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巅峰时段风速:
注:此部分建议结合上篇的风压曲线阅读
9.15/16Z开始,贝碧嘉逐渐移入我国雷达观测范围,并在舟山列岛留下一系列实测,相对远洋台风定强置信度会高上不少。
贝碧嘉经过舟山群岛期间测站持续风、海平面气压实测:

贝碧嘉影响我国期间十二级及以上持续风实测节录:

2.1、风压特点:
巅峰期间,贝碧嘉持续受到北侧南亚高压单体的影响。南高东南侧的东北风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北风风切,有利于增强迎风切侧下游(东侧)风速。东海巅峰期间,贝碧嘉移速在12kt左右,半圆效应显著,有利于增强移动方向右侧(北偏东)风速。综上可知贝碧嘉的风速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和自动站的实测较为吻合,基本所有站点的过程极值都是在东北象限录得(详见Part II中的风压曲线)。穿过核心区的海礁站(K9528)在东眼墙录得48.7m/s得持续风和58.7m/s的极大风,但在西眼墙仅录得~42m/s的持续风,不对称性显著。
20Z附近(巅峰期间),大部分进眼自动站的气压极值都是~974hpa(花鸟973.8、绿华974.5、枸杞974.1、大黄龙974.5)。由于贝碧嘉RMW较大,在进眼的情况下即使站点并未穿过中心也不会有太大下推空间。如果参考Holland模型,MSLP大约在972-973hpa左右。取ECMWF ERA5再分析的最外圈闭合等压线1005hpa、移速12kt并带入KZC模型,只支持75kt的风速,相较下文推估结果大幅偏低。这也说明贝碧嘉的风压对应较为特殊。对此目前有两种解释:其一是风切激发的眼壁强侧与危险半圆叠正导致风速偏高。其二是KZC模型为经验模型,而32°N的其它气旋“以经验之谈”往往结构松弛,即使有很低的气压也不一定有相应的风速;但贝碧嘉的结构比同纬度的其它气旋远远更紧凑,导致同气压下风速更高。KZC模型作为用气压反推风速的模型,自然会低估风速。
KZC模型输出结果:

2.2巅峰风速评定
实测方面当属海礁(K9528)最为亮眼。此站离舟山群岛有一定距离,基本不受地形干扰,测量数据应当较为可靠。9.15/19Z-20Z,该站在东眼墙录得风速极值——2min平均风速50.2m/s,10min平均风速48.7m/s,阵风57.8m/s。由于基本不存在地形遮蔽,取粗糙长度Z0=0.0002(空旷海面),使用对数风廓线模型将风速折算到10m高度,得到10min平均41.9m/s、2min平均43.2m/s。此时不同时距平均风速的换算又成了难题。如果取WMO推荐的空旷海面标准折算系数(10min-1min 1.05、2min-1min 1.02),分别将两个风速折算到1min平均,可以得到44.06m/s、43.995m/s。由于两个结果十分接近、相互印证,我们可以姑且得出结论——海礁实测支持贝碧嘉在19Z-20Z有44m/s(86kt)的1min平均风速,对应到CMA定强体系大约42m/s。
雷达测风方面,LZ尚未拿到全程数据。17Z附近舟山雷达在西北眼墙1.8km高度测得径向速度46m/s,折算后支持80kt,与同时期K9828在西北眼墙录得的10min平均37.7m/s较为符合。由于眼墙不对称性显著,东眼墙大概率有更高的风速,同样大致支持~85kt定强。巅峰阶段,各自动定强模型均表现得不错。ADT给出T4.6,对应79.6kt;AiDT则给出T4.5对应77kt。UW CIMSS-SACTON模型在20Z附近给出76kt。定强误差均能控制在10kt以内已经是不错的结果。相比之下SAR则略显激进,在东北象限扫出98kt,可能受到了降水污染的影响。
综合上述讨论,贝碧嘉的巅峰风速可以达到85-90kt、气压为970-973hpa。CMA给出的2min 45m/s大致合理,为了防灾需要略有高估;JTWC给出的1min 75kt存在明显低估。考虑到我国国际交换站并未留下很好的实测,JTWC也大概率无法拿到我国雷达测风结果,在只参考云图、微波扫描的情况下存在低估也情有可原。
各自动定强模型风速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