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吧 关注:6,181贴子:89,564
  • 23回复贴,共1

《可仪堂一百二十名家制义》于廷益稿一卷 明于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寻求资料ing《可仪堂一百二十名家制义》于廷益稿一卷 明于谦撰


IP属地:天津1楼2025-02-03 11:57回复
    可以在线看电子书
    中国国家图书馆,点登录,注册读者云门户
    www。nlc。cn
    中国国家图书馆 ·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 国家典籍博物馆
    在“特色资源”中搜索 “可儀堂一百二十名家制義 四十八卷一百二十種”
    在第2册 第51页
    或 搜索 “可儀堂一百二十名家制義”
    在第2册 第50页


    IP属地:天津3楼2025-02-03 14:31
    回复
      封面


      IP属地:天津4楼2025-02-03 14:35
      收起回复


        IP属地:天津5楼2025-02-03 14:35
        回复
          @贴吧用户_aePPKAV


          IP属地:天津6楼2025-02-03 14:37
          收起回复
            尝试看懂:

            其心休休  利哉
            国家任相臣,以有容为利也。夫相臣能容,而有技彦圣至矣。国家之利以此。传者以为,人君求贤则【寻?】士,乃或以求者壅之,以其失于一人也。则必察 【小声蛐蛐:这里怎么有个空】人之心。如《秦誓》所【?】断断无技者可也。
            彼所以象其心者曰: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夫才不穷于草野,穷于大臣曰休休,盖无所吐者如有茹也;才尽于登庸,不尽于虚受曰休休,盖无所拒者如有纳也。而有技彦圣,何不容之有?
            见为容者,其容不【?】若寸才尺艺,皆有自身之效【?】,而止成一已。而何者为容自谓容者,其容不真。若推贤好德,若中怀之莫喻,则惟有一好。而何者为容,故曰若已有之,曰不啻口出,其实能容。盖如此,此何心耶?【?】寐而思,仿佛于【虞?】廷大禹之风;侧席而求,伯仲于成周姬旦之义。然则所谓能保子孙黎民,尚亦有利者,岂虚语哉!
            天下多就在于一人,天下【?】心系于一心,既以此,实能容者,利之也。不自利以利国,故量可受天下;不使居位而立政,亦无以保天下矣,《秦誓》之言哉!
            ————分割线————
            【为了方便理解,附上《尚书·周书·秦誓》】
            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则罔所愆。” 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好吧其实附上了也看不懂呢!不愧是《尚书》】


            IP属地:广东7楼2025-03-15 12:14
            收起回复
              【策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主要是臣子对当时的政治问题进行议论,并向朝廷献策。以下是关于策论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早期发展]:
              策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就已经开始对政治问题进行议论和探讨,如《尚书》中的一些篇章就具有策论的性质。到了汉代,策论作为一种文体逐渐成熟,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之一。
              [科举考试中的地位]:
              从宋代开始,策论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王安石变法时期,以策论代替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目的是选拔具有实际政治才能的人才。此后,策论在科举考试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直到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
              【特点】
              [以论点为中心]:
              策论写作强调以论点为核心,围绕一个明确的政治问题展开论述。
              结合实际问题:策论要求作者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兵、农、刑、礼、吏治等各个方面。
              [体现作者的综合能力]:
              策论不仅考察作者的文学修养,更注重其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用】
              [选拔人才]:
              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策论是选拔具有实际政治才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它能够考察应试者的政治见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议政建言]:
              策论是古代臣子向朝廷献策的重要方式,通过策论,臣子可以对当时的政治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为国家的治理提供参考。
              【著名策论】
              [历史著名三大策论]:
              包括贾谊的《过秦论》、柳宗元的《封建论》和苏洵的《六国论》。这些策论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后世的策论写作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著名策论]:
              除了三大策论外,还有如董仲舒的《贤良对策》、苏轼的《教战守策》等。这些策论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政治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现代意义】
              [借鉴价值]:
              策论的思想和形式对现代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代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科目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策论的特点,要求考生能够对给定的材料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文化传承]:
              策论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它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治理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IP属地:天津8楼2025-03-15 13:24
              回复
                于大人文章《其心休休 利哉》解析
                主要讨论了国家任用宰相等大臣时,应以“有容”为标准,即大臣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品格,能够容纳贤才、接纳不同意见,这样国家才能获得利益。文中通过引用《秦誓》等经典,强调了包容的重要性,认为包容能够使国家广纳贤才,发挥众人的智慧和才能,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同时,也批判了那些表面上看似包容,实际上却心胸狭隘、排斥异己的行为,指出只有真正能够包容他人才能为国家带来利益。
                文章大致意思是:
                其心休休,利哉。国家任用宰相等大臣,以有包容的胸怀为有利。宰相能够包容,那么有才能的贤人圣者就会到来,国家的利益也就由此产生。有记载说,君主寻求贤才,就会有士人前来,但有时因为寻求者自身的阻塞,可能会失去一个人才。所以必须明察人的内心。就像《秦誓》中所说的那样,果断而没有才能的人是不可以的。
                那些表现他们内心的人会说:他们的内心是宽广的,是能够包容他人的。有才能的人不会被埋没在民间,而是被大臣所容纳,这叫做宽广;有才能的人被提拔任用,不会因为虚受其名而被埋没,这也叫做宽广,因为他们不拒绝任何人,就像能够容纳一样。如果有才能的贤人圣者到来,又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
                看起来能够包容的人,他们的包容不是仅仅针对一些微小的才能技艺,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包容呢?所以说,如果能够包容他人,就如同自己拥有了一切,就如同不仅仅是口中说出的那样,而是实实在在能够包容。像这样的人,他们的心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在睡梦中都在思考,仿佛追随虞舜和大禹的风范;他们在侧席上寻求贤才,就如同周公旦在成周时的义举。既然如此,那么所说的能够保护子孙和百姓,也确实是有利的,难道这是虚言吗!
                天下的事务大多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天下的民心也系于一个人的心。既然这样,真正能够包容的人,是有利于国家的。不为自己谋利而是为国家谋利,所以他的度量可以容纳天下;不让自己居于高位而治理国家,也无法保护天下。这就是《秦誓》中所说的啊!


                IP属地:天津9楼2025-03-15 13:56
                收起回复
                      《尚书·周书·秦誓》译文
                  秦穆公说:“啊!我的臣子们,听我说,不要喧哗!我要向你们宣告群言之首。古人说过:‘人民如果各自为政,就会导致混乱。’指责别人并不难,但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指责并改正,这才是困难的啊!我心里的忧虑,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好像没有到来一样。古代的谋士,总是说还没有达到我的要求;现在的谋士,只是想和我亲近。虽然如此,还是要多向这些老成持重的人请教,这样才不会有过失。”那些身体强壮的良士,体力已经衰退,我还有;那些勇敢的武士,射箭驾车都不错,我还不想失去。只有那些能说会道、巧言令色的人,使君子容易上当,我却很多啊!
                  我心里反复思考,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他忠厚老实,没有其他技能,但心地善良,胸怀宽广,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才能,就像自己有才能一样高兴;别人有美好的品德,他就真心赞美,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这样的人能够容纳他人,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也确实是有利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才能,却嫉妒厌恶;别人有美好的品德,却加以排斥,使他们不能施展才能,这是不能容纳他人,也就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这是很危险的啊!
                  国家的动荡不安,往往是由一个人引起的;国家的繁荣昌盛,也是由于一个人的努力。
                      《尚书·周书·秦誓》解读
                  《尚书·周书·秦誓》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秦穆公在一次战争失败后,对群臣的誓师之词。这篇誓词表达了秦穆公对人才的渴望、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以及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以下是对其含义的详细解读:
                  【对人才的渴望与重视】
                  - [求贤若渴的心态]:秦穆公在誓词中反复强调对人才的需求,如“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表达了他希望拥有众多能言善辩、能辅助君子的人才,以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 [对人才品质的要求]:他不仅看重人才的技能,更看重其品德和胸怀。如“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强调人才应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能够欣赏他人的长处,如同自己拥有这些长处一样。
                  【 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
                  - [强调团结与和谐]:秦穆公认识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需要内部的团结,如“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说明国家的兴衰不仅取决于君主,还需要群臣的共同努力,君臣一心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重视民心与民意]:他引用古人的话“民讫自若,是多盘”,指出如果人民各自为政,就会导致混乱,强调了统一民心、引导人民的重要性。
                  【 对自身责任的清醒认识】
                  - [自省与反思]:在战争失败后,秦穆公没有推卸责任,而是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如“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自身责任的清醒认识,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起领导国家走向复兴的重任。
                  - [以身作则的决心]:他以身作则,要求自己和群臣都要有包容之心和团结精神,共同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 对后世的启示意义】
                  -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秦穆公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启示后世统治者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广纳贤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 [领导者的胸怀与担当]:他所展现的包容胸怀和责任感,提醒后世领导者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人才,同时要勇于承担责任,以身作则,带领国家走向繁荣。
                  这篇誓词不仅是秦穆公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一种体现,对后世的治国理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IP属地:天津10楼2025-03-15 14:11
                  回复
                    国家任相臣,以有容为利也。夫相臣能容,而有技彦圣至矣。国家之利以此。传者以为,人君求贤则【寻?】士,乃或以求者壅之,以其失于一人也。则必察 人之心。如《秦誓》所【称?】断断无技者可也。
                    彼所以象其心者曰: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夫才不穷于草野,穷于大臣曰休休,盖无所吐者如有茹也;才尽于登庸,不尽于虚受曰休休,盖无所拒者如有纳也。而有技彦圣,何不容之有?
                    见为容者,其容不【廓?】若寸才尺艺,皆有自身之效【灵?】,而止成一已。而何者为容自谓容者,其容不真。若推贤好德,若中怀之莫喻,则惟有一好。而何者为容,故曰若已有之,曰不啻口出,其实能容。盖如此,此何心耶?寤寐而思,仿佛于【虞?】廷大禹之风;侧席而求,伯仲于成周姬旦之义。然则所谓能保子孙黎民,尚亦有利者,岂虚语哉!
                    天下多就在于一人,天下【归?】心系于一心,既以此,实能容者,利之也。不自利以利国,故量可受天下;不使居位而立政,亦无以保天下矣,《秦誓》之言哉!


                    IP属地:广东11楼2025-03-20 12: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