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走完四百多米长的鼓楼西街,来到鼓楼前。大同鼓楼,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永泰街中段,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至八年(1463年-1464年)间。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大同鼓楼,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鼓楼与钟楼相配而建。2019年10月,大同鼓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同鼓楼西向第二层上悬挂的是一块黄底黑字的横匾,上书“和声鸣盛”四字,行书,字集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其中“和”的一横拉得很长,“鸣”字的末笔也写成一长横,繁体字的“声”字又写得较长,这样三个字搭配起来反倒好看得多;如果再与其上方,即三层的“振德”二字合观,则更可见出集字者的匠心:“振德”二字有几个长撇,尤其是两字的第五画都很潇洒地甩了出去,以致“振”字必须提得很高,才能保证那一撇的完全,而“德”字又由于那一撇太长让全字大为倾斜,有了“和”“鸣”两个长横的平衡,两匾合赏,则原本的奇险都得到救应。
大同鼓楼西向第二层上悬挂的是一块黄底黑字的横匾,上书“和声鸣盛”四字,行书,字集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其中“和”的一横拉得很长,“鸣”字的末笔也写成一长横,繁体字的“声”字又写得较长,这样三个字搭配起来反倒好看得多;如果再与其上方,即三层的“振德”二字合观,则更可见出集字者的匠心:“振德”二字有几个长撇,尤其是两字的第五画都很潇洒地甩了出去,以致“振”字必须提得很高,才能保证那一撇的完全,而“德”字又由于那一撇太长让全字大为倾斜,有了“和”“鸣”两个长横的平衡,两匾合赏,则原本的奇险都得到救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