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先天元年八月十五 皇帝 皇后
前情:时间线很快就来到了太子登基了。永寿公主的种种举动皇帝都看在眼里,最终决定自行禅位,结束儿子跟妹妹之间的争斗,而新帝登基,又无国丧,第一件事当然是定夺后宫的位份。
---------------------
地点:立政殿
皇帝-徐珹
[六月里,永寿公主被弹劾擅权专制、任用亲信,滥任官员。众人请奏罢免斜封官,并令永寿公主出居东都洛阳,不许干政。皇帝驳斥不许。七月下旬,太史局官员向皇帝进言:近来星象有异,恐有除旧布新之变,帝座以及心前星均有变化,所主之事乃是皇太子即将登基。皇帝意欲禅位以避灾祸,长公主等及数名官员纷纷相劝。皇帝意已决,于八月初下旨禅位,太子再三推辞不过,方才即位,登基大典定于八月二十三日之后。皇帝自此退称太上皇,居太极宫,太子登基后则正式入主大明宫……]
-
皇后-崔舒窈
[长安城迎着破晓的第一束光,拨开淡青色的残纱,连日的云雨仿佛已将去日的污秽洗涤殆尽,直至露出明净的日光。随着前朝诸事尘埃落定,皇帝禅位,太子携太子妃入主太极宫。但因太子登基大典犹未举,太子其余妃妾仍留待东宫。今日是八月十五,亦是政权更替以来,太极宫内第一场宴会,东宫各院亦赏下了宴菜与月饼。喧闹间,掺杂着一丝安宁的祥和。宴后,宫人仔细服侍着太子妃卸下钗环,太子妃对着鸾镜,不经有些出神,待听到太子掀帘进屋,才恍回神来。示意身畔宫人端上备好的醒酒汤,接过手]您先吃两口吧……
-
皇帝-徐珹
[虽还未举办登基大典,宫人却早已改口称呼陛下。今日宴间,太上皇仍称“朕”,为示尊卑,皇帝便只能自称“予”,但这似乎并不影响皇帝的心情。席上上宗亲敬了不少酒,皇帝俱都含笑一一喝下。等晚间回到立政殿,早已是脚步虚浮,看着那碗醒酒汤,只是摆手]肚子里都是水,实在喝不下了——
-
皇后-崔舒窈
[将碗递回宫人手上,吩咐道]先放厨房替陛下热着吧。[一壁扶人坐到榻边]先缓一缓,我给您按按额角,陪您说会儿话……不喝也不行,我怕您明个儿酒醒了胃疼。
-
皇帝-徐珹
[早年间和人厮混时常吃酒,便落了胃疼的毛病。因此也不推拒,闭了眼任她揉着额角,片刻忽笑道]今日你瞧见没有,姑姑向我行礼的时候,脸色多难看。
-
皇后-崔舒窈
[七载年间,任帝权更迭,永寿公主始终权势不减,风头依旧,心机城府自不容小觑。即便今日的宴席上仿佛一派宁和,崔氏心头仍有一些隐秘的担忧,许是因为太上皇忽如其来的禅位,许是因为不放心太子其他的兄弟,又许是因为对永寿的忌惮…而此刻见太子嘴边竟鲜见得露出了一丝意气风发的快意,心下一软]姑姑威风惯了,恐怕未必甘心……
-
皇帝-徐珹
[冷哼一声]她便是再不甘心,又能如何。如今朕……已是皇帝了,许多事若要做,可比从前要名正言顺多了。
-
皇后-崔舒窈
[这一缕忧虑稍纵即逝,勾织着数年间东宫的波折与转圜,牵绕在崔氏心间,终归化做了对眼前人的信服,指尖暂缓,就势虚环住人轻喟]陛下,您说得是。嘉礼在即,如今合该将心思放在这件大事儿上。说来我还未及恭喜您,得偿所愿……鸿图将展,伟业千秋。
-
皇帝-徐珹
[皇帝也含笑握住皇后的手]届时你不也要和我一块儿受册么,同喜啊,皇后殿下。礼服若有不合意之处,尽管开口叫他们去改。做了皇宫的女主人,就不必再似往常那么束手束脚了。何况这种事儿,一辈子也就这么一回。
-
皇后-崔舒窈
[此刻的场景真令崔氏想起一句‘携手同心’来,皇帝能有这样一句体慰的话,也足够崔氏受用了,半偎着人,一概应下。大典的吉日已由礼部定下了,就在下旬廿三,近日还要待帝后定夺的,虽是一些琐碎礼节,但因事关重大,每一桩都不容有失。这不单是皇帝一人所望,亦是崔氏期盼已久的冀愿。说到此处,崔氏轻唤了一声殿内服侍的宫人,命人自妆奁下方拿出一纸云笺,递至榻前]这儿还有一桩事,要同您过目。[单子上赫然列着这两日崔氏暂且议定的后宫位份名册:裴氏自然绶从一品的妃位,因拿不准陛下如今对朱氏是何态度,朱氏、方氏位份挨得很近,均在六仪之列,朱氏略靠前一些。窦氏虽犹未侍寝,此前却蒙受许多委屈,拟定了婕妤,至于钱李二人,皆定在正五品的嫔位。]
-
皇帝-徐珹
[皇帝看过一眼,对裴氏、钱氏、李氏这三人的位分倒无异议。先点了点方氏的位分,不轻不重道]我膝下如今只有两个儿郎,她生老二的时候也颇为不易。一个主位也不是担不得吧。
-
皇后-崔舒窈
[方氏出身微末,虽有二郎养在跟前,但因有裴氏、大郎在先,皇后还真不曾想到方氏能得此抬举。因景龙三年的龃龉,此刻皇后并不想重提方氏出身,顺人意道]那便予方承徽册修容吧,她的确多有功劳。朱良娣虽无所出,到底也是姑姑府上出来的人…可要一并提一提位份?
-
皇帝-徐珹
[见她好歹没刻意打压方氏,也不就此再多说什么。说到朱氏,皇帝也犹豫了片刻]朱氏出身大族,到底也侍奉了两载,还是给她一个妃位罢。这几月姑姑吃了几次暗亏,只怕阿耶也正心疼她,还不知道怎么补偿呢。倒不如咱们自个送个人情,给姑姑这份薄面,也让阿耶宽心。
-
皇后-崔舒窈
[皇后适才提到朱氏与永寿公主之间的联结,实则口不对心,并非果真打算抬举朱氏。皇帝反应却有些出人意料,惊诧之情按下不表,话已至此,皇后又一向不爱置喙皇帝决断,也便应了。有些庆幸多问了一句]旁院诸人位份,您看可有不妥的?倘定好了,明日便加印交予礼部,令作册文,我这两日再命人安排宫所。
-
皇帝-徐珹
[皇帝又瞥了一眼,给裴氏定了一个淑妃的名号。又缓了片刻才道]别的都罢了。我看子瑜对玉芙倒是十分关心,就让她跟着子瑜住吧,这样我也宽心些。
-
皇后-崔舒窈
[折了纸,应道]嗯,我记下了。[转手将单子递回丫头手里]原收回去吧,替陛下将醒酒汤端过来。[宫人应声而去,服侍陛下勉强用了几口汤,二人盥汤沐浴,即安置不提。]
---------------------------
小结:前半部分是非常温情的庆功祝贺,但到了册封位分上,虽然没有剑拔弩张的气势,二人还是难免各怀心思。皇后仍然控制不住想压方氏一头,即便她早早入侍,即便她生下了皇帝膝下唯二的皇子之一,昔日的龃龉摆在那,她仍不愿意抬举方氏做主位娘娘。可见她这些年的改变,只是取悦皇帝,而不是真正地把这个矛盾放下了,也并没有真正成为一名“贤惠大方”的皇后。而朱氏与永寿公主千丝万缕的关系,让皇后以为皇帝会对她有所防备,却不知道皇帝暗中已和朱氏达成协议,当然也就无法明白皇帝为何要抬举朱氏。
夫妻二人虽有情分,但一切安定以后,仍然无法交心。
前情:时间线很快就来到了太子登基了。永寿公主的种种举动皇帝都看在眼里,最终决定自行禅位,结束儿子跟妹妹之间的争斗,而新帝登基,又无国丧,第一件事当然是定夺后宫的位份。
---------------------
地点:立政殿
皇帝-徐珹
[六月里,永寿公主被弹劾擅权专制、任用亲信,滥任官员。众人请奏罢免斜封官,并令永寿公主出居东都洛阳,不许干政。皇帝驳斥不许。七月下旬,太史局官员向皇帝进言:近来星象有异,恐有除旧布新之变,帝座以及心前星均有变化,所主之事乃是皇太子即将登基。皇帝意欲禅位以避灾祸,长公主等及数名官员纷纷相劝。皇帝意已决,于八月初下旨禅位,太子再三推辞不过,方才即位,登基大典定于八月二十三日之后。皇帝自此退称太上皇,居太极宫,太子登基后则正式入主大明宫……]
-
皇后-崔舒窈
[长安城迎着破晓的第一束光,拨开淡青色的残纱,连日的云雨仿佛已将去日的污秽洗涤殆尽,直至露出明净的日光。随着前朝诸事尘埃落定,皇帝禅位,太子携太子妃入主太极宫。但因太子登基大典犹未举,太子其余妃妾仍留待东宫。今日是八月十五,亦是政权更替以来,太极宫内第一场宴会,东宫各院亦赏下了宴菜与月饼。喧闹间,掺杂着一丝安宁的祥和。宴后,宫人仔细服侍着太子妃卸下钗环,太子妃对着鸾镜,不经有些出神,待听到太子掀帘进屋,才恍回神来。示意身畔宫人端上备好的醒酒汤,接过手]您先吃两口吧……
-
皇帝-徐珹
[虽还未举办登基大典,宫人却早已改口称呼陛下。今日宴间,太上皇仍称“朕”,为示尊卑,皇帝便只能自称“予”,但这似乎并不影响皇帝的心情。席上上宗亲敬了不少酒,皇帝俱都含笑一一喝下。等晚间回到立政殿,早已是脚步虚浮,看着那碗醒酒汤,只是摆手]肚子里都是水,实在喝不下了——
-
皇后-崔舒窈
[将碗递回宫人手上,吩咐道]先放厨房替陛下热着吧。[一壁扶人坐到榻边]先缓一缓,我给您按按额角,陪您说会儿话……不喝也不行,我怕您明个儿酒醒了胃疼。
-
皇帝-徐珹
[早年间和人厮混时常吃酒,便落了胃疼的毛病。因此也不推拒,闭了眼任她揉着额角,片刻忽笑道]今日你瞧见没有,姑姑向我行礼的时候,脸色多难看。
-
皇后-崔舒窈
[七载年间,任帝权更迭,永寿公主始终权势不减,风头依旧,心机城府自不容小觑。即便今日的宴席上仿佛一派宁和,崔氏心头仍有一些隐秘的担忧,许是因为太上皇忽如其来的禅位,许是因为不放心太子其他的兄弟,又许是因为对永寿的忌惮…而此刻见太子嘴边竟鲜见得露出了一丝意气风发的快意,心下一软]姑姑威风惯了,恐怕未必甘心……
-
皇帝-徐珹
[冷哼一声]她便是再不甘心,又能如何。如今朕……已是皇帝了,许多事若要做,可比从前要名正言顺多了。
-
皇后-崔舒窈
[这一缕忧虑稍纵即逝,勾织着数年间东宫的波折与转圜,牵绕在崔氏心间,终归化做了对眼前人的信服,指尖暂缓,就势虚环住人轻喟]陛下,您说得是。嘉礼在即,如今合该将心思放在这件大事儿上。说来我还未及恭喜您,得偿所愿……鸿图将展,伟业千秋。
-
皇帝-徐珹
[皇帝也含笑握住皇后的手]届时你不也要和我一块儿受册么,同喜啊,皇后殿下。礼服若有不合意之处,尽管开口叫他们去改。做了皇宫的女主人,就不必再似往常那么束手束脚了。何况这种事儿,一辈子也就这么一回。
-
皇后-崔舒窈
[此刻的场景真令崔氏想起一句‘携手同心’来,皇帝能有这样一句体慰的话,也足够崔氏受用了,半偎着人,一概应下。大典的吉日已由礼部定下了,就在下旬廿三,近日还要待帝后定夺的,虽是一些琐碎礼节,但因事关重大,每一桩都不容有失。这不单是皇帝一人所望,亦是崔氏期盼已久的冀愿。说到此处,崔氏轻唤了一声殿内服侍的宫人,命人自妆奁下方拿出一纸云笺,递至榻前]这儿还有一桩事,要同您过目。[单子上赫然列着这两日崔氏暂且议定的后宫位份名册:裴氏自然绶从一品的妃位,因拿不准陛下如今对朱氏是何态度,朱氏、方氏位份挨得很近,均在六仪之列,朱氏略靠前一些。窦氏虽犹未侍寝,此前却蒙受许多委屈,拟定了婕妤,至于钱李二人,皆定在正五品的嫔位。]
-
皇帝-徐珹
[皇帝看过一眼,对裴氏、钱氏、李氏这三人的位分倒无异议。先点了点方氏的位分,不轻不重道]我膝下如今只有两个儿郎,她生老二的时候也颇为不易。一个主位也不是担不得吧。
-
皇后-崔舒窈
[方氏出身微末,虽有二郎养在跟前,但因有裴氏、大郎在先,皇后还真不曾想到方氏能得此抬举。因景龙三年的龃龉,此刻皇后并不想重提方氏出身,顺人意道]那便予方承徽册修容吧,她的确多有功劳。朱良娣虽无所出,到底也是姑姑府上出来的人…可要一并提一提位份?
-
皇帝-徐珹
[见她好歹没刻意打压方氏,也不就此再多说什么。说到朱氏,皇帝也犹豫了片刻]朱氏出身大族,到底也侍奉了两载,还是给她一个妃位罢。这几月姑姑吃了几次暗亏,只怕阿耶也正心疼她,还不知道怎么补偿呢。倒不如咱们自个送个人情,给姑姑这份薄面,也让阿耶宽心。
-
皇后-崔舒窈
[皇后适才提到朱氏与永寿公主之间的联结,实则口不对心,并非果真打算抬举朱氏。皇帝反应却有些出人意料,惊诧之情按下不表,话已至此,皇后又一向不爱置喙皇帝决断,也便应了。有些庆幸多问了一句]旁院诸人位份,您看可有不妥的?倘定好了,明日便加印交予礼部,令作册文,我这两日再命人安排宫所。
-
皇帝-徐珹
[皇帝又瞥了一眼,给裴氏定了一个淑妃的名号。又缓了片刻才道]别的都罢了。我看子瑜对玉芙倒是十分关心,就让她跟着子瑜住吧,这样我也宽心些。
-
皇后-崔舒窈
[折了纸,应道]嗯,我记下了。[转手将单子递回丫头手里]原收回去吧,替陛下将醒酒汤端过来。[宫人应声而去,服侍陛下勉强用了几口汤,二人盥汤沐浴,即安置不提。]
---------------------------
小结:前半部分是非常温情的庆功祝贺,但到了册封位分上,虽然没有剑拔弩张的气势,二人还是难免各怀心思。皇后仍然控制不住想压方氏一头,即便她早早入侍,即便她生下了皇帝膝下唯二的皇子之一,昔日的龃龉摆在那,她仍不愿意抬举方氏做主位娘娘。可见她这些年的改变,只是取悦皇帝,而不是真正地把这个矛盾放下了,也并没有真正成为一名“贤惠大方”的皇后。而朱氏与永寿公主千丝万缕的关系,让皇后以为皇帝会对她有所防备,却不知道皇帝暗中已和朱氏达成协议,当然也就无法明白皇帝为何要抬举朱氏。
夫妻二人虽有情分,但一切安定以后,仍然无法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