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30贴子:613,458

回复:淮阳子(5.5)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消极的层面来看,在与人共在的过程中,人要守护自我的独特规定,使“己”之个体性不致失落于他人、群体;从积极的层面来看,个体与人共处既能展示自身区别于他人的“独有”品格,又能在与他人理解、沟通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完善自身。


IP属地:河南49楼2024-12-29 12:49
回复
    庄子在确认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沟通的基础上,肯定了“言”对于人我之间交流、沟通的作用,同时,又将交往过程中真正的沟通与交融,即内在的心灵相契、实质的精神沟通置于更为重要的地位,从而引入了“意”的方式。
    而在庄子那里,与人共处、交往既以个体之“独”为前提,又以达到内在精神沟通为指向,从而表现为由“独”走向“通”的过程,这可以看作是“道通为一”的形上原理在人我关系中的体现。


    IP属地:河南50楼2024-12-29 13:01
    回复
      对庄子来说,逍遥作为理想的存在方式,首先意味着超越界限或限定。对于庄子而言,外在条件、外部境遇构成对个体的限定,使得其与逍遥的存在方式难以相容,但自身视域的限定则从更内在的方面使得个体难以达到逍遥。“无待”,既表现为不依赖于外在条件,从而摆脱其对自身的限制;又指向顺乎事物内在的本性。


      IP属地:河南51楼2024-12-29 13:08
      回复
        韩林合《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章)
        世界是由不计其数、千差万别的事物组成的整体。我们每一个人均作为这样的世界的一部分而生活于其中。道生万物并不是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永不间断的连续过程。它时时都在生成新的事物。由于道生万物,所以庄子又将道称为“造物者”或“造化”。


        IP属地:河南52楼2024-12-29 14:25
        回复
          在生成万物之后,作为整体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本性和命运而继续支配着它们。只是在人类之初和人生之初,人才是与其同体或同一的。尔后,随着成心之形成,人们逐渐背离了道,丧失了其本然之性,即脱离开了其与道或世界整体同体或同一的状态,而最终沦落成为道或世界整体之内的一个对象。


          IP属地:河南53楼2024-12-29 14:29
          回复
            “小识”意指由成心或是非之心而来的知识,“小行”意指以这样的知识为基础的行为,“小成”意指这样的行为的结果。道是“至一”(《庄子·缮性》),是“大通”(语见《庄子·大宗师》、《秋水》),世俗之人所说的各种各样的分别只是表面现象。
            在人类之初,人们生活于物我不分的混冥状态。庄子将这样的状态称为“至一”。这样的状态也可以称为“未始有物”(当然也可以称“未始有我”)的状态。但是,后来随着人心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区分物我。


            IP属地:河南54楼2024-12-29 14:32
            回复
              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等等区分之后,人们便争先恐后地求取各自认为好的方面,同时躲避各自认为坏的方面。显然,人们如此争斗所获得的成果最多只能是一偏之见或一己(一时)之利,因而也可以说“道隐于小成”。


              IP属地:河南55楼2024-12-29 14:33
              回复
                庄子严格区分开了穷(惫、病)与贫:“穷”(“惫”、“病”)指“学而不能行”或“有道德不能行”;而“贫”则是指“无财”或“衣弊履穿”,这种意义上的“贫”与“富”相对。
                人之生只是物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是世俗之人却看不到这点,区分彼此、物我、是非等等,并且总是争先恐后地称自己为是,称他人为非,力图将是引向自己一边。


                IP属地:河南56楼2024-12-29 15:29
                回复
                  人之心灵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感觉、思考、感受、意欲等等,而所有这些活动的基础及其核心内容恰恰是各种各样的区分之做出。因此,只要人们的心灵在正常地运转,人们就不可能接受万物本质上是同一的这样的观点。为了能够接受这样的观点,人们必须首先完全停止其心灵的正常活动:不去感觉、思考、感受、意欲等等。此即庄子所谓“心斋”。


                  IP属地:河南57楼2024-12-29 15:31
                  回复
                    古人在祭祀前不饮酒,不茹荤,沐浴别居,以示虔敬。这便是“斋”这个词的原有的意义。但这是祭祀之斋。庄子所谓“心斋”之“斋”是指终止心的一切认知、感受和意志活动,包括以感官为基础而进行的认知活动。


                    IP属地:河南58楼2024-12-29 15:36
                    回复
                      依据庄子的说法,道是一种无形无声的存在,没有任何形象、声音等外部属性。既然道是一种无形无声的存在,人便不可能凭借闻见等手段而得道。循着这个逻辑,庄子一再告诫人们说,对于道,一定要摈弃耳目等感官依赖;一旦运用耳目去闻道、视道,所听到、见到的就不再是道了。


                      IP属地:河南59楼2024-12-29 15:56
                      回复
                        高旭《道治天下:〈淮南子〉思想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
                        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已经58岁的刘邦从东垣(今石家庄)途经赵国。当时的赵王张敖为取悦刘邦,便将自己身边的美人赵姬献给后者,结果赵姬竟因此而孕。由于刘邦对赵王张敖态度恶劣,并不礼遇,致使赵相贯高等人密谋在柏人(今邢台隆尧县)刺杀刘邦。此事后因刘邦警觉,未能实现。
                        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时,贯高等人的篡弑行为暴露,刘邦大怒,由此兴起赵国大狱,将赵王张敖、赵相贯高等一干人等逮治收捕,而赵姬也被牵连其中。赵姬虽在狱中告知狱吏其怀有刘邦骨肉的实情,但因刘邦正在盛怒之时,故此没有对赵姬进行宽赦和照顾。赵姬在生出后来的淮南王刘长后,羞怒自杀。


                        IP属地:河南60楼2024-12-29 16:25
                        回复
                          因其母不幸冤死,幼年的刘长在刘邦的安排下,由吕后抚养。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时,刘邦在平定异姓淮南王黥布之乱后,将幼子刘长分封为新的淮南王,使其以寿春(今淮南寿县)为都。
                          刘长成年之后,不满其母的悲惨遭遇,迁怒辟阳侯审食其当时不为其母尽力求情,在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入朝长安之际,以诈谋请见审氏,“自袖铁椎”将其击杀。


                          IP属地:河南61楼2024-12-29 16:27
                          回复
                            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时,16岁的刘安被汉廷立为第二代的淮南王,其弟刘勃、刘赐也同时被立为衡山王和庐江王,刘长时期的淮南王国一分为三。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时,震惊西汉王朝的“七国之乱”爆发,吴王刘濞曾派使者前往淮南王国,试图招诱刘安,使之加入反叛大军之中。
                            刘安其时有所动摇,“欲发兵应之”,但由于淮南国相临机夺取兵权,加之汉廷救兵已至,故而淮南王国在“七国之乱”中逃过一劫。事后景帝尽管没有追究淮南王刘安的责任,让“淮南王如故”,但实际上已加深对后者的疑忌之心。在景帝后期,刘安比较谨慎从事,并无任何有为之举,而是专心于《淮南子》等书的学术著述,以此安然无恙。


                            IP属地:河南62楼2024-12-29 16:29
                            回复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刘安进谏武帝,劝阻后者出兵征伐闽越。武帝开始对其不满,又因刘安在淮南王国“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形成规模颇大的人才集团,而实际对后者有所猜嫌和防范。


                              IP属地:河南63楼2024-12-29 16: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