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30贴子:613,547

回复:淮阳子(5.5)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是万物之灵,是万物的代表。人为“道”所生,也是“道”的代表;故须依“道”而行。只有行“道”之人,方能长久。故老子说:“人(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坏人若因一时糊涂而及早悔悟,以返于“道”则仍可获得“道”的保护,而不至于毁灭。故老子又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IP属地:河南94楼2025-01-08 08:33
回复
    赵维森《老子的精神世界:《道德经》思想的体系化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虚静,是指人通过一定的内心修炼功夫,摒弃了各种欲望杂念、主观偏见、功利得失后所达到的极端平静、空明的精神状态。
    老子之所以否定人们非分的物质贪欲,是因为物质贪欲使人忘记了人同时作为精神性存在的崇高性和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互利互助性。


    IP属地:河南95楼2025-01-08 09:48
    回复
      人类的欲望是人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上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需要。人类的需要总体上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类有怎样的需要就会产生怎样的欲望。欲望作为需要的表现,既是人类自身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人类一切烦恼、祸患的根源。


      IP属地:河南96楼2025-01-08 09:49
      回复
        所谓他律型道德,不是从人的内在道德观念引申出道德原则,而是从道德观念以外的各种利弊得失的考量中确立道德原则。也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恪守道德准则,是因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某种利益或荣誉,或者可以避免受到某种惩罚和伤害。
        所谓自律型道德,就是从人的内在道德观念中引申出道德原则,强调道德原则的独立性和自身价值。一个人之所以信仰、恪守道德准则,不是因为受道德原则以外的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不是为了实现道德原则以外的任何目的,而是将践行道德准则、完善道德人格本身视为目的,而且完全是自觉自愿的,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的强制。


        IP属地:河南97楼2025-01-08 09:50
        回复
          “玄览”既是站在“道”角度对万物的观照,又是站在万物的角度对“道”的体认。“涤除玄览”最一般、最通俗的意涵,是指排除以我观物的认知视角、经验常识和情思物欲,怀着高度虚静和澄明的心灵之镜,实现对“道”的观照。“道”是虚无宁静的,人只有怀着“道”一般的虚无宁静之心,才能观照、体认“道”的虚无宁静的存在特征。“玄览”首先表现为整体直观的认知思维方式。


          IP属地:河南98楼2025-01-08 09:53
          回复
            “道”的客观真实性虽然无法直观、难以实证,但从宇宙的因果法则看,天地万物之所以得以创生,之所以构成一个自然和谐、井然有序的有机整体,这一切背后必然有一个总缘由、总根源。


            IP属地:河南99楼2025-01-08 09:54
            回复
              概念需要语言赋予对象一个名称,来规定或限制对象的特定内涵与外延,而“道”是内涵上无限丰富、外延上无限延伸、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性存在。“为道日损”只是从否定的角度指出,实现“为道”的认识目标首先必须否定、排除一切遮蔽智慧之眼的世俗的认知方式、经验常识和价值观念。


              IP属地:河南100楼2025-01-08 09:54
              回复
                “为学”是“以我观物”,“为道”是“以道观物”。“以我观物”是从人的感知觉视角出发,以人的价值观为标准,感知观察、分析判断世事万物的世界观。在老子看来,“为学”所获得的一切形而下的经验知识,都是从人的感知觉和观察的视角出发,以人的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为标准,对自然、人生、社会诸事物进行认知评价的产物。
                这样的知识体系,虽然从人的现实性生存的角度而言是有效的,但本质上都是人的主观性的见识,是偏见、妄识。所以,要获得“为道”的最高智慧,就要“损”掉一切带着人的主观偏见的经验常识和价值观念。


                IP属地:河南101楼2025-01-08 09:57
                回复
                  “为道”的认识目的虽然总体上也基于人类趋利避害的动机,但它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体人的生存意义,而是关注全人类的生存意义;它不仅仅关注人类自身的价值取向,而且关注自然界万物共有的价值理想。“为道”旨在探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赢的根本途径。
                  老子认识论的宗旨是实现“为道”的最高智慧,通过对“道”的观照、体认,洞悉宇宙世界的本质,认识人与万物的本真实相,从而扩充人的精神境界,探寻人类生存的理想之道。


                  IP属地:河南102楼2025-01-08 16:11
                  回复
                    “为学”是对现象世界的认识,对外在事物的探求,其认知方法和途径重在“日益”,即在感知、观察、实践的基础,注重感性经验和理性知识的日积月累;“为道”是对宇宙本源、万物最高本质的认识,其认知方法和途径重在“日损”。“为学”以认识个别事物、追求具体知识作为自己的任务,而“为道”以把握整体世界作为自己探索的目标。


                    IP属地:河南103楼2025-01-08 16: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