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吧 关注:7,543贴子:25,586

成实论 心性品 心性本净以客尘故不净。又说不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成实论 心性品第三十
论者言。有人说心性本净以客尘故不净。又说不然。
问曰。何因缘故说本净。何因缘故说不然。
答曰。不然者。心非性本净客尘故不净。所以者何。烦恼与心常相应生。非是客相。
又三种心。善.不善.无记。善无记心是则非垢。若不善心本自不净。不以客故。
复次是心念念生灭不待烦恼。若烦恼共生不名为客。
问曰。心名但觉色等。然后取相。从相生诸烦恼。与心作垢。故说本净。
答曰。不然。是心心时即灭未有垢相。心时灭已垢何所染。
问曰。我不为念念灭心故如是说。以相续心故说垢染。
答曰。是相续心世谛故有。非真实义。此不应说。又于世谛是亦多过。
心生已灭未生未起云何相续。是故心性非是本净客尘故不净。
但天为众生谓心常在。故说客尘所染则心不净。
又天为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便谓性不可改。则不发净心。故说本净。


IP属地:江西1楼2025-02-04 16:14回复
    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七——杂蕴第一中补特伽罗纳息第三之五(三)
    无有名何法?答:三界无常。
    问:何故复作此论?答:为令疑者得决定故。
    谓或有疑造此论者唯解随经义,不解随实义,欲令此疑得决定故。
    显此论者前来成立随契经义,说无有爱唯修所断。今随实义显无有爱通二所断,三界无常通二断故。
    复次,分别论者问应理论者言:汝从前来虽以言辩伏我,而于实理犹未审定。
    今应定说无有是何,而言此爱唯修所断。
    应理论者答分别论者言:我从前来虽以言辩伏汝成随经义,今随实义此无有爱通二所断,以三界无常通二所断故。有作是说:前来说爱今说无有,欲显此二俱修所断。此中所说三界无常,但说三界众同分灭不说一切。
    评曰:如前所说为善,三界无常言无简故。缘善法断尚有起爱,缘见所断诸法无常,宁不起爱。
    以断见者总计五部为我、我所,当来断灭后随起爱,虽不总缘,而缘一一别别起爱,于理何咎。
    问:诸无漏法亦有无常,何故此中唯说三界?
    答:若无常相是爱所缘,此中说之。无漏无常非爱所缘,故此不说。
    复次,若无常相爱所随增,此中说之。无漏无常非爱随增,是故不说。如世尊说:心解脱贪嗔痴,乃至广说。


    IP属地:江西2楼2025-02-04 16:43
    回复
      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七——杂蕴第一中补特伽罗纳息第三之五(三)
      问:何故作此论?
      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谓契经说心解脱贪嗔痴。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广分别。
      何等心解脱?为有贪嗔痴心解脱,为离贪嗔痴心解脱,契经是此论根本。彼所不分别者,今应说之。
      复次,为止他宗显正义故,谓或有执心性本净。
      如分别论者,彼说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
      为止彼执,显示心性非本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
      若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者。
      何不客尘烦恼本性染污,与本性清净心相应故,其相清净?
      若客尘烦恼本性染污,虽与本性清净心相应,而相不清净,
      亦应心本性清净,不由客尘烦恼相不清净,义相似故。
      又此本性净心为在客尘烦恼先生,为俱时生。
      若在先生,应心生已住待烦恼。若尔应经二刹那住,有违宗失。若俱时生,云何可说心性本净?
      汝宗不说有未来心可言本净,为止如是他宗异执及显自宗无颠倒理,故作斯论。
      如世尊说:心解脱贪嗔痴,何等心得解脱?有贪嗔痴心耶?离贪嗔痴心耶?答:离贪嗔痴心得解脱。


      IP属地:江西3楼2025-02-04 16:43
      回复
        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七——杂蕴第一中补特伽罗纳息第三之五(三)
        问:离贪嗔痴心本来解脱,何故复说得解脱耶?
        答:虽约烦恼本来解脱,而依行世及在相续今得解脱。
        谓若身中烦恼未断,心未行世不在相续。以心不能自在行世在相续故,不名解脱。
        若自身中诸烦恼断,尔时此心自在行世在相续故,名得解脱。
        有作是说:贪嗔痴相应心得解脱。
        问:谁作是说?
        答:分别论者,彼说染污不染污心其体无异,谓若相应烦恼未断名染污心。
        若时相应烦恼已断,名不染心。如铜器等,未除垢时,名有垢器等。若除垢已,名无垢器等。
        心亦如是,彼不应作是说。
        若作是说理应违拒,所以者何?
        非此心与贪嗔痴相合相应相杂,而贪嗔痴未断,心不解脱,贪嗔痴断心便解脱。
        此中意说心与烦恼若相应者,无解脱义,同对治故。
        若未断时,以未断故,不名解脱。
        若被断已俱不成就,不名解脱相应诸法,不可令其远离伴性尚不名断,况名解脱,故解脱心必无烦恼,本相应义。


        IP属地:江西4楼2025-02-04 16:44
        回复
          竹风不断凉如水,山雨无声细似尘。世事总归簪上雪,人生聊寄瓮头春。
          无非无是,好个闲居士。衣食不求人,又识得,三文两字。不贪不伪,一味乐天真。三径里,四时花,随分堪游戏。
          学些沓拖,也似没意志。诗酒度流年,熟谙得,无争三昧。风波歧路,成败霎时间。你富贵,你荣华,我自关门睡。
          其实人最好的状态就是销声匿迹,半隐半藏,自我沉淀。越成熟的人,越会淡出人群,不再刻意迎合谁。
          而是向内观,在独处中回归自己,在沉静中提升自己。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天边心胆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IP属地:江西5楼2025-02-05 15:37
          回复
            人世间绝大多数的争论,都是名词之争、概念之争。
            于是乎,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忽悠愚蠢的人,往往使用二元对立,但是呢,又故意说不明白。
            就比如经典名词:“走资派”、“右派”。
            走资派和右派是什么意思呢?什么行为就是走资派?什么行为就是右派?这个行为背后,能产生什么不良结果?为什么右派走资派必定是坏的?必然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结果?……
            这些能够探讨吗?当然可以。能够说得清楚吗?按照目前的一句网络流行语:
            “包可以的。”
            但是就是故意不说,不深入探讨。
            二元对立就是,把某人打成走资派或者是右派,这两个词就是坏的。
            走资派、右派,就是坏的。
            把整个世界简单的化为:好和坏,黑和白……很符合蠢人的认知。
            因为他们没有开发的头脑,只能理解这些。
            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很多别有用心的人最恨这类哲学家。因为这位老哥有句名言:
            “凡是可以言说的,都可以清晰的被言说。凡事不可被言说的,必须保持沉默。”
            再次强调:
            走资派、右派,这两个概念或者是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能不能说得清楚?当然可以。
            不只是这上面两个词,还有很多名词和概念,故意不说清楚。
            不说清楚,那就是别有用心。
            什么别有用心呢?别有什么用心?
            无非就三条:
            第一:自己清楚,故意利用这种概念,攻击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说话的人,自己也不确定。
            第三:说话留有余地,将来一旦出事了,可以甩锅,可以推卸责任。
            但是,一旦成功了,那就是自己的功劳。
            所以就故意含混其词,那你去理解,去猜。
            其实这类人,最难打交道,属于是极端的自私者。
            所以,你在网络上跟人吵架,别人给你扣帽子,你就可以反复追问:你给我扣的这个帽子,到底是什么意思?你想表达什么?……
            大多数时候,扣帽子的人,倘若愿意讲一些道理,不是纯纯的坏胚,稍微有一些思考力,他都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
            具体的案例,你可以去看户晨风的直播切片,户子和网友直播吵架,网友给他扣各种帽子,说他是什么汉奸走狗喜欢外国……
            等户子追问,对方基本上都会哑火。
            因为蠢人的思考能力比较低,只能把自己看到的,用一个自己也不明白的概念,去归纳总结。
            还是那句话:
            凡是能够说得明白的,都能够用言语说的明白。用言语说不明白,那就是别有用心。


            IP属地:江西6楼2025-02-05 15:38
            回复
                论曰。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此中意有二种。
              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
              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识杂染所依。
              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意识唯依无间灭意。五识通依同时依根及次第灭意。次第灭意是过去依。同时色根是现在依。又次第灭意是通所依。同时依根是别依也 经部师说五识亦缘过去境故。如正理第八破。
              云何意自性。谓心意识。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心等转时要托彼故。眼等四识一一皆用无间灭意及自色根为其所依。及为依性。以自色根所依大种身根及大同分命根得等生等但为依性。身识即用意及身根。为其所依及为依性。但以身根所依大种同分命根。得等生等为其依性非为所依。意识但以无间灭意为其所依。及为依性。身根及大同分命根。得等生等但为依性。 】
              【意者。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与四烦恼恒相应。谓我见我爱我慢无明。
              又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位。唯除圣道现前若处灭尽定及在无学地。
              又复六识以无间灭识为意。当知此中由所缘故。释义故相应故生起时故。显了于意。
              何故圣道现前无染污意耶。由胜义智与我见现行极相违故。出圣道后。从阿赖耶识复更现起。以有学位未永断故。又灭尽定望无想定。极寂静故。此染污意不得现行。无间灭意者。由随觉故。无间觉义是意义。当知此中随显相说。
                识者。谓六识身眼识乃至意识眼识者。谓依眼缘色了别为性。耳识者。谓依耳缘声了别为性。鼻识者。谓依鼻缘香了别为性。舌识者。谓依舌缘味了别为性。
              身识者。谓依身缘触了别为性。意识者。谓依意缘法了别为性。当知此中由所依故。所缘故自性故。建立于识。
              云何建立界。谓色蕴即十界眼等五根界。色等五境界及法界一分。受想行蕴即法界一分。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何故建立界处无别相耶。建立蕴中已说眼等各别相故。是故从诸蕴中出界建立。从诸界中出处建立。】


              IP属地:江西7楼2025-02-06 09:32
              回复
                【末那。唯识翻意。或云执我。亦云分别。唯识宗云。具足应言讫利瑟吒耶末那。此翻染污意。
                谓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常俱故名染污。常审思量名之为意。
                思虑第八度量为我。如是思量唯第七有。余识所无。故独名意。
                复能了别名之为识。前之六识。从根得名。此第七识。当体立号。识论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
                  释曰。此亦名心者。阿赖耶识即是心体。意识二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有差别。
                显示此故此中与作等无间缘因性。谓无间灭识与意识为因是第一意。


                IP属地:江西8楼2025-02-06 09:33
                回复
                  【顺正理论 云何建立六识所依。为如五识唯缘现在。意识通缘三世非世。如是诸识依亦尔耶。不尔。云何。颂曰。
                  后依唯过去  五识依或俱  论曰。由六识身无间灭已。皆名为意此与意识。作所依根。是故意识。
                  复是眼识所依性耶。应作四句。第一句。谓俱生眼根。第二句。谓无间灭心所法界。第三句。谓过去意根。第四句。谓除所说法。乃至身识亦尔。各各应说自根。
                  意识应作顺前句答。谓是意识所依性者。定是意识等无间缘。有是意识等无间缘。非与意识为所依性。谓无间灭心所法界】
                  由四烦恼常所染污。  是第二意。此中萨迦耶见者。谓执我性。由此势力便起我慢。恃我我所而自高举。于实无我起有我贪。名为我爱。
                  如是三种无明为因。言无明者。即是无智识。复由彼第一依生。
                  第二杂染者。谓无间灭识说名为意。与将生识容受处所故作生依。
                  第二染污意为杂染所依。以于善心中亦执有我故。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者。
                  谓于此中由取境义说名为识。由与处义名第一意。由执我等成杂染义名第二意。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五 复次云何杂染施设建立。谓由三种杂染应知何等为三。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
                  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 云何建立烦恼杂染染净差别。谓如所说本随二惑。略二缘故染恼有情。一由缠故。二随眠故。现行现起烦恼名缠。即此种子未断未害。名曰随眠亦名粗重。又不觉位名曰随眠。若在觉位说名为缠。若诸具缚补特伽罗生在欲界。成就三界烦恼随眠。
                  摄事分中契经事行择摄第一之四 何等名为四种杂染。一业杂染。二见我慢缠杂染。三爱缠杂染。四彼随眠杂染。若诸新业造作增长。若诸故业数数触已而不变吐。是名业杂染。
                  若于诸行邪分别起萨迦耶见。于他有情以诸沙门婆罗门等与己挍量。谓自为胜或等或劣。是名见我慢缠杂染。
                  于内于外所起贪欲。于爱行中应知其相。是名爱缠杂染。
                  于相续中见我慢爱三品粗重常所随逐。是名彼随眠杂染。】
                    论曰。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
                  [不共无明,又名独头无明,是二种无明之一,与相应无明相对。
                  不共无明是指与其他贪等之本惑不相应而起的无明。]
                  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
                  【“五同法”,也称为“五乘教法”,包括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
                  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
                  【训释词者。谓能生长心心所法故名为处。是能生长彼作用义。法种族义是界义。】


                  IP属地:江西9楼2025-02-06 09:33
                  回复
                    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
                    【 指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中的无想定、灭尽定而言,此又称二定。
                    一、无想定,指欲得无想天之果,而修灭一切心想的禅定;属第四禅,为所修出离想所作意。
                    二、灭尽定,谓不还果以上的圣者,前六识心、心所不起现行,第七识的染污心所亦不起现行的禅定。此亦称灭受想定,为圣者所修的禅定。】
                    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
                    【“无想天”这种状态下的修行者,既不执着于苦受,也不留恋乐受,他们的心思虑如同死灰一般,凝固在无知无觉的境界中,经历五百大劫。
                    无想天的修行者以生灭法的意识为根本因,因此不能领悟不生灭的法性。他们在初生到无想天中时,经历最初半劫后,心想方才灭除;而在即将舍弃无想天寿命时,再经历半劫,方始出生了心想。这类人被称为无想天。
                    四种色界天的有情众生,虽然不能被世间苦乐境界所动摇,但他们的觉知心功能已经极为成熟。四禅的“捨、念清净定”需要先灭除三禅境界的粗重相。
                    在三禅境界中,觉知心仍有极微细的妄念生灭,需要氧气和营养来维持大脑运作,因此必须有心脏跳动输送血液,也必须有呼吸摄取氧气。当三禅实证者懂得这个道理后,能够彻底舍弃了三禅中的身心喜乐,那他就不再有极微细的妄念了,成为“念清净”,而且舍心也成就了,所以“捨清净”。
                    于是安住在四禅定中,就不必再有呼吸与心跳了。】
                    于中若无我执我慢。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谓善不善无记心中。
                    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
                    此中颂曰。
                      若不共无明  及与五同法  训词二定别  无皆成过失
                      无想生应无  我执转成过  我执恒随逐  一切种无有
                      杂染意无有  二三成相违  无此一切处  我执不应有
                      真义心当生  常能为障碍  俱行一切分  谓不共无明


                    IP属地:江西10楼2025-02-06 09:34
                    回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三十八 杂蕴第一中无惭愧纳息第五之余 云何不共无明随眠乃至广说。
                      问何故作此论。 答前说无明亦是盖性是不善或无记。是遍行非遍行。未说无明是不共非不共。今欲说之。复次前说烦恼相应无明。未说烦恼不相应无明。今欲说之故作斯论。
                      云何不共无明随眠。 答诸无明于苦不了于集灭道不了。此中不了者显不欲忍义。谓由无明迷覆心故。
                      于四圣谛不欲不忍故名不了。非但不明。如贫贱人恶食在腹虽遇好食不欲食之。异生亦尔。
                      无明覆心闻四圣谛不欲不忍。 问若尔云何不名邪见。 答无行相转说名邪见。此唯不欲非无行相故非邪见。
                      复次谤毁实物名为邪见。此唯不忍故非邪见。 问此中所说不了名言为显自性。为显行相。为显所缘。
                      有作是说。此显无明自性。问如是无明行相云何。答无知黑闇愚痴是此无明行相。】
                      【宗镜录 问。染污末那。常与四惑相应。如何说不共无明。
                        答。论云。应说四中。无明是主。虽三俱起。亦名不共。从无始际。恒内惛迷。曾不省察。痴增上故。乃至谓第七相应无明。无始恒行。障真义智。如是胜用。余识所无。唯此识有。故名不共。
                      又不共无明。总有二种。一恒行不共。余识所无。二独行不共。此识非有。释云。主是自在义。为因依义。与彼为依。故名不共。
                      何故无明。名为不共。谓从无始际。显长夜常起。恒内惛迷。明一切时不了空理。曾不省察。彰恒执我。无循反时。此意总显痴主自在义。
                      一恒行不共者。此识俱是。今此所论。余识无也。二独行不共者。则与忿等相应起故。名为独行。或不与余俱起无明。独迷谛理。此识非有。
                      又不共无明者。无明是主故。名不共者。以主是不共义。不共。即是独一之义。谓无明是闇义。七俱无明。恒行不断。是长闇义。由长闇故。名为长夜。唯此无明。为长夜体。余法皆无长夜之义。唯此独有。故名不共。
                      除此已外。余法有一类长相续义。而无闇义。或有一类。虽有闇义。而无长相续义。应作四句分别。
                      一者有是长而非是夜。如七俱贪等三及妙平二智相应心品等。二者有是夜而非是长。如前六识相应无明。
                      三是长亦是夜。七俱无明是。四者非长非夜。前六识除无明。取余贪等。及因中善等。并果。中观察成事。
                      二智相应心品等。今此七俱无明。准此不但不与余识共。兼亦不与自聚贪等三共。谓虽与同聚贪等俱起。而贪等无长夜闇义。贪等以染著等为义。此以长闇为义。与彼不同。故名不共。
                      此以第七恒时迷闇名不共。六识中者。无恒时义。但有独起之义。名为不共。


                      IP属地:江西11楼2025-02-06 09:35
                      回复
                        【宗镜录 问。染污末那。常与四惑相应。如何说不共无明。
                          问。恒行不共无明相应。有几种义。
                          答。有四义。古德云。一是主者。谓前六识无明是客。有间断故。第七无明是主。无间断故。
                        二恒行者。有漏位中。常起现行。不间断。故名恒行。
                        三不共者。不同第六识独头。名不共。第六不共。但不与余九烦恼同起。名为不共。若第七名不共者。障无漏法胜故。又恒行不间断故。
                        四前六识通三性心时。此识无明。皆起现行。谓前六识善性心时。于施等不能亡相者。皆是第七恒行不共无明内执我。令六识等行施时。不能达三轮体空。
                        又以有不共无明。常能为障。而令彼当生无漏智不生。此无明与第七识俱有故。至今不舍。故名俱行。
                        又经云。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乃至意法为缘。生于意识。若无此识。彼意非有。眼根色境为二缘。能发引得眼识。乃至意识法境为二缘。能发得意识。
                        若无第七识者。即应第六识唯有一法境为缘。应无所依根缘也。既有俱有根者。明知即是第七识与第六识为俱有根。。我宗取肉团。与第六识为依。何要别执有第七识耶。
                        论主破云。亦不可说第六依于色故。第六必依意有。说意非是色故。
                        又说第六有三分别。随念计度自性分别故。若许第六依色而住者。即同前五识。
                        无随念计度二种分别。救云。我宗五识。根先识后故。即前念五根。发后念五识。
                        论主破云。但有根者。如叶依种起。芽种俱时。影藉身生。身影同有。识依根发。理必同时。
                        无前念根。发后念识故。既若五识有俱有根。将证第六亦须有俱有根。即第七识是也。
                        引理证者。教中说有思量者。即是第七识。
                        小乘云。但是第六等无间。名思量意。何要别说第七为思量意耶。
                        论主破云。且如第六意识现在前时。念等无间意。已灭无体。如何有思量用名意耶。
                        且如第六识。若居现在时。虽有思量。恒名为识。不名意故。要待过去。方名意故。
                        须信有第七识。具恒审思量。方得名意。
                        意者。依止义。若等无间意。依此第七假得意名。俱有依止思量用故。
                        又第七识与四惑俱。名为染污。恒审思量。名之为意。常有恒行不共无明。故名染污。
                        正是有覆性。即覆真缘义。蔽净妙智。恒审思量者。此拣第八前六识。恒者。不间断。审者。决定执我法故。】


                        IP属地:江西12楼2025-02-06 09:37
                        回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有六识身,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如是六识身,或善或不善或有覆无记,或无覆无记。
                          一心耶?曰:不尔。
                            于见苦所断邪见随眠异熟眼识,有二结二缚二随眠七随烦恼缠,当言为因,当言为缘,所余一切当言为缘而不为因,如见苦所断,邪见随眠异熟眼识,见取戒禁取疑贪恚慢,随眠异熟眼识亦尔。
                          一心耶?曰:不尔。
                            于见苦所断不善意识,有七结七缚十四随眠十九随烦恼缠,当言为因,当言为缘,所余一切当言为缘而不为因。
                          于见集所断不善意识,有七结七缚十四随眠十九随烦恼缠,当言为因,当言为缘,所余一切当言为缘而不为因。
                          于见灭所断不善意识,有七结七缚十八随眠二十三随烦恼缠,当言为因,当言为缘,所余一切当言为缘而不为因。
                          于见道所断不善意识,有七结七缚十九随眠二十四随烦恼缠,当言为因,当言为缘,所余一切,当言为缘而不为因。
                          于修所断不善意识,有七结七缚十五随眠二十随烦恼缠,当言为因,当言为缘,所余一切当言为缘而不为因。于有覆无记意识,有七结七缚七十六随眠八十一随烦恼缠,当言为因,当言为缘,所余一切当言为缘而不为因。
                            一心耶?曰:不尔。
                            于欲界系有覆无记意识,有七结七缚十四随眠十九随烦恼缠,当言为因,当言为缘,所余一切当言为缘而不为因。
                          于色界系见苦所断有覆无记意识,有六结六缚十三随眠十五随烦恼缠,当言为因,当言为缘,所余一切当言为缘而不为因。
                          于色界系见集所断有覆无记意识,有六结六缚十三随眠十五随烦恼缠,当言为因,当言为缘,所余一切当言为缘而不为因。
                          于色界系见灭所断有覆无记意识,有六结六缚十七随眠十九随烦恼缠,当言为因,当言为缘,所余一切当言为缘而不为因。
                          于色界系见道所断有覆无记意识,有六结六缚十八随眠二十随烦恼缠,当言为因,当言为缘,所余一切当言为缘而不为因。
                          于色界系修所断有覆无记意识,有六结六缚十四随眠十六随烦恼缠,当言为因,当言为缘,所余一切当言为缘而不为因。于无覆无记意识,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当言为缘而不为因。】


                          IP属地:江西13楼2025-02-06 09:38
                          回复
                              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释曰。此文复以余道理成立染污意。何等名为成立道理。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即不得有。
                            不共无明。其相云何。谓未生对治能障真智愚。此于五识理不相应。是处无容能为障故。
                            若处有能治此处有所治。亦不得在染污意识此非有者。余惑现行名不成故。
                            若立此烦恼在染污意识。即应毕竟成染污性。
                            云何施等心得成善。与此烦恼恒相应故。若说有意识与善法俱转。此即与彼烦恼相应。是染意识引生能治。不应道理。
                            若说染污意俱转有善心。即此善心引生能治此生彼灭即无过失。又五同法故。所以者何。
                            譬如眼等五识。必有眼等五根为俱有依。如是意识亦应决定有俱有依。
                            又训释词故。所以者何。能思量故说名为意。此训释词何所依止。非彼六识与无间识作所依止。应正道理。
                            已谢灭故。
                            又二定别故。所以者何。若定说有染污意者。无想定中即有此意。余定中无故有差别。
                            若异此者。于二定中第六意识并不行故。应无差别。
                            又无想中生应无我执故。所以者何。若彼位中无染污意。彼一期生应无我执。
                            若尔不应圣所诃厌。既被诃厌。是故定知彼有我执。又我执随故。所以者何。
                            施等位中亦决定有我执随故。此我执随若离无明不应道理。
                            非此无明离所依止。此所依止离染污意无别体故。故定应许有染污意。


                            IP属地:江西14楼2025-02-06 09:39
                            回复
                              【阿毗昙毗婆沙论 有灭尽定。
                              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并义者意故。或有说者。灭定有心。彼作是说。无有无色众生无心之定。
                              复次二灭心定。俱在二界边。无想定在色界边。灭定在无色界边。
                              复次此二定。俱在二地边。无想定在第四禅地边。灭定在非想非非想处地边。
                              复次无想定在四大造色边。灭定在心心数法边。
                              复次非想非非想处有二种。谓染污不染污。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者。过染污非想非非想处。
                              灭受想解脱身作证得成就说不染污非想非非想处。如染污不染污。见道断修道断。当知亦如是。
                              问曰。灭之与定有何差别。
                              答曰。灭是一刹那。定是久相续。
                              问曰。心不动故名定。此中心断无心云何名定。
                              答曰。不动有二种。一心不动。二四大不动。此中虽断心不动。而四大不动相续生。以四大不动故名定。
                              问曰。二无心定。何故灭定立解脱。无想定不立耶。
                              得灭定者。背舍诸界诸生诸趣。增长生死法。无想定不尔。以如是事故。
                              二无心定。灭定立解脱。无想定不立。
                              问曰。灭定无想定有何差别。 答曰。名即差别。是名灭定。是名无想定。
                              复次界亦差别。无想定色界系。灭定无色界系。
                              复次地亦差别。无想定在第四禅地。灭定在非想非非想地。
                              复次身亦差别。无想定在凡夫身。灭定在圣人身。
                              复次凡夫人入无想定作离想。圣人入灭定作休息想。
                              复次凡夫人厌患想入无想定。圣人厌患受想入灭定。
                              复次凡夫人入无想定。欲灭于想。圣人入灭定。欲灭受想。
                              复次凡夫人入无想定。灭色界系心心数法。圣人入灭定。灭无色界系心心数法。
                              复次凡夫人入无想定。灭第四禅地心心数法。圣人入灭定。灭非想非非想地心心数法。
                              复次凡夫人入无想定。得色界报。圣人入灭定。得无色界报。
                              尊者和须蜜说曰。无想定灭定。有何差别。答曰。一是无想定。二是灭定。
                              复次界亦差别。无想定是色界系。灭定是无色界系。余广说如上。
                              复次凡夫人入无想定。得无想果。圣人入灭定。得非想非非想处果。
                              复次凡夫人入无想定。得色界系报。学人入灭定。得无色界系报。无学人入灭定。得余依。无想定灭定。是谓差别。】


                              IP属地:江西15楼2025-02-06 0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