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楼根据地吧 关注:34贴子:837

【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周瑜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我要好好的慢慢的盖一个周瑜楼 >.<


1楼2010-11-10 13:18回复
    百度百科
    周瑜(175-210)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2楼2010-11-10 13:20
    回复
      前来歪楼


      IP属地:上海4楼2010-11-10 13:25
      回复
        ”权抚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臣松之以为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暗同,故能共成大勋。本传直云,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瑜摆拨众人之议,独言抗拒之计,了不云肃先有谋,殆为攘肃之善也。】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江表传载盖书曰:“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曹公特见行人,密问之,口敕曰:“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於前后也。”】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江表传曰: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吴录曰: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於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肋,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臣松之案,瑜欲取蜀,还江陵治严,所卒之处,应在今之巴陵,与前所镇巴丘,名同处异也。】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著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初瑜见友於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江表传曰: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讬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干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干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适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终无所言。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
        


        9楼2010-11-10 13:39
        回复
          【三国演义·周瑜出场】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却说张飞拔剑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况城池本非吾有;家眷虽被陷,吕布必不谋害,尚可设计救之。贤弟一时之误,何至遽欲捐生耶!”说罢大哭。关、张俱感泣。
          且说袁术知吕布袭了徐州,星夜差人至吕布处,许以粮五万斛、马五百匹、金银一万两、彩缎一千匹,使夹攻刘备。布喜,令高顺领兵五万袭玄德之后。玄德闻得此信,乘阴雨撤兵,弃盱眙而走,思欲东取广陵。比及高顺军来,玄德已去。高顺与纪灵相见,就索所许之物。灵曰:“公且回军,容某见主公计之。”高顺乃别纪灵回军,见吕布具述纪灵语。布正在迟疑,忽有袁术书至。书意云:“高顺虽来,而刘备未除;且待捉了刘备,那时方以所许之物相送。”布怒骂袁术失信,欲起兵伐之。陈宫曰:“不可。术据寿春,兵多粮广,不可轻敌。不如请玄德还屯小沛,使为我羽翼。他日令玄德为先锋,那时先取袁术,后取袁绍,可纵横天下矣。”布听其言,令人赍书迎玄德回。却说玄德引兵东取广陵,被袁术劫寨,折兵大半。回来正遇吕布之使,呈上书札,玄德大喜。关、张曰:“吕布乃无义之人,不可信也。”玄德曰:“彼既以好情待我,奈何疑之!”遂来到徐州。布恐玄德疑惑,先令人送还家眷。甘、麋二夫人见玄德,具说吕布令兵把定宅门。禁诸人不得入;又常使侍妾送物,未尝有缺。玄德谓关、张曰:“我知吕布必不害我家眷也。”乃入城谢吕布。张飞恨吕布,不肯随往,先奉二嫂往小沛去了。玄德入见吕布拜谢。吕布曰:“我非欲夺城;因令弟张飞在此恃酒杀人,恐有失事,故来守之耳。”玄德曰:“备欲让兄久矣。”布假意仍让玄德。玄德力辞,还屯小沛住紥。关、张心中不忿。玄德曰:“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吕布令人送粮米缎匹。自此两家和好,不在话下。
          却说袁术大宴将士于寿春。人报孙策征庐江太守陆康,得胜而回。术唤策至,策拜于堂下。问劳已毕,便令侍坐饮宴。原来孙策自父丧之后,退居江南,礼贤下士;后因陶谦与策母舅丹阳太守吴景不和,策乃移母并家属居于曲阿,自己却投袁术。术甚爱之,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因使为怀义校尉,引兵攻泾县大帅祖郎得胜。术见策勇,复使攻陆康,今又得胜而回。
          当日筵散,策归营寨。见术席间相待之礼甚傲,心中郁闷,乃步月于中庭。因思父孙坚如此英雄,我今沦落至此,不觉放声大哭。忽见一人自外而入,大笑曰:“伯符何故如此?尊父在日,多曾用我。君今有不决之事,何不问我,乃自哭耶!”策视之,乃丹阳故鄣人,姓朱,名治,字君理,孙坚旧从事官也。策收泪而延之坐曰:“策所哭者,恨不能继父之志耳。”治曰:“君何不告袁公路,借兵往江东,假名救吴景,实图大业,而乃久困于人之下乎?”正商议间,一人忽入曰:“公等所谋,吾已知之。吾手下有精壮百人,暂助伯符一马之力。”策视其人,乃袁术谋士,汝南细阳人,姓吕,名范,字子衡。策大喜,延坐共议。吕范曰:“只恐袁公路不肯借兵。”策曰:“吾有亡父留下传国玉玺,以为质当。”范曰:“公路款得此久矣!以此相质,必肯发兵。”三人计议已定。次日,策入见袁术,哭拜曰:“父仇不能报,今母舅吴景,又为扬州刺史刘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将被害。策敢借雄兵数千,渡江救难省亲。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遗下玉玺,权为质当。”术闻有玉玺,取而视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玺,今且权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马五百匹与你。平定之后,可速回来。你职位卑微,难掌大权。我表你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克日领兵便行。”策拜谢,遂引军马,带领朱治、吕范、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择日起兵。
          


          11楼2010-11-10 14:09
          回复

            行至历阳,见一军到。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见了孙策,下马便拜。策视其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原来孙坚讨董卓之时,移家舒城,瑜与孙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结为昆仲。策长瑜两月,瑜以兄事策。瑜叔周尚,为丹阳太守;今往省亲,到此与策相遇。策见瑜大喜,诉以衷情。瑜曰:“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策喜曰:“吾得公瑾,大事谐矣!”便令与朱治、吕范等相见。瑜谓策曰:“吾兄欲济大事,亦知江东有二张乎?”策曰:“何为二张?”瑜曰:“一人乃彭城张昭,字子布;一人乃广陵张纮,字子纲。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因避乱隐居于此。吾兄何不聘之?”策喜,即便令人赍礼往聘,俱辞不至。策乃亲到其家,与语大悦,力聘之,二人许允。策遂拜张昭为长史,兼抚军中郎将;张纮为参谋正议校尉:商议攻击刘繇。
            却说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亦是汉室宗亲,太尉刘宠之侄,兖州刺史刘岱之弟;旧为扬州刺史,屯于寿春,被袁术赶过江东,故来曲阿。当下闻孙策兵至,急聚众将商议。部将张英曰:“某领一军屯于牛渚,纵有百万之兵,亦不能近。”言未毕,帐下一人高叫曰:“某愿为前部先锋!”众视之,乃东莱黄县人太史慈也。慈自解了北海之围后,便来见刘繇,繇留于帐下。当日听得孙策来到,愿为前部先锋。繇曰:“你年尚轻,未可为大将,只在吾左右听命。”太史慈不喜而退。张英领兵至牛渚,积粮十万于邸阁。孙策引兵到,张英出迎,两军会于牛渚滩上。孙策出马,张英大骂,黄盖便出与张英战。不数合,忽然张英军中大乱,报说寨中有人放火。张英急回军。孙策引军前来,乘势掩杀。张英弃了牛渚,望深山而逃。原来那寨后放火的,乃是两员健将:一人乃九江寿春人,姓蒋,名钦,字公奕;一人乃九江下蔡人,姓周,名泰,字幼平。二人皆遭世乱,聚人在洋子江中,劫掠为生;久闻孙策为江东豪杰,能招贤纳士,故特引其党三百余人,前来相投。策大喜,用为军前校尉。收得牛渚邸阁粮食、军器,并降卒四千余人,遂进兵神亭。却说张英败回见刘繇,繇怒欲斩之。谋士笮融、薛礼劝免,使屯兵零陵城拒敌。繇自领兵于神亭岭南下营,孙策于岭北下营。策问士人曰:“近山有汉光武庙否?”士人曰:“有庙在岭上。”策曰:“吾夜梦光武召我相见,当往祈之。”长史张昭曰:“不可。岭南乃刘繇寨,倘有伏兵,奈何?”策曰:“神人佑我,吾何惧焉!”遂披挂绰枪上马,引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共十三骑,出寨上岭,到庙焚香。下马参拜已毕,策向前跪祝曰:“若孙策能于江东立业,复兴故父之基,即当重修庙宇,四时祭祀。”祝毕,出庙上马,回顾众将曰:“吾欲过岭,探看刘繇寨栅。”诸将皆以为不可。策不从,遂同上岭,南望村林。早有伏路小军飞报刘繇,繇曰:“此必是孙策诱敌之计,不可追之。”太史慈踊跃曰:“此时不捉孙策,更待何时!”遂不候刘繇将令,竟自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都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同行。众将皆笑。
            却说孙策看了半晌,方始回马。正行过岭,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策回头视之,见两匹马飞下岭来。策将十三骑一齐摆开。策横枪立马于岭下待之。太史慈高叫曰:“那个是孙策?”策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便是东莱太史慈也,特来捉孙策!”策笑曰:“只我便是。你两个一齐来并我一个,我不惧你!我若怕你,非孙伯符也!”慈曰:“你便众人都来,我亦不怕!”纵马横枪,直取孙策。策挺枪来迎。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负。程普等暗暗称奇。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乃佯输诈败,引孙策赶来。慈却不由旧路上岭,竟转过山背后。策赶到,大喝曰:“走的不算好汉!”慈心中自忖:“这厮有十二从人,我只一个,便活捉了他,也吃众人夺去。再引一程,教这厮没寻处,方好下手。”于是且战且走。策那里肯舍,一直赶到平川之地。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策一枪搠去,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策亦闪过,挟住枪。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马不知走的那里去了。两个弃了枪,揪住厮打,战袍扯得粉碎。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头上的兜鍪。策把戟来刺慈,慈把兜鍪遮架。忽然喊声后起,乃刘繇接应军到来,约有千余。策正慌急,程普等十二骑亦冲到。策与慈方才放手。慈于军中讨了一匹马,取了枪,上马复来。孙策的马却是程普收得,策亦取枪上马。刘繇一千余军,和程普等十二骑混战,逶迤杀到神亭岭下。喊声起处,周瑜领军来到。刘繇自引大军杀下岭来。时近黄昏,风雨暴至,两下各自收军。次日,孙策引军到刘繇营前,刘繇引军出迎。两阵圆处,孙策把枪挑太史慈的小戟于阵前,令军士大叫曰:“太史慈若不是走的快,已被刺死了!”太史慈亦将孙策兜鍪挑于阵前,也令军士大叫曰:“孙策头已在此!”两军呐喊,这边夸胜,那边道强。太史慈出马,要与孙策决个胜负,策遂欲出。程普曰:“不须主公劳力,某自擒之。”程普出到阵前,太史慈曰:“你非我之敌手,只教孙策出马来!”程普大怒,挺枪直取太史慈。两马相交,战到三十合,刘繇急鸣金收军。太史慈曰:“我正要捉拿贼将,何故收军?”刘繇曰:“人报周瑜领军袭取曲阿,有庐江松滋人陈武,字子烈,接应周瑜入去。


            12楼2010-11-10 14:09
            回复
              吾家基业已失,不可久留。速往秣陵,会薛礼、笮融军马,急来接应。”太史慈跟着刘繇退军,孙策不赶,收住人马。长史张昭曰:“彼军被周瑜袭取曲阿,无恋战之心,今夜正好劫营。”孙策然之。当夜分军五路,长驱大进。刘繇军兵大败,众皆四纷五落。太史慈独力难当,引十数骑连夜投泾县去了。
              却说孙策又得陈武为辅,其人身长七尺,面黄睛赤,形容古怪。策甚敬爱之,拜为校尉,使作先锋,攻薛札。武引十数骑突入阵去,斩首级五十余颗。薛礼闭门不敢出。策正攻城,忽有人报刘繇会合笮融去取牛渚。孙策大怒,自提大军竟奔牛渚。刘繇,笮融二人出马迎敌。孙策曰:“吾今到此,你如何不降?”刘繇背后一人挺枪出马,乃部将于糜也,与策战不三合,被策生擒过去,拨马回阵。繇将樊能,见捉了于糜。挺枪来赶。那枪刚搠到策后心,策阵上军士大叫:“背后有人暗算!”策回头,忽见樊能马到,乃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策到门旗下,将于糜丢下,已被挟死。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当日刘繇兵大败,人马大半降策。策斩首级万余。刘繇与笮融走豫章投刘表去了。孙策还兵复攻秣陵,亲到城壕边,招谕薛礼投降。城上暗放一冷箭,正中孙策左腿,翻身落马,众将急救起,还营拔箭,以金疮药傅之。策令军中诈称主将中箭身死。军中举哀。拔寨齐起。薛礼听知孙策已死,连夜起城内之军,与骁将张英、陈横杀出城来追之。忽然伏兵四起,孙策当先出马,高声大叫曰:“孙郎在此!”众军皆惊,尽弃枪刃,拜于地下。策令休杀一人。张英拨马回走,被陈武一枪刺死。陈横被蒋钦一箭射死。薛礼死于乱军中。策入秣陵,安辑居民;移兵至泾县来捉太史慈。
              却说太史慈招得精壮二千余人,并所部兵,正要来与刘繇报仇。孙策与周瑜商议活捉太史慈之计。瑜令三面攻县,只留东门放走;离城二十五里,三路各伏一军,太史慈到那里,人困马乏,必然被擒。原来太史慈所招军大半是山野之民,不谙纪律。泾县城头,苦不甚高。当夜孙策命陈武短衣持刀,首先爬上城放火。太史慈见城上火起,上马投东门走,背后孙策引军赶来。太史慈正走,后军赶至三十里,却不赶了。太史慈走了五十里,人困马乏,芦苇之中,喊声忽起。慈急待走,两下里绊马索齐来,将马绊翻了,生擒太史慈,解投大寨。策知解到太史慈,亲自出营喝散士卒,自释其缚,将自己锦袍衣之,请入寨中,谓曰:“我知子义真丈夫也。刘繇蠢辈,不能用为大将,以致此败。”慈见策待之甚厚,遂请降。
              策执慈手笑曰:“神亭相战之时,若公获我,还相害否?”慈笑曰:“未可知也。”策大笑,请入帐,邀之上坐,设宴款待。慈曰:“刘君新破,士卒离心。某欲自往收拾余众,以助明公。不识能相信否?”策起谢曰:“此诚策所愿也。今与公约:明日日中,望公来还。”慈应诺而去。诸将曰:“太史慈此去必不来矣。”策曰:“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众皆未信。次日,立竿于营门以候日影。恰将日中,太史慈引一千余众到寨。孙策大喜。众皆服策之知人。于是孙策聚数万之众,下江东,安民恤众,投者无数。江东之民,皆呼策为“孙郎”。但闻孙郎兵至,皆丧胆而走。及策军到,并不许一人掳掠,鸡犬不惊,人民皆悦,赍牛酒到寨劳军。策以金帛答之,欢声遍野。其刘繇旧军,愿从军者听从,不愿为军者给赏归农。江南之民,无不仰颂。由是兵势大盛。策乃迎母叔诸弟俱归曲阿,使弟孙权与周泰守宣城。策领兵南取吴郡。
              时有严白虎,自称东吴德王,据吴郡,遣部将守住乌程、嘉兴。当日白虎闻策兵至,令弟严舆出兵,会于枫桥。舆横刀立马于桥上。有人报入中军,策便欲出。张纮谏曰:“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易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策谢曰:“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随遣韩当出马。比及韩当到桥上时,蒋钦、陈武早驾小舟从河岸边杀过桥里。乱箭射倒岸上军,二人飞身上岸砍杀。严舆退走。韩当引军直杀到阊门下,贼退入城里去了。
              


              13楼2010-11-10 14:09
              回复
                【三国演义·周瑜去世】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军士传说:“玄德、孔明在前山顶上饮酒取乐。”瑜大怒,咬牙切齿曰:“你道我取不得西川,吾誓取之!”正恨间,人报吴侯遣弟孙瑜到。周瑜接入。具言其事。孙瑜曰:“吾奉兄命来助都督。”遂令催军前行。行至巴丘,人报上流有刘封、关平二人领军截住水路。周瑜愈怒。忽又报孔明遣人送书至。周瑜拆封视之。书曰:“汉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致书于东吴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别,至今恋恋不忘。闻足下欲取西川,亮窃以为不可。益州民强地险,刘璋虽暗弱,足以自守。今劳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收全功,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后也。曹操失利于赤壁,志岂须臾忘报仇哉?今足下兴兵远征,倘操乘虚而至,江南齑粉矣!亮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幸垂照鉴。”周瑜览毕,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作书上吴侯。乃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周瑜停丧于巴丘。众将将所遗书缄,遣人飞报孙权。权闻瑜死,放声大哭。拆视其书,乃荐鲁肃以自代也。书略曰:“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孙权览毕,哭曰:“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赖哉?既遗书特荐子敬,孤敢不从之。”即日便命鲁肃为都督,总统兵马;一面教发周瑜灵柩回葬。却说孔明在荆州,夜观天文,见将星坠地,乃笑曰:“周瑜死矣。”至晓,告于玄德。玄德使人探之,果然死了。玄德问孔明曰:“周瑜既死,还当如何?”孔明曰:“代瑜领兵者,必鲁肃也。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贤士佐助主公。”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赴巴丘吊丧。于路探听得孙权已令鲁肃为都督,周瑜灵柩已回柴桑。
                孔明径至柴桑,鲁肃以礼迎接。周瑜部将皆欲杀孔明,因见赵云带剑相随,不敢下手。孔明教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曰:“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丅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后人有诗叹曰:“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15楼2010-11-10 14:26
                回复
                  ”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听候征伐。
                  早有人报到许昌,言刘备有诸葛亮、庞统为谋士,招军买马,积草屯粮,连结东吴,早晚必兴兵北伐。曹操闻之,遂聚众谋士商议南征。荀攸进曰:“周瑜新死,可先取孙权,次攻刘备。”操曰:“我若远征,恐马腾来袭许都。前在赤壁之时,军中有讹言,亦传西凉入寇之事,今不可不防也。”荀攸曰:“以愚所见,不若降诏加马腾为征南将军,使讨孙权,诱入京师,先除此人,则南征无患矣。”操大喜,即日遣人赍诏至西凉召马腾。却说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父名肃,字子硕,桓帝时为天水兰干县尉;后失官流落陇西,与羌人杂处,遂娶羌女生腾。腾身长八尺。体貌雄异,禀性温良,人多敬之。灵帝末年,羌人多叛,腾招募民兵破之。初平中年,因讨贼有功,拜征西将军,与镇西将军韩遂为弟兄。当日奉诏,乃与长子马超商议曰:“吾自与董承受衣带诏以来,与刘玄德约共讨贼,不幸董承已死,玄德屡败。我又僻处西凉,未能协助玄德。今闻玄德已得荆州,我正欲展昔日之志,而曹操反来召我,当是如何?”马超曰:“操奉天子之命以召父亲。今若不往,彼必以逆命责我矣。当乘其来召,竟往京师,于中取事,则昔日之志可展也。”马腾兄子马岱谏曰:“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超曰:“儿愿尽起西凉之兵,随父亲杀入许昌,为天下除害,有何不可?”腾曰:“汝自统羌兵保守西凉,只教次子马休、马铁并侄马岱随我同往。曹操见有汝在西凉,又有韩遂相助,谅不敢加害于我也。”超曰:“父亲欲往,切不可轻入京师。当随机应变,观其动静。”腾曰:“吾自有处,不必多虑。”
                  于是马腾乃引西凉兵五千,先教马休、马铁为前部,留马岱在后接应,迤逦望许昌而来。离许昌二十里屯住军马。曹操听知马腾已到,唤门下侍郎黄奎分付曰:“目今马腾南征,吾命汝为行军参谋,先至马腾寨中劳军,可对马腾说:西凉路远,运粮甚难,不能多带人马。我当更遣大兵,协同前进。来日教他入城面君,吾就应付粮草与之。”奎领命,来见马腾。腾置酒相待。奎酒半酣而言曰:“吾父黄琬死于李傕、郭汜之难,尝怀痛恨。不想今日又遇欺君之贼!”腾曰:“谁为欺君之贼?”奎曰:“欺君者操贼也。公岂不知之,而问我耶?”腾恐是操使来相探,急止之曰:“耳目较近,休得乱言。”奎叱曰:“公竟忘却衣带诏乎!”腾见他说出心事,乃密以实情告之。奎曰:“操欲公入城面君,必非好意。公不可轻入。来日当勒兵城下。待曹操出城点军,就点军处杀之,大事济矣。”二人商议已定。黄奎回家,恨气未息。其妻再三问之,奎不肯言。不料其妾李春香、与奎妻弟苗泽私通。泽欲得春香,正无计可施。妾见黄奎愤恨,遂对泽曰:“黄侍郎今日商议军情回,意甚愤恨,不知为谁?”泽曰:“汝可以言挑之曰:“人皆说刘皇叔仁德,曹操奸雄,何也?看他说甚言语。”是夜黄奎果到春香房中。妾以言挑之。奎乘醉言曰:“汝乃妇人,尚知邪正,何况我乎?吾所恨者,欲杀曹操也!”妾曰:“若欲杀之,如何下手?”奎曰:“吾已约定马将军,明日在城外点兵时杀之。”妾告于苗泽,泽报知曹操。操便密唤曹洪、许褚分付如此如此;又唤夏侯渊、徐晃分付如此如此。各人领命去了,一面先将黄奎一家老小拿下。次日,马腾领着西凉兵马,将次近城,只见前面一簇红旗,打着丞相旗号。马腾只道曹操自来点军,拍马向前。忽听得一声炮响,红旗开处,弓丅弩齐发。一将当先,乃曹洪也。马腾急拨马回时,两下喊声又起:左边许褚杀来,右边夏侯渊杀来,后面又是徐晃领兵杀至,截断西凉军马,将马腾父子三人困在垓心。马腾见不是头,奋力冲杀。马铁早被乱箭射死。马休随着马腾,左冲右突,不能得出。二人身带重伤,坐下马又被箭射倒。父子二人俱被执。曹操教将黄奎与马腾父子,一齐绑至。黄奎大叫:“无罪!”操教苗泽对证。马腾大骂曰:“竖儒误我大事!我不能为国杀贼,是乃天也!”操命牵出。马腾骂不绝口,与其子马休,及黄奎,一同遇害。后人有诗叹马腾曰:“父子齐芳烈,忠贞著一门,捐生图国难,誓死答君恩。嚼血盟言在,诛奸义状存。西凉推世胄,不愧伏波孙!”苗泽告操曰:“不愿加赏,只求李春香为妻。”操笑曰:“你为了一妇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义之人何用!”便教将苗泽、李春香与黄奎一家老小并斩于市。观者无不叹息。后人有诗叹曰:“苗泽因私害荩臣,春香未得反伤身。奸雄亦不相容恕,枉自图谋作小人。”
                  曹操教招安西凉兵马,谕之曰:“马腾父子谋反,不干众人之事。”一面使人分付把住关隘,休教走了马岱。且说马岱自引一千兵在后。早有许昌城外逃回军士,报知马岱。岱大惊,只得弃了兵马,扮作客商,连夜逃遁去了。曹操杀了马腾等,便决意南征。忽人报曰:“刘备调练军马,收拾器械,将欲取川。”操惊曰:“若刘备收川,则羽翼成矣。将何以图之?”言未毕,阶下一人进言曰:“某有一计,使刘备、孙权不能相顾,江南、西川皆归丞相。”正是:西州豪杰方遭戮,南国英雄又受殃。
                  未知献计者是谁,且看下文分解。
                  


                  17楼2010-11-10 14:26
                  回复
                    【诗词三国·周瑜·顾曲周郎】 作者:谢明湄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29658.shtml
                         “周郎顾曲”现在已经演变成对音乐的欣赏赞美,典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
                         周瑜,字公瑾。生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0年,即建安十五年。他出身名门,少年与孙策结识,共谋大计,建安三年,周瑜重归孙策,孙策亲自出迎,于二十四岁时即封中郎将。
                         二年后孙策遇袭身亡,周瑜苦心辅佐孙权,三十三岁火烧赤壁大破曹军,成就一代名将。
                         周瑜又常被称为周郎,同样典出《三国志·周瑜传》,“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生于公元233年,卒于297年,生于蜀国,蜀亡归晋,为西晋史学家。所著《魏书》、《吴书》、《蜀书》合称《三国志》,名列国学二十四史之一的断代史。
                         《三国志》用笔简墨严谨,少有冗言,也因过简后为南宋裴松之加注,是以为《裴注三国志》。
                         正是在这个用笔简约的《三国志》里,陈寿却给我们留下了除英雄争战指点江山外的别般风情。
                        
                         陈寿处身西晋,晋承曹魏一脉,吴蜀是为对立敌方,但在三国志提及周瑜时,却不惜多处称颂。
                         论到周瑜才干时,陈寿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等词相称,这种英华才气明显别与诸葛亮的名士风度。周郎之才,更多为少年朝气,锐意进取自信飞扬的英霸之气。
                         周瑜死后,孙权曾与陆逊谈论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
                        
                         按《三国志》记载,周瑜除胆略兼人、雅量高致外,还气度恢宏,雍容恢廓。
                         孙策初亡,孙权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诸将礼简时,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评语,仅与程普不和,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折服赞叹,“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与人相交时如饮醇酒,最早就典出周瑜。
                         而陈寿在《周瑜志》中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则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典故。
                        
                         魏晋的建安时期是文学史上重要时代,正如李白所诗,“建安文章蓬莱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这种风格被《文心雕龙》誉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风清骨俊里又含政治理想的飞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以及浓郁的悲剧色彩。
                    


                    19楼2010-11-10 15:39
                    回复
                      【诗词三国·周瑜】赤壁之变  
                      一、源起赤壁
                           赤壁大战的记载最早见于晋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三国志》吴书、蜀书中都提到这一战。
                           《周瑜传》有言,“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吴书·黄盖传》里则提及,“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裴注《三国志·江表传》里,火烧赤壁的描写更为形象生动,“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绘声且绘色,“风盛猛”也具化为“东南风急”。
                           对这一战的后果与周瑜的战功,《三国志》有多处描述。
                           赤壁战败后,曹操虽然说,“孤不羞走。”败在这一战并没什么可羞耻的,可后来又专程对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火烧赤壁败走成了烧船自退。
                           《三国志》接着结合刘备曾给孙权说过的话,“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明确指出,“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周瑜威名太盛,所以曹操、刘备都想离间。
                           周瑜战功卓著,并不是后世人渐渐夸大,而是在当时就有各方评价。
                           《三国志·吴书》卷四十八孙盛曰:“…………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而江东盖多士矣。
                           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夡远遁。”
                           江东豪杰中,张昭、鲁肃都是周瑜兴荐,江东一时人材云集。而曹操渡江时,挟战胜之威,气势凛人,却被周瑜击溃于赤壁。虽是敌方所述,也不能不承认赤壁之败。
                           被誉为骈体文成就最高,南北朝时的 庚信曾赋诗此战。“……   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 ……,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
                           此外,周瑜之子获罪被贬时,诸葛瑾、步骘联丅名上书,“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於乌林,走曹仁於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
                           在当时,且不论天下,单论东吴众臣心中,周瑜俨然孙吴帐下第一人,最卓越的战功则是赤壁大胜。
                      


                      22楼2010-11-10 15:50
                      回复
                            三、帝蜀寇魏
                             宋人治史之风颇盛,常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心触目,三国正统之争也在争斗之列,宋文坛大家多位被卷入,最早起始于欧阳修。
                             欧阳修著《明正统论》表明,“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面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
                             按欧阳修的看法,帝魏帝晋,魏晋是帝室正统,因此三国中的吴蜀不应称为国,仅以魏国独尊。此说一出,争端大起,章望之随即写了《明统论》驳斥。
                             此后,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继承《三国志》曹魏为正统的历史观,南宋朱熹则有针锋相对的《通鉴纲目》。《
                             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在司马光笔下,周瑜英姿焕发,是为胸中带甲、胆识过人、智勇兼备的优秀军事家。可惜《资治通鉴》虽然治史严谨、微言大义兼文彩斐然,但在关于三国正统之争的思想史观上,毫无疑问,最终朱熹的理学占据了历史的上风,帝蜀寇魏尊刘贬曹渐成定局。
                             正统之争往往影响到赤壁一战的评价。
                             牵连于正统归属,周瑜赤壁之战的地位变得非常尴尬,帝魏者,为他击败曹操而恼怒,尊蜀汉正统者,则会借赤壁开怀曹操之败,但又不忿周瑜不肯归汉而怒怨。
                             耻笑曹操之败的,例如王阮《庐江道中二首》,“九原如可作,公瑾笑吾曹。”
                             马之纯的《周郎桥》,“周郎可是世英豪,谈笑功成乃不劳。尔大阿瞒犹似此,兹时小笮空应逃。”
                             在乐见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的同时,蜀汉正统学者诗人很多不满周瑜忠于孙吴,这种不满甚至能抵消他的赤壁战功。
                             宋徐钧有诗作名字就叫《周瑜》,“一举灰飞赤壁船,托名助汉岂私权。如何不放蛟龙雨,欲断刘家一脉传。”责问周瑜即称要助汉又视孙权为主。
                             吴儆的《酹月亭》更是极郁闷周瑜被称为英雄,错自然在周公瑾不愿扶助汉室,并因此否认周瑜战功,赤壁变成偶因运气得到到胜利。
                             “周郎人道古英雄,汉室颠危合奋忠。万里中原犹未复,一视赤壁偶成功。”
                             王周的《赤壁》诗则较为婉转,即认可周瑜的战功,又将其归功于曹操不忠汉室所以自取灭亡。“帐前斫案决大议,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同样婉转还有李复的《题武侯庙》,“天厌炎灵暗不开,欲吹余烬发寒灰。强因徐庶南阳起,能枉周瑜赤壁来。”
                             诸葛亮在这里被直接提出来,不再是名相名将的并列,而是因为有了诸葛亮,周瑜就算赤壁赢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也有极端者,其中以陈普为最,他在《咏史下·周瑜》中写道,“乌林侥幸数帆风,便傍吴船向蜀中。刘葛关张无寸土,肯容公瑾擅江东。”
                             赤壁大捷不过凭着侥幸的风,杜牧的调侃变成较真的指认。
                             《咏史下·吕蒙》则将吕蒙、周瑜一起责备,“吕蒙公瑾俱无禄,汉室犹关造化心。”很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这些也罢了,他在《咏史·蜀先主》语近刻薄尖酸,“西行不与本心符,西负刘璋东负吴。汉业此时如累卵,天公先与杀周瑜。”
                             周瑜几成切齿痛恨欲咒死之人,认为他英年早卒死得太顺天意了,不过,这倒也从另一侧面承认了周瑜对天下大势的重要性。
                             此外,正是这个陈普,在《咏史下·赵云》盛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更有仁心并义肝。”与此同叶,在他的诗作里,还极恶苏轼,“天津醉裹乾坤眼,只见双程不见苏。”
                             不知道因为正统之争讨厌上了苏轼,还是因为讨厌苏轼顺道恨上东吴。
                             鉴于曹刘不管哪个占了上风,“正统”的名份都绝不可能落在东吴身上,所有历史学家都一致认为孙吴是闰位。所以在这场正统之争中,周瑜注定是败者。
                             然而在正统之外,周瑜赤壁之战还有另外一个不能抹杀的形象,那就是英雄名将的风彩,因此也有不少诗人词家抛开正统于否的争论,他们师承浪漫一派,独论周瑜赤壁的英风雄烈之气。
                             这类诗词,以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巅峰之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但是,也正是这阙名词,在历史上有了文武赤壁之分,在文学上则有文章战功何高何低的争论,这应当是苏东坡万没有料到的。
                        


                        24楼2010-11-10 15:57
                        回复
                               五、文武孰高
                               俞文豹曾在《吹剑续录》中载:“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瑟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以女郎红牙板与大汉铁绰板相拟,柳永的《雨霖铃》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各为两派代表作。词家意境至此大开,不再只是闲情雅兴感怀,也可金戈铁马气势万千。
                               围绕这首词也有不少争议,其一赤壁到底在何方?后定论苏东坡吟咏的黄州赤壁不是三国古战场,周瑜火烧过的是蒲圻赤壁。但是黄州赤壁因为这首《念奴娇》与前后赤壁赋,成为一处著名景观。
                               宋袁说友另曾跟着添乱,“几年青史说周郎,赤壁乌林在武昌。”
                               苏东坡后,赤壁分成了周郎赤壁与东坡赤壁,蒲圻赤壁也被称为武赤壁,黄州赤壁则为文赤壁。从词中有言“人道是”与其他记载看,苏东坡其实知道脚下所踩并非曾烽火连天的古战场,但做为诗人,时空虚拟是为引发叹咏,也无可厚非。
                               此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樯橹”一词有时也做“强虏”,元丰年间,北宋与西夏正有战事,相传苏轼是在听闻胜绩后做了这首词,因此有“强虏灰飞烟灭”句,不过这个解释略有牵强。
                               除地点外,这首《念奴娇》还有其他明显与史书不符处,赤壁大战时周瑜与小乔已结婚十年,小乔初嫁了一词显然也是在时空虚拟。
                               词家赵以夫曾有《水龙吟》调侃,“击楫功名,椎锋意气,是人都说。问周郎何日,小乔到手。”
                               然而虽与史实不符,却因这一转,英雄豪杰后跟江山美人,正是烽火佳人铁血柔情,令这首词刚柔兼济曲折有致。
                               另一个不那么明显,但按推断不太合史实的,则是周瑜的“羽扇纶巾。”
                               苏轼以羽扇纶巾谈笑灭敌,彰显周瑜的风流从容,但按《三国志》记载,很难说周瑜是后人心目中温文尔雅从容不迫的儒将,他“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
                               周瑜之死,很可能也是因为与曹仁交战受伤,后旧伤复发致死。
                               “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从这些记录看,周瑜应当属于一线将领,会亲自披甲上阵,羽扇轻摇的从容多半无缘,因此罗贯中把羽扇纶巾的装束给了军师型的军事家诸葛亮也算合情合理。
                               但要因为这个装束反过来推论苏东坡这首《赤壁怀古》实际在吟诵诸葛亮,则可称匪夷所思了。
                               有趣的是,在当时,就有人对这个羽扇纶巾提出质疑。
                               汪莘在《满庭芳》中写道,“须知道,纶巾羽扇,不独数周郎。”
                               综合全词,这个纶巾羽扇似乎不是在为孔明抱不平,倒更象说真正羽扇纶巾的是苏轼,所以有收尾句,“遥想处,雪消赤壁,春动黄冈。”
                               虽然有些与史实不符,但因为苏轼这首词,周瑜的儒将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张埴的《八月十四夜池上》曾诗,“ 手中公瑾扇,皎然相发挥。”
                               公瑾挥的扇子成了扇子中的一个品类。
                               南宋戴复古的《赤壁》前四句则是,“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他的后四句紧跟着写道,“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26楼2010-11-10 16:07
                          回复

                                 文武赤壁交相辉映,如同赤壁与周瑜的难以分割,赤壁与苏轼也被联系在一起,穿过数百年的悠悠岁月与长江逝水,苏轼在诗词中成为周瑜的知音。
                                 周郎、赤壁、东坡,经常在诗词中组合出现。
                                 宋自逊的《贺新郎》上半阙写“唤起东坡老。问雪堂、几番兴废,斜阳衰草。”下半阙则写,“周郎英发人间少。谩依然、乌鹊南飞,山高月小。”
                                 乌鹊南飞典出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许月卿的《春潭》八首中,则不仅有文武赤壁,还混入苏东坡另一首名词,“公瑾风流酹江月,孔明礼乐中兴年。君臣可谓逢千载,南北须教总一天。水调歌中休惜别,月明千里共婵娟。”
                                 收尾句正是出自苏轼另首以清旷见长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宋一代,对苏轼的才学极为倾倒,以至元好问论诗时曾道,“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认为苏轼在诗词中过于显示才学,后人又没有他的笔力,苏黄开宋词坛不良之风。
                                 不过元好问的诗词本也就倾向于婉约一路,对苏黄有微词也是正常,元好问是写情高手,“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就是出自于他。
                                 苏轼的影响力在赤壁词上尤其显著,黄州赤壁出后,一时间文赤壁名声大燥,甚至有盖过武赤壁的势头。
                                 亦即文彩风流与军功赫赫,何者更高?
                                 赤壁文武之争,不仅指具体地点在哪里的争论,也有这个含义在内。
                                 如徐经孙《鹧鸪天》里“长歌赤壁动坡赋,又咏归来元亮词”这样淡淡提一笔还罢,到甄龙友,“来向东坡游戏,人间世、著不得。去国谁爱惜。在天何处觅。但见尊前人唱,前赤壁、后赤壁。”
                                 这个赤壁已和武赤壁没什么关系,彻底指苏轼以及他的前后赤壁赋。
                                 王以宁《 满庭芳》则更进一步,“ 千古黄州,雪堂奇胜,名与赤壁齐高。”
                                 雪堂指苏轼贬居黄州时将居所题名雪堂,奇胜通常指战功,这里的雪堂奇胜没有任何军事含义,完全指苏子的文才风流,苏东坡凭着手中一枝笔,就已大获全胜,功名与赤壁齐高。
                                 陆文圭另有赤壁图二首说的更直白,“公瑾子瞻二龙,文辞可敌武功。欲怪紫烟烈焰,不如白月清风。”
                                 说是文辞可敌武功,但又说白月清风胜过紫烟烈焰,那就是文学家的儒雅风流,胜过了英雄名将间的豪杰对垒。
                                 不但宋抑武崇文之风盛行一时,明代袁宏道也有《过赤壁》“周郎事业坡公赋,递与黄州作主人”。
                                 周郎的事业不过尔尔,真正成就的是苏公的文彩。
                                 喜欢三国的日本人也就文武赤壁之争发过感叹,汉学家结城蓄堂有诗《赤壁》,“功名不若文章力,风月江山无尽藏。”苏东坡的文章比周公瑾的战功更高。
                                 如果宋朝仅仅只是宋朝,也许文赤壁真的会在诗词中彻底盖过武赤壁,就如宋王炎有《题徐参议赤壁图》,“乌林赤壁事已陈,黄州赤壁天下闻。”三国赤壁变成陈迹,名动天下的是黄州东坡赤壁。
                                 然而,历史从来在不动声色间风起云涌,苏东坡时代,没有人能够预知,等宋朝漫步进入历史,它不仅只叫宋朝,又被称为北宋、南宋。
                                 靖康之耻,国破家亡,金兵南下胡马窥江,南宋朝庭偏安一隅,凭借的是长江天险,历史恍惚间似有巧妙的重叠。
                                 因为这个变故,诗中以抗金主战派陆游为代表,词中则南宋派各豪放派词人都有涉猎,另一位一代名将岳飞的孙子岳珂也曾做诗歌周郎赤壁。
                                 在这些诗篇中,三国赤壁,以及周瑜的形象又有了的新的延伸与变更。
                                 这段文武赤壁之争因为局势骤变而告一段落,难以论定谁输谁赢,也许军事与文化本该在历史中各有其定位,不论如何,放下文武之争不提,苏东坡的一词二赋至少使周瑜与赤壁在诗词中固格了一些模式。
                                 诗词中论及赤壁之战时虽然还有,但越来越少涉及正统之争,更多赋予一种浪漫主义的英雄情怀。正统与否的影响慢慢去向民间故事演义里寻求发展。
                                 其次,周公瑾的名将风彩再难淹没,周瑜与赤壁之胜已然无法割裂,纵使《三国演义》妙笔生花,也最多凭空添出个孔明借东风,而不能掠美周瑜总指挥官的功绩。
                                 笔与剑,名将与才子,文章与战火,在赤壁融为一体,即交相辉映大放异彩又似在暗自较量,问文武孰高孰低,谁是真英雄,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也许可以选李曾位《沁园春》中的一句做总结。
                                 “ 赤壁功名,东坡文字,俯仰人间无古今。”
                            


                            27楼2010-11-10 16: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