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30贴子:613,458

回复:淮阳子(5.5)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昭帝时桓宽所撰写的《盐铁论》中,曾言及淮南王刘安“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可知墨家士人也是淮南学术集团的重要构成。文景时期,西汉藩国文化繁荣,接连产生吴、楚、梁与河间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中心,其中又尤以楚元王、河间献王的尊崇儒学,梁孝王的热衷诗赋文学为著名。


IP属地:河南64楼2024-12-29 16:34
回复
    汉朝人著述大都具有“立言”以求名的强烈意识,如司马迁著《史记》便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淮南子》采取的是“总-分-统”的编撰思路,即全书在创作前,明显有着一定的总纲规划,对所写各篇也均有所具体认识;在全书的实际撰著中,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中的杰出之士,分别著述各自擅长的部分;随着全书各篇的渐次完成,由淮南王刘安统稿修订,并进行文字润色,然后合编成书。


    IP属地:河南65楼2024-12-29 16:38
    回复
      西汉晚期,刘向、刘歆父子,对《淮南子》一书进行“校定撰具”,并“名之《淮南》”。在东汉刘珍等人所著《东观汉记》中,曾提到汉章帝“赐黄香《淮南》《孟子》各一通”,帝王将《淮南子》作为赏赐之物,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IP属地:河南66楼2024-12-29 16:43
      回复
        在陈平、周勃等人看来,淮南王刘长确实具有继承西汉皇权的资格,而这在血统意义上并无疑问。刘长最终之所以未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这只是因为和其他候选人相比较,他的年龄偏小(刘长时为18岁),特别是刘长母亲赵氏的家族十分卑微,出身并不很好,其母只是赵王张敖送给刘邦的美人,没有官方正式的名分,所以在大臣们眼中,这样的“母家”太“恶”,影响到皇权的尊严。


        IP属地:河南67楼2024-12-29 16:51
        回复
          在即位初期,汉文帝将淮南王刘长视为“秉德以陪朕”的兄弟,而刘长也自以为和文帝关系“最亲”,不仅在打猎时不顾君臣礼制“与上同车”,而且“常谓上‘大兄’”。虽然刘长“骄蹇,数不奉法”,但文帝“以亲故,常宽赦之”,甚至发生刘长刺杀辟阳侯审食其的严重事件,文帝最终还是“伤其志,为亲故,弗罪也”。


          IP属地:河南68楼2024-12-29 16:56
          回复
            曾振宇《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青岛出版社,2023年,22章)
            以理制欲之“制”不是制服、压制,而是克制、限制,即以“天理”来克制、限制不合理的欲望。以理制欲不是禁欲,而是在道德理性的制约下让人的欲望得到合理的满足。


            IP属地:河南69楼2025-01-07 16:06
            回复
              人具有生理性的欲望,口欲味、寒思衣、饥欲食等是生而即有的,但同时人也具有本有的道德价值自觉意识,能够自发地对行为作出判断,这就是人先天即有的道德本心(或曰“道德本性”)。人虽具有先天的道德本能,但这种道德本能能否发挥作用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是与人的修养、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的。


              IP属地:河南70楼2025-01-07 16:08
              回复
                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清醒地认识到人生而即有的欲望具有无限的扩张性,人们对物质的欲望是不断膨胀的,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破坏社会的道德秩序,因此超过正常生理需求的欲望是要受到限制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但是这绝对不是要消灭人的欲望。这实际上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被过度释放的欲望的一种防范和警惕。


                IP属地:河南71楼2025-01-07 16:10
                回复
                  倡导对人的欲望进行适度的节制是儒学的传统。孔子提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不逾矩”就是对欲望加以适度节制,将欲望限制在当时的礼制规范内。只是孔子修养极高,不必刻意为之便能自然符合节度。


                  IP属地:河南72楼2025-01-07 16:12
                  回复
                    孔子之后,孟子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也认为人的欲望应该受到节制,不能脱离礼制的规范。荀子指出:欲望是客观实存的,具有普遍性,欲望也是无穷尽性的。如果人人都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必然会牺牲他人的利益,造成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荀子认为,只要人人合理地节制欲望,就能使人与社会的冲突和矛盾得以消解,使每个人正当合理的欲望需求得以满足。为此,荀子提出“以道制欲”的节欲论,认为人心能知晓道义所在。


                    IP属地:河南73楼2025-01-07 16:17
                    回复
                      当“天”以自然之天的意义呈现时,“天人合一”主要指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虽为万物之灵,但也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仁爱之心对待天地万物。人与自然之间相通、相融,自然为人的生存提供物质资料和时空场景,人类通过参赞化育不断地成己成物。此外,人还能在自然之中获得“天地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体验,从而享受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IP属地:河南74楼2025-01-07 16:29
                      回复
                        孔子努力去做的事情有两件:一是“下学”,学习建立人间良善秩序的方式和手段;二是“上达”,达到对宇宙世界运动变化之规律的熟知。做到了这些,即使别人不了解他、不重视他,他也没有心灰意冷,因为他认为还有天在,天能洞察一切。


                        IP属地:河南75楼2025-01-07 16:33
                        回复
                          《尚书》中八次提到“君子”,均指君主。《诗经》中的“君子”大多是指有权的贵族男子;其余则基于贵族男子的延展性用法,意指丈夫、恋人等,是诗中的妇女对所爱之人的美称。


                          IP属地:河南76楼2025-01-07 16:48
                          回复
                            在王阳明看来,三代是最理想的世界。但是,三代以来,王道没落,霸术盛行。由王道到功利的转向是一种由公到私的退化。这一进程体现为公心的失却与私心的积渍进而泛滥。


                            IP属地:河南77楼2025-01-07 17:12
                            回复
                              老子认为:自己所生活的年代之所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是因为人道违反了“天道”。“天道”自然无为,所以人道也须效法自然,这就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去除奢侈,去除傲慢,知足,无欲,“以百姓心为心”。


                              IP属地:河南78楼2025-01-07 17: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