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29贴子:613,500

回复:淮阳子(6.3)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有玄妙深远的含义。人在没有任何欲望,没有任何主观成见的时候,才可以是什么就看见什么,才能了解起源的奥妙。只有置身事外,方能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但是“无觉无欲”状态只是切入点,如果没有演化成后来的“有欲”状态,就没有了对人类的现实意义。在“无欲”状态下观察到“妙”的基础上,按照人类的目的,参与其中,施加影响,以便观察事物的进一步演化,目的是寻找到能为人类所用的规律。


IP属地:河南16楼2025-01-31 18:05
回复
    人们在面临个中纷繁复杂的情况时,需要首先在“无欲”状态下跳出圈外,秉承冷静客观理性的态度,弄清整个情况的来龙去脉,抓住事情的关键,认清事情的本质。继而以“有欲”的心态去决定事情怎么做。


    IP属地:河南17楼2025-01-31 18:07
    回复
      《道德经》:“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


      IP属地:河南18楼2025-01-31 18:07
      回复
        大道至简源自老子的道家思想。道,即道理,即理论。大道,是指事物的本源,生命的本质。大道至简的含义就是最有价值的道理其实是最朴素的道理,很重要的道理其实是很平常的道理。大道至简应是一种境界,就像读一本书,初读,是从简单到复杂,再读是从复杂到简单。读熟了就只剩一个纲了,这就是简。
        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可以转化的,大道至简往往要博采众长,与其他专业融会贯通。融贯中西、博采众长只是基础,还不是大道至简,大道至简必须再整合创新,跳出原来的框框,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融合成少而精的东西。


        IP属地:河南19楼2025-01-31 18:10
        回复
          从简入繁需要更多的想像力,由繁入简更多的需要逻辑归纳力。如果一个人既能够轻松从简入繁,又能够游刃有余由繁入简,且相互灵活转化回旋,则应该可以纳入圣人之列。能够将宏大的事情、理论、道理等解释的非常简单、通俗、易懂,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格和魅力。
          伟大的思想,需要去普及、传播、推广和践行,特别是普及到天下绝大多数普罗大众的心里和脑海中。这就需要化繁为简的才能。伟大来自于细小、细节的积累和融合,来自于简单、简易的整合与成就。
          最难的是:将宏远、伟大的道理、思想或者战略通过最简、最易、最明白的方式或者途径教会普罗大众,并且让普罗大众能够认识它、掌握它、信仰它,并且身体力行之。


          IP属地:河南20楼2025-01-31 18:12
          回复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意为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对知足者而言,本来不多,他却会说不少;对贪婪者而言,本来已经很多,他却会说很少。
            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做人最重要的是,精简生命的需求,不沉溺于各种欲望而不能自拔,才能获取人生真正的幸福。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


            IP属地:河南21楼2025-01-31 18:37
            回复
              庄子“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道出了欲望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庄子·天运》)掌握了利禄、名声和权势,以唯恐丧失而整日战栗不安,而放弃它们又悲苦不堪,舍不得,心中一点鉴别力也没有,还在不停止、无休止的追逐。最终,利禄、名声和权势将会变成工具而戕害了自己。


              IP属地:河南22楼2025-01-31 18:58
              回复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提倡,“圣人”不要多积蓄,自己的财富要用来济众,完全为人民;给予别人越多,自己越感富足充裕。按天道行事,就是利于万物而不为害;按圣人之道行事,就是只施济于民众,而不与相争夺。


                IP属地:河南23楼2025-01-31 18:59
                回复
                  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道宽阔明亮,平平坦坦,但人们大多放着大路不走,却好走羊肠小道。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有急于求成之心。在日常生活中是指,人们因为追名逐利而行险径,离道、德愈行愈远之意。


                  IP属地:河南24楼2025-01-31 18:59
                  回复
                    宇宙由三个层次构成:不生不灭,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到的真空体;有生有灭,无形无相的气质体;有生有灭,有形有相,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体。人是个小宇宙,也一样分为三个层次:真空体(人的精神、心灵)、气质体(呼吸调息之气)、物质体(人的肉体)。人被现实社会物欲所牵,终日心神外驰,终日耗神而不知修养,糟蹋自己的身体而不知保养。


                    IP属地:河南25楼2025-01-31 19:01
                    回复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学的人,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等。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都有分别性局限性,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会成为障碍。求学问,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宇宙本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


                      IP属地:河南26楼2025-01-31 19:02
                      回复
                        从认识论来说,“为学”与“为道”是老子提出两种探索世间万物的方法。认知的第一层境界是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直接感知外在的世界,获得感性的经验。第二层是通过人的意识、思维去认识万物的法则和规律,这是为学的阶段。为学的智慧,是通过学习知识而得来。为学只能使人认识有限的现象世界,探索的是科技理性得以控制认识的世界。“为道”涉及的则是生命世界和价值世界。


                        IP属地:河南27楼2025-01-31 19:09
                        回复
                          太过偏向理性的为学,追求物质效益,人已经慢慢被异化为机械的一部分。过分追求外在物质,已经慢慢跟“道”越走越远。“为学”所追求的是关于形而下的具体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通过感觉经验即可获得,它贵在增益。“为道”则不同,首先,“道”是形而上的,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因为超感觉超经验,所以用认识具体事物的方法是不可能获得的。


                          IP属地:河南28楼2025-01-31 19:10
                          回复
                            老子虽然强调了“为学”与“为道”的不同,却不曾将它们截然对立起来,不曾将它们看成是互相排斥的。这里所要“益”和“损”的对象是不同的,“日益”的是经验知识,“日损”的却是私欲、偏见、智巧等。一个人应该日益其知,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有学之人,同时又应该日损其欲,成为一个境界高尚的有道之人,使“为学”与“为道”齐头并进。
                            老子虽然主张“为学”与“为道”并进,但同时又认为“为道”要高于“为学”,“为道”应是人生最高的追求。“道”不仅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而且同时又是人类认识的最高目的。


                            IP属地:河南29楼2025-01-31 20:04
                            回复
                              《易经》:“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疾而速,并没看到急速,就自然快速的到了;没有看到怎么去走,居然就到了。不疾、不行,不是原地不动,而是始终坚持在路上,稳扎稳打。


                              IP属地:河南30楼2025-01-31 2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