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吧 关注:7,561贴子:25,768

回复:成实论 心性品 心性本净以客尘故不净。又说不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若不许者有上过失。重显彼故说四伽他若不共无明等。乃至广说。
此中不共无明者。谓于一切善不善无记烦恼随烦恼位中。染污意相应俱生无明。
彼若无者成大过失。常于苦等障碍智生。是其业用。此即显无业用过失。
五同法者。第六意识与五识身有相似法。彼有五根阿赖耶识为俱有依。此亦如是有染污意。
阿赖耶识为俱有依。此五同法离染污意决定无有。此则显无自性过失。
训词若无成过失者。取所缘相而思量故。无间灭时能取境故。说名为意。过去已灭无所思量。
云何当有能思量性。训词无故成大过失。
二定别者。灭尽定中无染污意。无想定中有染污意。此若无者。如是二定差别应无。成大过失。
又染污意若无有者。无想身中应无我执。非异生者。于相续中暂离我执应正道理。
如是诸过离染污意皆定应得。故应定许有染污意。为显此义故复说言无有二等。
二者即是不共无明五相似法。
三相违者。谓训释词二定差别。无想生中我执恒随离染污意。如是三事皆成相违。
无此一切处我执不应有者。离染污意于一切种善等位中。我执恒随不应得有。
故应定许有染污意。余文易了不复须释。
  论曰。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
  释曰。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有性。由此为因意及转识皆得生起。见取转识当知亦即取第二意。所以者何。彼将灭时得意名故。
  论曰。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释曰。复欲释名故作此问。由种种法者。由各别品类法。熏习种子者。功能差别因。所积集故者。是极积聚一合相义。
  论曰。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
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
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释曰。由此深细境所摄者。谓此境界即深细故名深细境。此即深细境界中摄难了知故。
非诸声闻为求一切境界智。故正勤修行。唯正希求自义利故。彼由粗浅苦等正智。便能永断烦恼障故。
若诸菩萨为利自他求断烦恼及所知障正勤修行。是故为说。
    摄大乘论释卷第一


IP属地:江西16楼2025-02-06 09:40
回复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问。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言灭 此正欲显染心种现可灭。净心种现不灭。故设问以发起之也。
      答。实然。今言灭者。但心相灭。非心体灭 心相。即指染相。心体。即指染净所依非染非净之本体也。染亦依体。以违体故。但名为相。净亦有相。所谓真如相大。以顺体故。直名为体也。
      如水因风。而有动相。以风灭故。动相即灭。非水体灭。若水灭者。动相应断。以无所依(之水则)无能依(之动)故。以水体不灭动相相续 水。喻心体。风。喻无明。动。喻心相也。
      众生亦尔。以无明力。令其心动。无明灭故。动相即灭。非心体灭。若心灭者。则众生断。以无所依。无能依故 无明令其心动。犹如因风起波。则八识及诸心所。皆动相也。无明灭故。染动相灭。非心体灭。如风息波灭。水体不灭。则四智相应心品。皆如水也。若心灭则众生断者。如来名为无上众生。若无所依之四智心体。则无能依之假名如来故。
      以心体不灭。心动相续 梁云。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文)是知但灭染相。名为不动。而四智心品。即是真如相大。恒起真如用大。仍可名为心动相续矣。然由了达无动而动所以动无动相。不同世谛境界作用。非一切众生心意识所能思量也。初明染净生灭竟。】
    ---------------------------------------


    IP属地:江西17楼2025-02-06 09:40
    回复
      2025-05-29 00:38:11
      广告
      所谓的心性本清静,乃是古代汉语体系的一种臆断,是一种完全没有论证的概念,
      其本源源自汉语体系的圣人思想。
      所谓的明心见性,所谓的真如心,在汉语体系中,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乌托邦的术语,而不是一种严密的逻辑论证。
      古代的唯识学逻辑体系,对人的意识形态的起源与发展,做了严明的逻辑论证。
      缘起论,无明论,杂染论,六识身,直到阿赖耶识的概念逻辑论证,种子识,根本识,本识等等概念,
      心法心所法,心相应行,不相应行法,三能变,见分相分,不共无明,
      《成唯识论》说,依诸有情身上可成诸法分位,假立三种成就:(1)种子成就,(2)自在成就,(3)现行成就。
      (1)种子成就:就是在有情身中,某一些法虽然不现行,但有它的潜在势力的功能种子,是为种子成就。如凡夫身中,成就三无漏根的种子。
      (2)自在成就:就是于现行法上依禅定神通等的势力成就自在转变的力量,即依定通力故转变土木为金宝等,是名自在成就。自在即能得的人,成就是所成就的法,由加行力得到自在,自在者之所成就,故名自在成就。
      (3)现行成就:就是正成就一切现行法,即所依身在欲界,则成就欲界法。又所依身纵然在欲界,若已离欲界染时,以欲界身成就上界现行法,乃至依欲界身,无漏法现起,皆是现行成就。
      所以,按照唯识学的逻辑脉络,根本不能定义,【心性本净】这个逻辑概念。
      起码,种子识,本身就是一种潜在成就的逻辑脉络,一个人在现实世界宗的行为,
      是善良的,或者是非善的,或者是无计的,
      起码是一种缘起论的逻辑,是有着非常复杂的大系统大环境,与个体自身意识形态的关系
      比如说,王阳明残酷镇压赣南的客家人,这个行为如何评价
      善耶,非善耶,无计耶
      又比如,当今阿拉伯人的,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行为
      善耶,非善耶,无计耶
      。。。。。。。。。。
      等等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所有行为与思想,根本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善,不善,无计】
      故而,【心性本净】的概念,是一种完全乌托邦的意向而已。


      IP属地:江西18楼2025-02-06 10:07
      回复
        因此,作为现实世界存在的个体,对于现实世界的复杂现象,只能用缘起论的逻辑,唯识学的逻辑
        去认知整个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现实世界中,没有绝对的善恶,绝对的是是非非
        有的只是不同众生群体的业力与共业
        人类的群体作为一种十几万年的生物体的发展与演化
        也就成就了不同群体的共业,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经济体系,与文化艺术等等意识形态体系
        我们当今,可以做一个简化的人类演化历史的概述
        1.7万年的,气候转暖冰川融化人类再次迎来一个繁荣期。
        (就是在3.9-1.7万年前之间,海平面比现在低100-140米,黄海东海大部分都是陆地。这与东亚族群尤其是O系族群的演化史有重要关系),
        在欧洲中东北非一带,后面四千年的温暖期内,人类族群格局变化不大。欧洲主要是第二波狩猎采集人群从小亚细亚进入,中东主要是高加索和安纳托利亚高原人群兴起。
        重要的变化,是古东北亚族群融合成型,构成现代黄种人最早期的奠基人群,
        其中一些成员(父系Q+母系〈N〉A、B〈M〉C、D)于1.6万年前开始进入美洲。
        进入美洲的几波次古东北亚人群,总人数很可能只有几十人到一两百人,留下后代的人更少。
        但到欧洲人到达美洲时,总人口已经超过四千万。这种个别族群从极小的规模开始爆发式增长,是现存很多优势族群的常态。


        IP属地:江西19楼2025-02-06 10:27
        回复
          人口数量取决于资源量而不是人类自身的繁殖能力,资源不足,一旦人口达到一个限值水平,相互厮杀就开始了。与部分族群的大爆发相对应的,是之前的很多优势族群的衰亡,这更是常态。
          人性的善恶无计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拥有资源的多少决定的,而不是所谓【心性本净】
          有意思的是,美洲印第安人中,后期演化出一定高度文明的玛雅、印加、阿兹台克族群,相比其他印第安族群,恰恰是母系N(A、B)高频,而母系M(C、D)低频。
          这一时期东南亚大洋洲一带继续是D+M矮黑和F+M棕种的地盘,南亚次大陆也主要是这类人群,但在这一时期,南亚达罗毗荼人开始增加,并且可能零星进入滇缅。
          这一时期最诡异的现象,莫过于现代占全球总人口约20%的父系NO人群,到这时依然鲜有踪迹;
          其次是现代全球占比30%的R+N系印欧人群,到这时依然几乎没什么存在感,困守中亚里海附近一隅的时光,还有一万多年。
          关于O系人群到达东亚的路线,南线说、北线说,都缺乏决定性的直接证据。
          尽管基因突变时钟显示,这支人群成型的时间,极端界限不晚于三万多年前,但直到一万多年前,考古发掘依然鲜有发现。


          IP属地:江西20楼2025-02-06 10:27
          回复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支人群的爆发期非常晚,从三四万年前直到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前夜,族群的规模都很小,小到考古发掘很难找到有价值的线索。
            从体格、品格和爆发早期的基因单一度推测,南线说极大概率不成立。
            没有在3.9-1.7万年前的中高纬度地区冰天雪地中长期打熬过的族群,很难具备新石器时代初期NO族群表现出来的体格和品格。
            而且如果走南线,在一路鱼腩一般的矮黑人群中,很难不留下大量的线索。
            而南亚次大陆(除了靠近滇缅藏一带)仅有的O+M的南亚语系蒙达语族人群,其O系与藏缅滇印一带的O,都属于后期下游支系;不仅如此,这支O系人群没有任何携带的原配母系BF的基因信息,明显是O系的一支边缘人群;
            换个说法,东南亚的O系,无论从考古发掘发现还是基因融合规律而言,都是农业时代甚至青铜时代之后才开始大爆发的。
            合理的猜测是:NO系以很小的规模,在中亚北部或者西伯利亚南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苟了两万年的冰河期,
            在新石器时代到来的距今约一万年前后,携带母系〈N〉B、F突飙猛进到东北、后世再凭借先进的农业技术,融合了相当高比例的母系〈M〉D、C之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亚和东南亚。
            滇缅一带的多样性O系类型,是农业时代以后O系各分支梯次挤压的结果。
            因此,所谓NO系群体的意识形态特征,就是一种从边缘地区出发,征服整个东亚与东南亚的过程,
            整个征服过程,是如果没有强大的武力为后盾,怎么可能把整个东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原住民,通通消灭耶
            这个过程,善耶,恶耶,无计耶


            IP属地:江西21楼2025-02-06 1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