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关注:243,726贴子:1,328,448

淮阳子(7.5)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轩起
淮阳书社,2025年2月


IP属地:河南1楼2025-02-13 12:48回复
    “梵”在本体上不具有任何属性和表现形式,它超越于人的感觉经验,不可以用世间的概念来表述。在奥义书里,梵是宏观意义上的大我,统摄宇宙万象;阿特曼是微观意义上的小我,是常存于肉体生命中的灵魂。小我是多,是形式;大我是一,是本质。二我在性质上是同具永恒不灭的本体。
    奥义书认为,梵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始基。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无不是从梵那里派生出来的。奥义书还十分明确地讲梵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一种绝对实在。它的本性是有意识的,是极乐的。


    IP属地:河南2楼2025-02-13 12:50
    回复
      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最大的经院哲学家。少年时随乔奈波陀(640~690)的弟子乔频陀学习婆罗门的经典,以后遍游印度各地。在印度次大陆的四个方位建立了四大修道院,追随他的弟子很多。
      商羯罗认为世界是梵通过“摩耶”制造的。“摩耶”是现象世界的种子。梵通过“摩耶”创造世界的过程,很像一位魔术师在变戏法。它先取来五种细微物质:空、风、火、水、地,作为创造世界的基本素材。
      他认为,解脱是除去无知的遮蔽,是亲证梵与我的同一,即“我就是梵”。世界是梵的显现,但是通过观察宇宙来理解“梵”同样是不合适的。现实世界是瞬息万变的,是有限的。这样,现实世界无法显示梵的真正性质。而梵的真正性质却是超越一切名和形的。


      IP属地:河南3楼2025-02-13 12:50
      回复
        苏菲派(Sufism)是伊斯兰教内部一个非主流派别。苏菲(Sufis)一词的原意是指穿羊毛长袍的人,表明他们放弃物质追求,通过不断的自我净化,最终达成与造物主合一的境界。在教团内,由长老传道,指导教徒修行。苏菲派通过禁欲苦修、克己忍让和行善济人来进行自我修炼和净化。
        苏菲派以其泛神论的神秘主义特征著称。苏菲们认为,世上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实质上是一体的;“多”只是幻,“一”才是真。而这“一”,就是真主,“多”就是真主的自现或外化。人可以通过精神与肉体上的修炼,参透“存在是一”的道理,并达成与真主合一的境界。


        IP属地:河南4楼2025-02-13 12:53
        回复
          苏菲主义认为,宇宙只有一个主宰,祂是永恒的、无始的、惟一的。“主在万物之中,万物之中皆有主”。世界上只有一个统治者,就是主。祂是理性所能想象的最高最完美的典范,是每个心灵的指引者。
          所有的宗教皆为通向主的道路,其中的高低之分是由时间的先后造成的。所有的宗教都引导人们接近最高典范,这就是主。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结、统一的,首先体现在家庭关系上,其后是民族关系及至全人类。
          一个完美的人应超越国界,升华到全人类的高度,甚至将自己与过去、现在、未来的人类联结在一起。只有一种道德规范,就是源于忘我、行善的博爱法则。也有许多种道德准则,但他们的基础却是同一个,就是爱。这种爱是希望、忍耐、建议、宽容及一切美德之源。


          IP属地:河南5楼2025-02-14 02:18
          回复
            《古兰经》认为,人和大自然均源于真主的创造,所有的被造物,包括人类,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神圣层面,都构成了一个互相依赖和彼此联系的整体,处于一种天然的平衡状态。人类作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应当遵循真主的命令,自我约束,尊重和善待一切生命,保护和维持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人类是真主委以重任管理自然界的代治者,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大自然也不是人类的私有财产,可供随意和不负责任地使用。一方面,作为拥有智慧和理性的“万物之灵”,人类尽管在被造物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大自然的所有丰富资源都被赋予和委托给人类;另一方面,人类“代治”自然的权利是有限度的,在利用自然而行善的同时,又不能滥用权力而侵害自然。


            IP属地:河南6楼2025-02-14 02:18
            回复
              从广义上讲,“穆斯林”泛指天地万物,语义是“顺从者”,天地及其一切如动物、植物、矿物——所有有生物和无生物,均按造物主指定的自然法则运动变化,都得顺应自然规律。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应该开动脑筋,启迪智慧,从宇宙“大世界”井然有序的运行中,从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中,从人这个“小世界”自身构造的绝妙中,去体认造物主的存在。
              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与造物主之间和谐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因为,人是由造物主创造的,人类,无论何种民族或种族,都是阿丹(亚当)的子孙,本是同根生,理应相亲相爱,和谐相处。“敬主爱人”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敬主”是人与造物主之间和谐的基础;“爱人”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只有借助社会的方式,才能促成彼此的交往、沟通,化解矛盾和冲突。任何人企求离开社会而实现自我发展,或不顾社会的现实状况来设计自我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既然人生活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那么,就得有一套为人们所遵循的社会规则来规范自我行为,以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和谐发展。


              IP属地:河南7楼2025-02-14 02:19
              回复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有一专门学科,叫“认主学”,即认识造物主的学问。其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造器必有匠,造物必有主”。亦即,世间连一个普通的器具都必有制造它的工匠,何况一个浩瀚无边又井然有序的宇宙及宇宙中的万物。
                因此,伊斯兰教认为,有条不紊、和谐运动的茫茫宇宙也有一个大智大慧、无所不能的造物主在创造、驾驭并掌控,使日月星辰运行如常,春夏秋冬更替如故,花草树木茁壮成长,各族百姓安居乐业。


                IP属地:河南8楼2025-02-14 02:20
                回复
                  生命之树是犹太秘教卡巴拉的思想核心,它被视为神创造宇宙的蓝图,生命之树的模型描绘了整个宇宙从精神到物质,从无限完美到有限缺陷的下降过程。生命之树展示了人自我救赎,回归原初的过程。卡巴拉是一种对圣经进行神秘主义阐释的古老的犹太传统。
                  卡巴拉与巴别塔(Babel)最大相似之处在于:利用这生命之树,人类可以攀升到“神”的高度。卡巴拉生命树的知识,核心还是在“能够升华人的精神世界”这一基本点,六千年来没有动摇。据《圣经·创世记》记载,生命之树位于伊甸园中央,而卡巴拉借由此来描述所谓通往神的路径,或神从无中创造世界的方式。


                  IP属地:河南9楼2025-02-14 02:25
                  回复
                    上帝在造伊甸园的时候种了两棵大树:一棵是“世界树”,又叫“生命树”;另一棵叫“善恶树”,又名“智慧树”,并且告诫亚当绝对不可以碰善恶树。犹太秘教认为,伊甸园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园子,而是一种和神有所连结的思想境界。而回到伊甸园的路径便是卡巴拉,又名世界树。
                    卡巴拉,又称“希伯来神秘哲学”。从基督教产生以前开始,在犹太教内部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神秘主义学说。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卡巴拉生命树单纯的只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提升的修行方式,经由这种方式,“俗人”能够上升成“完人”。
                    基督教诞生之后,人类从始祖亚当与夏娃的身上,有了从“从天堂堕落到人间”这一事件性的原罪。卡巴拉受其影响,又被定义为能够让人重新由“俗人”变回“完人”这样一种“救赎”的功能。


                    IP属地:河南10楼2025-02-14 02:26
                    回复
                      分辨善恶树与生命树不是同一棵树,人类由完人境界向下堕落的途径过程称为分辨善恶树,世间万物以至宇宙间所有的定律本无善恶之分,直至人类堕落后有了“自我”这种概念才有所谓善与恶之分。
                      当人类觉悟要回复完人境界,逆向提升的途径就是生命树。未食知善恶树的果实之前,亚当与夏娃食用生命树的果实所以长生不死,而食用知善恶树果实之后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失去永生。逆向提升人类灵性的生命树,在入口与出口各有魔鬼与天使看守,乃代表要进入生命树重返永生,先要战胜心魔的引诱。


                      IP属地:河南11楼2025-02-14 02:27
                      回复
                        《旧约》视财富为上帝恩宠的标志。上帝让那些他钟爱的人如亚伯拉罕、以撒、所罗门以及经历过试探后的约伯富有。财富是上帝给予人的礼物。财富要通过敬畏上帝、勤劳、智慧去获得,这是《圣经》中的重要观点。《圣经·箴言》:“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却要富足。”
                        但《圣经》强调积累财富,不独为自己。财富只有用来事奉天国和帮助同胞时,才是有价值的。虽然财富在《旧约》中被视作一种善和祝福,但更高的善是心灵的宁静。《圣经·箴言》:“少有财宝,敬畏耶和华,强如多有财宝,烦乱不安。”
                        “秉义而少有,胜于不义而多有;施舍救济,胜于储蓄黄金。”“健康和强壮的体格,比一切黄金更有价值;健全的身体比无数的财富更好。没有一种财富,能胜过身体的健康。”


                        IP属地:河南12楼2025-02-14 02:27
                        回复
                          《新约》提醒人们所有世俗的财富都是易逝与危险的。因为神圣的生活,不是一味以获取物质财富为其生活的目标。“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IP属地:河南13楼2025-02-14 02:28
                          回复
                            无论《旧约》,还是《新约》,都强烈意识到财产权所负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在社会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获得财富的同样机会和能力;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关爱,特别是对那些没有能力获得财富的人要给予特别的关照;对无田地可种,或无力劳动者,要有意识地善待。
                            摩西律法就规定,当农民收割庄稼,采摘葡萄或橄榄时,应将落穗与掉在地上的果子留给寡妇与孤儿、外方人和穷人。“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


                            IP属地:河南14楼2025-02-14 02:29
                            回复
                              耶稣:“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你应援助穷人,为了他的需要,你不可让他空手而归。你宁可为兄弟和朋友,耗费你的银钱,也不要让它在石头底下锈坏了。这比黄金为你更有益处。施舍胜于坚甲利器,它要替你攻打仇敌。”
                              《圣经·新约》:“你们要变卖所有去周济人,为自己预备永不坏的钱囊,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虫不能蛀的地方。”基督教主张彼此相爱,任何拥有财产的人,都不应拒绝援助有困难的弟兄。耶稣对贫富差距深感厌恶,一次又一次地敦促人们施舍钱财、救济穷人。


                              IP属地:河南15楼2025-02-14 02: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