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吧 关注:3,072贴子:89,766

系统谈一下李嗣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何评价后唐李嗣源? - 7AeK23s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249473/answer/60654101523


IP属地:浙江1楼2024-12-21 17:54回复
    李克用时期李嗣源战绩的最大问题正如罗亮所说,既然李嗣源多次立下大功,又是李存信的代打,又整天收到李克用的重视,怎么还是一个小小的骑将。事实上,李嗣源在横冲都指挥使的位置上从乾宁三年(896)一直当到了潞州解围战时(907年),直到柏乡战胜后,李嗣源才当上了代州刺史,此时已经是李存勖时期了。
    日后石敬瑭本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干脆写“既而平汴水,灭梁室,致庄宗一统,集明宗大勋,帝与唐末帝功居最,庄宗朝官未显者,以帝不好矜伐故也,唯明宗心知之”,与明宗本纪相比,可谓是青出于而蓝胜于蓝。
    当然,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李嗣源。在《旧五代史·明宗本纪》中大量记载了李嗣源早年在李国昌、李克用父子麾下的事迹,字里行间中无不透露出李克用对其的信任和重用。但需指出,《明宗本纪》的史源来自于后唐末帝时所修的《明宗实录》。李嗣源本是义儿出身,夺取了嫡兄李存勖的皇位,在法统上就存在着天然的缺陷。故即位后一再强调自己与李克用的关系是如何亲密。显然,这种政治宣传也必然会渗透到史书的编撰之中,故而《明宗本纪》强调此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仔细阅读《明宗本纪》时会发现,李嗣源早年虽历阵颇多,几乎参与过所有重大战役,但其官位却一直不显。我们知道,中古墓志都常夸耀志主,有一二小官,也会傲然书之,以示荣耀。何以成为帝王的李嗣源,资历如此深厚(李国昌时代就跟随李克用了),战功如此显赫,却连一个像样的官职都没有,以致史籍中多以“河东将”“骑将”代之呢?这很可能暗示着李嗣源当时的身份并没有《明宗本纪》中记载的那么显赫。
    其实,李嗣源的官职还是能找到相关线索的。史称:其年(乾宁三年),魏帅罗弘信背盟,袭破李存信于莘县,帝奋命殿军而还,武皇嘉其功,即以所属五百骑号曰“横冲都”,侍于帐下,故两河间目帝为李横冲。
    据此可知,在乾宁三年(896)时,李嗣源是“横冲都”的指挥使,下辖五百骑。“侍于账下”,即说明这是李克用的亲军。五代时,常以千人为一都。李嗣源所率却只五百,虽然是精锐骑兵,但人数毕竟不多。可以说李嗣源与李克用关系虽然亲近,地位却不算高。因此要以此来证明其在李克用手下如何受到重用,恐怕还是说服力不足。而且这是乾宁三年才有的待遇,说明此前李嗣源还未能有统率骑兵“侍于帐下”的资格。---罗亮《权力与正统:五代政治史论稿》
    晋王以蕃、汉都指挥使周德威为行营都指挥使,帅马军都指挥使李嗣本、马步都虞候李存璋、先锋指挥使史建瑭、铁林都指挥使安元信、横冲指挥使李嗣源、骑将安金全救潞州。《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


    IP属地:浙江2楼2024-12-21 17:55
    回复
      大顺元年,赫连铎、李匡威破蔚州,乘胜攻雁门。资治通鉴取册府元龟(应该来自实录)的记载,称李存信作战不利,最后要靠李嗣源给他当副手才能取胜。但这件事不见于其他史料。连薛阿檀和李存孝都被提到参战,而李嗣源则做了隐形人。至于“每总兵征讨,师多不利”也挺难绷的,李存信的魏县、洹水之败可是好几年后的事情。
      李匡威攻蔚州,虏其刺史邢善益,赫连铎引吐蕃、黠戛斯众数万攻遮虏(平)〔军〕,杀其军使刘胡子。克用遣其将李存信击之,不胜,更命李嗣源为存信之副,遂破之。克用以大军继其后,匡威、铎皆败走,获匡威之子武州刺史仁宗及铎之婿,俘斩万计。《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八》
      武皇镇河东,以帝掌亲骑。时李存信为蕃汉大将,每总兵征讨,师多不利,武皇遂选帝副之,所向克捷。《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大顺中,吐浑、黠戛斯侵代北,陷遮虏军,执我军使刘胡子。时遣大将李存信拒战不利,太祖让存信曰:“非蕃部难敌,乃公之巽懦也。吾择帐下豪俊副公,战必捷矣。”遂命帝副存信军,再战果捷。存信时为河东蕃汉步骑大将,四征讨伐,略无虚岁,尝命帝左右其军。《册府元龟卷二十》
      匡威、铎并吐蕃、黠戛斯众十万攻遮虏军,杀其将刘胡子。克用乃屯浑河川,存孝与铎战乐安,铎败走。《新唐书沙陀传》
      资治通鉴考异:
      《太祖纪年录》:“是月,幽帅李匡威会赫连铎,引吐蕃、黠戛斯之众十万寇我北鄙,攻遮虏军,太祖御亲军出塞,营于浑河川之田村。李存孝引前锋与贼战于乐安镇,贼军大败,遁走。”《旧·纪》:“九月,幽州、雲州蕃、汉兵三万攻雁门,太原府将李存信、薛阿檀击败之。”《实录》:“闰月甲寅朔,幽州李匡威下蔚州,克用援兵至,匡威大败。赫连铎引吐蕃、黠戛斯之众攻遮虏军,克用营浑河川,战于乐安镇,破之,铎乃退军。”此盖约奏到日。《唐末见闻录》:“十一月十五日,发往向北打鹿,有使报称幽州李匡威收却蔚州,十六日至十八日,旋发诸州兵士至军前。二十九日,大捷,有榜晓告杀燕军三万余人。十九日,知客押衙苗仲周赉榜到,杀得退浑一千帐。”二十九日下复云十九日,亦误。今但系此月,不书日。


      IP属地:浙江3楼2024-12-21 17:55
      回复
        景福年间的黑山之战,李嗣源又让李存信当了垫子,此次平叛仅见于此,可谓是死无对证了。
        景福初,黑山戍将王弁据振武叛,帝率其属攻之,擒弁以献。《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景福初,黑山戍将王弁谋叛,据神武,武皇命李存信诱而袭之,弁婴城固守,士乘城多为所伤,军众沮挠。帝率其属登梯奋击,士众退者,瞋目叱之,夷伤复起,人百其勇。弁势危蹙,迟明遁走,帝单骑追禽,献于军门,太祖尤所嘉奖。《册府元龟卷四十四》


        IP属地:浙江4楼2024-12-21 17:56
        回复
          乾宁三年的任城之战,本纪称李嗣源率领三百骑兵或者是三千人解了兖州之围。此役梁晋双方各执一词,后梁方面的史料认为葛从周十二月已经放弃包围走人了,此后并未重新围攻兖州。而明宗纪、武皇纪则称汴军在第二年一月发动了对于兖州的大规模攻势,而李存信与朱瑾联手多次击败敌军。
          乾宁三年,梁人急攻兖、郓,郓帅朱瑄求救于武皇。武皇先遣骑将李承嗣、史俨援之,复遣李存信将兵三万屯于莘县。闻汴军益盛,攻兖甚急,存信遣帝率三百骑而往,败汴军于任城,遂解兖州之围。朱瑾见帝,执手涕谢。《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梁攻兖、郓,朱宣、朱瑾来乞师,太祖遣李存信将兵三万救之。存信留莘县不进,使嗣源别以兵三干先击梁兵,梁兵解去。《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六》
          闰月,克用遣蕃、汉都指挥使李存信将万骑假道于魏以救兖、郓,军于莘县。《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乾宁三年正月,汴人大举以攻兖、郓,朱瑄、朱瑾再乞师于武皇,假道于魏州,罗宏信许之。乃令都指挥使李存信将步骑三万与李承嗣、史俨会军,以拒汴人。存信军于莘,与朱瑾合势,频挫汴军,汴帅患之,乃间魏人。《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
          (十二月)葛从周领兵复伐兖。既至,与朱瑾战于垒下,杀千余众,擒其将孙汉筠已下二十人,遂旋师。···三年正月,河东李克用既破邠州,欲谋争霸,乃遣蕃将张污落以万骑寨于河北之莘县,声言欲救兖、郓。魏博节度使罗宏信患之,使来求援。二月,帝领亲军屯于单父,会寒食,帝乃亲拜文穆皇帝陵于砀日县午沟里。《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


          IP属地:浙江5楼2024-12-21 17:56
          回复
            莘县之战中李嗣源终于打出了一个好表现。在李存信遭遇突袭,部队混乱的情况下,李嗣源给溃军殿后,掩护大部队到洺州集合。战后,李嗣源被任命为横冲都指挥使,侍于帐下,也就是指挥李克用的亲军。
            其年,魏帅罗宏信背盟,袭破李存信于莘县,帝奋命殿军而还,武皇嘉其功,即以所属五百骑号曰“横冲都”;侍于帐下,故两河间目帝为李横冲。《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唐昭宗乾宁三年四月,魏博节度使罗弘信背盟,袭破李存信于莘县。帝奋命殿战,信宿至洛州,诸军稍集。太祖怒存信夺其兵符,赏帝殿战之功,乃以帝所属五百骑号曰横冲都,侍于帐下。《册府元龟卷二十》
            存信戢众不严,侵暴魏人。弘信怒,发兵三万夜袭之。存信军溃退。保洺州,丧士卒什二三,委弃资粮兵械万楼;史俨、李承嗣之军隔绝不得还。《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IP属地:浙江6楼2024-12-21 17:56
            回复
              而使李嗣源“名闻天下”的青山口之战记载也是一团乱麻。从将复邢、洺来看,旧五代史本纪里的时间记载肯定是有问题的,此时邢、洺两州还在李克用手上,而光化元年(资治通鉴)和三年(新五代史)的战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如果说在光化元年,那就是葛从周于张公桥之战取胜后继续追击,在青山口与晋军再次交战。光华三年,葛从周就是直接在青山口伏击对手了,但无论是哪场,河东军的结果都不是怎么好看。李嗣源在史书中再次扮演了一个败方MVP的角色,率领骑兵击退了葛从周的攻势,李嗣昭得以重整部队退回马岭关。
              河东军出马岭关、青山口便可抵达邢州,而张公桥在邢州之北(胡三省:晋军出青山口至张公桥,在邢州龙冈县界。按薛史,唐末葛从周败晋军于沙河,追至张公桥,沙河县在邢州南二十五里,而邢州治龙冈则可知矣。)明年[1],武皇遣大将军李嗣昭率师下马岭关,将复邢、洺,梁将葛从周以兵应援。嗣昭兵败,退入青山口,梁军扼其路,步兵不战自溃,嗣昭不能制。会帝本军至,谓嗣昭曰:“步兵虽散,若吾辈空回,大事去矣。为公试决一战,不捷而死,差胜被囚。”嗣昭曰:“吾为卿副。”帝率其属,解鞍砺镞,凭高列阵,左右指画,梁人莫之测,因呼曰:“吾王命我取葛司徒,他士可无并命。”即径犯其阵,奋击如神。嗣昭继进,梁军即时退去,帝与嗣昭收兵入关。帝四中流矢,血流被股,武皇解衣授药,手赐卮酒,抚其背曰:“吾儿神人也!微吾儿,几为从周所笑。”自青山之战,名闻天下。《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光化三年,李嗣昭攻梁邢、洺,出青山,遇葛从周兵,嗣昭大败走,梁兵追之。嗣源从间道后至,谓嗣昭曰:“为公一战。”乃解鞍砺镞,凭高为阵,左右指画,梁追兵望之莫测。嗣源急呼曰:“吾取葛公,士卒可无动!”乃驰骑犯之,出入奋击。嗣昭继进,梁兵解去。嗣源身中四矢,太祖解衣赐药以劳之,由是李横冲名重四方。《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六》
              光化元年·张公桥之战
              九月,武皇遣周德威、李嗣昭率兵三万出青山口,以迫邢、洺。十月,遇汴将葛从周于张公桥,既战,我军大败。《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
              李克用遣其将李嗣昭、周德威将步骑二万出青山,将复山东三州。壬寅,进攻邢州,葛从周出战,大破之。嗣昭等引兵退入青山,从周追之,将扼其归路,步兵自溃,嗣昭不能制。会横冲都将李嗣源以所部兵至,谓嗣昭曰:“吾辈亦去,则势不可支矣,我试为公击之。”嗣昭曰:“善,我请从公后。”嗣源乃解鞍厉镞,临高布阵,左右指画,邢人莫之测。嗣源直前奋击,嗣昭继之,从周乃退。《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一》
              光化三年·青山口之战
              从周追袭至青山口,斩首五千级,获其将王郃郎、杨师悦等,得马千匹《旧五代史葛从周传》
              九月,葛从周自邺县度漳水,营于黄龙镇。朱全忠自将中军三万涉洺水置营。李嗣昭弃城走,从周设伏于青山口,邀击,大破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


              IP属地:浙江7楼2024-12-21 17:56
              回复
                两次太原之战,本纪也是浓墨重彩。只要看看李嗣源的地位和其他史料,就颇有种我和科比合砍81分的感觉,第一次太原之战,说是“武皇令帝与李嗣昭分兵四出”,实质上是“嗣昭朝夕选精骑分出诸门,排击汴营,左俘右斩,或燔或击,汴军疲于奔命”,说白了李嗣源就是李嗣昭部署出击时的一个手下。而帝率偏师追袭,复诸郡邑就更不用看,也是李嗣昭带着李存审等人打的。
                第二次太原之战围城,本纪又宣称他说服李克用固守太原,其实李嗣昭、周德威都尚未完全说服李克用留下,最后还是刘夫人让他下定决心。接下来晋军出击也是李、周两人指挥的。正如新五代史所说“是岁,镇、定皆已绝晋而附梁。晋外失大国之援,内亡诸州,仍岁之间,孤城被围者再。于此时,嗣昭力战之功为多”。
                天复中,梁祖遣氏叔琮将兵五万,营于洞涡。是时,诸道之师毕萃于太原,郡县多陷于梁,晋阳城外,营垒相望。武皇登陴号令,不遑饮食。属大雨弥旬,城垒多坏,武皇令帝与李嗣昭分兵四出,突入诸营,梁军由是引退;帝率偏师追袭,复诸郡邑。昭宗之幸凤翔也,梁祖率众攻围岐下,武皇奉诏应援,遣李嗣昭、周德威出师晋、绛,营于蒲县。嗣昭等军,大为梁将朱友宁、氏叔琮所败,梁之追兵直抵晋阳,营于晋祠,日以步骑环城。武皇登城督众,忧形于色。攻城既急,武皇与大将谋,欲出奔云中。帝曰:“攻守之谋,据城百倍,但儿等在,必能固守。”乃止。居数日,溃军稍集,率敢死之士,日夜分出诸门掩袭梁军,擒其骁将游昆仑等。梁军失势,乃烧营而退。《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河东将李嗣昭、李嗣源凿暗门,夜出攻汴垒,屡有杀获,李存进败汴军于洞涡。时汴军既众,刍粮不给,久雨,士卒疟利,全忠乃召兵还。五月,叔琮等自石会关归,诸道军亦退。河东将周德威、李嗣昭以精骑五千蹑之,杀获甚众。先是,汾州刺史李瑭举州附于汴军,克用遣其将李存审攻之,三日而拔,执瑭,斩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
                克用昼夜乘城,不得寝食。召诸将议走保雲州,李嗣昭、李嗣源、周德威曰:“儿辈在此,必能固守。王勿为此谋摇人心!”李存信曰:“关东、河北皆受制于朱温,我兵寡地蹙,守此孤城,彼筑垒穿堑环之,以积久制我,我飞走无路,坐待困毙耳。今事势已急,不若且入北虏,徐图进取。”嗣昭力争之,克用不能决。刘夫人言于克用曰:“存信,北川牧羊儿耳,安知远虑?王常笑王行瑜轻去其城,死于人手,今日反效之邪!且王昔居达靼,几不自免,赖朝廷多事,乃得复归。今一足出城,则祸变不测,塞外可得至邪!”克用乃止。居数日,溃兵复集,军府浸安。克用弟克宁为忻州刺史,闻汴寇至,中涂复还晋阳,曰:“此城吾死所也,去将何之!”众心乃定。
                壬戌,朱全忠还河中,遣朱友宁将兵西击李茂贞,军于兴平、武功之间。李嗣昭、李嗣源数将敢死士夜入氏叔琮营,斩首捕虏,汴军惊扰,备御不暇。会大疫,丁卯,叔琮引兵还。《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三》
                时霖雨积旬,汴军屯聚既众,刍粮不给,复多痢疟,师人多死。时大将李嗣昭、李嗣源每夜率骁骑突营掩杀,敌众恐惧。五月,汴军皆退。氏叔琮军出石会,周德威、李嗣昭以精骑五千蹑之,杀戮万计。初,汴军之将入寇也,汾州刺史李瑭据城叛,以连汴人,至是武皇令李嗣昭、李存审将兵讨之。是岁,并、汾饥,粟暴贵,人多附瑭为乱,嗣昭悉力攻城,三日而拔,擒李瑭等斩于晋阳市。···武皇驱丁壮登陴拒守,汴军攻城日急;武皇召李嗣昭、周德威等谋将出奔云州,嗣昭以为不可。李存信坚请且入北蕃,续图进取,嗣昭等固争之,太妃刘氏亦极言于内,乃止。居数日,亡散之士复集,军城稍安。李嗣昭与李嗣源夜入汴军,斩将搴旗,敌人扞御不暇,自相惊扰。丁卯,朱友宁烧营而遁,周德威追至白壁关,俘斩万计,因收复慈、隰、汾等三州。《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
                太原四面,汴军云合,武皇忧迫,计无从出。嗣昭朝夕选精骑分出诸门,排击汴营,左俘右斩,或燔或击,汴军疲于奔命;又属霖雨,军多足肿腹疾,粮运不继。五月,氏叔琮引退,嗣昭以精骑追之,汴军委弃辎重兵仗万计。···武皇昼夜登城,忧不遑食,召诸将欲出保云州,嗣昭曰:“王勿为此谋,儿等苟存,必能城守。”李存信曰:“事势危急,不如且入北蕃,别图进取。朱温兵师百万,天下无敌,关东、河北受他指挥,今独守危城,兵亡地蹙,傥彼筑室反耕,环堑深固,则亡无日矣!”武皇将从之,嗣昭亟争不可,犹豫未决,赖刘太妃极言于内,武后且止。《旧五代史李嗣昭传》
                时诸军未集,城中大恐,德威与李嗣昭选募锐兵出诸门,攻其垒,擒生斩馘,汴人枝梧不暇,乃退。《旧五代史周德威传》


                IP属地:浙江8楼2024-12-21 17:57
                回复
                  天佑五年的夹寨之战,明宗纪和资治通鉴共同忽视了李存审,看庄宗纪可知,晋军是三路进攻而非两路,而且“帝先入夹城,大破梁军,是日解围,其功居最”也值得怀疑。李怀忠传指出他率先登城,以功补本军副兵马使。
                  史书中记载因夹城战功升职的军官不下两位数,如主攻之一的李存审就加检校司徒,授忻州刺史,领蕃汉马步都指挥使,如果说李嗣源其功居最,而官位还是没能往上升,总不能是功劳被同僚黑了。
                  天祐五年五月,庄宗亲将兵以救潞州之围,帝时领突骑左右军与周德威分为二广。帝晨至夹城东北隅,命斧其鹿角,负刍填堑,下马乘城大噪。时德威登西北隅,亦噪以应之。帝先入夹城,大破梁军,是日解围,其功居最。《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德威攻西北隅,嗣源攻东北隅,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招讨使符道昭马倒,为晋人所杀。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
                  时李嗣源总帐下亲军攻东北隅;李存璋、王霸率丁夫烧寨,劚夹城为二道;周德威、李存审各分道进攻,军士鼓噪,三道齐进。李嗣源坏夹城东北隅,率先掩击,梁军大恐,南向而奔,投戈委甲,噎塞行路,斩万余级,获其将副招讨使符道昭洎大将三百人,刍粟百万。梁招讨使康怀英得百余骑,出天井关而遁。《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
                  从周德威破贼于夹城,加检校司徒,授忻州刺史,领蕃汉马步都指挥使。《旧五代史李存审传》
                  怀忠形质魁壮,初事唐庄宗,隶于保卫军。夹城之役,怀忠率先登城,以功补本军副兵马使。《旧五代史李怀忠传》


                  IP属地:浙江9楼2024-12-21 17:57
                  回复
                    柏乡之战后,李嗣源从一个亲军骑兵指挥官变成了代州刺史,。李嗣源战前与史建瑭获取敌情,战中又是诱敌,又是冲阵俘虏敌军将领,给己方上士气buff,最后吓走了梁军西阵,累死累活打满全场,终于给做到方面之任了。
                    柏乡之役,两军既成列,庄宗以梁军甚盛,虑师入之怯,欲激壮之,手持白金巨钟赐帝酒,谓之曰:“卿见南军白马、赤马都否?睹之令人胆破。”帝曰:“彼虚有其表耳,翼日当归吾厩中。”庄宗拊髀大笑曰:“卿已气吞之矣!”帝引钟尽酹,即属鞬挥弭,跃马挺身,与其部下百人直犯白马都,奋楇舞槊,生挟二骑校而回,飞矢丽帝甲如猬毛焉。由是三军增气,自辰及未,骑军百战,帝往来冲击,执讯获丑,不可胜计。《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七年十二月,镇冀节度使王镕为梁军所击,营于柏乡,遣使来求援。帝时掌内衙亲军,从庄宗赴援,东出赞皇,次于赵州,命帝与史建瑭径趋柏乡。尝寇,获贼士,诘兵数,曰:“精兵七万,坚取镇州。”周德威以贼势雄盛,忧之,与监军使张承业谋退舍,庄宗从其谋,退保鄗邑。八年正月二日,命帝与周德威将三千骑致师于柏乡,设伏于村坞间。帝率百骑直压贼营。韩效怒,悉其军结阵而来。帝与之转战,所向靡不克捷。以功授代州刺史。《册府元龟卷二十》
                    梁、晋相拒于柏乡,梁龙骧军以赤、白马为两阵,旗帜铠仗皆如马色,晋兵望之皆惧。庄宗举钟以饮嗣源曰:“卿望梁家赤、白马惧乎?虽吾亦怯也。”嗣源笑曰:“有其表尔,翌日归吾厩也。”庄宗大喜曰:“卿当以气吞之。”因引钟饮酹,奋楇驰骑,犯其白马,挟二裨将而还。梁兵败,以功拜代州刺史。《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六》
                    时魏、滑之兵陈于东、宋、汴之兵陈于西。至晡,梁军未食,士无斗志,景仁等引兵稍却,周德威疾呼曰:"梁兵走矣!"晋兵大噪争进,魏、滑兵先退,李嗣源帅众噪于西陈之前曰:"东陈已走,尔何久留!"梁兵互相惊怖,遂大溃。《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七》


                    IP属地:浙江10楼2024-12-21 17:57
                    回复
                      平幽州期间,李嗣源先是攻克瀛州,刺史赵敬投降。此后周德威派李嗣本、安金全和他救援高行珪,李嗣源猛追元行钦,一直打到广边军,前后八战最后迫使其投降,彻底打垮了刘守光在山北的势力。
                      由于明宗纪和资治通鉴只提李嗣源,其实李嗣本和安金全也带着代北、吐浑军参战,李嗣本还刷出来个“威信可汗”的称号,不能忽视两人的作用。
                      庄宗遣周德威伐幽州,帝分兵略定山后八军,与刘守光爱将元行钦战于广边军,凡八战,帝控弦发矢七中。行钦酣战不解,矢亦中帝股,拔矢复战。行钦穷蹙,面缚乞降,帝酌酒饮之,拊其背曰:“吾子,壮士也!”因厚遇之。《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庄宗攻刘守光,嗣源及李嗣昭[2]将兵三万别出飞狐,定山后,取武、妫、儒三州。《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六》
                      戊申,李嗣源攻瀛州,拔之。《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
                      李嗣源攻瀛州,刺史赵敬降。《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
                      丙寅,武州刺史高行珪遣使乞降。时刘守光遣爱将元行钦收马于山北,闻行珪有变,率戍兵攻行珪,行珪遣其弟行温为质,且乞应援。周德威遣李嗣源、李嗣本、安金全率兵救武州,降元行钦以归。《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
                      燕主守光命大将元行钦将骑七千,牧马于山北,募北山兵以应契丹;又以骑将高行珪为武州刺史,以为外援。晋李嗣源分兵徇山后八军,皆下之;晋王以其弟存矩为新州刺史总之。以燕纳降军使卢文进为裨将。李嗣源进攻武州,高行珪以城降。元行钦闻之,引兵攻行珪,行珪使其弟行周质于晋军以求救,李嗣源引兵救之,行钦解围去。嗣源与行周追至广边军,凡八战,行钦力屈而降;嗣源爱其骁勇,养以为子。嗣源进攻儒州,拔之,以行珪为代州刺史。《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
                      九年,周德威讨刘守光,嗣本率代北诸军、生熟吐浑,收山后八军,得纳降军使卢文进、武州刺史高行珪以献。幽州平,论功授振武节度使,号“威信可汗”。《旧五代史李嗣本传》


                      IP属地:浙江11楼2024-12-21 17:57
                      回复
                        天佑十三年的故元城之战,刘鄩跑路后李嗣源指挥一千/三千骑兵一举打破了梁军的圆阵,士气低落的梁军步兵彻底崩溃。战后李嗣源跟着李存勖平定后梁在河北的州郡,单独招降了沧州,很快就被封为安国节度使。
                        十三年二月,庄宗与梁将刘鄩大战于故元城北,帝以三千骑环之,鼓噪奋击,内外合势,鄩军殆尽。帝徇地慈、洺。四月,相州张筠遁走,乃以帝为相州刺史。九月,沧州节度使戴思远弃城归汴,小将毛璋据州纳款,庄宗命率兵慰抚。既入城,以军府乂安报庄宗,书吏误云:“已至沧州,礼上毕。”庄宗省状,怒曰:“嗣源反耶!”帝闻之惧,归罪于书吏,斩之。未几,承制授邢州节度使。《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庄宗已平魏州,因徇下磁、相,拜相州刺史、昭德军节度使。久之,徙镇安国。《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六》
                        贼四面受敌,初一合,擒贼骑军数百,再合,刘鄩引骑军突西南而走,我骑军追击之,贼步兵合战,短兵既接,我军鼓噪,围之数重,埃尘涨天。明宗驰铁骑千馀,突入其间,贼四向披靡,相轥如积。我师四面斩击,弃甲之声,闻数十里。追讨败众,皆匿于村园茂树,登者既众,其枝殆折,皆命下树遁去。骑军追及河上,十万为群,赴水而死。《册府元龟卷四十五》
                        三月乙卯朔,分兵以攻卫州。壬戌,刺史米昭以城降。夏四月,攻洺州,下之。五月,帝还晋阳。六月,命偏师攻阎宝于邢州,梁主遣捉生都将张温率步骑五百为援,至内黄,温率众来奔。秋七月甲寅朔,帝自晋阳至魏州。八月,大阅师徒,进攻邢州。相州节度使张筠弃城遁去,以袁建丰为相州刺史,依旧隶魏州。邢州节度使阎宝请以城降,以忻州刺史、蕃汉副总管李存审为邢州节度使,以阎宝为西南面招讨使,遥领天平军节度使。是月,契丹入蔚州,振武节度使李嗣本陷于契丹。九月,帝还晋阳。梁沧州节度使戴思远弃城遁去,旧将毛璋入据其城。李嗣源帅师招抚,璋以城降。乃以李存审为沧州节度使,以李嗣源为邢州节度使。《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


                        IP属地:浙江12楼2024-12-21 17:57
                        回复
                          天佑十四年的幽州解围战我在以前的回答里已经详细分析,这里简单提一下本纪里存在的虚美之处,一是把李存审的建议嫁接到自己身上,二是过度夸大谷口之战的重要性,显得这就是决战。个人认为李嗣源此役的发挥还是不错的,对于契丹军的优劣势分析相当精准,作为骑兵先锋也压制了对手。李嗣源在幽解的功劳只比李存审低一些。
                          年四月,契丹安巴坚率众三十万攻幽州,周德威间使告急,庄宗召诸将议进取之计,诸将咸言:“敌势不能持久,野无所掠,食尽自还,然后踵而击之可也。”帝奏曰:“德威尽忠于家国,孤城被攻,危亡在即,不宜更待敌衰。愿假臣突骑五千为前锋以援之。”庄宗曰:“公言是也。”即命帝与李存审、阎宝率军赴援,帝为前锋,会军于易州。帝谓诸将曰:“敌骑以马上为生,不须营垒,况彼众我寡,所宜衔枚箝马,潜行溪涧,袭其不备也。”
                            八月,师发上谷,阴晦而雨,帝仰天祈祝,即时晴霁,师循大房岭,缘润而进。翼日,敌骑大至,每遇谷口,敌骑扼其前,帝与长子从珂奋命血战,敌即解去,我军方得前进。距幽州两舍,敌骑复当谷口而阵,我军失色。帝曰:“为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以身徇国,正在今日。诸君观吾父子与敌周旋!”因挺身入于敌阵,以北语谕之曰:“尔辈非吾敌,吾当与天皇较力耳。”舞槌奋击,万众披靡,俄挟其队帅而还。我军呼跃奋击,敌众大败,势如席卷,委弃铠仗羊马殆不胜纪。是日,解围,大军入幽州,周德威迎帝,执手歔欷。九月,班师于魏州,庄宗亲出郊劳,进位检校太保。《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明宗时为邢州节度使,曰:“樊将军愿以十万之师横行绝漠,傅介子欲奉单车之师独制凶酋。远阻山川,犹希万一。今阿保机亲攜丑类,犯我彊塲,原其兽心,本窥货利,虽名百万之众,胜兵都有几何?止无斥堠之方,战无行阵之法交。兵合闘,唯恃骑军,如其长戟交锋,短兵接战,才闘鼓譟,卽已败亡。臣久在云中,备知能否。从前料度,每在彀中,愿假臣突骑五千,蠕蠕獯戎,卽时平荡。”《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四》
                          帝曰:彼贼骑以马上为生,不须营垒。我今步骑之行,须有次舍禦备,辎重资粮,一宿不㸑,则士有饥色。若平原之中,卒遇贼军,被掠辎重资粮,则我不战而自亡矣。不如衔枚束甲,寻涧谷而直行,抵幽州,与德威合势,如贼警觉,据险枝梧,此计之上也。《册府元龟卷四十五》
                          甲午,自易州北行,庚子,逾大房岭,循涧而东。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前锋,距幽州六十里,与契丹遇。契丹惊却,晋兵翼而随之。契丹行山上,晋兵行涧下,每至谷口,契丹辄邀之,嗣源父子力战,乃得进。
                          至山口,契丹以万馀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馀骑先进,免胄扬鞭,胡语谓契丹曰:"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命我将百万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楇,三入其陈,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
                          李存审命步兵伐木为鹿角,人持一枝,止则成寨。契丹骑环寨而过,寨中发万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将至幽州,契丹列陈待之。存审命步兵陈于其后,戒勿动,先令羸兵曳柴然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噪合战,存审乃趣后陈起乘之,契丹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去,委弃车帐铠仗羊马满野,晋兵追之,俘斩万计。辛丑,嗣源等入幽州,周德威见之,握手流涕。《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
                          太祖克新州,庄宗遣李嗣源复取之。《辽史志第十一》


                          IP属地:浙江13楼2024-12-21 17:58
                          回复
                            第二年的胡柳陂可谓李嗣源的最大失利,新旧本纪对此都闭口不提。此战李嗣源所部被贺瑰打崩。册府元龟还要塑造一下帝皇形象。其实梁军追击到了黄河,败兵由于大雪和河冰解冻死伤惨重,李嗣源则一路跑回相州,引发了李存勖的强烈不满。即使是由于李从珂的优异表现让李亚子消了点气,对李嗣源的待遇还是不如往常
                            明宗初为邢州节度使,从庄宗南伐,次胡柳陂,前军周德威为辎重所挠,一军不利。庄宗以中军战胜,两军胜负相半,而左驰右趣,皆无部伍,或号曰:“晋王渡河而北矣。”日晡晚,帝与末帝相失,军无所止。河冰初解,以无舟楫,帝泣曰:“吾儿安在?吾主安归?身世尽于斯矣。”是夜大寒,雪深盈尺,兵士冻死者众,河冰有复合处,帝试践行可渡,不旋踵而冰解,继行者陷矣。是夜,帝得渡,宿先锋寨。翼日,庄宗遣内官访帝,时已获土山之捷矣,军声复震。《册府元龟卷二十六》
                            李嗣源与李从珂相失,见晋军挠败,不知王所之,或曰:"王已北渡河矣。"嗣源遂乘冰北渡,将之相州。是日,从珂从王夺山,晚战皆有功。甲子,晋王进攻濮阳,拔之。李嗣源知晋军之捷,复来见王于濮阳,王不悦,曰:"公以吾为死邪?渡河安之!"嗣源顿首谢罪。王以从珂有功,但赐大钟酒以罚之,然自是待嗣源稍薄。《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
                            嗣源自胡柳有度河之惭,常欲立奇功以补过《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
                            庄宗与梁军战于胡柳陂,两军俱挠,帝卫庄宗夺土山,摧骁阵,其军复振。时明宗先渡河,庄宗不悦,谓明宗曰:“公当为吾死,渡河安往?”明宗待罪,庄宗以帝从战有功,由是解愠。《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
                            十五年,王师战胡柳,周德威军不利,宪与同列奔马北渡;梁军急追,殆将不济。至晚渡河,人皆陷水而没,宪与从子朗履冰而行;将及岸,冰陷,朗泣,以马箠引之,宪曰:“吾儿去矣,勿使俱陷。”朗曰:“忍季父如此,俱死无恨。”朗偃伏引箠,宪跃身而出。是夜,庄宗令于军中求宪,或曰:“与王缄俱殁矣!”庄宗垂涕求尸,数日,闻其免也,遣使慰劳《旧五代史张宪传》


                            IP属地:浙江14楼2024-12-21 17:58
                            收起回复
                              知耻后勇的李嗣源在两次戚城之战终于打出了精彩表现。第一次俘虏敌将李立、李建,击退了王瓒的攻势。
                              辛卯,王瓒引兵至戚城,与李嗣源战,不利。《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一》
                              十一月,瓒率其众观兵于戚城,明宗以前锋击之,获其将李立。《旧五代史王瓒传》
                              梁小将李立、李建以骁勇闻,军中惮之。会庄宗与梁人战河上,益挺身出斗,擒其二将,迁马前直指挥使。《宋史侯益传》
                              第二次戚城之战,李嗣源展现出骑兵将领的优秀实力,他先是埋伏在戚城,接着作为晋军一翼指挥三千骑兵击破了退却中的梁军,惨败的戴思远逃亡杨村,此役共歼敌两万余。李嗣源遂升任蕃汉内外马步副总管、加同平章事。
                              十八年十月,从庄宗大破梁将戴思远于戚城,斩首二万级。庄宗以帝为蕃汉副总管,加同平章事。《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冬十月己未,梁将戴思远攻德胜北城,帝命李嗣源设伏于戚城,令骑军挑战。梁军大至,帝御中军以御之。时李从珂伪为梁帜,奔入梁垒,斧其眺楼,持级而还。梁军愈恐,步兵渐至,李嗣源以铁骑三千乘之,梁军大败,俘斩二万计。《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
                              晋王欲自分兵攻镇州,北面招讨使戴思远闻之,谋悉杨村之众袭德胜北城,晋王得梁降者,知之。冬,十月,己未,晋王命李嗣源伏兵于戚城,李存审屯德胜,先以骑兵诱之,伪示羸怯。梁兵竞进,晋王严中军以待之,梁兵至,晋王以铁骑三千奋击,梁兵大败,思远走趣杨村,士卒为晋兵所杀伤及自相蹈藉、坠河陷冰,失亡二万余人。晋王以李嗣源为蕃汉内外马步副总管、同平章事。《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一》
                              天祐十八年,庄宗营于河上,议讨镇州。留守符存审在德胜寨未行,梁人谓庄宗已北,乃悉众攻德胜,庄宗命明宗、存审为两翼以抗之,自以中军前进。梁军退却,帝以十数骑杂梁军而退,至垒门大呼,斩首数级,斧其望橹而还。庄宗大噱曰:“壮哉,阿三!”赐酒一器。《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


                              IP属地:浙江15楼2024-12-21 17: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