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是不是投资,今天很多人认为房地产不是投资,但在五年前、十年前,那些贷款买多套房的人不这么想,房产的增值提高了买房家庭的财富,但这不是由收入增长贡献的,而是由“接盘侠”贡献的。
过去我们说,股票市场创造财富效应,房地产市场创造财富效应。
到今天,依然还有人在讨论,股票不行了,能不能把财富转移到房地产身上拉动财富;亦或是房地产不行了,能不能把财富转移到股票市场拉动财富。
这两者为什么都是错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房子如果没有收入和租金的回报率和住的功能,房子在不创造自身价值的情况下,纯换手,答案依然是富者恒富,穷者恒穷,它或许可以创造短期财富效应,但无法持久。
例如2015年,棚改货币化,融资杠杆全上,不仅房地产一路上涨,就连股票也一路翻红。
但后来呢?
股票开始跌停了,因为股票市场具备金融的及时反馈。房地产好赖撑了这么多年,但也走到了下行的必然道路。
最终,财富的增长必然需要靠居民的收入提高支撑,而不是股票和房子。
过去我国财富增长的逻辑非常粗暴甚至是简单,把泡沫当成家庭财富,但这背离了收入、背离了企业增长和姑息分红,最终造成了今天我们经历的一切。
从2015年开始,我国房地产迎来第二轮暴涨,从那个时间点开始,我国的消费就已经背离了收入,这种消费是建立在财富效应之上的,但这种财富并不是由收入支撑起来的。
以房子为例,当房子的价格增长不是建立在收入之上的话,这就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一个人200万买的房子,600万卖给下一任房主,他拿走的就是下一任房主未来40年青春的当期现金折现。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任房主可以换来40年的潇洒,另一位房主则背上了40年的负债,如果没有收入的增长,一个人失去的40年,事实上就是另一个人得到的40年。
这也是今天宏观经济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如果收入不增长,纯“接盘”的话,短期内创造的财富效应其实等于另一批人短期内积累的债务。
当接盘的人没有了,因为人口或是对未来的预期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经济就会出现大问题。
还是以房子为例,从200万买房,到600万买房,再到下一任1200万买房的时候,下一任可能已经没有了,因为房子越来越贵,在收入没有增长的时候,迟早有人接不住。
这个时候,资产负债表就开始恶化了,消费开始出现断崖式的回归,这也是2019年的结果,消费开始逐层向下走,向着真实的收入回归。
真实的收入是什么呢?
真实的收入是我国月入过万的上班族,还没有月入过万的领取养老金的人多。目前我国养老金月入过万的差不多有1000万人左右,而上班族当中,月入过万的仅仅只有850万人左右。
更关键的是,月入过万不管是领取养老金还是上班族,大概他们都出自同一个家庭,是彼此的父母和儿女。
沿着这个逻辑,我们就可以很容易明白,过去我们的财富效应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年轻人,大量的年轻人。
年轻人创造了人口红利,不仅仅提供了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带来了买房、炒股的时代大趋势,让房子和股票有机会成为“泡沫”,并拉动过去我国财富效应的扩大。
当年轻人开始减少的时候,首先减少的就是房子和股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这个时候消费就开始朝着真实的收入回归。
资产价格开始下跌,但债务会下跌吗?
还不会。
这个时候,我们首要任务肯定是想着提高收入,这很重要。但前提在于,资产都下降了,消费都降级了,债务还要化债,怎么提高收入?
很难很难。
当财政需要扩张,当利率在下降,这个时候短期内财政缺口补不上,内需又不足,储蓄过剩、投资回报率下降,利率下降,在这种大背景下,汇率就代表着你的实际回报率以及本币购买力,是减弱的。
过去我们老是讲美元加息收割全球。但问题在于,如果一个经济体没有借那么多钱,且投资回报率很强的话,那么美元加息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这也是我们今天的问题,利率低不能低到那么低,汇率升值也不现实,当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其实就两个字,止和稳。
和美国经济比起来,我们未来的不确定性显然也要更高。
巴菲特看起来像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人说巴菲特账户上持有几千亿美元的现金,这肯定是美股不行的征兆,也是美国经济不稳的象征。
但实际上,巴菲特持有的现金是什么?那是零波动率4.5%股息的股票,美元利率4.5%,哪怕巴菲特什么也不干,就把钱放在银行里,回报率也是天文数字。
换个角度,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过去一年外资持续流出,以及投资不景气的原因。
消费降级,国内的生意本来就不好做,叠加美元强势周期,投资也就很难。
前几天还看到成都某五星级酒店拍卖,要价9个亿,围观的倒是一堆人,但就是没人出价。
为什么?
9亿人民币,那也是1亿多的美元了,放在银行里4.5%的利息它不香吗?还要冒巨大的风险去经营一个不知道何时能够回本的五星级酒店,这样的投资,很难具备吸引力。
这也是影响未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眼下30年的国债利率只有2.2个百分点,如此低的利率已经很难吸引外资和民间投资了,利率越低就意味着投资回报率越低,尽管银行降息是一个刺激居民消费的好办法。
但问题在于,美元4.5%的高利率,我们这边银行利率越低,反过来就会刺激更多的资金外流到美国,在同样的资金下,相差悬殊的利差,是决定钱流向哪里的重要因素。
当没有投资,就很难有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新增就业岗位,就业率还会陷入高风险之中,就业风险越大,人们就越是不敢消费,这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下跌的负循环。
而眼下,我们还没有较好的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收入增长它不是凭空来的,看起来我们的人工成本要比越南、印度、泰国高得多。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越南看起来劳动成本低,但其实一点也不低。说6点钟下班,别人是一定会下班的,工会真的可以罢工,而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上班族可以随意“无偿加班”,哪怕是996也没所谓。
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看起来我们的劳动力成本那么低,按理来说应该非常有利于企业和投资的发展,但国债利率又表明了,我们的投资回报率是如此之低。
于是乎,企业难经营利润下滑,员工则更难收入增长艰难,那么过去创造出来的短期财富效应,到底去哪里了?
回到本文的开头,第一批人买房200万,卖给第二批人600万,按照这个逻辑,财富的短期聚集效应,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愈发集中到了少数人身上。
而我们,劳动力成本依然还较低,企业经营更困难,过去财富积累的天平必须要被打破,否则这个周期也很难短期内走出去。
过去我们说,股票市场创造财富效应,房地产市场创造财富效应。
到今天,依然还有人在讨论,股票不行了,能不能把财富转移到房地产身上拉动财富;亦或是房地产不行了,能不能把财富转移到股票市场拉动财富。
这两者为什么都是错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房子如果没有收入和租金的回报率和住的功能,房子在不创造自身价值的情况下,纯换手,答案依然是富者恒富,穷者恒穷,它或许可以创造短期财富效应,但无法持久。
例如2015年,棚改货币化,融资杠杆全上,不仅房地产一路上涨,就连股票也一路翻红。
但后来呢?
股票开始跌停了,因为股票市场具备金融的及时反馈。房地产好赖撑了这么多年,但也走到了下行的必然道路。
最终,财富的增长必然需要靠居民的收入提高支撑,而不是股票和房子。
过去我国财富增长的逻辑非常粗暴甚至是简单,把泡沫当成家庭财富,但这背离了收入、背离了企业增长和姑息分红,最终造成了今天我们经历的一切。
从2015年开始,我国房地产迎来第二轮暴涨,从那个时间点开始,我国的消费就已经背离了收入,这种消费是建立在财富效应之上的,但这种财富并不是由收入支撑起来的。
以房子为例,当房子的价格增长不是建立在收入之上的话,这就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一个人200万买的房子,600万卖给下一任房主,他拿走的就是下一任房主未来40年青春的当期现金折现。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任房主可以换来40年的潇洒,另一位房主则背上了40年的负债,如果没有收入的增长,一个人失去的40年,事实上就是另一个人得到的40年。
这也是今天宏观经济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如果收入不增长,纯“接盘”的话,短期内创造的财富效应其实等于另一批人短期内积累的债务。
当接盘的人没有了,因为人口或是对未来的预期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经济就会出现大问题。
还是以房子为例,从200万买房,到600万买房,再到下一任1200万买房的时候,下一任可能已经没有了,因为房子越来越贵,在收入没有增长的时候,迟早有人接不住。
这个时候,资产负债表就开始恶化了,消费开始出现断崖式的回归,这也是2019年的结果,消费开始逐层向下走,向着真实的收入回归。
真实的收入是什么呢?
真实的收入是我国月入过万的上班族,还没有月入过万的领取养老金的人多。目前我国养老金月入过万的差不多有1000万人左右,而上班族当中,月入过万的仅仅只有850万人左右。
更关键的是,月入过万不管是领取养老金还是上班族,大概他们都出自同一个家庭,是彼此的父母和儿女。
沿着这个逻辑,我们就可以很容易明白,过去我们的财富效应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年轻人,大量的年轻人。
年轻人创造了人口红利,不仅仅提供了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带来了买房、炒股的时代大趋势,让房子和股票有机会成为“泡沫”,并拉动过去我国财富效应的扩大。
当年轻人开始减少的时候,首先减少的就是房子和股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这个时候消费就开始朝着真实的收入回归。
资产价格开始下跌,但债务会下跌吗?
还不会。
这个时候,我们首要任务肯定是想着提高收入,这很重要。但前提在于,资产都下降了,消费都降级了,债务还要化债,怎么提高收入?
很难很难。
当财政需要扩张,当利率在下降,这个时候短期内财政缺口补不上,内需又不足,储蓄过剩、投资回报率下降,利率下降,在这种大背景下,汇率就代表着你的实际回报率以及本币购买力,是减弱的。
过去我们老是讲美元加息收割全球。但问题在于,如果一个经济体没有借那么多钱,且投资回报率很强的话,那么美元加息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这也是我们今天的问题,利率低不能低到那么低,汇率升值也不现实,当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其实就两个字,止和稳。
和美国经济比起来,我们未来的不确定性显然也要更高。
巴菲特看起来像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人说巴菲特账户上持有几千亿美元的现金,这肯定是美股不行的征兆,也是美国经济不稳的象征。
但实际上,巴菲特持有的现金是什么?那是零波动率4.5%股息的股票,美元利率4.5%,哪怕巴菲特什么也不干,就把钱放在银行里,回报率也是天文数字。
换个角度,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过去一年外资持续流出,以及投资不景气的原因。
消费降级,国内的生意本来就不好做,叠加美元强势周期,投资也就很难。
前几天还看到成都某五星级酒店拍卖,要价9个亿,围观的倒是一堆人,但就是没人出价。
为什么?
9亿人民币,那也是1亿多的美元了,放在银行里4.5%的利息它不香吗?还要冒巨大的风险去经营一个不知道何时能够回本的五星级酒店,这样的投资,很难具备吸引力。
这也是影响未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眼下30年的国债利率只有2.2个百分点,如此低的利率已经很难吸引外资和民间投资了,利率越低就意味着投资回报率越低,尽管银行降息是一个刺激居民消费的好办法。
但问题在于,美元4.5%的高利率,我们这边银行利率越低,反过来就会刺激更多的资金外流到美国,在同样的资金下,相差悬殊的利差,是决定钱流向哪里的重要因素。
当没有投资,就很难有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新增就业岗位,就业率还会陷入高风险之中,就业风险越大,人们就越是不敢消费,这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下跌的负循环。
而眼下,我们还没有较好的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收入增长它不是凭空来的,看起来我们的人工成本要比越南、印度、泰国高得多。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越南看起来劳动成本低,但其实一点也不低。说6点钟下班,别人是一定会下班的,工会真的可以罢工,而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上班族可以随意“无偿加班”,哪怕是996也没所谓。
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看起来我们的劳动力成本那么低,按理来说应该非常有利于企业和投资的发展,但国债利率又表明了,我们的投资回报率是如此之低。
于是乎,企业难经营利润下滑,员工则更难收入增长艰难,那么过去创造出来的短期财富效应,到底去哪里了?
回到本文的开头,第一批人买房200万,卖给第二批人600万,按照这个逻辑,财富的短期聚集效应,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愈发集中到了少数人身上。
而我们,劳动力成本依然还较低,企业经营更困难,过去财富积累的天平必须要被打破,否则这个周期也很难短期内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