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关注:243,840贴子:1,329,350

回复:淮阳子(7.5)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基督徒来说,道德的终极根源或者最高的善,就是上帝。《圣经·出埃及记》中记载,上帝通过先知摩西把十条道德诫命启示给人类。事实上,长期的历史发展已经使西方传统道德完全融合在基督教之中,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霍克海默宣称:“至少在西方,任何与道德有关的事物最终都源自神学……”


IP属地:河南16楼2025-02-14 02:30
回复
    中国人是融通在世界之中,人跟物是“一气之感通”,人跟天是“天人合德”,人跟人是“一体之仁”。西方就不一样,人跟神是断裂的,所以必须有个中介者来连接,就是耶稣基督以及后来的教会。人跟人之间用契约法律来连接。


    IP属地:河南17楼2025-02-14 02:30
    回复
      一旦上帝的存在被确定,理性神学接下来的议题就是探究上帝的本质和属性的问题。这是自然的。因为当我们确知一个对象存在之后,我们会问:它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征?等等。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理性神学遇到了最大的挑战。
      由于上帝无限地超越了我们的认识能力,我们不可能直接面对上帝、在积极肯定的意义上认识“上帝是什么”、“他有什么样的属性”之类的问题。虽然我们能够以某种方式确定上帝是存在的,并可以在哲学上进行论证,但上帝是什么则使理性陷入了困境——人类的有限性遮蔽了对上帝的本质和属性的进一步认识。


      IP属地:河南18楼2025-02-14 02:31
      回复
        在基督教神学中,上帝的道成肉身(历史上的耶稣)事件和基督再来同样是上帝启示自身的方式,基督徒就是生活在耶稣基督作为弥赛亚的第一次来临与第二次来临之间的时段里。
        基督宗教神学对于人类时间观的最重大的贡献即在于它提出了一条以目的论和末世论为基础的时间观。末日审判和新耶路撒冷的建立正是基督宗教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纲领。《启示录》所昭示的末世之道本质上也就是一种希望神学。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至今仍然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世界,即地球尚未成为一个能够以世界利益去定义并且为所有人所共享的世界。


        IP属地:河南19楼2025-02-14 02:33
        回复
          从文艺复兴起,人不再一心自惭于自己的有限性而完全依赖上帝的无限性,文学、审美也不再一味服从于宗教信仰,人的自由自主性逐渐高扬,文学、审美也逐渐走向独立。康德美学的根本意图就是强调美的独立地位,凸显专门的美学领域。席勒继承康德的思想,认为只有“审美的人”才是“最自由的人”、“完全的人”。
          至19世纪下半叶,尼采竟然公开向传统挑战,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著名口号,要用审美代替宗教信仰。过去,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归宿在天国,在超验的神的世界;现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归宿是人间,是诗意地生活着的现实世界。


          IP属地:河南20楼2025-02-14 02:33
          回复
            与尼采同时代的英国唯美主义倡导人王尔德(1854~1900)的名著《莎乐美》(1893)是一本根据《圣经》故事改编的剧本。《圣经》的基本故事情节在王尔德的剧本中几乎完全重演。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主张诗与道德分离,在《莎乐美》中,他把西方传统所顶礼膜拜的对象——至善的上帝代之以感性事物之美。
            如果说尼采是作为哲学家从理论上提出了以审美代替宗教的思想观点,那么,王尔德作为文学家则是以文艺的形式,明确地实践和表述了这种思想观点。王尔德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在他的眼光中,沉溺于现实,便无美可言。大概也就因为这个缘故,他认为只有在超越现实的领域中,才能寻找到美。


            IP属地:河南21楼2025-02-14 02:35
            回复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或任何一物在诗人面前都是天、地、人、神的“四合一”。在西方近现代的审美意识中,可以这样概括地说,“上帝死了”,神性犹在。关于以审美代替宗教的提法,大体上有提倡与反对两种论调。提倡的观点认为根本没有这种意义的神,所以要代之以美来挽救人的灵魂;反对的观点则认为,失去了超验的神,就失去了人生的终极价值,美亦无能为力。
              提倡的观点认为,在人们一味沉溺于现实世俗利益的时代,只有超功利的美能使人的灵魂得到提高,得到安宁和精神的享受;反对者则认为审美意识的超功利和愉悦性缺乏价值观,缺乏对人生痛苦的体验,有的反对观点甚至认为审美意识的超功利性和愉悦性使人对人生实际麻木不仁、不负责任等等,还有的反对观点认为,审美意识只是出自人的自然感情,只图个体的愉悦。


              IP属地:河南22楼2025-02-14 02:47
              回复
                《神曲》的主旨,正如但丁自己所说,从字面意义上看,不过是讲的“亡灵的境遇”,但从寓言意义看,则“其主题是人”,其“目的”是要“使得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境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神曲》中的“地狱”正是现实中痛苦的境域,“炼狱”是对理想的希望的境域。只有经过地狱的“痛苦”和“炼狱”的希望之后,才能进入“天堂”的光辉境域。
                《神曲》描述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又遇到三只野兽(豹、狮、狼,象征淫欲、强暴、贪婪),但丁高声呼救,罗马诗人维吉尔受但丁青年时代的恋人贝雅特丽奇的委托前来营救,引导他走出森林,并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接着,维吉尔隐退,由贝雅特丽奇引导他游历了“天堂”。全诗至此结束。
                实际上,但丁是在叙述人如何从感性事物所束缚的各种痛苦、迷惘中挣脱出来,以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境地的历程。人都追求完善、完美,以完善、完美为人生最终目标,这就是人心中的上帝,但人要达到最终目标,与上帝同在,必须超越现实事物的有限性。


                IP属地:河南23楼2025-02-14 02:48
                回复
                  新教认为,一个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这是既是正面的,也是道德的。上帝的子民应该忘我的投入到自身的事业中,按一个理性的人生计划去努力工作和生活。从新教徒中产生的某种共识凝聚了整个社会:世俗工作是上帝赋予的神圣天职,在生活中追求成功与财富,是为了荣耀上帝的神圣事业。


                  IP属地:河南24楼2025-02-14 02:52
                  回复
                    清教伦理认为,上帝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就是在理解上帝的智慧和伟大。这种认知为探寻科学真理提供了精神激励。爱因斯坦:“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


                    IP属地:河南25楼2025-02-14 02:53
                    回复
                      《圣经·旧约·传道书》执笔者是古以色列国王所罗门。所罗门告诉世人不论是知识的或是快乐的寻求,都是虚空。人类对财富、美名、寿命、权力、地位一切的追求,结果也是虚空。只有在神里面,才能寻得生命的意义与方向。除了神自己,没有一样东西能填满神在人生命中设定的空位。


                      IP属地:河南26楼2025-02-14 02:55
                      回复
                        《传道书》指出凡日光之下的劳碌尽皆虚空,只有信靠日光之上的神才是人生的满足。作者始终无法解决罪恶和死亡两件事。人生短暂又充满不公,使得不认识永恒的人无法在其中寻见把握。所罗门并没有用王的身份来自称,而是自称为传道者。现世的荣华富贵好像五光十色的彩虹,很快便归于虚无。
                        这位传道者,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享受一切的荣华,但他仍感到人生带给他的只是虚空。为什么这个有名有利、有权有势的人还是感到虚空呢?日光之下的东西是短暂的,最终会失去的,唯有日光之上的东西是永存的。日光之下一切的劳碌,有什么是可以永存的呢?
                        耶稣基督在《马可福音》第八章36节说:“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了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亚历山大大帝临终的时候说:“我要向全世界的人宣告,我虽然打遍了许多地方,但是我要告诉他们,我两手空空的来,也要空空而去。我没有带什么东西来这个世界,也没有办法带任何东西离去。”


                        IP属地:河南27楼2025-02-14 02:56
                        回复
                          想想看,我们今天所得着的,有什么是可以带到永恒去呢?总有一天,若不是这一切东西要离开我们,就是我们要离开所拥有的一切。除了神以外,没有任何东西是永存的。历世历代兴衰转替,只是一阵子的事而已,人生是非常的短速,不如天地之长久。
                          人在城市之中、日光之下,人的活动只是奔波劳碌,所追求的没有穷尽,没有饱足。世人得着一切东西就好像喝海水一样,愈喝就愈口渴。所以,耶稣说:“任何人喝这水,都要再喝;但凡喝他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世事不断重复,历史也不断重演。所谓新的,只是旧事。
                          《传道书》第一章9 -10节:“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人生的确是非常的单调,每天都是重复做同样的事情。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吃东西,选择该吃的,有益的,有节制的吃。同样,我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能选择可读的和需要的书来读。


                          IP属地:河南28楼2025-02-14 02:57
                          回复
                            1853年,《天路历程》被翻译成中文,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西方长篇小说译著。这部寓言体作品在西方国家通常被看作是仅次于《圣经》的基督教重要经典,被称为“具有永恒意义的百科全书”,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篇章。许多文学家将他和莎土比亚、弥尔顿相提并论。


                            IP属地:河南29楼2025-02-14 03:13
                            回复
                              《天路历程》分为上下两卷。在上卷中,一个叫做“基督徒”的人正在读一本书,知道了自己居住的城市将遭天火焚毁,惊恐不已。这时一个叫“传道者”的人指点他必须逃离自己的故乡,前往天国。基督徒背负着世界的重担,从此踏上了艰难而勇敢的历程,为自己、也为他人寻找救赎。
                              下卷写的是基督徒的妻子“女基督徒”和孩子们在一个叫做“无畏”的人的指引下,前往天堂的朝圣过程。这两个旅程目的及过程基本相似。第一部侧重基督徒作为真理的追寻者单独面对神圣的心路旅程,而第二部则侧重于基督徒作为爱的联合体共同追求天国目标的团体生活。


                              IP属地:河南30楼2025-02-14 03: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