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耳孔,
面部追求防御力而开口小,偏转之后对不上
视野小,视角开口大约60度,转头幅度不够;左盾在前的情况下,向左转头角度大约30来度,对左侧战场感知能力很差。估计指挥官大多时候会把头盔翻上去。
~
然而,那为什么800BC~500BC这种头盔被大面积使用,500BC~200BC仍有一定占比?
希腊地区多山,城邦军队人少,多则2万,少则200。雅典一般一次出动7000~1.2万,斯巴达每次出动三分之二,4000~6000,科林斯一共5000,普拉提亚这种小邦全军500.
双方纵队在山谷中前进,发现敌人之后,横阵展开到8人纵深,如果一军有8000重甲步兵,则宽1000人,纵深8人。
如果使用盾叠盾式最大密集盾墙战术,战线宽度1000*0.6=600米。
指挥官演讲几分钟,扣上头盔,列队缓慢推进,靠近,戳,败/胜,一般不追击,或者稍微追几步,打扫战场,交换尸体,胜者立碑,败者加入胜者阵营,准备上贡的银子和士兵;或者拒不认输,龟缩城池准备打守城战。
基本没有复杂的战场阵型变化,听不见就听不见;
地形狭窄,敌我双方基本都没有奇兵,看不见就看不见呗
大部分攻击方式都在正面,面部需要叠甲,必须开口尽量小。
~
当罗马军团需要轮换,变阵,左右补位,战场大转弯补全侧翼,
武器从明牌长矛变成如同蝎子毒刺一般的短剑后,这种盔就必须改变了。
~
14~16世纪,重骑兵如果步战,大多不会使用那种只露眼缝的盔,多数会打开面罩。
~
科林斯盔如果被敌军刺歪了,可以用左手扶正。想象一下这个动作

,
盾牌的圆心在左臂手肘,低头,左手握住盾牌边缘把手的同时,分出两个手指拨一下头盔中缝
你的正面基本不会暴露任何位置。
古希腊长矛对戳,大多数情况是趁对方开盾这一刻,抓机会刺对手的脖子或者前胸,
对方不开盾时,攻击90%属于浪费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