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十一楼说的“文化性”和我理解的“文化性”是不是同一个东西,我想说的是基于本土的文化记忆、生活面貌、精神状态而创作的独属于当下时代中国的音乐。因为众所周知,现代音乐的体系一直在西方的话语体系内,各类音乐风格也是欧美领先去发展,很多人很容易听一些洋音乐然后觉得哇this is true music,但是我们真的理解这些音乐的创作背景和真正内核吗?不一定,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我们和这些音乐永远存在底层逻辑的隔阂,导致这些音乐没有更多由自身记忆、群体记忆补足的细节,继而没有更多的延展性与张力。比如听《大教堂时代》,听着感觉恢弘壮丽,但是对这个大教堂时代是没有明确概念的。但是听《小镇里的花》,只字未提小镇,单单在那个五声调式和有点传统(不知道怎么描述这种中式复古感)的旋律里,总有一个月亮很亮的破旧又安静的小镇出现在脑海里;听《不重逢》,就能看到一个站台上背着大大的行李有点笨拙又清澈的青年人;听《向阳而生》日出版,之前被我们戏谑为“晚会歌”的那种大合唱中团结一致蓬勃向上的感觉,就会将我们从小受到教育中的“集体感”激发并放大,于是大家会延伸到很多关于近代史的联想,很正的中国精神内涵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