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许者有上过失。重显彼故说四伽他若不共无明等。乃至广说。
此中不共无明者。
谓于一切善不善无记烦恼随烦恼位中。染污意相应俱生无明。
彼若无者成大过失。常于苦等障碍智生。是其业用。此即显无业用过失。
五同法者。第六意识与五识身有相似法。彼有五根阿赖耶识为俱有依。此亦如是有染污意。
阿赖耶识为俱有依。此五同法离染污意决定无有。
此则显无自性过失。
训词若无成过失者。
取所缘相而思量故。无间灭时能取境故。说名为意。过去已灭无所思量。
云何当有能思量性。训词无故成大过失。
二定别者。灭尽定中无染污意。
无想定中有染污意。此若无者。如是二定差别应无。成大过失。
又染污意若无有者。无想身中应无我执。非异生者。于相续中暂离我执应正道理。
如是诸过离染污意皆定应得。故应定许有染污意。为显此义故复说言无有二等。
二者即是不共无明五相似法。
三相违者。谓训释词二定差别。
无想生中我执恒随离染污意。如是三事皆成相违。
无此一切处我执不应有者。离染污意于一切种善等位中。我执恒随不应得有。
故应定许有染污意。
余文易了不复须释。
论曰。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
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
释曰。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有性。由此为因意及转识皆得生起。见取转识当知亦即取第二意。所以者何。彼将灭时得意名故。
论曰。何因缘故亦说名心。
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释曰。复欲释名故作此问。由种种法者。由各别品类法。熏习种子者。
功能差别因。所积集故者。是极积聚一合相义。
论曰。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
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
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释曰。由此深细境所摄者。谓此境界即深细故名深细境。
此即深细境界中摄难了知故。
非诸声闻为求一切境界智。故正勤修行。唯正希求自义利故。彼由粗浅苦等正智。便能永断烦恼障故。
若诸菩萨为利自他求断烦恼及所知障正勤修行。是故为说。
摄大乘论释卷第一
此中不共无明者。

彼若无者成大过失。常于苦等障碍智生。是其业用。此即显无业用过失。
五同法者。第六意识与五识身有相似法。彼有五根阿赖耶识为俱有依。此亦如是有染污意。
阿赖耶识为俱有依。此五同法离染污意决定无有。

训词若无成过失者。

云何当有能思量性。训词无故成大过失。
二定别者。灭尽定中无染污意。

又染污意若无有者。无想身中应无我执。非异生者。于相续中暂离我执应正道理。
如是诸过离染污意皆定应得。故应定许有染污意。为显此义故复说言无有二等。
二者即是不共无明五相似法。
三相违者。谓训释词二定差别。

无此一切处我执不应有者。离染污意于一切种善等位中。我执恒随不应得有。
故应定许有染污意。

论曰。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

释曰。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有性。由此为因意及转识皆得生起。见取转识当知亦即取第二意。所以者何。彼将灭时得意名故。
论曰。何因缘故亦说名心。

释曰。复欲释名故作此问。由种种法者。由各别品类法。熏习种子者。

论曰。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
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
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释曰。由此深细境所摄者。谓此境界即深细故名深细境。

非诸声闻为求一切境界智。故正勤修行。唯正希求自义利故。彼由粗浅苦等正智。便能永断烦恼障故。
若诸菩萨为利自他求断烦恼及所知障正勤修行。是故为说。
摄大乘论释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