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7贴子:613,484

回复:淮阳子(6.4)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指称的是阴阳未分的一种生发、流转的功能,所以居于阴阳二分之先。“道”意味着没有确定的分别,所以表现为寂寥的相貌;“道”是整全的,没有与之对立的事物,所以“独立”;“道”是一切变动成立的基础,它本身并无所谓改变,所以“不改”,它支持着阴阳造化的运转而没有穷竭之时,所以“周行而不殆”。


IP属地:河南16楼2025-02-02 03:05
回复
    名不仅是静态的概念,也是作为动词的“命名”。命名是人对社会共同意义世界的主动干预。孔子认为,政治的首要原则是“正名”(《论语·子路》)。“名”成为规范、调整意义世界的主导手段。“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物象让位给了边界清晰的“名”,意义的生成因而更加直接和清晰,更能适应大规模人事组织的需要。


    IP属地:河南17楼2025-02-02 03:06
    回复
      通过施教而转化“风气”的活动被称作“移风易俗”,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艺术。《诗》之“风”反映了周人的艺术观念和政教原则。周王室派遣乐官访查各地的“风”,目的是“观风知俗”,考究邦国之社情及王朝政教之得失。这种传统推广开来,逐渐也成为一般贵族、士人评价社会风气的指标。


      IP属地:河南18楼2025-02-02 03:07
      回复
        《易》中的《观》卦,上巽风而下坤地,《象传》释为“中正以观天下”。“观”包含了圣王与万民的互动关系:既是圣人主动地观万民,又是被天下万民所“观”,其理想的结果是“下观而化”,即社会风俗因教化而得到了改善。


        IP属地:河南19楼2025-02-02 03:09
        回复
          一件器物的制作,承载着天地时空、物料材质和人工技巧等多方面的信息。“道”贯彻在“器”的创造或运用之中,“器”则将“道”外化为可见的形象或动作。周礼所呈现的“道”是稳定秩序之“常”与永恒创新之“变”的统一。


          IP属地:河南20楼2025-02-02 03:11
          回复
            《诗》之名物,以草木鸟兽虫鱼为大端,种类总计在250种以上。就自然事物而言,“风”是无形无象的气息流动,对人而言又具有明确可感的性质:或温润,那是春天的和畅之风,或刚劲,则是秋天的肃杀之风,或夏天般濡热,或如寒冬的冷冽刺骨。
            风有时来势汹汹,有时悄然渗透。风是自然界最常见、最变幻莫测的现象,也是自然与人世沟通的最普遍的方式。风是诗意之源,中国人每以“风月”言情事,以“风云”论政事,以“风雨”喻人世悲欢。
            “风”从自然界空气流动的现象中获得了“流通”、“疏通”的基本意义,而在社会文化的层面上则为意义的“交流”、“沟通”和“创造”。中国人将拥有巨大影响力、支配力的惯常习俗称作“风气”。风气有良好的,也有恶劣的,是可以腐化的,也可以经过教养而转变。


            IP属地:河南21楼2025-02-02 03:12
            回复
              随着纹样(“文”)的不断增益,彰显(“章”)了一个皇皇大观的意义世界,而且这个创制过程又让人觉得完全顺乎自然。司马迁说:“达幽显之情,明天人之际,其在文乎。”(《史记·文苑列传》)


              IP属地:河南22楼2025-02-02 03:13
              回复
                “文”可以“化”。中国人对于“化”的理解,是通过美的形式作用于人的心灵,“春风化雨”并进而“教化四方”。“文”可以导向“雅”。雅者,正也,是对形式的约束和节制。
                孟子说,即使是美女西施,如果身上被浇上了污秽之物,人也要掩鼻而避,而貌丑的人只要心思诚恳,就能得以参与神圣的祭祀活动。“文”最初的意义是作为图腾纹样的“纹”。从美学的角度看,“文”是一种涵有丰富意蕴的形式美。“文”可以“明”。明者,彰也,是意义的呈现。


                IP属地:河南23楼2025-02-02 03:16
                回复
                  《易经》的六十四个卦象都是阴爻与阳爻排列组合的结果。即出现八个基本卦象,分别指示着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这些成对出现的自然物象。八卦再交叠,即成六十四卦。“和”是对于整体系统的协调运转状态的一种概括。一方面,“和”内在地要求差异。另一方面,“和”又要求在歧异因素之间的互动中避免直接的对立与激烈的摩擦。


                  IP属地:河南24楼2025-02-02 03:16
                  回复
                    《说文解字》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事神致福”是关于礼之最初性质和目的的总概括,“事神”需要有相当的器物与仪轨的配合,是为“礼器”与“礼仪”的起源。


                    IP属地:河南25楼2025-02-02 03:17
                    回复
                      在中国古代,一切现实的作为都指向“道”,一切价值的创造都体现着“道”。春秋战国的士人们开启了对于道的思考和追求,并为后世继承。“道”的基本意义是“道路”,指代人世的、自然的根本规律。中国古人善于以有形把握无形,以形而下的“器”彰显形而上的“道”。
                      “道”普遍地存在于政治秩序、道德伦理以至技艺操作当中,美学则更多地关注“道”在审美意象中的实现方式。人总在自己的意义世界把握宇宙人生,而浮沉升降、悲欢离合的枢纽就是“心”。


                      IP属地:河南26楼2025-02-02 03:19
                      回复
                        严复:“须勤思,而加条理”。即要求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勤加思考,开动脑筋,分析事物,认识道理,并且加以条贯整理,形成逻辑,这样才能构成缜密的理性思维。这是人类深化认识的必经之路,也是经世致用的可靠方法。严复重视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他通过翻译西方社会科学名著,不仅为中国人引进新的世界观,同时也引进了科学的方法论。


                        IP属地:河南27楼2025-02-02 03:22
                        回复
                          鲁迅认为,文学类别中最高一级应是较为纯粹地摆脱了功利需求的“纯文学”,它在本质上隶属于美学,它的作用在于使接受者,即“视听之人”因其美之魅力而寄兴感物、娱悦动情。鲁迅《摩罗诗力说》一文的总体旨向是呼唤诗与文学的抗争精神,即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
                          鲁迅写到,人们心中都有诗意,却未能说出,而诗人代为表达,这就像握琴一弹,众人心弦立时震响,其声如清流溢于心灵,使感应者举首如同望见朝阳,使壮美、雄强之伟力,高尚之情操在人间得到高扬。


                          IP属地:河南28楼2025-02-02 03:25
                          回复
                            鲁迅指出,人生一般处于两间之中,或活动于“现实之区”,或神驰于“理想之域”,若偏于一方,都会感到不满足。他引用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对此的释解:近代的文明,是以科学为方法,维系生存这一功利目的,并同时实现精神畅达、理想飞扬,而文章即是起到涵养人之“神思”的作用。
                            因此,文学直接的表现是“不用”的,与维持人的温饱生存的利害无关;但它却能对人的精神起作用,使人感受到美的陶冶,使身心愉悦,精神振奋,畅游于理想的界域,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对现实改造的实践,在间接上产生作用。


                            IP属地:河南29楼2025-02-02 03:28
                            回复
                              19世纪,诞生了蒸汽机等的科技发明,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对物质的占有与享受,激起人类与生俱来的私欲——“唯物质主义”,使人类发展的航向偏离了正道。“物欲”遮蔽了“灵明”,外“质”取代了内“神”,人的旨趣平庸,罪恶滋生,社会憔悴,进步停滞,“唯物极端”,就是“杀精神生活”(鲁迅)。
                              国家的大政方略、社会的法令条规,若尽由平庸的民众来定夺,他们果真能断定大是大非吗?世间万事万物、人生价值意义,若均由物质主义来限定,它果真能达到本源始点吗?平心静气地思考之,必定不是如此矣。于是,鲁迅提出自己的方略:以“任个人”来调整“众数”,以“张灵明”来平衡“物质”。


                              IP属地:河南30楼2025-02-02 03: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