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吧吧 关注:3,557贴子:30,653
  • 11回复贴,共1

圆教名字位中人,虽五住烦恼,毫未伏断,而所悟与佛无二无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空理,唯言悟,则利根凡夫即能。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五住烦恼,毫未伏断,而所悟与佛无二无别(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界内;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若约宗说,则名大彻大悟。若约教说,则名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不是依稀仿佛明了而已。如庞居士闻马祖“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当下顿亡玄解。大慧杲闻圆悟“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亦然。(印光大师)


IP属地:辽宁1楼2025-03-19 16:15回复
    禅宗每云眀心见性,见性成佛。眀心见性,乃大撤大悟也。言见性成佛者,以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园卝满之究竟佛也。此人虽悟梧卝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亻。若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治烦恼习気,令其清净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种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则大彻大悟,尚不易得,况烦恼净尽者乎密。宗现身作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作佛之话相同。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不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现,亦无现身成佛之事。(印祖)


    IP属地:辽宁2楼2025-03-19 16:15
    回复
      ----
      按:黄念祖老居士曾示,短时伏惑便可见见琺身……。即眀心见性大彻大悟,短时伏惑即可。
      具伏惑定功,证哪个阶位?这个不一定。如果虽具伏惑定功,若偶尔还烦惑现行,或贪或嗔或慢(修行人慢心最易犯),甚至破戒造恶,此人观行位无分,仍属名字位,地地道道的名字位凡夫。如果此人伏惑定功深厚,能一直伏住见思惑不现行,决定不会再破五根本戒,十善也园卝满,此人可入观行位。此人若念佛求生极乐,必能预知时至坐脱立亡自在往生,此人已达第一类往生的最低阶位。但他仍属于凡夫,观行位凡夫,即外凡。
      ----
      若此人在伏惑定功基础上继续修,悟后起修,继续断除烦恼习卝汽,如果能做到断见惑,才能证“位不退”,得入相似位。最多人天七次必出三界。这个是断惑定功,相似位内凡。(内凡位)
      断惑定功继续加深,若能断尽见思惑,即相似七信位,便可凭自力定功竖出三界。横出三界与竖出三界难易可知。


      IP属地:辽宁3楼2025-03-19 16:19
      回复
        有些学禅的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以解悟当证卝梧,以凡滥圣,凡圣不分,混乱阶位。
        可参考印光大师《参禅眀心见性,即无生死,此系门外汉》一文。眀心见性大彻大悟,这只算解悟,只有继续悟后起修,修至分证位,才能开始证卝梧。名字位观行位人就能眀心见性,以烦恼惑业未断,悟是悟,生死是生死。只有修至相似七信位,才能最终了生脱死,竖出三界。
        ----
        为何印祖说苏东坡前身五祖戒禅师“下堕”,因为他根本未证“位不退”。证位不退,即入相似初信位之人,最多七世人天往返,最终必出三界。判断位不退,有个关键点,即他的后身决定不会破五根本戒。而苏东坡,他屡犯霪戒。就可以反证五祖戒禅师并未证位不退,苏东坡修证阶位持戒水平,明显低于五祖戒,故而印祖说其退堕了。(眀心见性大彻大悟之人,并不见得很容易就证位不退)


        IP属地:辽宁4楼2025-03-19 16:20
        回复
          印祖文钞中常提及的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等禅师,都可以从上述观点来论判。有些禅门第卝子不爱听,觉得印祖在诋底卝毁禅宗,贬低禅门。禅门历来走悟门,不许解门。常有解门开,悟门塞,等说。而印祖精嗵卝天台教理,天台宗素有“教观双美”之称。印祖实话实说,禅门第卝子不知而已,更不知印祖之悲心——末法时期修禅竖出三界不易,临终念佛求生净土,个个易生。净土唯心,是每位修行人自己的净土,耽执门户之见岂不错失大利。


          IP属地:辽宁5楼2025-03-19 16:21
          回复
            上上根性,极其利根者,修禅而明心见性,可随见,随断,随证,可不分次第,直顿无生法忍,见性与证性,解悟与证悟,一气呵成,这是六祖慧能大师所言的上上根性禅修之人。这样的人肯定有,但实属罕见。普通修禅者,不管其人见不见性,若能严持五戒十善而终身不犯者,入观行位不退者,亦属凤毛麟角啊!


            IP属地:辽宁6楼2025-03-19 16:25
            回复
              -------------
              清静是心灵的底色,平淡是生活的底色。
              那么空是什么?
              空,就是世间一切可见可知可感的有的底色。
              有即是色。
              包含一切,森罗净泓。
              有在空里,空在有外。
              非空非有,空有一体。
              有即是色,色从空生。
              波从水起,波息水存。
              色从空生,色灭空存。
              波即是水,色即是空。
              空色不二,空即是道,色即是道。
              空就是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大道,就是遁去无形的一。
              三界之上,梵炁弥罗。
              上极无上,天中之天。
              郁罗萧台,玉山上京。
              渺渺金阙,森罗净泓。
              玄元一炁,混沌之先。
              宝珠之中,玄之又玄。
              开明三景,化生诸天。
              亿万天真,无鞅数众。
              旋斗历箕,回度五常。
              巍巍大范,万道之宗。
              大罗玉清,虚无自然。
              玄元一炁,就是先天一炁,就是大道本体,诸天万界都在里面。外形就是一个宝珠。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虚怀若谷,心灵空灵虚静,可以感通大道本体:玄元一炁,也就是先天一炁。此为造化万物的母炁,得母炁,自然有子炁出玄关入肉身丹田之中,此为出玄入牝。牝为命根蒂,也就是肉身的下丹田。子炁从玄关一窍内出来,入下丹田牝府之中,从此性命交修,性定命住,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心灵就是连通万物先天母炁的门户。母炁实实在在存在。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先天子炁绵绵不绝,如烟似雾。打坐杳冥之间可见虚白朗耀,若白云。即是虚室生白等验证的来历。不同人有不同观感。保精固气,吝啬自身精气神,不要勤于好神费力之事。自然入道安康。
              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性与命的关系:
              心定炁住,炁住神全,神全形固。
              ——出自玉清胎元内养真经。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3-20 08:16
              收起回复
                ——
                因于众生,欲海浮沉,苦乐永缚,心生大悲。
                因于大悲,慈悯万灵,寻求解脱,心生菩提。
                因于菩提,离诸万象,永断贪痴,证入正觉。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
                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这是修行总纲,下面是翻译:
                关注自己内心(观自在),熄灭内心贪嗔痴欲望(菩萨行),
                安定内心,心不染尘。
                澄神真静,慎勿外缘,净照八识。
                得见自己如如不动的生命本来面貌(深般若)。
                反复照见自身清净本心,外想不入,内想不出,心不跟随眼耳鼻舌身感知而动,拴住心猿,锁住意马。
                心定能够生慧,明悟一切烦恼根源是自己内心的贪嗔痴(度一切苦厄)。
                最终明悟生命真相(深般若),
                自己一切烦恼顿消(波罗蜜)。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3-20 08: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