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关注:243,722贴子:1,328,210

回复:淮阳子(6.7)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是身心合一的,而身体是物质。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是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是因为它是物质,有惰性。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化,怎样努力都无法避免。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不管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一个可以翱翔的天空。


IP属地:河南31楼2025-02-06 01:10
回复
    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读更多书吗?当然不是。读书的目的是让我们的人生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哲学对于每个人都是必需的,因为人类天性中就有一种哲学倾向——每个人内心都渴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


    IP属地:河南32楼2025-02-06 01:10
    回复
      哲学的思考目的是让人能够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智慧有两点特色:完整与根本。
      艾略特:我们在资讯里失去的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知识里失去的智慧,到哪里去了?


      IP属地:河南33楼2025-02-06 01:11
      回复
        苏格拉底说人类唯一幸福的秘方就是哲学。人性一直在追求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好的需求满足体验。换句话说,人总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最多的幸福体验。


        IP属地:河南34楼2025-02-06 01:17
        回复
          “哲学”(philosophy)一词出于希腊文,原意是指“热爱智慧”。这是希腊人最初为哲学界定的方向。人类的各种活动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可以是体验、欣赏智慧的途径。凭借智慧这种能力,人能学习、研究并获得各种知识。智慧把世界展现给人类,使人类创造出美妙的生活、丰富的意义。柏拉图《斐多篇》:哲人们“终身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智慧”。
          最初,希腊人的学问也是不分类的,所有的学问都是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区别于各门专门知识的关于普遍知识的学问。中国原来没有“哲学”这个词,哲学更谈不上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20世纪初,中国人才依照西方哲学史的模式、框架,开始写出中国哲学史。佛学本来是一种外来文化,通过翻译传入中国,在经过改造创新而成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时,竟也大量使用了“道”这个概念,甚至以道来指称进入涅槃的境界。


          IP属地:河南35楼2025-02-06 01:19
          回复
            黑格尔:“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唯一的真理,而同时把它当作源泉,一切其他事物,自然的一切规律,生活和意识的一切现象,都只是从这源泉里面流出,它们只是它的反映。”在中国历史上,哲学家往往被誉为圣人,或者,是那些努力争取成为圣贤的人。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对学科进行分类的。在亚里士多德的学科分类中,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在西方,直到黑格尔为止,本体论始终列在哲学的核心、最高地位。
            西方的形而上学由于脱离了经验,是一个纯粹概念的世界。而在中国哲学的传统中,人们经由形而上的途径所进入的得道的境界,是在个人的体验中的。形而上学并不脱离“经验”,但是,它显然又不等同于日常经验,而是日常经验的升华。中国的形而上学,是一条从实际生活中谋求升华的道路,是人人都能以自己的生活为起点的,因而是可以切身体验的。


            IP属地:河南36楼2025-02-06 01:21
            回复
              中国哲学更重视对道的体验的过程,强调的是体验的真切性,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中国哲学有一个基本观点:道,或曰理,是遍及一切的,反过来说,普天之下只是这一个道、一个理,而对道或理的把握又在个人体验的境界中。


              IP属地:河南37楼2025-02-06 01:21
              回复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伊壁鸠鲁,花园成为了哲学家们开展对话,探索生命意义的地方。后来,随着宗教的普及,花园成为了成为了人们凝神、冥想和供奉信仰的场所。花园的设计也变得越来越有宗教仪式感。


                IP属地:河南38楼2025-02-07 02:28
                回复
                  现代花园大多拥有多个主题和功能。但不管主题和功能如何变更,花园的本质都是人们在现实世界打造的“乌托邦”;是人们通过艺术的思考,所构建出来的文化景观。现代花园让乌托邦变得触手可及,并在无形中激发我们对美好世界的渴望,以及逃避现实的幻想。


                  IP属地:河南39楼2025-02-07 02:29
                  回复
                    花园是一个独自行走和进行思考的地方。行走可以协助人们体验这种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通过行走,我们获得了审美的维度。花园自诞生以来便被称为“现实中的乌托邦”。它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倒影,试图修正和弥补现实中的缺陷和局限。


                    IP属地:河南40楼2025-02-07 02:29
                    回复
                      园艺培养了许多同美好生活相关的美德。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从来不是现成的,而是靠劳作实现出来的。在花园中可以学到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会等待。明白要收获就必须先播种;要开花就必须先发芽。花园能让我们摆脱现在的市场逻辑,不再贪求过多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清楚知道什么才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回到自己曾经遗忘的乐园。


                      IP属地:河南41楼2025-02-07 02:29
                      回复
                        最初,花园只是一小块种植蔬果的土地。在照料土地的过程中,人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与闲适的平静,于是开始琢磨在土地上种点别的东西。比如,花草树木。这个时候的花园,不再只为了满足“果腹之欲”而存在,而是从“实用性”转向了“观赏性”。


                        IP属地:河南42楼2025-02-07 02:38
                        回复
                          16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巴尔托洛梅奥·塔尔吉奥(Bartolomeo Taegio)根据花园的特质,将其称为“第三自然”。与花园相对的所谓第一自然,是指人类未曾涉足的、纯净的、保持原有形态的地域,例如山川、海洋、沙漠等;第二自然则是指景观、田地、原野、耕地等,也就是被人类所干预改造的地方。
                          同第一自然的粗糙和第二自然为改造自然的单纯实用追求不同,花园反映的是一种对美与和谐的追求。花园既表现了人类对曾实现过的事物的怀念,也表达了人对尚未实现之物的渴望。人在改造第一自然、建筑花园的同时,也被花园所“改造”和“建筑”。


                          IP属地:河南43楼2025-02-07 02:39
                          回复
                            人类总是执着于将一方土地变成伊甸园,这一现象反映了人类对宁静、祥和以及平衡的需要,因为人类总是处于死亡的命运与对永生的渴望的永恒矛盾之中。花园是极好的、美丽的、幸福的现实理想空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所有乌托邦和乐园的原型。
                            花园具有一个功能,那就是调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斗争。换句话说,花园有一个“乌托邦”的维度,它一直以来是人们在视觉层面上对“幸福”的比喻。如果说乌托邦把一个不存在的地方视为真实,那么花园则把一个真实空间变成一个梦中之地。对花园建造者来说,花园是在表达自己的个性,讲述自己的故事。花园里的一切都是建造者刻意打造的,整座花园就是一座艺术品。


                            IP属地:河南44楼2025-02-07 02:39
                            回复
                              “花园”的基本含义是“一个被围起来的园子”,指的是一块人为的、同野生环境分开,由土坯、石头或者篱笆围筑起来的空间。在人们的心中,花园也许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完美之地。花园的形态、搭配、位置都完全由建起它的人来决定。花园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加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内心深处的平静,追求幸福,而花园似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在花园里,亲自动手,按照脑中的想法布置好植物和花卉,会带给我们喜悦。花园令人们短暂地远离金钱的压力,忘记世俗的烦恼。花园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激发了我们逃避现实的幻想,即使是最普通的花园中,也存在着对美好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


                              IP属地:河南45楼2025-02-07 02: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