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吧 关注:77,787贴子:259,340

回复:心生菩提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复:129楼
即使有,但如果她心中已经没有了
对对,内在美才是真的美
顺道,元旦快乐


131楼2011-01-01 18:53
回复
    回复:131楼
    呵呵,那就是有相与无相了。


    132楼2011-01-01 21:37
    回复
      第三十六篇:莫因外在得失影响心情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他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撒了满地。弟子们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金代禅师回来了,听说了这件事,便召集弟子们。他不但没有责怪弟子,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庙环境,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听了金代禅师的话,弟子们的心放了下来,也更钦佩禅师的为人。
           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没有兰花这个障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我们做人也是一样,不要因为外在的得失而影响自己的心境。
      


      133楼2011-01-01 21:38
      回复
        回复:133楼
        人的心是分层次的,外表一层为语言心(刀兵心),深一层是仁义道德之心,更深的是完全的宁静、平和、清澈,没有什么可以扰动她。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接纳一切,宽容体谅,则本心自现。呵呵,试试把自己的情绪吸纳进本心。吸进的是烦恼、仇恨,呼出的是快乐、平和。


        134楼2011-01-02 04:59
        回复
          回复:134楼


          135楼2011-01-03 00:06
          回复
            第三十七篇:没有什么可以羁绊你
                 唐代的丰干禅师在当时颇有名望。一天,他在树林里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孩,衣服虽然不整,但相貌俊美。禅师问了附近村庄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
                 不得已,禅师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为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了,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人,与拾得相交最为深厚。因为寒山家境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饭菜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避开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再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的偈语这样说: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如果你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
                 修炼自己的内心。不管他人如何地诽谤、欺侮,只要谦让、忍让,顺其自然,就能避开那些无聊的纠缠,自己的内心也能慢慢得到升华。
            


            136楼2011-01-03 00:09
            回复
              回复:136楼
              事物都是在变化的。规则本身也是进化万亿年自然出现的。处理事情的办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佛家说的随波逐流,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像镜子一样,你是红的,它就是红的。
              决定处理事情办法的前提是,你必须全面了解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对于莽撞者,不妨以宽容、慈悲、关爱、谅解和尊重来应对,因为这些人的心是善的,只是被情绪一时遮蔽了。对于居心叵测者,我们可以谦让、避开、不理会。对于丧心病狂、纠缠不清的,我们就应该按人世间的规则办事,讲证据,追究到底,因为放纵这些人,就是在摧残自己的心灵,必要时,拿起武器保卫自己,随心所欲,不逾矩,不害就好。佛度有缘人,呵呵,对于没有良心、以苦为乐、没有吃够苦的人,还是平等共处,敬而远之为好。


              137楼2011-01-03 08:03
              回复
                回复:137楼
                事来则应,事去则无。与镜子一样,你来了,它就完全真实地反映你。你走了,它就是本来的样子。事情来了,我们就公正地应对;事情去了,我们就按本来的样子存在着。阿弥陀佛!


                138楼2011-01-03 08:09
                回复
                  回复:138楼
                  阿弥陀佛!


                  139楼2011-01-03 21:17
                  回复
                    第三十八篇:过去的一切就让它过去
                         圆心寺有个得道高僧,十六岁离开父母出家修行。自出家以来,他每天青灯黄卷,早诵晚唱,晨钟暮鼓,自感沾山水之灵气,吸佛道之精华,已经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了却了一切尘缘。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时间,使得圆心寺香客不断,来参禅解悟的人也络绎不绝。
                         一天,寺里来了一个青年,想了却尘缘,皈依佛门,在这里寻一份清净,找一方净土。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说:“师傅,请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问道:“你真的能了却尘缘?”
                         青年肯定地点点头。
                         高僧的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能真的了却尘缘,一心向佛。于是,高僧拿出一个早已蒙尘的铜镜,递给青年,说:“佛门净地,纤尘不染。既入空门,尘缘必了。这面镜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净,就请你再来。”
                         青年拿起铜镜跪别而去。回到家,净了身,燃了香,心无杂念,虔诚地拿起铜镜擦了起来。上面的浮尘轻轻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几个黑色的印痕却怎么也擦不掉。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起来。就这样,青年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亮照人。
                         青年高兴地拿着铜镜又来见高僧。高僧看了看,摇摇头。
                         青年很是不解,问高僧:“难道铜镜还没擦净吗?”
                         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这道印痕若隐若现,如丝线般在光亮的镜子上。
                         青年的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里,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难以直起。
                         可是,直到那个铜镜被磨得薄如蝉翼,那个印痕还是没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
                         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高僧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来暗示他。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他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
                         而高僧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还没有盛开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净的莲上,却出现了一点污泥。高僧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燃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高僧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里长叹道: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何况那个青年啊。人心如果真的如镜,除了没有瑕疵,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谁又能把前尘过往擦得不留一丝痕迹?看来,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圆寂了。佛祖却宽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没有谁能把前世过往擦拭得不留一丝痕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会生活得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140楼2011-01-03 21:21
                    回复
                      回复:140楼
                      很感动。过去的已经是事实,是无法改变的。重要的是,知错能改。什么是错误?害就是错误。不害就没错,没有什么是大不了的,也没有什么是必须做的。本着一颗善良的心,坦诚面对一切。生活就是修佛,活明白了,你就恢复了本来面目。真诚地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锻炼身体,保卫自己。世上本无事,镜中本无一物。。。


                      141楼2011-01-04 11:06
                      回复
                        回复:141楼
                        修佛修的是自己的心性。那个青年人太执迷了,把心思完全放在铜镜上,舍本逐末。
                        老和尚抽刀断水,水更流。没有谁能把前世过往擦拭得不留一丝痕迹。过去的就是事实,接纳它,它就是一种存在,你也是存在。就是存在,共存的存在,在同一个生命体内的共同存在。为什么要分别?割离?本是一体。。。


                        142楼2011-01-04 11:16
                        回复
                          不留痕迹是不可能的
                          过去不能完全被抛弃
                          也不可能被分离
                          正视它接纳它克服它才是王道
                          应该找到一种即使背负着过去也能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


                          143楼2011-01-04 18:39
                          回复
                            第三十九篇:宽恕他人就是给他新的机会
                                 有一天晚上,慧明禅师正在室内读书时,突然听到墙壁上有声响,猜想可能是个小偷,于是就叫弟子道:“拿些钱给那凿墙的朋友吧!”
                                 弟子走到邻室,大声地说道:“喂!不要把墙壁弄坏,给你些钱就是了。”
                                 小偷一听,吓得转身就逃走了。
                                 慧明禅师以责备的语气对弟子说道:“你怎么可以大声吼叫呢?一定是你的声音太大,把他吓着了,可怜他连钱也没有拿到就跑掉了。这么冷的天气,可能还没有吃过晚饭,你赶快追上去把钱拿给他。”
                                 弟子没办法,只得遵从师命,在寒冷的深夜里,到处寻找那个不知躲在哪个角落里的小偷。
                                 又有一位安养禅师,有一天半夜睡觉时,小偷潜进来偷窃,把他唯一的一条棉被偷走了。安养没有办法,只好把纸张盖在身上取暖。
                                 小偷在惊慌之间,被负责巡视的弟子撞见了,慌乱中,他将偷到手的棉被丢在地下。弟子捡到这床师父的棉被,赶紧送回师父的房间。只见安养禅师身上盖着纸张,缩着身子直打哆嗦,看到被送回的棉被,他说:“哎呀!这条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吗?怎么又送回来了呢?既然是小偷拿去了,就是他的东西,赶快!拿去还给他。”
                                 弟子无奈,在师父的百般催促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得很远的小偷找到,表明师父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他。小偷受了感动,特地跑回寺院向安养禅师忏悔,并因此皈依,从此改邪归正。
                                 对待犯错的人,如果能以宽容的心来对待,那他自然会感动,从而反省自己,改正错误。反之,如果不依不饶,则可能会让其自甘堕落。所谓的救人,不仅在救身,更重要的是救心。
                            


                            144楼2011-01-05 04:01
                            回复
                              回复:144楼
                              众生平等,包括自己。爱人先爱己。
                              量力而行,适度而为。遇到问题,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全方面考虑。如果一个棉被能觉醒一个人的心,恩,值了!


                              145楼2011-01-05 09: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