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袭人吧 关注:97贴子:1,794
  • 6回复贴,共1

驳《林黛玉为何不吃袭人的醋 》(作者:班婕妤22 )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驳《林黛玉为何不吃袭人的醋 》
本来,谁都看的出来,林黛玉向来嫉妒宝钗、湘云这样的贵家小姐,却从来不吃袭人、晴雯等丫头的醋,这正是出于林黛玉内心中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和世俗欲求——因为她很清楚,宝钗、湘云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其未来的“宝二奶奶”的地位,而袭人、晴雯等丫头出身低贱的侍婢却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她去争这个位置的。这也正是林黛玉精于世俗利害的算计的一个表现。但惟有《林黛玉为何不吃袭人的醋 》这篇文章,一意为黛玉开脱,把黛玉的一切利弊计算都解释成所谓的“纯精神上的爱情”,好像经过论者的这么一番强词夺理的辩解,就能把黛玉身上的所有阴暗面、世俗面给消弭于无形似的。只是事实终究是事实,狡辩终究是狡辩,如果认真对照原著,这篇文章的诸多说词,还是免不了会显示出其无理强辩的本质!



1楼2010-11-21 22:30回复
    首先,所谓“宝黛二人之间是那种纯精神上的爱情”,就是一句完全经不起事实检验的不实之论。因为原著中给出的真实情形,与之正好截然相反。而事实上,在大观园的诸位小姐中,林黛玉恰恰是最看重世俗名位的!比如,小说第18回就专门写了元春省亲的时候,林黛玉急于在那些歌功颂德的词藻上“大展奇才”、挣表现的心理:“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要知道,大观园的姑娘们以后也举行过多次诗会,可黛玉却并没有一次像这次一样,是以非争第一、非要把别人都“压倒”不可的心态来对待的。这说明了什么?不正说明了黛玉此时急于挣表现,急于博得元春及家长们的恩宠的心态吗?而实际上,她当时在这种心态支配下,写出的两首“颂圣”之诗,也都表现出了竭力歌颂皇权,极欲邀取当权者青睐的明显意图。正所谓“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是也!“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是也!不仅如此,小说中还有很多赞美权势或者流露自己渴慕世俗功名的诗句,也恰恰出自林黛玉之手。比如,第50回,林黛玉《騄駬谜》即将自己比做了一匹名为“騄駬”的千里马。所谓“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她想象自己将像騄駬马一样,为“主人”、为“王者”效力,博取足以傲立天下的功名。甚至,第76回中秋联句的时候,黛玉也自觉不自觉地将贾府的当权者——贾母、王夫人辈歌功颂德一番:“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以至于连史湘云都批评她说:“(你)不犯着替他们颂圣去”。在林黛玉的诸多诗词中,竟是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表露出这类替权势者“颂圣”,渴慕权势者“恩宠”的文句。这难道不是其真实心理的一种流露吗?如此一个念念不忘什么“邀恩宠”、“独立名”的女子,你能相信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会是什么“纯精神”的吗?《林黛玉为何不吃袭人的醋 》这篇文章宣称,林黛玉“(如果)失去了灵魂的依托”,便“不能存活于世”。但请问,像林黛玉极力在元春面前挣表现,以“邀恩宠”的这类行为,难道就是“灵魂依托”的必需吗?


    2楼2010-11-21 22:30
    回复
      试想一下,如果林黛玉不去“邀恩宠”,不去“独立名”,她就一定会死吗?事实上,在大观园中,湘云、惜春就同样属于寄人篱下的女子,而且境况比黛玉还惨。怎么就没见此二人有什么“邀恩宠”、“独立名”的举动呢?她二人不是都活的好好的吗?还有,《林黛玉为何不吃袭人的醋 》这篇文章宣称,林黛玉“把贾宝玉当作知己”,可如果林黛玉真是把贾宝玉当成自己纯精神上的“知己”,她会写下所谓“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这类同贾宝玉的思想、意志格格不入的文句来吗?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告贾宝玉去“干正经事”,并反复拿什么“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第34回)、“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第79回)之类的话来告诫贾宝玉吗?难道贾宝玉一天不走“正路”,她林黛玉就一天也活不了吗?可见,所谓“纯精神上的爱情”,本身就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说法。而真实的情况恰恰是,林黛玉一方面固然挚爱贾宝玉,可另一方面,她对于所谓“邀恩宠”、“独立名”之类的世俗功利,也同样是念念不忘。而且,在很大程度,她还恰恰把嫁给宝玉,成为“宝二奶奶”,当作可实现其“邀恩宠”、“独立名”之理想的一种现实手段。这样才造成了她一方面将宝钗、湘云这样的贵家小姐视为竞争对手,严加防范,另一方面却对宝玉与袭人、晴雯的亲密无动于衷的情况!
      


      3楼2010-11-21 22:31
      回复
        其二,这篇文章说,林黛玉之所以不吃袭人的醋,是因为袭人“没文化,是个文盲,所以和宝玉根本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而宝钗和湘云则有知识有文化,黛玉“不得不担心她们会移走宝玉的一颗心”。然而,在原著中,林黛玉对于宝钗、湘云的嫉妒,真的是出于思想和文化领域的考虑吗?宝钗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她在思想意识领域,确实同宝玉有很大的精神共鸣,连脂砚斋都说“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我们姑且以湘云为例展开讨论。那黛玉嫉妒湘云,真的是在嫉妒人家有知识、有文化,可以“移走宝玉的一颗心”吗?第32回,曹雪芹给出的交代,恰恰是对这种说法的最有力的否定。且看原文: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第32回)
        


        4楼2010-11-21 22:31
        回复
          我真希望这篇文章的作者能够仔细地看一看人家曹雪芹的交代。那黛玉真的是担心湘云与宝玉有什么“纯精神”的交流吗?哪里是这样啊?!她担心的是因为麒麟的缘故,宝玉与湘云“得遂终身”,担心的是宝玉“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请问,能够“得遂终身”者一定是有“共同的精神追求”的吗?又是不是必须两人都有文化,才能“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呢?呵呵,袭人倒是真的同宝玉做过那种“风流佳事”。怎么就没见黛玉去悄悄监视袭人呢?说到底,还不是因为等级身份的不同吗?林黛玉应该很清楚,史湘云如果同宝玉“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她就很可能会嫁给贾宝玉为妻。而袭人呢?最多不过是做妾而已。这恐怕才是黛玉妒与不妒的真实根源吧?!
          


          5楼2010-11-21 22:31
          回复
            第三,退一步说,就算把文化的因素也考虑进来,这是否就能断定没有文化的女子,就一定不会移走宝玉的一颗心呢?还是请这篇文章的作者看一看晴雯的例子。晴雯和袭人同样是没文化的,而宝玉对晴雯的感情又到达过怎样的程度呢?我引用《芙蓉女儿诔》里的一些词句,你就可以知道:
            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
            槥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
            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
            ——宝玉对晴雯,连“共穴”、“同灰”的心都有了。你还能说晴雯没有分走宝玉的一部分心吗?但林黛玉有没有去嫉妒晴雯呢?可见,这也是所谓文化差异说所根本不能自圆其说的!
            


            6楼2010-11-21 22:31
            回复
              综上所述,错误的前提不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念念不忘“邀恩宠”、“独立名”一类的世俗荣耀。至少她对于宝玉的爱情,从来都是与她对世俗名位的渴求所难以分开的。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却无视这一事实,硬要将书中的宝黛爱情包装成所谓的“纯精神上的爱情”。结果呢?前提错了,所有的议论也免不了跟着错。一方面,小说写的明明白白,林黛玉嫉妒湘云,她嫉妒的是宝玉与湘云有可能“得遂终身”或者“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而根本不是什么精神上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所谓文化差异说也根本无法解释为何宝玉对晴雯也那样情深,黛玉却丝毫不嫉妒晴雯!
              


              7楼2010-11-21 2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