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我不是和你抬杠啊,也不是为反驳而故意提出异议。我是真的很疑惑同时也想知道这件事的真相。有2个观点。
1,二楼图中观点的第二条,吴语,现代方言受官话影响的变音。
民国和解放后,这两个时期的书籍及图册记录出现变音影响很多,确实符合这一条。
元,明,清,这三个朝代也有“甲里”的记录,数量众多,而且很多“甲里”还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三个朝代,现代方言影响出现变音的可能性,比较小吧。
这三个朝代的相关古籍内容,比如通志、府志、县志、乡土志、或者其他关联内容的记录....可见到一些 “某甲里” 或者 “某甲” 地名记载。这个现象,小到苏南一带大到其他地域其他省,都有类似情况出现。
吴语区的记录受变音影响倒也罢了。其他方言区也受变音影响,那么巧合的同样选择了“甲”字作为书面记录用字? 其他方言区 甲 介 家 隘 这几个字是什么情况?
2, 这个"夹"会不会是“干”字。 里字为方位词。
《寒韵》“干,水涯也”。 《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汉,晋,南北朝时,长江以南一代有许多“干里”之称。 最有名的是李白《长干行》的“长干里”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查询资料,江南一带,各朝代,以“干里”“干”为地名的非常多,而且存在跨越两千年现今还在使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