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吧 关注:5,218贴子:50,981

文化池州丨王安石——十载九华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池州文化旅游 2024年09月27日 16:58 安徽


IP属地:云南1楼2024-11-22 22:08回复
    zyh105401、血色尸体、塞纳河波澜不惊.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IP属地:云南2楼2024-11-22 22:13
    回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后世留下诸多宝贵精神财富。因强推“新法”,未能成功,最终惨淡收场。
      要说王安石与池州的关系,得从他的家乡和身世说起。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父亲王益中进士在各地为官时,有一个习惯,就是举家随迁。于是从少年时代开始,王安石就跟随父亲辗转飘零。景祐四年(1037年)春,王益任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17岁的王安石也来到了这个与自己此后的人生结下不解之缘的城市。三年后,王益病逝。据说,遵照王益遗嘱,遗体不运回老家,就地安葬。后来,王安石的母亲、哥哥等人,也都归葬于此。所以说,江宁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最终也成了他自己的魂归之处。


      IP属地:云南3楼2024-11-22 22:15
      回复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22岁,中进士,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至至和元年(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潜山境内)通判——此乃其任地方官最长的一次,且政声卓著。此后,曾知常州、提点江南东路刑狱等,至嘉祐四年(1059年)入京任职。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正月,被晋封为舒国公,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知江宁府。熙宁八年(1075年),复拜相。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56岁,再罢。从此,至元祐元年(1086年),66岁,终老于江宁。政和三年(1113年),追封为舒王,配享孔庙。


        IP属地:云南4楼2024-11-22 22:16
        回复
          池州位于抚州、江宁之间,过去又是出入舒州的必经之路,水陆交通两便,从上述王安石一生经历可推知,他不时往来安徽沿江一带、旅次池州、遥望九华。池州这方山水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故多长歌短吟。


          IP属地:云南5楼2024-11-22 22:16
          回复
            长歌九华
            李白诗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历代迁客骚人、商旅学子多有过类似的经历,王安石也不例外。他一次次遥望九华,诗情诗绪蕴藉胸中,只待机缘遇合,一吐为快。正好,他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作了舟中望九华山诗,触发了王安石的诗兴,随即与之唱和,作《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两首诗都很长,各80句。可能因为长,世人多无耐心细读,所以历来关注者少。在我看来,诗虽长,但步骤驰骋,井然有序。


            IP属地:云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4-11-22 22:18
            回复
              其一,首12句,写舟行江上,首见九华之印象。开篇“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先声夺人,表明楚江两岸,九华山可谓一枝独秀。“盘根随巨壮,其末乃修纤。”紧承上联,前一句释“雄”,后一句释“奇”。对九华山势山形的描写,十分精当。接下来20句,写近岸停船,二度观赏九华山,更加细致具体,山中景象景物如在目前。再20句,写九华山不受历代帝王青睐的感慨。再12句,写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关切。最后16句,写诗人超然物外的逸想。


              IP属地:云南7楼2024-11-29 21:00
              回复
                其二,乃延伸第一首诗意。首先写赋诗缘起:“谁谓九华远,吾身未尝詹。唱篇每起予,予口安能箝?”是说我虽未亲历山中游览,但你平甫及前贤们的诗情,每每激荡着我,我怎么闭口无言呢?何况,在秋浦的江面上,系舟远眺,九华山巨细都看得那么真切。其次写赋诗的思路:“试尝论大略,次乃述微纤。”然后连用“此山广以深,包蓄万物兼……”“此山相先后,各出群峰尖……”“此山高且寒,五月不觉炎……”“此山当无云,秀色郁以添……”四个句组,铺陈排比,展开对九华山的描写,巨细兼备。


                IP属地:云南8楼2024-11-29 21:01
                回复
                  第三层全是感悟和感慨,说九华山或许远看更好,说自己使命在身,不得自由,说我已经游览了许多名山,为什么又来到了天柱山呢?然后表白仁者所以爱山、智者所以乐水,是因山水与仁智之心相契。但男儿不当独善其身,而应以功业为要,所以,诗收结处明确宣示,要为江山社稷、天下苍生“扶伤更一战”。


                  IP属地:云南9楼2024-11-29 21:02
                  回复
                    两首诗可谓放情长言,既写山水,又写山水生发的种种人生感悟,再由一己的山水之乐、隐逸之想,联想到民生、民瘼,最后归结到一点:既然二者不可兼得,那就先济苍生、先立功业吧。这正是王安石的可贵处,心中永远有百姓,即使面对梦寐以求的山水,仍然心系百姓。他在长达十余年的地方任职期间,对广大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生存境况有真切的了解,所以,他始终为百姓鼓与呼,写下《兼并》《省兵》《感事》《促织》《郊行》等一系列诗作,长留青史。


                    IP属地:云南10楼2024-11-29 21:04
                    回复
                      这个时代不仅有王安石,还有司马光、文彦博、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以及稍晚一点的李清照等一众响当当的人物,也算得众星璀璨,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都无力回天,大宋王朝还是朝着它的宿命而去。王安石逝后的第三十九年,金人攻宋,山河破碎,北宋覆亡。


                      IP属地:云南11楼2024-11-29 21:04
                      回复
                        悠游池州
                        当时池州至少有两任州守与王安石关系很好,一个是吴中复(字仲庶),一个是王哲(字微之)。王安石有《次韵和吴仲庶〈池州齐山图画〉》诗,诗云:“省中何忽有崔嵬,六幅生绡坐上开。指点便知岩石处,登临新作使君来。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兼随翰墨回。更想杜郎诗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诗很通俗,只最后一句用典,“离堆”蜀之山也,据《史记·河渠书》载,李冰为蜀守,凿离堆,以辟沫水之害。“一江春雪下离堆”是说浩浩江水,如一江春雪,从万里巴蜀而来。从诗颔联和颈联可知,王安石曾游池州,登齐山,否则不会说“指点便知岩石处”,颈联一“重”一“回”意更鲜明。


                        IP属地:云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24-11-29 21:06
                        回复
                          这个吴中复,据《宋史》载,乃兴国军永兴县(今湖北省阳新县)人,父亲吴仲举,曾仕于南唐后主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派使者前来招降,仲举杀之。后城陷,仲举被俘,曰:我为李氏之臣,享李氏俸禄,今国亡而死,是我之职也。曹彬感其义而不杀之。这父子二人皆与池州有缘,且皆铮铮铁骨,吴中复更因“风节峻厉”,宋仁宗以飞白书“铁御史”三字赐之(见《兴国州志》卷二十一《人物》)。


                          IP属地:云南13楼2024-12-08 22:02
                          回复
                            王安石另有《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诗,尾联“尚得使君驱五马,与寻陈迹久徘徊”,联系上面和仲庶诗,“尚”当作“还”“又”,非希冀之词,而是已然之事,说明王微之(使君,古时对州守、太守的美称,出行乘五马车)陪王安石循着李白、杜牧的足迹,曾悠游池州。


                            IP属地:云南14楼2024-12-08 22:03
                            回复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有池州贵池主簿名沈播者,其次子沈季长乃王安石三妹婿,王安石作有《贵池主簿沈君墓表》,历述其家世、行义、文学、政事等。王安石爽然应其妹婿所托,或不仅仅因为彼此姻亲关系,还因为敬重沈播其人,且惜“其文章不多见而独为士友所知,其行义不博闻而独为亲党所称,其政事不大传而独为邑人所记”,故作此表,使主簿名传于世也。
                              另据嘉靖《池州府志》,王安石四弟王安礼(字和甫)曾任池州军府事判官僚属,其间,安礼请其兄安国作《清溪亭记》。友情、亲情,或是王安石悠游池州的缘由。


                              IP属地:云南15楼2024-12-08 22:05
                              回复