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吧 关注:23,675贴子:409,456

[方言用字]成都方言用字浅谈【长篇转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帖为转载自互联网


IP属地:四川1楼2010-11-18 22:02回复
    长期不定时更新


    IP属地:四川2楼2010-11-18 22:05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三:钉、订和扌寨
      纽扣一词,北方方言习惯说“扣子”,而成都方言习惯说“纽子”。把纽扣用针线缝在衣物上,北方习说“钉扣子”,成都人则说“/zái/纽子”。
      比如,北方人说:“妈妈,我裤子上的扣子被拉掉了,请你帮我钉上。好吗?”成都人则说:“妈,我裤儿上的纽子遭扯脱了,帮我/zái/一下嘛。哈!”
      “钉”是个多音字,用于此普通话应读作dìng,字典上的解释就是“连接在一起”,举例即为“钉扣子”(《新华字典》(第10版)第102页)。
      好多人都不晓得这个“/zái/”字咋个写。有朋友问过我,当时我也不晓得。后来在研读字典时才发现,其实该字典已将这个方言字收录。在该字典的第608页有一个“扌寨”字(笔者注:这是一个字,因电脑中找不到所以组合成字),普通话读作zhài,对应的成都话就读作/zái/。字典注明这是一个方言字,字义为“缝纫方法,把衣服上附加的物件缝上”,举例为:“扌寨纽扣儿,扌寨花边”。
      所以说,我们成都话“/zái/纽子”就应当写作“扌寨纽子”。
      此外,成都人还把“装订”的“订”也说成“扌寨”。
      “订”字普通话读作dìng,成都话读作/dín/,二者的读音符合对应规律。该字典第101页所列该字字义的第三个义项为“用线、铁丝等把书页等连在一起”。举例即为“装订,订一个笔记本儿”。不少成都人把“订书机”说成“扌寨书机”,把“订一个本子”说成“扌寨一本本本儿”。例句:你把资料些打印出来后一定要扌寨好哈。
      


      IP属地:四川5楼2010-11-18 22:09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六:倒和滗
        当液体里头有渣渣或者泡着东西的时候,如果我们端起碗或者罐罐就倒,肯定这些渣渣或者泡着的东西就会一起倒出来。如果我们在倒液体的时候不希望固体物也随之而出,咋个办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是拿东西(如瓢羹儿或筷子)放到容器的边沿,挡住固体物,只让液体流出来。比如说,拿筷子放到药罐罐口口上,挡住药渣,只让熬好的药液流出来。成都人把这种操作称之为“/bi/”,比如:/bi/ 药,/bi/ 汤,/bi/ 茶,等等。
        例如,有人在喝茶的时候,用嘴唇挡住茶叶,把茶水全部喝掉。这个时候,别人就会说:你咋个在喝茶哦,把茶母子(剩余的茶水)都 /bi/ 干了。
        这个“/bi/”字咋个写,原来我也不晓得。后来,在《新华字典》(第10版)第26页上查到了这个字,那就是“滗”。这个字普通话读作bì,按对应规律成都方言应该读作/bí/(音同“币”),而实际上成都人把它读作/bi/(音同“笔”)。它的含义是“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字典举例为“壶里的茶滗干了,把汤滗出去”。
        成都话所说的“/bi/”就是这个字。所以,前面那几个例词就应当写作“滗药,滗汤,滗茶”。前面那句话也就写作:你咋个在喝茶哦,把茶母子都滗干了。
        


        IP属地:四川8楼2010-11-18 22:12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七:垂和亸
             “垂”者,“东西的一头挂下来”之意也。这是一个常见字,所组的词汇大家也很熟悉。例如,垂钓,垂挂,垂泪,垂帘,垂柳,垂手,垂涎,下垂,等等。
          然而成都人在谈到“下垂”时却喜欢说“/tò/”(音同“妥”)。比如说,“两只手 /tò/ 起”指的是“双手下垂”,“裙子 /tò/ 起”指的是“裙摆下垂”,“窗帘儿 /tò/ 起”指的是“窗帘下垂”,等等。
          然而这个“/tò/”字一段时间以来让我不晓得该咋个写。经过仔细研读字典,在《新华字典》第10版第113页发现,“亸”字符合成都方言的说法。这个字普通话读作duŏ,字义只有一个,即“下垂”。如果按照成都方言与普通话读音对照规律,成都话应读作/dò/(音同“朵”),好像与上述读音不一样。进一步想,“铎”字在普通话里读作duó,而在成都话里却读作 /to/(音同“托”)。也就是说,普通话里的duo音,在成都方言里除了对应地读作 /do/ 而外(如“多duō”读作 /dō/),还可以读作/to/音。这样看来,“亸”字在成都话里读作 tò就不奇怪了。
          因此,上述说法就可以写作“两只手亸起”、“裙子亸起”、“窗帘儿亸起”。而那些无所事事整日亸起双手闲逛的游手好闲者则被人们称为“亸神”。当然,也有人把那些衣裤长大袖子或者裤脚亸起多长的青少年戏称为“亸神”。
          (注:最近查到本地的几本方言词典也用的是“亸”字)
          


          IP属地:四川9楼2010-11-18 22:13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八:剪和铰
            相信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东西,那就是“剪刀”。不过这是我们成都人的习惯叫法,北方人习惯叫做“剪子”。字典上对这个东西的定义是“一种铰东西的用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都要用到它。
            但是,在使用中,成都人和北方人的说法又不一样。
            北方人习惯说“用剪子剪东西”,前一个“剪”字与“子”字构成了名词“剪子”,而后一个“剪”字则是动词,《新华字典》第10版第220页上“剪”字的读音为jiǎn,成都话读音为 /jiàn/(与“简”字同音),二者的读音完全符合对应规律。。的解释是“用剪子铰”,例词为“剪断,剪开”。
            成都人则习惯说“拿剪刀铰东西”。这个“铰”字是动词,《新华字典》第10版第228页上有该字,读音为jiǎo,成都话读音为 /jiào/(与“剿”字同音),二者的读音完全符合对应规律。该字的第一个义项就是“用剪刀剪”,用法举例为“把绳子铰开”。所以,成都人说的“铰绳子”、“铰报纸”等等说法,都要用到这个字。
            此外,成都人在提到用指甲刀剪指甲时,也会用到这个字,把“剪指甲”说成“铰指甲儿”。
            


            IP属地:四川10楼2010-11-18 22:15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九:裂、皴和冰
                 冬天的成都,尽管湿度比较大,让人感觉阴冷阴冷的,但是有些人的手背还是会因为受冻或者风吹而干裂。这些裂口都比较细,但是数量多。所以手背很难看,那些口子紫红紫红的,有痒又痛,做起事来有时也很不方便。如果是妹妹些遇到这个问题,有的就急得要哭了。前两个月,我的手背也裂了无数的口子,后来还是天天抹润肤霜,痊愈了。除了手会裂口而外,有的女娃娃脸上也会裂口,这对那些爱美的女娃子来说真是一大不幸。
              我们小的时候遇到这个问题,大人们就会说“这个娃娃的手 /cēn/ 了”。那个时候没得现在这种润肤霜或护手霜,但是有一种便宜的“蚌壳油”(“蚌壳”成都人说成/bánker/),抹到手背上还是很管用的。
              这个“/cēn/”字在《新华字典》(第10版)第76页上就有,写作“皴”,第1项字义就是“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举例为“手都皴了”。这个字的普通话读音为cūn。成都话里虽然有这个音节,但是只适于“春、椿、蝽、鰆、蠢”等字,而这些字在普通话里都读作chun。而普通话里读作 cun 的字,在成都话里均读作 /cen/,例如“村、存、忖、寸”等字。所以,“皴”字在成都话里就读作 cēn,与“称”同音。所以,上面的“手 /cēn/ 了”或者“脸 /cēn/ 了”就应当写作“手皴了”或者“脸皴了”。
              成都人还喜欢把“裂”说成/bīn/,相应地把“裂口”说成“/bīn/口”。这里的/bīn/,方言字典都用的是“冰”字,也许是因为冰容易裂口吧。除了把手脚和脸皴后出现的细微裂口称为“冰口”而外,其他如木板、田地等等,只要是出现裂缝,都叫做“冰口”。例句:①天气好干哦,田头都干起冰口了。②地板都冰了,肯定木料没有处理好。
              


              IP属地:四川11楼2010-11-18 22:17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十:扑和潽
                凡是烧过水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火太大,或者水太多,水在烧开了以后都有可能从锅头或者壶头溢出。这个时候成都人就会说“水都烧 /pu/ 了”。实际上,不光是水会 /pu/,其他液体也会 /pu/。尤其是烧牛奶、烧豆浆,甚至熬汤、熬药,更容易 /pu/。
                有人说,这个“/pu/”字可以就写作“扑”字。理由是液体因为沸腾(成都人说“开了”)而向外“冲”出来了。这个“扑”字就有“冲”的意思,而且其读音与我们说的 /pu/ 完全一样。
                其实,在《新华字典》(第10版)第380页上就有我们所说的 /pu/,写作“潽”,其字义就是“液体沸腾溢出”,举例为“牛奶潽了”。这个字的普通话读音为pū,成都话所说的“水都烧 /pu/ 了”的“/pu/”就是这个字,只不过读音为阳平调(与“扑”字同音),与普通话的读音对应规律不符。
                所以,我们平常所说的“水 /pu/ 了”、“汤 /pu/ 了”、“药 /pu/ 了”、“牛奶/pu/ 了”、“豆浆 /pu/ 了”等等都应当写作“水潽了”、“汤潽了”、“药潽了”、“牛奶潽了”、“豆浆潽了”。
                


                IP属地:四川12楼2010-11-18 22:18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十一:嚼、狡和矫
                     在成都,每当娃娃给大人顶嘴的时候,大人就要说娃娃“/jiɑo/ 嘴”或者“嘴嘴儿 /jiɑo/”。例如:娃娃家不准 /jiɑo/ 嘴哈。或者说:你娃娃嘴嘴儿才 /jiɑo/ 喃。当然,大人之间吵架也会用到这样的说法。这儿的“/jiɑo/”指的是“强词夺理”,其读音为阳平调。
                          我们的一些方言字典在列举这个词时,有用“嚼”字的,也有用“狡”字的。例如,某方言字典在“嚼”字后面的释义除了“上下牙齿磨碎食物”而外,就是“会说,善强词夺理”,例句为“他嘴巴嚼得很,没得哪个说得赢他”。另一本方言字典对“狡”字的解释为:能言善辩;强辩。所举例句为:你嘴巴狡,我说不赢你。
                          笔者认为,对于成都人所说的“/jiɑo/ 嘴”,用这两个字都不准确。因为:
                  “嚼”字有三个读音,无论读作哪个音,都与说话或强词夺理无关。它的主要读音为 jiáo,成都方言读音完全与之对应。但是其字义却为“用牙齿磨碎食物”。虽然可以组词“嚼舌”,但其词义为“信口胡说,搬弄是非”,并没有成都方言里的意思。当它读作 jué 时,只能组成书面复合词“咀嚼”。而当它读作“jiào”时,只能组词“倒嚼”(反刍)。
                  “狡”字只有一个读音“jiǎo”,不仅读音与成都方言不对应,其意也仅为“狡猾,诡诈”。
                          可见,“嚼”字和“狡”字都没有“强词夺理”的意思。
                          笔者认为,成都人所说的“/jiɑo/ 嘴”的“/jiɑo/”,应当用“矫”字。这个字在普通话里有两个读音:jiǎo和 jiáo。当其读作后一个音时,不仅与成都话读音相对应,而且可组词“矫情”,字典上的解释为〈方〉(即方言),释义为“指强词夺理”。虽然这个“矫情”并非成都方言,但由于它的含义是“强词夺理”,所以笔者主张将成都方言的“/jiɑo/ 嘴”写作“矫嘴”。
                          因此,前面的例句就可以写作:“娃娃家不准矫嘴哈”以及“你娃娃嘴嘴儿才矫喃”。
                  


                  IP属地:四川13楼2010-11-18 22:19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十二:瞧、看、瞅和觑
                    成都人在想看别人的东西的时候,喜欢说“给我 /qiò/ 一下嘛”。把这句话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给我看一下吧”。这里的“/qiò/”就是“看”的意思。   那么,成都人说的这个“/qiò/”到底该咋个写喃?
                         它显然不是“看”字。因为成都人也说“看”,而且其读音与普通话的读音完全对应。比如说,把你的书借给我看一下嘛     “瞧”字的意思就是“看”。但是,成都人不习惯用这个字,从来不说“瞧见”。只有在“瞧得起”和“瞧不起”的说法中才用这个字,但是成都人更喜欢说“看得起”和“看不起”。     有人曾经用“瞅”字来表示成都人所说的“/qiò/”。然而,并不合适。“瞅”字虽然表示“看”的意思,但它却是北方的方言。成都人从来不说这个字,而且成都人将其读作“丑”音,与“/qiò/”完全扯不拢。
                    + n2 J, x7 H+ ~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新华字典》(第10版)第407页上的“觑”字应当符合成都人所说的“/qiò/”。看起来,“觑”字普通话读作 qù,按照成都话和普通话读音对照规律,成都话应当读作“去”音。但是,成都人在说“屈”和“曲”字时,都将其读作“/qio/”音。即是说,普通话里的“qu”音在成都方言里可读作“/qio/”音。那么,“觑”字在成都方言里读作“/qiò/”就完全是正常的了。     何况,该字的意思是“看,窥探”,“偷觑”即“偷看”,“小觑”即“小看”。这个字义也符合成都人说话的意思。成都人说“我去 /qiò/ 一眼喃”也是“窥探”的意思。
                         所以,前面的例句就可以写成“给我觑一下嘛”,“我去觑一眼喃”。
                    


                    IP属地:四川14楼2010-11-18 22:21
                    收起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十四:差、孬和蹩
                      人们在说到东西不好的时候,爱用“差”字来形容。比如说:这个东西质量太差了。“差”字在普通话里有三个读音:chā,chà 和chāi,但成都人只读两个音:/cā/ 和/cāi/。除了用到“差遣”之意读作/cāi/ 而外,其余字义均读作/cā/。
                            但是成都人在说到东西不好时更喜欢用“/pié/”字来形容。比如说:这个东西好/pié/ 哦。如果在谈及一个人“胆小”时,人们也会说“那个人/pié/ 得很”。笔者曾在本地媒体上看见类似的表述用的是“孬”字。
                            从字形上说,这个字很形象,因为“/pié/”就是“不好”的意思。《新华字典》(第10版)第349页有这个字,其字义有两条,一是“不好,坏”,二是“懦弱,没有勇气”。都符合成都人的上述说法。但是,这个字是外地方言,读音为/nāo/。那么,成都话对应的读音就该是/lāo/。如果借用来表达成都人所说的“/pié/”,也并非不可,只是读音上不能读作 /lāo/。
                            此外,另一个字好像更符合成都人所说的“/pié/”。那就是“蹩”字。这是一个方言用字,在字典上的注音为 bié,成都人会对应读作 /bie/(音同“别”)。《新华字典》(第10版)第32页上的释义为“扭了脚腕子”,但组词[蹩脚]为方言用词,释义为“质量不好,本领不强”,举例为“蹩脚货”。
                            成都话尽管不说“蹩脚”,但释义却相同。而且,成都人有时会把 /bie/ 音读作 /pie/ 音。例如“别”字,字典上标音为 bié 和 biè,成都话都读作 /bie/。但是,当用于表达“绷住或卡住”时,成都人却读作 /pie/(音同“撇”)。比如说,把“别针”读作“撇针儿”。例句①:记到拿根大头针把这几张纸别起哈。②:耗子别左轮儿——-起了打猫儿心肠。
                            所以说,“蹩”字是可以读作“/pié/”音的,用其表示成都人说的“/pié/”是很合适的。
                      


                      IP属地:四川16楼2010-11-18 22:22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十五:冻、凝和凌
                        过去的那个冬天是暖冬。如果不是因为暖冬的话,在寒冬腊月,多少子(很多)人都会像以前那样冻僵手脚:不是生冻包儿(冻疮),就是手给脸都皴(参看本浅谈之九)了。
                               这个“冻”字,主要的意思有三个:① 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结;② 凝结了的汤汁;③ 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103页)。成都人也用这个字,比如:冻包儿,冻结,果冻,肉冻,美丽“冻”人(形容女娃娃爱美冬天只穿很少的衣服),等等。但在谈及 ③ 所表达的意思时,成都人更爱用“冷”字。比如说,这两天又下雨又吹风,好冷哦。
                               当谈及①所表达的意思时,成都人不仅爱说“/lín/ 起了”,而且含义更广。比如说,熬好的猪油冷了以后就“/lín/ 起了”,车祸留下的血迹结成块也叫“/lín/ 起了”。这个“/lín/ 起了”指的是“凝结”之意,所以可用“凝”字。
                               “凝”字普通话里读作 nínɡ(见该字典第10版第356页),成都方言则读作 /lin/ 的阳平调(音同“林”,成都方言读音,下同)。该字的主要意思即“凝结”, 例句就是“油凝住了”。成都人在说书面语“凝固,凝结,凝聚,凝神,凝视,凝思,凝望,凝脂,凝重”等词语时,都将“凝”字读作“林”音。但是,在口语中单独说“凝”字时,则读作 /lín/ 音(音同“另”)。所以说,上面的“猪油 /lín/ 起了,血 /lín/ 起了”中的“/lín/”应当用“凝”字,但读作“另”音。
                               如果是水结成冰,字典上用的是“凌”字。该字第一项字义就是“冰”,举例为“冰凌,黄河凌汛,滴水成凌”(见该字典第10版第302页)。在这些词语中,成都人也将“凌”字读作“林”音,符合普通话和成都方言读音对应规律。然而,成都人在说到结冰时还有一个说法,即“凌冰儿,凌条子”,并将这里的“凌”字读作“另”音。记得小时候(五十多年前),成都还比较冷,那时的冬天在有水的地方都会结一层薄冰,我们叫它“凌冰儿”。现在气候转暖,城头已经看不到这种现象了。至于“凌条子”,那还是我小时候看见家头的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我父亲才三岁多(1917年冬),房檐上吊着许多一尺多长的冰柱(可见当时的成都冬天有好冷)。老辈子说,那叫“凌条子”。不过,我从来没有过过(经历过)那样的冷天。
                        


                        IP属地:四川17楼2010-11-18 22:23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十六:闷、蛮和莽
                          “闷”字普通话里有两个读音:mēn 和 mèn(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329页),但成都方言一般都读作 /mén/,而且字义和用法与普通话完全相同。比如:闷热,屋子头闷,闷到屋头,闷闷不乐,心头闷,闷罐儿车,等等。
                                 成都人有时也将“闷”字读作 /mēn/,但已经另有其义了。比如说,闷呆呆的,闷墩儿,等等。这时的“闷”有“鲁莽,冒失”的意思。例如:这个娃儿简直是闷呆呆的(简直是个闷墩儿),那么烫的汤他就喝下去了,结果烫得来跳。而“闷墩儿”一词,还有长得憨头憨脑的或傻乎乎的甚至胖乎乎的意思,也就是成都人说的“瓜不稀稀的”或“胖嘟嘟的”。例如:那个娃儿是个闷墩儿,好乖哦。
                                “蛮”字普通话读作 mán(见该字典第323页),成都方言则读作阳平调/man/即“瞒”音。二者字义相同,用法无异。例如:蛮横,蛮干,等等。解放前,藏胞被喊成“蛮子”,这是大汉族主义带来的对少数民族不尊重的表现,现在当然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称呼了。在成都人的口语头,会用“蛮革革的,蛮墩墩的”来形容那些粗鲁之人或长得形似粗鲁的人。这里的“革”要读成 /gé/ 音(注意:成都方言没有韵母 e,这里的韵母是 ê,只是电脑里无法输入带声调符号的后者)。例如:那个娃儿长得好蛮哦。
                                “莽”字普通话读作 măng,成都方言则对应读作/màng/(音同“蟒”)。在释义上,这个字有两个义项,当解释为“密生的草”时读音如上,如“草莽”。在用于表示字义“粗鲁,冒失”之意的书面语时,读音也同上,如“鲁莽”。  
                                 成都话还将“莽”字读作阴平调 /māng/,用于表达:1、粗鲁,冒失;2、大,包括力气大和体积大。例如:1、他做事情莽(冒失)得很,单另(另外)找个把细(细心)点儿的人来做恐怕好点儿哦。2、那个娃儿好莽(气力大)哦,那么大砣石头他都把它搬动了。3、嗬哟,六斤六两,好莽(体积大)的汤圆儿哦。
                          


                          IP属地:四川18楼2010-11-18 22:24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十八:追、赶、吆和撵
                            “追”字(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641页),成都方言读作 /zuī/(音同“锥”),平舌音。其义主要是“赶,紧跟着”。这个字的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差不多,不用赘述。但是成都人在口语头更喜欢用“撵”字。例如:他将将(刚刚)出门一下(一会儿,“下”读作 /há/),你跑快点儿还撵得到。
                                   “赶”字(见该字典第144页),成都方言读作 /gàn/(音同“敢”),与普通话读音相对应。字典上的字义除了第三项“介词,等到(某个时候)”成都方言不用而外,另外三个义项都用。
                                    例如:①赶火车、赶飞机、赶汽车、赶轮船,以及赶任务、赶写报告、赶活路,这些都符合“追,尽早或及时到达”之意。②赶牛、赶马、赶羊、赶猪、赶马车,把他赶出去,这些都符合“驱使,驱逐”之意。③赶到吃夜饭(晚饭)了,则符合“遇到(某种情形)”之意。
                                 但是,成都人在说到上头第②个义项时,还有自己的说法,即习惯把“赶”字说成“吆”:吆牛、吆马、吆羊子、吆猪儿、吆鸡、吆鸭子、吆鹅,等等。
                                   在说“把他赶出去”时,除了可以说“吆出去”而外,还喜欢说“撵出去”。例如:把那个来肇皮(捣乱,“肇”字读作“绍”音)的人给我吆出去。又如:你敢再说,谨防我把你撵出去哈。
                                 在字典头(里),“吆”字组词“吆喝”(见该字典第557页),意为“喊叫,用于叫卖东西、赶牲口等”。成都人不说“吆喝”,在表示“叫卖东西”时只说“喊”或“吼”,在表示“赶牲口”时才说“吆”。后者在成都方言和普通话里都读作 yāo。
                                 “撵”字本身有两个义项:“驱逐,赶走”和“追赶”(见该字典第354页),成都人说话用的“撵”字读音符合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字义亦同,用例见前。
                            


                            IP属地:四川20楼2010-11-18 22:26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十九:等、缓和稳
                              在打算做一件事情时如果对情况不清楚,或者拿不定主意,北方人就会说“等一等,待我想想再说。”而成都人就会说:“缓一下,等我想好了多”。“等”字在这里取的是“待,候”之意(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91页),而“缓”字表示的是“延迟”,实际上也是“待,候”之意。
                                   “缓”字普通话读作 huăn,成都方言对应的读音为 /huàn/。该字字义有三,除了上面所说的“延迟”而外,还可表示“慢”和“苏醒,恢复”(见该字典第195页)。成都方言中说的“缓”字其字义和用法与普通话别无二致。
                                   但是,在谈及“延迟”之意时,成都人还喜欢说“稳”字。例如:这个事情有点儿汤水(麻烦、难办),先稳一下再说。这句话中的“稳”字,就是“缓一缓”的意思。
                                  “稳”字普通话读音为 wĕn,成都方言对应的读音为 /wèn/。其字义也有三:稳当,安定,固定;使稳定;准确,可靠(见该字典第505页)。成都人在该字的使用上与普通话完全相同,只不过新增加了“延迟”即“待,候”之意。
                                   有这样一则方言笑话,就是开这个“稳”字的玩笑的。笑话说:有几个人到一间酒楼用餐,女服务员递上菜谱说“请点菜”。因为人未到齐,其中一个就说:“先稳一下”。服务员没有听懂,又说一道(遍)“请点菜”。这个人又说:“先稳一下多”。这回服务员听清楚了,于是红着脸说:“我们这儿是正规酒楼,不能吻。”
                                   成都人还有“稳起”的说法,用来表示“沉住气”的意思。例如:你不要稳起,我们啥子都搞清楚了的。如果说一个人“能够沉得住气”,就说他“稳得起”;如果说“沉不住气”,则说“稳不起”。例如:①他最稳得起了,摆个笑话把大家肚皮都笑痛了,他丁点儿(读作/dīdēr/)都不笑。②要不得(不行),我稳不起,我一看到他就要笑。
                              


                              IP属地:四川21楼2010-11-18 22: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