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8贴子:613,467

回复:中游记(5.6)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刘、柳元和十年这次分手以后,彼此只能借助吟诗的方式来表达思念之情,从此就再也没有会面,实际上是永诀。元和十四年,柳宗元病逝于柳州,刘禹锡悲痛已极,多次作诗悼念。如《重至衡阳伤柳仪曹》: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当年,刘禹锡九旬老母仙逝,柳宗元曾派人前来吊唁慰问。刘禹锡因奉母丧去连州北还,十一月,途经衡阳,不意惊闻柳宗元之卒,“忽承讣书,惊号大叫,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涕洟迸落,魂魄震越”(《祭柳员外文》)。此元和十年二人召而复贬,正是于衡阳分手。


IP属地:河南76楼2025-01-22 20:07
回复
    长庆二年,刘禹锡在夔州刺史任,闻僧人说柳宗元永州往事,悲不自胜,作《伤愚溪》: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愚溪是永州西南的一条溪水,原名冉溪,又称染溪,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后,在溪旁筑草堂为家,改溪名为愚溪。据《晋书·向秀传》载,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其好友向秀为了悼念嵇康,“经山阳之旧居”,“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向秀“追想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写了一篇《思旧赋》,以表示对嵇康的深切怀念和沉痛哀悼。


    IP属地:河南77楼2025-01-22 20:10
    回复
      刘禹锡《插田歌》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咛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竹枝词,巴渝一带民歌,多述山川风俗及男女情爱。计吏,每年由地方官派往京城上报州郡年中户口、垦田、钱谷收入等事务的小吏。在“永贞革新”中,王叔文曾亲自任计相(度支副使),刘禹锡曾在计司任职,一度使“奸吏衰止”(柳宗元《故连州员外司马凌君权厝志》)。但革新失败后,奸吏复起。
      这首诗作于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期间。诗人以花鸟起兴,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的画面,并逐渐将它由远景推为中景、近景。活动在画面上的是忙于插田的农家夫妇。


      IP属地:河南78楼2025-01-22 20:21
      回复
        《插田歌》诗序说:“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此诗有感而发,且借用俚歌形式,其目的在于明确表示诗人作诗是为了讽谕朝政、匡正时阙,等待中央派官吏来采集歌谣。


        IP属地:河南79楼2025-01-22 20:24
        回复
          农夫知道上计吏本来也是出身于附近乡村的,反驳了上计吏吹嘘自己的谎话。“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刻画了计吏自从当上小官、去过一趟长安后便自谓身份高贵、不认故人的作派。
          “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活画出尚未脱掉土气的计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然计吏的夸耀揭露出了朝廷卖官鬻爵的现象。“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诗讽刺的重点。既然计吏的姓名补入朝廷禁军的缺额,只须拿出些筒竹布便贿赂得来,那么官职当然也可随意买卖了。


          IP属地:河南80楼2025-01-22 20:28
          回复
            刘禹锡《竹枝词》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
            诗人以茂密的春草和清冽的蜀江起兴。对“南人”来说,这幅图画饱含乡土气息,殊觉亲切;对“北人”来说,这幅图画则颇具异乡情调,略感陌生。春草和浩荡东去的江水,又暗示出时间的流逝、歌声的悠扬和归途的遥远。“南人”引吭高歌,深情缱绻;“北人”低头徘徊,乡愁撩乱。


            IP属地:河南81楼2025-01-22 20:39
            回复
              李白《白毫子歌》
              淮南小山白毫子,乃在淮南小山里。
              夜卧松下云,朝餐石中髓。
              小山连绵向江开,碧峰巉岩渌水回。
              余配白毫子,独酌流霞杯。
              拂花弄琴坐青苔,绿萝树下春风来。
              南窗萧飒松声起,凭崖一听清心耳。
              可得见,未得亲。
              八公携手五云去,空余桂树愁杀人。
              淮南小山:汉淮南王刘安一部分门客的总称。王逸《楚辞序》:“昔淮南王安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其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大山,或称小山,其意犹《诗》有《大雅》、《小雅》也。淮南八公,淮南王刘安的八位门客。后世传说为神仙。”


              IP属地:河南82楼2025-01-26 17:55
              回复
                孔氏南宗家庙内孔氏家塾匾额为“问己”,楹联是:
                学之习之温之乐之好之读书百年;
                仁与义与礼与知与信与修己一生。
                “问己”就是自己问自己,扪心自问。人的一生道德修养提高的过程就是我们自己不断觉知与自省的过程。


                IP属地:河南83楼2025-01-27 06:41
                回复
                  衢州孔庙大成殿有两副楹联,分别为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所题写。雍正皇帝题写的楹联: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乾隆皇帝题写的楹联: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IP属地:河南84楼2025-01-27 06:42
                  回复
                    孔庙后花园的一副楹联:
                    尼山根柢家声远,
                    泗水渊源圣泽长。
                    道出孔氏南宗对家乡的思念、对先祖的尊崇。


                    IP属地:河南85楼2025-01-27 06:43
                    回复
                      刘禹锡《踏歌词》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在明月的照耀下,春江水漫,大堤平坦,少女们手挽手在堤上边走边唱,心中的情思如江水般荡漾;然而,新编的歌词早已唱完,而心上人还是没有露面。新词唱尽之时,已是红霞满树、鹧鸪齐鸣的清晨时分了。诗人借景烘托,不露声色地揭示出少女们那种似愁似怨、似失望又似期待的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


                      IP属地:河南86楼2025-01-29 16:58
                      回复
                        这幅画面上,不仅荡漾着欢快活泼的旋律,而且流动着鲜艳欲滴的色彩。那皎洁的月光、火红的朝霞,与那堤上少女们艳如桃花的笑脸,以及参天大树那古铜般的枝干、苍翠的叶片,鹧鸪那黑白相间的羽毛交相辉映,显得那样绚烂、那样明媚。


                        IP属地:河南87楼2025-01-29 17:01
                        回复
                          刘禹锡《堤上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IP属地:河南88楼2025-01-29 17:15
                          回复
                            刘禹锡《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江隈:江岸弯曲处。金钿、金印等统治阶级用以互相夸耀的美好东西,都来源于劳动人民的艰苦劳动;劳动中蕴藏着美,劳动更创造了美。诗人着意表现了淘金劳动的艰苦卓绝:不仅要早出晚归,披雾带霜,而且有葬身“浪底”的不测之虞。而这样艰苦的劳动又是由“女郎”担负的。这就含蓄地点出:统治阶级的奢华是建筑在劳动人民的苦难之上的。


                            IP属地:河南89楼2025-01-29 17:20
                            回复
                              刘禹锡《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诗人以真金自比,对“谗言”报以凛如秋霜般的蔑视,并于自我慰勉中透露出沉冤终将昭雪的信心,暗示被历史长河中的大浪淘去的,将是那些“狂沙”般的进谗者。“莫道”、“莫言”,以否定语气披示坚定信念,既可视为对难友的期勉,也未尝不是对自身的激励。
                              “谗言如浪深”,极言流言猖獗一时,犹如浊浪排空,骇人视听。“迁客似沙沉”,拟写志士遭际:他们被流放于穷乡僻壤,好似沙沉江底。“千淘万漉”,形容“迁客”历尽摧残、折磨,其中融入多少曲折、多少隐痛?
                              “虽辛苦”,着一“虽”字,分明不以“辛苦”为意,豁达胸襟与恢宏气度如可触摸。“吹尽狂沙”,喻指进谗者有朝一日必将销声匿迹、身败名裂。语意果断,判不容疑。“始到金”,亦于沉着中见出高度自信。
                              诗人以淘金为喻,生动地揭示了从自身遭遇中悟出的哲理:正如“狂沙”终究掩盖不住真金的光辉一样,任何美好的事物经过一番痛苦的“淘漉”后,终将战胜邪恶,赢得世人的公认和属于它的荣誉。全诗鲜明地打上了哲理思索的印记,却又始终没有脱离淘金劳动的形象化描写。


                              IP属地:河南90楼2025-01-29 17: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