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吧 关注:3,088贴子:92,359

回复:系统谈一下李嗣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存勖北上围攻镇州期间,李嗣源和李存审在德胜防守。李存审预判了敌军行动,说服李嗣源去魏州防守,李嗣源帅军追赶戴思远,打消了他攻击魏州的计划。
晋王之北攻镇州也,李存审谓李嗣源曰:“梁人闻我在南兵少,不攻德胜,必袭魏州。吾二人聚于此何为?不若分军备之。”遂分军屯澶州。戴思远果悉杨村之众趣魏州,嗣源引兵先之,军于狄公祠下,遣人告魏州,使为之备。思远至魏店,嗣源遣其将石万全将骑兵挑战。思远知有备,乃西度洹水,拔成安,大掠而还。又将兵五万攻德胜北城,重堑复垒,断其出入,昼夜急攻之,李存审悉力拒守。晋王闻德胜势危,二月,自幽州赴之,五日至魏州。思远闻之,烧营遁还杨村。《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一》
而在正面战场,李嗣源连续贡献数次幽默时刻,斗门设施伏击结果被梁军反杀,在杨村被突袭差点没命
及两军屯于河上,觇知梁军自汴入杨村寨,明宗晨至斗门,设伏将邀之,众寡不敌,反为所乘。时矛槊丛萃,势甚危蹙。行周闻之,出骑横击梁军,遂得解去。《旧五代高行周传》
十九年,战胡卢套,唐军稍却,帝睹其敌锐,拔剑辟道,肩护明宗而退,敌人望之,无敢袭者。
二十年十月,从明宗观梁人之杨村寨,部曲皆不擐甲,俄而敌出不意,以兵掩明宗,刃将及背,帝挟战戟而进,一击而凶酋落马者数辈,明宗遂解其难。《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
明宗战胡卢套、杨村,为梁兵所败,敬瑭常脱明宗于危。《新五代史晋本纪第八》


IP属地:浙江16楼2024-12-21 18:01
回复
    五月,王彦章反攻德胜取胜,李嗣源带着本部固守郓州,坚持到李存勖解围。九月,李从珂在递坊镇击破梁军数千骑兵,俘虏任钊、田章以下三百人,斩首二百级,促使李存勖奇袭大梁。
    五月,梁人陷德胜南城,围杨刘,以扼出师之路。帝孤守汶阳,四面拒寇,久之,庄宗方解杨刘之围。九月,梁将王彦章以步骑万人迫郓州,自中都渡汶。帝遣长子从珂率骑逆战于递坊镇,获梁将任钊等三百人,彦章退保中都。《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时李嗣源守郓州,河北声问不通,人心渐离,不保朝夕。···王彦章引兵逾汶水,将攻郓州,李嗣源遣李从珂将骑兵逆战,败其前锋于递坊镇,获将士三百人,斩首二百级,彦章退保中都。戊辰,捷奏至朝城,帝大喜,谓郭崇韬曰:“郓州告捷,足壮吾气。”己巳,命将士悉遣其家归兴唐。《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
    九月,梁将王彦章以步骑万人迫郓州,自中都进渡汶河。帝出骑逆贼,至递坊镇,遇彦章都校任钊等数千骑,因与之战,生获任钊、田章二百馀人。《册府元龟卷二十》
    李存勖率领大军渡河后以李嗣源为前锋,一举在中都歼灭王彦章部,打通了前往汴州的道路。诸将大多建议分兵攻青、齐、徐、兖等州,这样风险小又轻松。唯有李嗣源强烈提议直驱大梁,在段凝回军前拿下汴州。李存勖同意李嗣源的见解,以其为前锋进军。李嗣源一路畅通无阻,大梁不战而降。李存勖极其高兴,升任李嗣源为中书令。
    壬申,帝御大军自杨刘济河。癸酉,至郓州。是夜三鼓,渡汶。时王彦章守中都。甲戌,帝攻之,中都素无城守,师既云合,梁众自溃。是日,擒梁将王彦章及都监张汉杰、赵廷隐、刘嗣彬、李知节、康文通、王山兴等将吏二百余人,斩馘二万,夺马千匹。时既获中都之捷,帝召诸将谋其所向,或言且徇兖州,徐图进取,唯李嗣源曰:“宜急趋汴州。段凝方领大军驻于河上,假如便来赴援,直路又阻决河,须自滑州济渡,十万之众,舟楫焉能卒办?此去汴城咫尺,若昼夜兼程,信宿即至,段凝未起河堧,夷门已为我有矣。臣请以千骑前驱,陛下御军徐进,鲜不克矣。”帝嘉之。是夜,嗣源率前军先进。翼日,车驾即路。丁丑,次曹州,郡将出降。己卯迟明,前军至汴城,嗣源令左右捉生攻封丘门,梁开封尹王瓒请以城降。俄而帝与大军继至,王瓒迎帝自大梁门入。《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
    庄宗闻其捷,自杨刘引军至郓,以帝为前锋,大破梁军于中都,生擒王彦章等。是日,诸将称贺,庄宗以酒属帝曰:“昨朕在朝城,诸君多劝朕弃郓州,以河为界,赖副总管御侮于前,崇韬画谋于内,若信李绍宏辈,大事已扫地矣。”庄宗与诸将议兵所向,诸将多云:“青、齐、徐、兖皆空城耳,王师一临,不战自下。”惟帝劝庄宗径取汴州,语在《庄宗纪》中,庄宗嘉之。帝即时前进,庄宗继发中都。十月己卯,迟明,帝先至汴州,攻封丘门,汴将王瓒开门迎降。帝至建国门,闻梁主已殂,乃号令安抚,回军于封禅寺。辰时,庄宗至,帝迎谒路侧。庄宗大悦,手引帝衣,以首触帝曰:“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战也,当与公共之。”寻进位兼中书令。《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IP属地:浙江17楼2024-12-21 18:02
    回复
      同光二年四月,李嗣源为招讨使平定潞州杨立叛乱,本来这仗并不好打,潞州作为梁晋争霸的重镇,在李嗣昭的建设下已是城池高深,结果前锋张廷蕴带着一百多人在日暮时翻墙入城,李嗣源抵达之前,潞州已经被拿下了。李嗣源对张廷蕴不能让功于己相当不满,当上皇帝后即使安重诲多次举荐,终究不给他方镇之任。
      四月,潞州小将杨立叛,帝受诏讨之。五月,擒杨立以献。《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李嗣源大军前锋至潞州,日已暝,泊军方定,张廷蕴帅麾下壮士百余辈逾堑坎城而上,守者不能御,即斩关延诸军入。比明,嗣源及李绍荣至,城已下矣,嗣源等不悦。丙寅,嗣源奏潞州平。六月,丙子,磔杨立及其党于镇国桥。潞州城池高深,帝命夷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三》
      会潞州李继韬故将杨立婴城叛,诏遣明宗为招讨使,元行钦为都部署,廷蕴为前锋。军至上党,日已暝矣,憩军方定,廷蕴首率劲兵百余辈,逾洫坎城而上,守陴者不能御,寻斩关延诸军入焉。明宗、行钦达明而始至,其城已下,明宗甚慊之。····及凤入相,颇与廷蕴相洽,数言于近臣安重诲,重诲亦以廷蕴苦战出于诸将之右,力保荐之。明宗以廷蕴取潞之日,不能让功于己,故恒蓄宿忿,至使廷蕴位竟不至方镇,亦命矣夫!《旧五代史张廷蕴传》
      李继韬叛于潞州,庄宗遣明宗为招讨使,元行钦为都部署,廷蕴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将兵为前锋。廷蕴至潞,日已暮,即率兵百馀逾濠登城,城守者不能御,遂破潞州。明旦,明宗与行钦后至,明宗心颇慊之。···后凤贵为相,数荐廷蕴于安重诲,重诲屡言之,明宗以廷蕴破潞之隙,终恨之,故终不秉髦节。《新五代史张廷蕴传》


      IP属地:浙江18楼2024-12-21 18:02
      回复
        同光三年,李嗣源带着三万七千人北上驰援幽州,看上去相当顺利,在涿州东南击败了一支还契丹军,俘虏首领三十人,其中八人被送回洛阳献俘。
        三年正月,帝领兵破契丹于涿州,移授镇州节度使。《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三年正月,李嗣源上言,于涿州东南杀败契丹,生擒首领三十人遣人告捷。是月,嗣源送所获契丹俘囚首领。衢多等八人斩于应天门外。《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七》
        (同光二年十二月)己巳(925.1.2),命宣武节度使李嗣源将宿卫兵三万七千人赴汴州,遂如幽州御契丹。···(同光三年二月)丙子,李嗣源奏败契丹于涿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三》
        (同光三年二月)丙子(925.3.10),李嗣源奏,涿州东南杀败契丹,生擒首领三十人。《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
        (天赞四年二月)乙亥(925.3.9),萧阿古只略燕、赵还,进牙旗兵仗。《辽史本纪第二》
        最后一翻李琼传,李嗣源出涿州后被某个无名契丹小将打的不利,其他部队跑路后还把石敬瑭落下,还得是李琼带着石敬瑭突围,没让未来的儿皇帝死在他父亲国家手上。
        同光二年,明宗受诏,以本部兵送粮入蓟门,时高祖从行,至涿州与敌相遇,高祖陷于围中。琼顾诸军已退,密牵高祖铁衣,指东而遁。至刘李河,为敌所袭,琼浮水先至南岸,高祖至河中,马倒,顺流而下,琼以所执长矛援高祖出之,又以所跨马奉高祖,琼徒步护之,奔十余里,乃入涿州。《旧五代史李琼传》
        同光二年,契丹犯塞,明宗出涿州,遇契丹,与战不胜,诸将各稍引去,而晋高祖独战不已,契丹渐合而围之。琼引高祖衣与俱遁,至刘李河而追兵且及,琼浮水先至南岸,高祖至河中流,马踣,琼以长矛援出之,又以所乘马与高祖,而步护之,走十馀里,乃得免。《新五代史李琼传》


        IP属地:浙江19楼2024-12-21 18:02
        回复
          总结
          回到李嗣源军事能力本身,他作为纯粹的骑兵将领确实不错,武力、先登、突阵、伏击等都有优异表现。作为一个十三岁就跟随李国昌,跟随李克用、李存勖打了四十多年仗的老将,李嗣源的经验相当丰富,分析契丹军优劣,劝李存勖直取大梁都体现这点。
          但作为主将,虽然李嗣源参与了不少关键战役,但实在难找出什么极其优异的表现,有时候打得甚至称得上幽默,还不如早年那些小作文了。他能在同光末年变成“德业振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还得是周德威、李存审等人死早了。只能说一个皇帝要是花大力气修史,至少搞出篇漂亮本纪是没问题的。


          IP属地:浙江20楼2024-12-21 18:02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4-12-21 18:04
            回复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4-12-24 17: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