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国·周瑜】咸阳游侠多少年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此后,周瑜“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从他正式归于孙氏到身亡,恰好十二年,一个地支轮回。
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不管周瑜的猝死对三国形势造成了什么影响,但在其后的诗词中,江东周郎英姿勃发、青年才俊形象从此深入人心,寄托了无数佳话、无数倾慕以及无数怅恨。
“周郎佳少年,定堪在一战。勉哉志士心,分阴疾如电。”
这是宋李吕的《和邑宰张元若酹月亭诗四首》之一,其中提到的“定堪在一战”,应指赤壁之战。
其实赤壁之战时,周瑜早已非少年,但诗人以“佳少年”应其后“志士心”,分外意气飞扬隐有刀剑相交铿将意。令人不由想起李青莲《侠客行》少年游侠之遗风,“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唐刘长卿的《送崔使君赴寿州》则有诗云:“仲华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功位已酬。”
“仲华遇主”出自《后汉书·酷史列传》,“樊晔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与光武少游旧。建武初,征为侍御史,迁河东都尉,引见云台。”
这里将樊晔与公瑾并列,一则均有君臣少年相交一段情义,再则以周瑜之功临别之际勉励友人“分国忧”,不可单论情义忘记建功立业。
唐王维《同崔傅答贤弟》中有名句“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唳石头城。”本联后句为“周郎陆弟为俦侣,对舞前溪歌白纻。曲几书留小史家,草堂棋赌山阴野。”
以“郎”字称周瑜以“弟”字论陆逊,俱为年少意,对舞前溪则是以诗人想象力,具向化的风流倜傥允文允武,曲几留书王羲之,草堂赌棋谢安,俱为一时才俊。
“对舞前溪歌白纻”还曾成为别人诗中的典故,宋晃说之《谢周同年通叟诗卷》,“周郎既老曲不顾,自作吴音歌白苎。二三名胜能知音,伧翁得之嗟已暮。”“苎”通“纻”,“白苎”,白色的麻布衣衫。
以周郎顾曲的典衬已之“伧翁”,即有知音难得之叹,又有自嘲中的无奈苦涩。
恰如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诗词中论及周郎少年时,常会倾慕与怅恨相交织。
倘若一般凡夫俗子,便再“不许人间见白头”,怕不能引起人什么太多感叹,但是“英雄”、“美人”之流,就令人得不倾慕遥想,而能有此思的,大多熟读史书,为才学之士,这类人物多数不愿碌碌一生。
如果抑郁不得志,与“少年得意”的周郎相比,则会分外触景生景,以“抑武崇文”的宋朝留下此类诗词最多。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此后,周瑜“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从他正式归于孙氏到身亡,恰好十二年,一个地支轮回。
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不管周瑜的猝死对三国形势造成了什么影响,但在其后的诗词中,江东周郎英姿勃发、青年才俊形象从此深入人心,寄托了无数佳话、无数倾慕以及无数怅恨。
“周郎佳少年,定堪在一战。勉哉志士心,分阴疾如电。”
这是宋李吕的《和邑宰张元若酹月亭诗四首》之一,其中提到的“定堪在一战”,应指赤壁之战。
其实赤壁之战时,周瑜早已非少年,但诗人以“佳少年”应其后“志士心”,分外意气飞扬隐有刀剑相交铿将意。令人不由想起李青莲《侠客行》少年游侠之遗风,“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唐刘长卿的《送崔使君赴寿州》则有诗云:“仲华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功位已酬。”
“仲华遇主”出自《后汉书·酷史列传》,“樊晔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与光武少游旧。建武初,征为侍御史,迁河东都尉,引见云台。”
这里将樊晔与公瑾并列,一则均有君臣少年相交一段情义,再则以周瑜之功临别之际勉励友人“分国忧”,不可单论情义忘记建功立业。
唐王维《同崔傅答贤弟》中有名句“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唳石头城。”本联后句为“周郎陆弟为俦侣,对舞前溪歌白纻。曲几书留小史家,草堂棋赌山阴野。”
以“郎”字称周瑜以“弟”字论陆逊,俱为年少意,对舞前溪则是以诗人想象力,具向化的风流倜傥允文允武,曲几留书王羲之,草堂赌棋谢安,俱为一时才俊。
“对舞前溪歌白纻”还曾成为别人诗中的典故,宋晃说之《谢周同年通叟诗卷》,“周郎既老曲不顾,自作吴音歌白苎。二三名胜能知音,伧翁得之嗟已暮。”“苎”通“纻”,“白苎”,白色的麻布衣衫。
以周郎顾曲的典衬已之“伧翁”,即有知音难得之叹,又有自嘲中的无奈苦涩。
恰如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诗词中论及周郎少年时,常会倾慕与怅恨相交织。
倘若一般凡夫俗子,便再“不许人间见白头”,怕不能引起人什么太多感叹,但是“英雄”、“美人”之流,就令人得不倾慕遥想,而能有此思的,大多熟读史书,为才学之士,这类人物多数不愿碌碌一生。
如果抑郁不得志,与“少年得意”的周郎相比,则会分外触景生景,以“抑武崇文”的宋朝留下此类诗词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