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74贴子:2,995,942

道学为何会产生真假之分?又何为真正的道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真假道学谁能辨?


IP属地:北京1楼2024-12-01 11:29回复
      道学作为超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和文化的真正代表和明珠瑰宝,为什么会产生类似于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的真假道学之分呢?
      其实,大家都已知道的一个史实,就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推行了两千多年的儒术一花毒放、其余百家凋零湮灭的封建专制制度高压政治形势下,在1970年代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千言》出土之前,世间流传的所谓“道学”代表书籍,仅有被独尊朝纲的儒家允许和认可的<道德经>一书!所以,社会上流传的所谓道学,也就是由<道德经>所全权代表的一家之言!因而也根本无从谈起什么道学的真伪之辨:道学就是指<道德经>一书中所论的学说。虽说帛书出土时间已超半个世纪,但这种局面至今依然故我,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和改善。
      不过,风起于青萍之末,抄写于秦惠文王时期从而已有两千三百年以上历史的原版抄文帛书甲本《五千言》的出土,及其与传世本<道德经>之间的超700余处的文字和行文差异,终究要打破<道德经>一统道学天下的死水微澜局面,掀起寻找道学真相的风高浪急的寻根大潮:全文不过五千余言,竟然会存在超700处的文字和行文差异!而其所造成的学说论题和论点不同,作为铁证,已经完全可以证明,它们已根本不是同一本书的不同抄本了!那么,两本书之间,到底是谁,才代表着真正的道学原貌?才是真正的原版道学书籍?又到底是谁造成了这些本质不同的学说差异呢?
      于是,类似于西游记中谁是真猴王的真假美猴王的真假问题,也就在道学中应运而生了!而通过对校勘复原后的帛甲本《五千言》全本的仔细阅读和分析、解读,以及帛甲本自身所具有的行文逻辑通畅,没有无法读懂的段落文字,可以全文贯通理解而不存在任何滞碍之处的行文特性和本质,不象<道德经>中那样存在诸多文理不通前言不搭后语而无法正确理解的文字,这才让研读者终于恍然大悟:得到儒家认可而被允许在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高压政治环境中流传了两千多年的<道德经>,原来是被儒家有意用儒术思想论点篡改了超700处文字而用于弥补儒术有术无道致命缺陷的伪道学书!用以实现儒家“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剽窃道学本体论以为己用的丑恶目的。因此,伪道学真儒篡儒释的假道学书<道德经>,打着道学的幌子,挂羊头卖狗肉,用假道学真儒术欺骗、误导了国人两千多年!而正是原本抄本帛书甲本《五千言》的出土,这才终于让真正的华夏文化的代表和瑰宝——黄姬道学有了正本清源、回归本真和重见天日的机会。所以,帛书甲本《五千言》的出土,当真是天佑中华,让中华文明的最优秀社会科学成果正本清源、完全复原而再次扬眉吐气,为中华文明的再次伟大复兴点火的开幕火炬!!
      因此,帛甲本《五千言》和儒篡儒释的垃圾假道学真儒术<道德经>之间的差别,绝非是道学学说内部的抄本不同、抄写时间先后等差异,而是真正的未被儒篡儒释的道学学说和被独霸朝纲的儒家篡改儒释的真儒术假道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因此,正是帛甲本《五千言》的出土,开启了清算上千年儒篡儒释歪曲和误导读者的垃圾假道学书<道德经>的大门!导致真伪道学之辨、之需、之争、之证成为必然!而如果有了原版抄本,读者还是分不清真假美猴王,还要被儒篡儒释所产生的假猴王六耳猕猴<道德经>牵着鼻子走,甚至,象有人竟然反污孙悟空真道学帛甲《五千言》不是善本而有错无用!那可真就是满脑袋儒水咣当的愚不可及,甚至不可救药了!对此,有诗为证:
    剥去假货画皮——读道德经
    亦文
    道德危楼逾千年,
    篡删修增跪儒前!
    剽窃黄姬补儒欠,
    绌道扬儒乐开颜。
    圣人不仁不上贤,
    绝圣弃智民有钱!
    “滋检”变性成“慈俭”,
    玄之又玄胡扯蛋!


    IP属地:北京2楼2024-12-01 11:32
    收起回复
      所有学问都通向世界本身,但是有些人无法分辨现实,佛弘佛法变成佛教,孔子周游施教变成儒教,民间方士也找老子做靠山成道教,所有人最后的结果都背离了本意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12-01 22:08
      收起回复
        “此而之玄”,儒篡儒释帛甲《五千言》成儒家经典“道德经”以售其奸的铁证第一章!
          王弼《道德经注》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而对应的马王堆出土原版帛书本《五千言》第47章原文则是: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两者对比,不难发现,被儒家推崇备至的儒篡儒释的代表作——王弼“道德经注”,对第一章先删减篡改文字,然后又故意错误断句,儒释歪曲,欺骗误导读者,以实现诬陷摸黑道学的同时,还不为道儒互绌的道学对手做宣传推广的绌道目的!可以说是从头几乎篡释到了尾,错谬无处不在!致使儒家笔下的行文早已面目全非,胡说八道,与道学完全无关了!
          比如说,帛书原版第一句前4个字:道,可道也(儒篡删了“也”字,成为3字:道,可道)!这不就是白话文:(我的)道,可以说道吗?作者这么简单直白人人易解的文字,可放在儒家手中,就被伪劣曲解儒释成为:可道之道!由此立刻把道分成了两类:可道之类与不可道之类,然后再假借王弼等刀手之口,歪曲胡扯为:“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这就把道学的根基概念“道”污蔑成了“故不可道”的东西。并由此而把道学置于无法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境地:
        道物原本不可道,
        缘何道出五千文?
        从而开篇仅仅4个字,儒释就已经直接甩给了道学一个自相矛盾的大耳光!也由此足见儒家的居心,是否极其险恶?
          不过,从司马迁早就下定论的「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的道儒互绌立场来看,对于互绌的敌手道学,儒家开篇就故意歪曲胡扯解释,目的当然就是为了误导读者,以达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这也实属正常,毫不为怪吧?难道还能指望独霸朝纲的儒家会为互绌敌手道家学说做宣传唱赞歌搞推广,把这“道可道也”4字的真相:“道,可以说道”告诉大家,从而给敌手做美化宣传推广吗?而反过来看,作者姬昌又怎么可能会把自己学说的最基础概念“道”定义为“不可道”之物,却又喋喋不休说道了五千余言,自己给自己来了个自相矛盾的大耳光呢?
          所以,儒篡道德经仅仅开篇三个字,就已经确证了儒释垃圾的歪曲和误导险恶用心!同时,也确证了儒家颠倒帛书五千言上下篇序篡改而成的道德经的伪道学垃圾本质!因而除了垃圾堆,它别无去处!所以,将原文去除儒家故意歪曲胡扯、直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当真是直白而又十分简单: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我的)道,可以说道,但它不是恒道。那恒道又是指什么呢?
          恒,这个形容词,乃是形容名词所示对象恒定不变,永久保持某种状态,从而经常如此而具有一般性之意。所以,说文:恒,常也。因此,这里的恒道,就是代指那些能够保持概念内涵和外延明确且恒定不变的一般性的道。如大道,天道,岔道,武道,人道等等,但它们都不是作者姬昌所说的“字之曰道”!因此,第一句话的真正含义,就十分简单明确了:我的道,可以说道,但它不是一般性的普通之道!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才是作者写这句话的真正用意。用以强调他“字之曰道”之道,惊世骇俗,非同一般!不能用一般性的常理度之,与大家通常所说的那些道根本不是一回事。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吧?他的道,乃是天地之母,万物之源,惟恍惟惚,无物之象。与一般性的概念清晰之道,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同理可知: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乃是说:我说的名,也不是一般的普通名字。紧接着,就用事实直接证明了他的这一观点: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给出的竟然是万物之始、母的名字!果然非同寻常不一般吧?!因此,面对这两个不一般的命名,还必须结合实际对之做进一步的考察:
          故(因此):
          恒无(恒定不变状态的无),欲也(非常需要),以观其眇(用以观察无的奥妙);
          恒有(恒定不变状态的有),欲也(非常需要),以观其所叫(用以观察有为何叫有)。
        而正是通过实际观察,又有了新发现:
          不仅是“天下之物生于有”,从而“有”,而不是儒家刀手王弼注的故意歪曲和误导断句“有名”,才是万物之母,因而旁证了我们前面“有,名万物之母也”的断句绝对正确和王弼的“有名”断句之无脑错误;同时“有生于无”,则证实了无有之间是母生子的先后关系——先无后有!且在此无先有后的先后关系之外,还发现了无有之间客观存在的另一种关系:无有两者同出异名的并列关系!并为这种并列关系的无有构成的共同体做了专门命名:玄!即把这个并列无有构成的共同体命名为玄: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然后,给出本章的总结:之有玄,众眇之门(这有了玄,就找到了宇宙众多奥妙的大门)。全文一气呵成,前后内容连贯一体,毫无窒碍。把道学的宇宙起源本体论的奥妙展露无遗。
          面对道学如此形象到位的本体论论述,儒篡道德经当然不会熟视无睹、照本宣科,替对手做宣传推广。因而进行儒篡儒释以罢黜道学独尊儒术自是必不可免。而除了前面的“有名”故意断句错误(别说王弼不知道原文明文: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和把作者原本标志客观需要的“欲也”一词先删去“也”字,再错断句成标志主观欲望的“常有欲”等,在这里又明目张胆地动手脚篡增了四个字:此而之玄,把原文:“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直接篡改成了: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而正是这新增的四字:此而之玄,特别是实词“玄”,打乱了帛书原文的内在行文逻辑,把帛书原文非常清晰明确的玄之定义及其用处的论述,给搞成了云山雾罩、“玄之又玄”的不知所云的一笔糊涂账,让有无同出异名体之玄,变成了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的玄之又玄中的幻象!这就是儒家故意增添文字篡改原文和胡乱错误断句,有意歪曲和误导读者,以实现罢黜道学独尊儒术的阴谋和目的的实证!当然,这同时也就成了儒家明目张胆的造假贩假、哄瞒欺骗以绌道扬儒的铁证!只要把道德经儒家篡增的“此而之玄”这四字划去,恢复原貌,即: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就与原版帛书本完全一致了。由此也可知,除此唯一正确断句而外的其他各种奇葩断句皆为错谬,不值一哂!
          联想到十年前就已经写就的文章:道德经第一章唯一正解:明玄(玄之定义),今天还得写类似文章做纠错普及,不禁感慨万千,酿就打油诗一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依然道德第一章,新生感悟断儒肠。
        儒黜道学增字忙,'“此而之玄”藏真相!
        玄之又玄迷魂汤,道儒互绌是大纲。
        打假纠错去儒糠,之有玄现真思想!


        IP属地:北京4楼2024-12-02 04:43
        收起回复
          删篡关键词“恒也”等,儒篡儒释帛甲《五千言》成“道德经”以售其奸的铁证第二章
          和王弼《道德经注》第一章类似,其第二章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而对应的马王堆出土原版帛书本《五千言》第48章原文则是: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恒也。
            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居,是以弗去。
            两者对比,不难发现,被儒家推崇备至的儒篡儒释的代表作——王弼“道德经注”,对第二章的文字进行了一系列的删修增儒篡操作,删去了关键词“恒也”,把“夫唯居”篡改成了相反词“夫唯弗居”等等,然后又对剩余文字故意儒释歪曲,等于把道学在本章的原有论题论点全部抹杀,因此,可以说是从头几乎篡释到了尾,错谬无处不在!致使原文早已不是道学思想,而成了儒术的私货了!
            对照检查两文可知,王弼于本章开篇第一句即新增“之、斯、之为善”6字,接着篡“訾不善矣”为:斯不善已。如果说这些篡增还不算本质性问题,那么,紧接着篡增的“故”字,可就问题严重了!因为这个故字,将“故”前后的文字变成了因果关系:故前为因,故后为果!这可就完全破坏了道学原有的内在行文逻辑,把后6个原本毫不相干的同出异名体变成了前两个的推论和派生物,也由此彻底改变了帛书原文的行文论述目的或论题论点。
            帛书原文只是以美恶、善不善(注意:当时是把美恶、善不善,而不是现在流行的美丑、善恶看作同出异名体)为索引例证,然后紧接着进一步例举:相生的有无、相成的难易、相形的长短、相盈的高下、相和的意声、相随的先后,共8个对立统一体,归纳总结了一个永恒的客观规律:“恒也”的同出异名体规律或其现代用语对立统一体规律。由于第一章已经命名无有同出异名体为玄,所以,我把这个包括相生的有无在内的永恒规律简称为玄律。
            然而,王弼在这里不仅先增一个“故”字,歪曲篡改原文的行文逻辑成因果关系以进行误导欺骗,紧接着又删除了本章的核心关键词“恒也”,从而让道学原本在本章要阐述明确的论题论点:永恒玄律,再也无从谈起而成为南柯一梦!其栽赃陷害污蔑打击道学以绌道扬儒的险恶用心,是否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了?!
            而也正是王弼的这一通过故意篡删增改污蔑打击栽赃陷害道学以扬儒绌道的恶劣行为,给太史公司马迁的道儒互绌定论提供了最有力的文字实证和社会现实铁证。而王弼注作为儒篡儒释垃圾的伪道学之代表作,之所以会被独霸朝纲的独尊儒家不遗余力的广泛推广以致害人无数,至今仍在散发着臭气毒气,也恰是因其绌道扬儒,罢黜道学独尊儒术的伪道学真儒术本质!
            本来,道学在此段中从以8个同出异名体为代表的一系列自然现象中,归纳总结出了永恒的玄律或如现代所言的对立统一规律,从而认识到了客观规律的必然性、不可逆性和科学真理性,那么,剩下的当然就是在实践中如何应用这些规律的问题了。因而紧接着下述以懂得和掌握了这些规律的声人,在实践中广泛按玄律办事并依玄律严以律己的行为为榜样的文字的喷薄而出,可不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吗?
            “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因此,圣人一切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推行事实教育,筹措万物万事却不自居创始人,辛劳奉献而从不记叙,大功告成而从不居功)”。
            最后,则给出了声人如此行为的结果:“夫唯居,是以不去”!(正因为一切按玄律处事,他们才会誉满世界,青史永存。而这一切才是道学在本章所要阐述的真正论题论点和观点思想。
            而反观王弼的儒篡增删修后的结果呢?由于玄律没有了,依玄律处事当然就无从谈起了,因而圣人的律己实践行为就没有了思想根据,上段文字和下段文字之间也就没有了内在的行文逻辑联系,完全无干了。再加上一个因果关系的连词“故”,一个“是以”,似乎开头例举的美恶和善不善,自然而然成了全章的主题,其他都成了它们的推论和派生。因而本章的原论题论点自然也就统统无从谈起了,而圣人也是因为美恶和善不善而那样实践处事的。最后,“夫唯居”的原因告知,自然也成了无处安放的手脚!怎么办呢?干脆再篡增一字成“夫唯弗居”,安放在“成功而弗居”的尾巴上,导致圣人就是因为一个不居功而誉满世界,青史长存。难道一个人只要不居功,就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就能成为名留青史的圣人而永垂不朽?这要当圣人也太简单了吧?要真是这样,那这世界上还不真得圣人多如狗,青史全记丑了?!当然头名小丑就是非王弼莫属了!或者说非以王弼挂名的儒篡儒释欺世盗名儒家学派莫属了吧?!


          IP属地:北京5楼2024-12-02 04:45
          收起回复
            道德经——儒术独霸朝纲淫威下篡成的伪道学书
            诗曰:
            儒篡道学成枯渣,
            逢春新枝赖帛甲!
            罢黜百家儒独霸,
            真相大白兴中华。
            🥰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就是《汉书·董仲舒传》所记载的汉儒董仲舒给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它被汉武帝刘彻采纳和下旨实施之后,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华历史上,就进入了儒术一花毒放,其余万家凋零的儒术独霸朝纲淫威下的学术思想冰冻期。尤其是取得汉初文景之治辉煌成就,而被汉文帝刘恒之妻窦皇后虔诚信奉的《五千言》黄姬道学,因厌恶儒术的她强力破坏阻止了信奉儒学的孙子汉武帝的一些施政,对政治进行强力干预,终使汉武帝的“建元新政”夭折,从而身后致使“道学”首当其冲成为了被汉武帝罢黜的首选对象。因而原版道学帛书本《五千言》,自汉武帝之后被禁绝于世,后世不再能流传!
              要不是天佑中华,终于在1973年湖南马王堆出土了先于汉武帝罢黜百家就埋入地下的原版道学帛书甲乙本五千言,从而使得真道学得以重见天日,那我们后世的中华儿女就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中华文明的最优秀成果和伟大睿智先祖们所创立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巨著的黄姬道学的真面目了。
              然而,“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一家独尊的孔老二继承周公姬旦的周儒而来的孔家儒术,竟然是个先天不足的残疾儿——存在着有术无道的先天致命残疾!以致其始作俑者孔老二本人都不得不声嘶力竭地毫不掩饰自身对于“道”的致命渴望:“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却也从根儿上证明了儒术从未闻道而有术无道的事实!
              为弥补解决儒术这个先天不足的残疾,两千多年来,那些被朝廷独尊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从而脑满肠肥的奴才大儒们,以及儒家的那些崇拜者孝子贤孙,可谓是费尽了心血,绞尽了脑汁,挖空了心思!可惜连其祖师爷孔老二不要命都解决不了的难题,这些满脑子功名利禄、乱世隐盛世现的社会蛀虫们又如何能解决?
              另一方面,从宇宙起源论起的道学理论体系,等于一竿子插到底,从根上探索并解答了所有社会科学问题,从而成为完成了寻根究底的百科全书式社会科学巨著,也因此让后儒们另立新道论以弥补儒术有术无道死穴的所有努力都成了瞎子点灯白费蜡,再无成功的可能!因而把从根上就是以媚主保皇、防止百姓犯上作乱为宗旨的奴术奴役术儒术(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钉死在有术无道的死牢中,永世不得翻身!
              不过,山不转水转,后儒们正面攻不下来儒术有术无道的哲学本体论难题,却不妨碍他们另辟蹊径,暗地里去当小偷,去盗窃道学的哲学本体论来为己用!就这样,借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块遮羞布掩盖了自身的无能、无耻和无良,采用“三只手”拿来主义,直接剽窃道学的本体论来弥补儒术有术无道的漏洞。于是,颠倒以去礼取道为宗旨的真道学的帛书五千言上下篇序,篡改成儒篡儒释的假道学真儒补的儒家经典,伪道学书《道德经》也就应运而生了!
              又为了既能为己所用,又能不为“道儒互绌”的道家对手做宣传推广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因而但凡能够篡改道学原文以实现贩卖儒术私货的地方,独霸朝纲的后儒们统统动刀做了篡改,全部以儒代道!不好改的地方则全部采用儒释的歪曲和误导,致使挂道学羊头的道德经,早已面目全非,假冒伪劣,质变成了卖儒术狗肉的儒家经典了!除了用于弥补儒术漏洞所必需的内用黄老以外示儒术的那些地方,有人统计过,说是篡改已超700余处。以致已经无人能够全文贯通读懂道德经了。至于想要从中学习和领悟出真正的道学,那当然就更是与虎谋皮的痴心妄想了。因此,现在汗牛充栋的所有的儒篡儒释道德经历史和现实注梳,陷入千奇百怪、千人千解而终于无解的混乱局面,也就顺理成章,毫不为奇了!否则,倒是令人奇怪难解了!
              比如说:帛甲《五千言》63章的“绝圣弃智,民利百负”,本义是弃绝圣智者的指手画脚、越俎代庖,有利于民众自己负责管理一切,而这正是道学“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楃”的国民自适自治自管从而道法自然思想的具体表现。但道德经中则被儒家篡改“负”成了“倍”,意义就成了没有了圣智,对民众百倍有利!那教育培训事业,不都成了多余?民众都成了傻瓜愚昧人,就像一群猪牛,好管好牧,这不正是儒术奴术奴役术愚民政策防止犯上作乱的典型?!
              又比如:帛甲五千言51章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本意是以天地视万物皆等同为例证,说明圣人视百省对象皆等同。因此,接着才有对天地之间这个最常见的百省对象提出了反省问题:“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欤?”但是道德经中则被儒家把“省”字篡改成了“姓”!则意义与原文“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准则就完全自相矛盾且背道而驰了!质变成了圣人视百姓为刍狗垃圾的奴役学说,乃是根本不用管垃圾百姓死活的奴役术!
              还有把帛甲《五千言》34章道学“三宝”中的两宝“滋检”,从原来的滋育检察文意,直接篡改成儒家苦自己做顺民的奴术观点“慈俭”,如此等等,其用心之险恶,不一而足。由此也可对儒家篡改而成的伪道学书“道德经”之制假贩假贩卖儒术奴术私货的丑恶嘴脸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吧?!


            IP属地:北京6楼2024-12-02 04:48
            收起回复
              这才是真正的道学原貌
              道,乃是宇宙起源的能量?
                有网友针对我的观点说:「上古的“德”字,并非“仁”的意思,而是“能量”的意思。“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规律使其发生,能量使其持续,其显形即为物质,累积成势则能持久。否则,为何要说“天地不仁”,而不是“天地不德”?所以,《道德经》其实是“规律与能量的经典”。」
                这位网友显然受到了儒篡儒释的垃圾伪道学书“道德经”的歪曲和误导的严重影响。实际上,与道字的多义项一样,作者姬昌所用的德字的义项也有好几个。其中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都是指政体,就像庄子所说的至治的“至德之世(胠箧)”一样,它们乃是指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政体之世。这才会有“夫礼者(政体),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的明确礼制政体弊端的结论。要是象儒释歪曲和误导的上德下德是个人论德,又如何会有“失德而后仁义礼”,以及“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的社会动乱现象产生,从而与儒术奴术的“三纲五常”保皇忠君盲从原则完全背离的现象出现呢?!
                而德畜之与含德之厚、玄德、恒德等,则是指“道生之”时所赋予所生对象的与生俱来的品质或内因,决定着它们一生的生老病死!因此才会有“德畜之”的结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探德之内容,完全是由道所决定的)”的结论也由此而来。因而德与能量之间,根本八竿子也打不着。反而是道生之的道,才是类似能量的东西,就象电脑加电时的电能。
                电脑加电能,首先诞生的就是高电平1,即道生一。与1同出异名的低电平0,以及(1,0)的共同体所成之玄。而玄的产生,则说明道生1的同时,玄也同时诞生而构成:1生2(0,1)。所以,道是玄之母玄牝。然后,反也者,道之动也:1,0向对立面转化,生成第三种数:11,101,101101,10110011,……即二生三。而第三种数的总和就是万数万物:三生万物!道或电能,由此而生成了电脑上的虚拟世界!
                而把电脑上的虚拟世界万数万物,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全部打磨完之后,那最后的“尘”,还都剩下些什么?一眼明了,当然就只剩下二进制数:0,1了,它代表着“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现实万物被全部打磨之后,所剩下的最终尘埃:阴阳。也就是与有无对立统一体之玄的结构相同的玄同!因而玄同,作为与玄结构相同的代名词,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玄的结构的现代用语“对立统一体”的道学专用名词!因此,电脑上的虚拟世界的诞生过程,证实了现实世界的诞生逻辑也应完全类似!而道,就是现实世界得以被一只看不见的手(被某些人群命名为上帝)“加电”而诞生的能量,道学的一二三万理论,就是正确反映了现实宇宙的真实起源过程。而道学的伟大、正确、英明,确是举世无双,至今仍属人类经得起考验的宇宙起源理论的唯一巅峰理论之作。
                作者姬昌说:“道之物,唯望唯忽”。道,作为宇宙诞生的能量源,就象电脑所用的电能,作为一种目不可视的能量,确是很难说清楚它无状之状的形状、软硬、大小等等物理特性,因而只能是胃无物之象,是胃忽望。所以说,姬昌已经尽力而为了,所谓人力有时尽,宇宙本无穷!他字之曰道,强名曰大,不能完全把握道,而说不十分清楚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道之物理特性,也确是有情可原吧?!谁又能完全说的清楚宇宙起源呢?


              IP属地:北京7楼2024-12-02 04:55
              回复
                谁是《五千言》的真正开篇第一章?
                  有网友说:老子道德经开篇章界定一些重要概念。有、无、玄、道、名,老子开篇章就是对这些概念进行了一个大致的界定,为后面展开论述打基础。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讲述问题的常识。
                  而恰恰是这些所谓的“常识”:第一章的论道可道,乃是儒家颠倒《五千言》原文上下篇序,篡改而成为“道德经”的恶果。出土帛书告诉我们,真正的原文是从道德经第38章:上德不下德,即上德政体否定下德上仁上义上礼政体开始的。
                  上德之世,即结绳而用之的上德政体之世,庄子称为至德之世,他认为其乃至治之世:“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胠箧】”。
                  从只知有母的母系氏族社会神农氏时代(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庄子:杂篇·盗跖>),再发展到后来的父系氏族社会时代的炎黄尧舜禹时代(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由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就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公有制氏族组织形式逐步灭亡,转化为私有制阶级社会所需要的国家政权机器。
                  而禹之后,从子启承其父帝位,建立夏朝,中华民族则正式进入了私有制阶级社会时代,平抑阶级矛盾和斗争的国家机器也正式问世确立,就进入了礼制奴隶制社会时期,即姬昌说得“夫礼者”社会。然而“汤放其主”又灭夏建商,再进一步发展到商末的周文王姬昌不满奴隶制下德“夫礼者”政体的“损不足以奉有余”之“人之道”政治制度而创作《五千言》道论巨著,作为去礼者取道者的空想社会主义宣言书和造反旗帜,直至其子“武王杀纣”正式灭商建立周朝。这就是周以前华夏的上古社会历史。
                  所以,3千年以前的中国人,比现在的国人更有远见卓识,更具高瞻远瞩!周文王姬昌的小邦寡民联邦制无战争(有甲兵无所陈之)、行天道“损有余而益不足”无阶级道者理想社会,比西方圣西门到马克思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早了近3千年!因而复兴中华文明的最优秀道学文化,扬弃伪科学马列主义,就是当代国人的历史使命!帛书甲本五千言的出土,则终于让被独霸朝纲的儒家篡改的面目全非的华夏文明的主干文化——黄姬道学,得以正本清源,还原本来面目,这让国人的复兴事业更加如虎添翼!因此,全面推广以去礼者取道者为宗旨的帛甲《五千言》为代表的真正道学,全面废止儒篡儒释的垃圾伪道学书<道德经>时代已经来临了!


                IP属地:北京8楼2024-12-02 04:58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2-02 11:28
                  回复
                         帛书甲本《五千言》校勘复原本
                    第一章(38)  去礼者取道者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不居亓华。
                      故:去皮取此。


                    IP属地:北京10楼2024-12-04 16:23
                    收起回复
                      第二章(39)  硌硌若石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亓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胃神毋已霝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欮。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谷,此亓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IP属地:北京13楼2024-12-05 07:58
                      收起回复
                        方圆天成: 回复 道德经拥趸:
                        有诗曰
                        罢黜百家儒独尊,
                        篡改歪曲污道门,
                        千人千解皆谬论,
                        唯有帛甲原版本。

                        真假道学从此分,
                        不辨是非瞎拥趸,
                        仍甘儒篡自证蠢,
                        天道不佑心瞎人!


                        IP属地:北京16楼2024-12-06 09:23
                        回复
                          第三章(41)  为道建言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芮,夷道如类。


                          IP属地:北京17楼2024-12-06 17:18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12-06 22:04
                            收起回复
                              第四章 道褒无名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惪如输。
                                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
                                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IP属地:北京19楼2024-12-07 04: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