29 00:23
                  回复
                    伊阙之战-《战国策》伊阙之战相关战后外交部分,涉及策文较多:
                    《战国策·魏策·秦败东周与魏于伊阙》
                    秦败东周与魏于伊阙,杀犀武,乘胜而留于境。魏令公孙衍请卑辞割地以讲于秦。
                    为窦屡谓魏王曰:“臣不知衍之所以听于秦之少多,然而臣能半衍之割,而令秦讲于王。”王曰:“奈何?”对曰:“王不若与窦屡关内侯,而令之赵,王重其行而厚奉之,因扬言曰:‘闻周、魏令窦屡以割魏地于奉阳君而听秦矣。’夫周君、窦屡、奉阳君之与穰侯,贸首之仇也。今行和者,窦屡也;制割者,奉阳君也。太后恐其不因穰侯也,而欲败之,必以少割请和于王,而和于东周与魏也。”
                    《战国策·西周·犀武败于伊阙》
                    犀武败于伊阙,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党之急辞之。周君反,见梁囿而乐之也。綦母恢谓周君曰:“温囿不下此,而又近。臣能为君取之。”反见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对曰:“不怨,且谁怨王?臣为王有患也。周君,谋主也。而设以国为王扞秦,而王无之扞也。臣见其必以国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攻南阳,而两上党绝矣。”魏王曰:“然则奈何?”綦母恢曰:“周君形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今王许戍三万人与温囿,周君得以为辞于父兄百姓,而利温囿以为乐,必不合于秦。臣尝闻温囿之利,岁八十金,君得温囿,其以事王者,岁百二十金,是上党每患而赢四十金。”魏王因使孟卯致温囿周君而许之戍也。
                    《战国策·西周·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进兵而攻周。为周最谓李兑曰:“君不如禁秦之攻周。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今秦攻周而得之,则众必多伤矣。秦欲待周之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胜魏之劳,后有攻周之败,又必不攻魏。今君禁之,而秦未与魏讲也。而全赵令其止,必不敢不听,是君却秦而定周也。秦去周,必复攻魏,魏不能支,必因君而讲,则君重矣。若魏不讲,而疾支之,是君存周而战秦、魏也。重亦尽在赵。”
                    《战国策·魏策·魏令公孙衍请和于秦》
                    魏令公孙衍请和于秦,綦母恢教之语曰:“无多割。曰,和成,固有秦重和,以与王遇;和不成,则后必莫能以魏合于秦者矣。”
                    《战国策·西周·犀武败》
                    犀武败,周使周足之秦。或谓周足曰:“何不谓周君曰:‘臣之秦,秦、周之交必恶。主君之臣,又秦重而欲相者,且恶臣于秦,而臣为不能使矣。臣愿免而行。君因相之,彼得相,不恶周于秦矣。’君重秦,故使相往,行而免,且轻秦也,公必不免。公言是而行,交善于秦,且公之成事也;交恶于秦,不善于公且诛矣。”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5-04-29 00:28
                    回复
                      伊阙之战-《战国策》《韩非子》直接相关部分:
                      《战国策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
                      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
                      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利不同,是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战国策苏厉谓周君》(《史记周本纪》)
                      苏厉谓周君曰:“败韩、魏,杀犀武,攻赵,取蔺、离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
                      《韩非子说林下》
                      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公孙喜使人绝之,曰:“吾不与子为昆弟矣。”公孙弘曰:“我断发,子断颈而为人用兵,我将谓子何?”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5-04-29 00:31
                      回复
                        伊阙之战-考古出土简相关
                        睡虎地秦简《编年记》:
                        十三年,攻伊(阙)
                        十四年,伊(阙)
                        18-19年出土荆州胡家草场西汉《岁纪》:
                        十四年,大胜(韩、魏),杀公孙喜伊阙。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5-04-29 00:34
                        收起回复
                          伊阙之战-战术部分
                          伊阙之战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运动战。
                          “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利不同,是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战国策》白起晚年回忆战术
                          图源来自《中国国防报》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5-04-29 10:02
                          收起回复
                            伊阙之战-关于东周
                            对于《战国策》中,伊阙之战时东周君的高频出场率:
                            东周的参战除了作战地区位于周南,地理位置导致东周参战的原因外,高都城被攻取很可能也是东周参与伊阙之战的原因。高都城约六百亩左右,对于万乘之国来说不足一提,但对于人口只有几万、城池不过几座(后来秦纪的西周三十六邑指乡邑,人口三万对应户数不到八千,甚至没达到诸国一个正常万家邑的程度,而战国的封君食邑基本都万户起步)、辖地各自方圆百里的两周来说,六百左右亩的城已经能管辖非常多人口,因此伊阙之战时,东周反应比较大是正常事。且高都城位置比较特殊,对于伊阙有比较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
                            高都,战国城邑,在今河南伊川县东北,伊河西岸。《史记·周本纪》:苏代语东周君曰,“臣能使韩毋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水经·伊水注》引《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东周与郑高都”。《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城县“有高都城”。《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高都故城,一名郜都城,在洛州伊阙县北三十五里。”
                            高都此时约属周: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选自《战国策·西周策》)
                            (晋城地区有同名高都城,注意区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5-04-29 13: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