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29贴子:613,495

回复:淮阳演义(2.7)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兴以后,典籍匮乏,只有少量藏匿下来的先秦典籍流传世间,称“古文”书。汉廷在鼓励天下献书的同时,又鼓励年长儒士凭记忆口授经典,派专人笔录,因用汉代通行文字记载,故称“今文”书。


IP属地:河南77楼2025-01-19 13:40
回复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修建自己的陵园,称茂陵。次年,强令天下郡国豪强及家赀在三百万以上者迁徙茂陵。司马谈也于这年举家迁到茂陵,司马迁时年十八岁。茂陵与长安近在咫尺,司马迁并不迷恋京师的声色犬马,两年之后便踏上了壮游的旅途。


    IP属地:河南78楼2025-01-19 13:43
    回复
      苏辙评论司马迁的文章风格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司马迁大约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二十七岁时走上仕途,出仕郎中。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郎官“掌守门户,出充车骑”,即皇帝在宫时守卫宫门,出巡时侍从车驾,因而是皇帝的近侍。


      IP属地:河南79楼2025-01-19 15:16
      回复
        司马迁出仕郎中后与父亲太史令司马谈侍从汉武帝出巡,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西行至雍(今宝鸡凤翔),过陇,登崆峒山(今甘肃平凉市)。次年,奉武帝之命出使西南。汉武帝经营西南夷早在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就开始了,派唐蒙攻略西南,然后两度派辞赋家司马相如出使安抚。
        元鼎年间,汉武帝为对西南夷建立有效的统治,在边地推行郡县制度。司马迁此行就是奉武帝之命在西南设郡置吏,由长安西行至巴郡(今四川重庆)、犍为(今四川宜宾),往西入滇,由昆明取道蜀郡(今四川成都)回京师复命。


        IP属地:河南80楼2025-01-19 15:19
        回复
          汉武帝在位54年中见诸记载的巡幸即达34次之多。司马氏父子作为侍臣,几乎每次都随武帝巡行。汉武帝登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封禅大礼后,又“东到海上,冀遇蓬莱焉”(《史记·封禅书》),北到碣石(今秦皇岛昌黎)、辽西(郡治今锦州义县),沿秦长城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然后沿秦始皇修筑的九原至甘泉(今咸阳淳化甘泉山)的直道回到长安。


          IP属地:河南81楼2025-01-19 15:25
          回复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司马迁又侍从汉武帝祠祭泰山,取道濮阳(今河南濮阳)回京。黄河在濮阳瓠子决口二十余年,南面十六郡人民饱受灾害,武帝路过此处,派九卿汲仁、光禄大夫郭昌招募数万民众堵塞决口。
            武帝临河边,举行祭河仪式,沉白马玉璧于河,并作歌二首,史称《瓠子之歌》,祭告河伯为生灵造福。在武帝的督率下,终于堵住决口,消除水患。司马迁亲逢其事,感到水之为利大,为害也烈,在《史记》中作专记天下水道形势利害的《河渠书》。


            IP属地:河南82楼2025-01-19 15:27
            回复
              在汉代,史官是世袭的,司马谈卒后第三年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时年37岁。任太史令后,能有机会阅读朝廷贮藏的文书档案,司马迁积极从事《史记》的修撰。


              IP属地:河南83楼2025-01-19 16:36
              回复
                《史记》是司马迁在太史令任上完成的著作,故称《太史公书》,至迟在东汉末桓帝初年改用现称。《太史公书》完成之后抄成两本,副本上献朝廷,正本藏于家中,宣帝时由其外孙杨恽宣布于世,由此名满天下。


                IP属地:河南84楼2025-01-19 16:38
                回复
                  《史记·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主要记述从大禹治水开始,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2000多年的水利史实。《河渠书》按照时间顺序及内容,可划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大禹治水;第二部分写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概况,记述李冰、西门豹、郑国等人的治水功绩;第三部分写汉武帝大兴水利,引渠灌田,发展漕运;第四部分写汉武帝亲率百官堵塞黄河瓠子决口,取得成功的过程;第五部分记载了各地大兴水利和司马迁对全国水利的考察,反映了他对水利的思考与探究。


                  IP属地:河南85楼2025-01-19 16:59
                  回复
                    司马迁首创了“水利”一词,“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明确了“水利”的内涵,第一次赋予“水利”以防洪治河、灌溉修渠等工程技术的专业性质。《河渠书》中,兴修水利最多的时期除了汉武帝当朝,就是战国,尤其秦统一六国之前。


                    IP属地:河南86楼2025-01-19 17:06
                    回复
                      汉朝对西南夷地区的新郡县采取的是“故其俗”和“勿赋税”的羁縻政策。不改变当地部落的风俗习惯,也不向他们收税,同时还要给这些部落的首脑很多赏赐,让他们接受汉朝的统治。


                      IP属地:河南87楼2025-01-19 17:09
                      回复
                        在控制了主要交通线和据点之后,汉朝就开始不间断地向西南夷地区移民。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加快和当地人民的交流和融合,为了引导社会资本加入边疆建设,甚至还鼓励商人到新开辟的郡县去进行商业屯田。在具备了一定的人口基础之后,就开始建立驿站系统和城市,逐步把羁縻郡县变成实际控制的郡县。


                        IP属地:河南88楼2025-01-19 17:11
                        回复
                          汉武帝时期,为了开拓西南地区,汉朝派遣使者出使夜郎,要求其归顺。夜郎国的国王不仅不肯臣服,还嘲笑汉朝的使者,说:“汝何人也?汝能食我乎?”汉朝的使者回答说:“汉皇帝之使也。汉皇帝,天下之主也。汝何敢不服?汝不知夜郎之小乎?”夜郎国的国王听了,大怒,说:“吾闻天子居中土,四夷环之,吾居西南夷,何为四夷?吾欲与天子比隆,何故不可?”


                          IP属地:河南89楼2025-01-19 17:13
                          回复
                            汉武帝听从了张骞的建议,决定从蜀地经西南夷、身毒(印度)达大夏(阿富汗)的道路,开辟一条通往西域的新路,即蜀身毒道。为了开通这条道路,汉武帝对西南夷发动了多次战争,先后设立了益州郡、牂柯郡、象郡、永昌郡等郡县。


                            IP属地:河南90楼2025-01-19 17:15
                            回复
                              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对南中地区的控制,采取了“羁縻之治”的策略,即以汉人为主,夷人为辅,封赏当地的土著首领,让他们自行管理内部事务,只要他们忠于蜀汉,不与外敌勾结,就不过多干涉他们。


                              IP属地:河南91楼2025-01-19 17: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